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曉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廣東 廣州 511483)
?
志愿服務融入高?!盎A”課實踐教學的探索
梁文曉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廣東 廣州 511483)
開展志愿服務,涵養(yǎng)大學生志愿精神,是實現(xiàn)大學生成長成才,促成“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指向,要求“基礎”課在實踐教學中必須做好融入和貫穿的工作。本文通過梳理志愿服務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學理依據,厘清基本思路,探索具體路徑,為志愿服務更好地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打下基礎。
志愿服務;“基礎”課;實踐教學
志愿服務以自愿、無償為前提,以互助、進步為追求,以奉獻、友愛為宗旨,所蘊含的“提高自我、服務他人”的精神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服務奉獻精神。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立足學生全面發(fā)展,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礎”課作為宣傳黨的思想的主陣地,必須遵照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開展實踐育人工作,通過將志愿服務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講理想、講追求、講奉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志愿服務是青年奉獻精神的外化,是實現(xiàn)青年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增強“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必須融入志愿服務的內容。這不僅是實現(xiàn)大學生“出彩人生”的內在要求,更有著豐富的學理支撐。
(一)“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內涵
討論將志愿服務貫穿“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問題,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之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立德樹人的價值意涵。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544人的全面發(fā)展,意蘊著人的能力、社會關系、需要和個性等方面的發(fā)展。在“基礎”課中開展實踐教學,正是對馬克思所言之“哲學家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的學理回應。只有在改造世界、展開實踐的過程中,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有所依托。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基礎”課實踐教學中融入志愿服務,旨在培育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精神,引導其選擇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事業(yè)。
(二)“基礎”課教材內容的實踐理性
“基礎”課教材的內容體系,從“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之后,內容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思想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無論是從教材的教學目標和能力目標,還是從增強“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來看,每個方面都涵蓋著豐富的實踐理性。
首先,在思想修養(yǎng)方面,可以從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 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梳理出“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xiàn)實”、“在實踐中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實踐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等實踐命題,并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奠定大學生適應新的人生階段的思想基礎。
其次,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實踐理性主要呈現(xiàn)為“在實踐中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實踐中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在實踐中踐履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和個人品德”等命題,為“基礎”課從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和個體的視角開展實踐教學提供支撐。
最后,在法律基礎方面,實踐理性主要體現(xiàn)為大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和“法律宣傳”等命題,促進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養(yǎng)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不斷增強守法意識和用法能力。概言之,“基礎”課教材內容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實踐理性,內在要求必須將志愿服務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shù),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價值導航,是當代公民必須遵守的價值標準?!盎A”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必須思考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行為認同的基本命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向度為我們提供了具體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然而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眾,必須發(fā)揮“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功能。同時,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志愿服務,讓大學生在服務、奉獻中,切實體悟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
將志愿服務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必須緊密圍繞大學生“適應人生新階段”的核心主題,在講清楚“基礎”課對大學生思想修養(yǎng)、道德沉淀、法律基礎知識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厘清志愿服務與教學內容體系、大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邏輯關系。具體來說,志愿服務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基本思路,分為三個方面,即思想修養(yǎng)方面,道德修養(yǎng)方面和法律基礎方面。這一劃分與“基礎”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的三大教學內容體系是相適應的。
首先,志愿服務融入思想修養(yǎng)實踐教學,必須明確大學生要“修煉什么樣的思想”這一核心命題。“思想”指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想意識,也不是大學生思維的方法,而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包括“理想信念”、“中國精神”、“人生價值”等價值理念在內的觀念形態(tài)。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自愿性、無償性、專業(yè)性、富于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思想修養(yǎng)部分的實踐教學應該圍繞“在志愿服務中開啟人生新的境界”、“在志愿服務中化理想為現(xiàn)實”、“在志愿服務中傳承中華精神”、“在志愿服務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等方面的內容展開,這些方面的實踐與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成長成才相關聯(lián)。
