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宵 禁
悄悄就沒有了
唐代的中國城市,太陽一落山,鼓樓就敲響“閉門鼓”(暮鼓),六百下閉門鼓敲完,大街上就不許走人走車了,一旦被抓到就是“犯夜”,就要笞打五十下。除非是為官府送信之類的公事,或是為了婚喪吉兇以及疾病買藥請醫(yī)的私事,被抓到才不會受罰。沒有要事但想要夜行?那就只能等每天早上五更三點敲響的四百下“開門鼓”。這,便是傳說中的宵禁了。
到了宋朝,城市中仍有宵禁。宋太祖詔令頒行全國的《宋刑統(tǒng)》規(guī)定,“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睆闹锌梢钥闯?,犯夜這件事,沒有那么嚴重了——打的棍子變少,而可以找的借口更多了。
有趣的是,宵禁雖有,并不認真執(zhí)行。首先士大夫們就開始頻繁“犯夜”。宋太宗年間,趙昌言擔任樞密副使,陳象輿、董儼擔任鹽鐵副使,他們?nèi)私?jīng)常跟同僚們一起在樞密院喝酒。有次他們乘醉夜歸,遇上負責值夜的士兵,士兵上前去問問是什么情況,趙昌言就直接一鞭子打過去說:“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钡诙?,這事就開封城里傳開了,“陳三更,董半夜?!薄叭胍埂币辉~由此形成。
后來趙昌言因故貶官,后又起復,宋太宗還拿這件事跟他開玩笑:“半夜之會,不復有之?”看來,犯夜這件事,連皇帝都覺得沒什么。
就這樣,半夜之會卻是越來越多。有一個刁學士喜歡交際,玩到半夜是常事,就有了“刁半夜”的美稱。到了宋神宗熙寧年間,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wèi)也不再執(zhí)行夜巡制度,直接是“夜關不鎖戍無兵,負販行歌樂太平?!?/p>
不過,宵禁制度逐漸松弛直至形同虛設,卻還要從后周世宗柴榮說起。柴榮擴建東京城(后來的北宋都城開封),指導原則就是“度地居民”,簡單說就是以人為本。在新城之內(nèi),官府規(guī)劃好了街巷、軍營、倉庫、官署所用地段之后,其他的地方就任由百姓營造,以滿足其生活所需。
唐代的城市,坊(住宅區(qū))與市(商業(yè)區(qū))涇渭分明,有坊墻區(qū)隔,但在所有柴榮發(fā)出的詔書里,卻沒有提及坊墻的修建——原來有坊墻,到了宵禁時直接關門,很好管理。但不再有坊墻后,住宅區(qū)跟商業(yè)區(qū)混雜,想宵禁就無從說起了。
商 店
也學會了占道經(jīng)營
以前因為有坊墻,商店都被圈在“東市”、“西市”里,只有大官府邸才能臨街開門,所以那時候的大街上,是聽不到叫賣聲的。既然沒了坊墻,各家商店就開始想辦法臨街開店,沿街叫賣。官府起初還不太習慣,要禁,但禁不住,也就放棄了。到了宋仁宗景佑年間就允許直接臨街開店,商人只要肯納稅,在哪里開店都行。
這樣,才有了《清明上河圖》里的熱鬧場景:不再有固定的“市”,街旁、橋頭、巷內(nèi),都可以經(jīng)商和交易,街道兩旁也是店鋪林立,有的店鋪還打起了燈箱廣告牌——比如有家“十千腳店”不是洗腳的地方,而是普通人無權釀酒的酒肆。腳店的酒,從正店買來。正店的標志,就是門口懸掛著紅梔子燈,如果燈外面再罩了一個竹罩子呢,就意味著這家店可以提供“特殊服務”。
沒有了宵禁,夜市、早市接踵而至,小商品多,小吃更多,各色面食和糕點之外,還有飲料“香飲子”可以喝,沿著大街一路逛過去,可以一路走一路吃。不想出去吃飯?也有送外賣的,酒店伙計可以直接將酒菜送上門。事實上,宋朝的城市居民不怎么在家自己做飯,要么下館子要么叫外賣。
各種店鋪的夜市直至三更方盡,到了五更又重新開張,小夫妻手牽手逛上整整一天都沒問題。歷史上,女詞人李清照就曾和丈夫趙明誠一起穿街過巷,搜求金石書畫。
不過,與唐朝長安的寬闊街道相比,開封的街道卻窄了很多。本來按規(guī)定,主要街道寬三十米,但街道兩邊的店鋪為了招徠顧客,經(jīng)常占道經(jīng)營,修建各種違章建筑。不過官府還是“度地居民”的原則,關系到基本民生還是不會去強行拆除。不好拆,那就直接收稅,直接找那些店鋪征收“侵街房廊錢”。就這樣,街道越來越窄,連皇帝出行都只好減少隨行人員。
在宋朝,商店似乎是有特權的。占道經(jīng)營不說,它們還可以采用以往宮室才允許的規(guī)制建造。景祐三年朝廷下詔:“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鬧斗八”。這樣,皇家的威嚴更是沒有了。
