林濤 唐連君作者單位:116000 遼寧 大連,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
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分析
林濤 唐連君
作者單位:116000 遼寧 大連,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方法 選擇2012年10月—2015年9月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甲狀腺瘤病人72例,根據(jù)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在提高了治療效果的同時,縮短了手術切口長度和手術時間,減少了病人的術中出血量且并發(fā)癥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甲狀腺瘤;改良小切口;療效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碘元素吸收過多等因素的影響,臨床上甲狀腺瘤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甲狀腺瘤是頭頸部較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以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聲音嘶啞伴有腫塊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2]。手術切除是治療甲狀腺瘤首選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分析了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甲狀腺瘤病人72例,均經(jīng)相關檢查確診。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31~53歲,平均(42.74±2.28)歲;病程1.2~3.9年,平均(2.8±0.7)年;乳頭狀腺瘤13例、濾泡狀腺瘤16例、不典型囊腫7例。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31~54歲,平均(42.78±2.31)歲;病程1.2~4.0年,平均(2.9±0.6)年;乳頭狀腺瘤12例、濾泡狀腺瘤16例、不典型囊腫8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類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病人進行頸叢阻滯麻醉后,采用高頻電刀游離頸前筋膜與頸闊肌間的疏松結締組織,上至舌骨水平,下至胸鎖關節(jié)上緣,充分顯露甲狀腺。將甲狀腺葉游離后根據(jù)瘤體的具體情況確定手術切除范圍,并將瘤體切除。手術結束后徹底止血,并將硅膠引流管置于切口下,縫合并加壓包扎。
1.2.2 觀察組 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選擇與鎖骨平行走向做一長約4 cm的切口;若病人為雙側甲狀腺瘤應做一長約6 cm的切口。之后將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注射于切口處的皮下組織,剝離病人的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皮下及頸前肌群疏松結締組織的上緣和下緣。將頸白線縱行切開至甲狀腺被膜,充分暴露甲狀軟骨和胸骨,期間切勿將雙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腺肌切斷。觀察甲狀腺瘤的形狀和性質,利用7號線大圓針提起瘤體,用鉗夾于瘤體的3、6、9、12點處夾住瘤體,之后切下瘤體。術后進行徹底的止血,縫合并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病人的療效、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病人心悸、胸悶、氣促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檢查顯示前收縮降幅>90%或消失。有效:治療后病人心悸、胸悶、氣促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心電圖檢查顯示前收縮降幅≥50%,且≤90%。無效:治療后病人的臨床癥狀和心電圖均為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加重[3]。治療的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信區(qū)間為95%。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19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5%;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7.78%,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81,P<0.05)。
2.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2.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對照組聲音嘶啞4例、切口感染5例、呼吸受阻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78%;觀察組切口感染1例、呼吸受阻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00,P<0.05)。
甲狀腺瘤與給大腦輸送血液的動靜脈相鄰,且血管與神經(jīng)伴行,因此治療時應盡量壓低切口的位置以保護血管和神經(jīng)[4]。臨床上甲狀腺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傳統(tǒng)手術雖可將病變組織切除,但術中損傷大、出血量多,術后瘢痕明顯,多會影響病人的外觀,治療效果欠佳[5]。有研究顯示,甲狀腺瘤的并發(fā)癥較多,以吞咽不適、短暫性聲嘶和感覺減退為主,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手術過程中超聲刀的熱力傳導對血管及神經(jīng)造成損傷所致。此外,還與術后局部組織水腫對血管及神經(jīng)的壓迫性作用關系密切[6]。改良小切口手術甲狀腺瘤的切除效果與傳統(tǒng)手術相同,且切口直徑小,縫合手術切口應用的無損傷縫合線皮內(nèi)縫合減少了皮膚外部的針眼和皮下異物感,手術切口愈合后瘢痕細小,美觀度好[7]。
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在提高了治療效果的同時,縮短了手術切口長度和手術時間,減少了病人的術中出血量,且并發(fā)癥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小兵.傳統(tǒng)切除術與小切口手術在甲狀腺瘤中應用對比[J].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2015,21(1):98-100.
[2] 聶秉宇,姜鑫.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34例甲狀腺瘤臨床分析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6):62-63.
[3] 王濤.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價值[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23):31-31,33.
[4] 呂鳳國,吳瑞強.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15):62-63.
[5] 鄭千義.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50例甲狀腺瘤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63):112-113.
[6] 高少利.低位小切口手術在治療甲狀腺瘤中的療效對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15):24-26.
[7] 林煌,鄧曄,張鵬堅.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6):198-200.
臨床經(jīng)驗薈萃
(收稿日期:2015-12-17)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3-0063-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3.032
【中圖分類號】R73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