其次,志愿服務融入道德修養(yǎng)實踐教學,需要從道德的歷史向度、現(xiàn)代視角和未來指向著眼,闡明道德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尤其是中華傳統(tǒng)道德對人的發(fā)展的規(guī)范要求。修煉大學生的道德,首先要解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意識層面問題。對道德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梳理,有助于大學生明確道德關系的發(fā)展,厚實道德建構的基礎,更好地實現(xiàn)“傳道”。[2]同時,要在“傳道”的基礎上,讓大學生明白道德建構和踐行的目標是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這就需要學生形成對社會問題的道德關懷,將道德實踐理性貫穿于公共領域、家庭領域、職業(yè)領域和個人生活領域?;诖?,通過志愿服務實踐的融入,為學生建構合乎社會道德標準和規(guī)范要求的道德修養(yǎng),并積極傳承和踐行中華道德傳統(tǒng),將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實現(xiàn)從信仰體系到行為體系的轉變,無疑是“基礎”課教材第四章、第五章內容教學的實踐要求。
最后,志愿服務融入法律基礎實踐教學,需要從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問題意識、社會發(fā)展的問題意識出發(fā),落腳于社會法治環(huán)境的營造。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國家戰(zhàn)略,意蘊著“依法治國”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基礎”課法律基礎部分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培養(yǎng)法治思維、尊重法治權威、行駛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即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當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還應該學會宣傳法,提高整個社會的法治意識。[3]因此,志愿服務融入法律基礎部分實踐教學,一是讓學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培育學生的法治精神。二是利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校園內、社區(qū)內、企業(yè)內開展法律志愿服務活動,為形成尊重法律、依法辦事的社會環(huán)境做出應有的奉獻。
2009年7月,教育部頒布《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要求高校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安排適當課時講授相關內容。在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必須做好志愿服務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工作,從價值導引、內容整合和行動踐行等方面著手,推動大學生將志愿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在增強“基礎”課實踐教學實效性和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突出作用。
(一)做好價值導引,內化學生志愿服務精神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特殊階段,存在價值觀錯位、思想不成熟等不足,尤其是社會大環(huán)境中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的滲透,導致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存在梗阻。因此,“基礎”課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教學,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建設滿足大學生精神發(fā)展需求的校園文化為宗旨,以實現(xiàn)大學生志愿精神豐富為目標,緊密圍繞“提高自我、服務他人”的志愿理念,結合思想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三部分內容開展實踐教學,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幫助大學生將“志愿服務”與“適應人生新階段”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公益微電影觀看、校園公益社團宣講、公益辯論、公益演講、公益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和載體來展開,使學生能深刻內化志愿服務的精神內涵和實質,引導其接受和認同志愿服務理念,并積極與自身的健康成長、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理想信念的樹立相聯(lián)系,最終確立“我服務、我奉獻、我快樂、我成長”的志愿服務新理念。
(二)做實內容整合,優(yōu)化志愿服務教學安排
開展志愿服務融入“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必須做好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基礎工作。具體而言,就是做實教學內容整合,將原本與志愿服務不相匹配的內容,通過備課“點”與學生發(fā)展“面”的結合,實現(xiàn)教學內容與志愿服務的有機聯(lián)系。在實際教學內容整合中,筆者將“基礎”課教學內容整合為十個專題,具體為:開啟新的人生之門——開創(chuàng)大學新生活,大學學習與精神發(fā)展,為夢想而奮斗,做堅定的愛國者,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道德的智慧,幸福的職業(yè),美好的愛情,莊嚴的法律,自強不息、快樂奉獻。在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教學時,又將內容整合為“人生新環(huán)境適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規(guī)范教育”、“法律基礎教育”等專題。在專題中圍繞志愿服務展開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發(fā)展狀況和現(xiàn)實需求,厚實教學內容整合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比如,進行“人生新環(huán)境適應教育”志愿服務實踐教學設計時,設計關愛智障兒童、殘障人士、空巢老人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志愿活動中學會自立、適應新環(huán)境;同時,邀請本校手協(xié)成員現(xiàn)場講述志愿服務事跡,讓志愿服務教學有質感。通過恰當?shù)慕虒W內容安排,涵養(yǎng)學生的志愿精神,讓學生明了只有在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實踐中,自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三)做細行動踐行,外化學生志愿服務行為
“基礎”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主陣地,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教學,關鍵在于行動,實現(xiàn)學生的“知行合一”。必須讓學生以實際的志愿服務活動,夯實志愿服務實踐教學的效果。這就需要在思想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法律基礎三個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中對志愿服務作出具體的安排。在思想修養(yǎng)部分,可以通過成立“志愿服務隊”,組織學生到需要幫助的地方、社區(qū)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踏踏實實、積極進取、甘于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道德修養(yǎng)部分,可以在校內開展“公民道德宣傳”,通過派發(fā)傳單、進行主題演講等方式,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道德氛圍。在法律基礎方面,可以組織大學生到社區(qū)開展普法志愿活動,免費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發(fā)放法律書籍,幫助廣大群眾增強法治意識,提高法治修養(yǎng)。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錢廣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問題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2(9):60-63.
[3]徐子恒,王為正.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124-126.
2016-04-15
梁文曉(1979- ),男,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6)09-01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