在宋朝,皇帝不是皇帝,是“官家”,每逢節(jié)慶,官家就要與民同樂——要么登上宣德樓,要么前往金明池。官員也散居民間,那些住在外城的官員們,進城上朝也要早起,他們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井小民一起早早在城外等候,等著城門開啟。
眼前這座城市,從外表上看,其實不像是一座宏偉的都城,而是一個亂糟糟的集市。但是,它適宜市井生活。
瓦 子
就是如今的春晚大舞臺
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日趨繁榮,開封的人口越來越多。走進開封城,就進入了人的海洋。街頭人擠人,若是進到勾欄瓦肆,更是連站的地方都沒有。
勾欄、瓦肆本是兩個詞,常連在一起說。瓦肆就是瓦子,也叫瓦市,這里以“瓦”為名,實際上并沒有那些蓋著層層疊疊瓦片的建筑,而是“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意,易聚易散也”——這類玩鬧之徒忽聚忽散,猶如磚瓦之屬,所以他們聚會玩鬧的場所便以“瓦”得名。同時這里又有賣藥、賣卦、博彩、飲食的生意,即是市場。
一個瓦子會分成很多小場地,這個場地便是勾欄。勾欄也許會讓人聯(lián)想起用繩子、木桿和布幔分隔開的小空間,但實際也不是那么統(tǒng)一。有的有瓦有頂,有的是露天的,有的有看臺,有的里面只放一條條的凳子,有的干脆什么都沒有,所有人就都擠著站著。反正是五花八門,各色人等粉墨登場。
在北宋都城開封,城中的桑家瓦子、內(nèi)中瓦子、里瓦子三處,就有勾欄五十余座,大的可以容納數(shù)千人。而南宋臨安的瓦子也一樣興盛,《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臨安有名的瓦肆應有清冷橋畔的南瓦、三元樓的中瓦、眾安橋的北瓦、三橋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內(nèi)有勾欄十三座。
在城市里,你只管隨便走,都能走到一個勾欄中去,想看什么都有?!稏|京夢華錄》記載,在京瓦肆伎藝有小唱、嘌唱、傀儡、般雜劇、小說、講史、散樂、影戲、弄蟲蟻、諸宮調(diào)、說諢話、商謎、叫果子等內(nèi)容。
這些內(nèi)容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所以不管風雨寒暑,每天都是人擠人。還有的勾欄每天到五更,就有傀儡(木偶)小雜劇開場,去晚了就看不到,更是能聚集人氣。所謂小雜劇,特點就是表演人數(shù)少,故事以日常市井生活為主,輕松有趣,有點像現(xiàn)在的小品。所以,瓦子其實就是如今的春晚大舞臺。
除了有小品,瓦子里還有人演習各種武術:甩鞭、練劍、飛刀、劈斧,就是玩一個“險”字——棍棒劈頭,銀槍鉆喉,空腹吞刀、口出吐火、眼睛吃針、刀上頂人。膽小的千萬別看,不過哪怕是閉著眼看完也要叫聲“好”。
當時還有種“障眼法”,就類似于魔術了。表演者的技法也是相當高超。宋神宗時,一人表演藏舟,數(shù)十人抬著,轉瞬之間那舟就不見了。觀眾莫不驚駭,以為來神仙了。
女相撲
皇帝不準看,民間照看不誤
但相比變戲法,瓦子里的觀眾們還是更喜歡對抗性強的節(jié)目,比如相撲,只要有表演,就是人山人海,這可是壓軸節(jié)目。
相撲表演之受歡迎,從以宋朝為背景的《水滸傳》就可以看出:燕青和任原在泰山廟會上相撲比賽,臺下的觀眾有“數(shù)萬香宮,兩邊排得似魚鱗一般,廊廡屋脊上都坐滿了”。這些觀眾,來自全國各地,“一者燒香,二者乃為著看任原本事,三來也要偷學他幾路”。
偷學他幾路,自己就能去當相撲藝人掙錢了。相撲藝人是各種表演藝人中最多的。據(jù)《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記載,僅南宋臨安就有著名的相撲藝人五、六十之多。如撞倒山、金板沓、曹鐵凜、周黑大、曹鐵拳、王急快、董急快、韓鐵柱、黑八郎等。
有男相撲,也有女相撲。每逢元宵節(jié),皇帝出宮與民同樂,駕臨宣德門城樓,在宣德門廣場就會舉行女相撲表演,這是一直以來的舊例。不過,嘉祐七年元宵,宋仁宗按例“召諸色藝人,各進技藝”,其中便有女相撲表演賽。
這些女相撲手著裝火爆,宋仁宗看得很開心,就賜下銀絹,犒賞藝人?;实圻@樣的行為,在有著“道德潔癖”的司馬光眼里,就不成體統(tǒng)了。他隨后就上書說,如此“婦人臝(裸)戲,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倍郧閷捄竦乃稳首谝埠苈犜?,所以以后的宣德門廣場上,就沒有女相撲表演了。
不過在民間,就沒有這樣的禁忌。女相撲照演不誤,不過因為其競技性還是比男相撲差些,所以女相撲大多都是負責暖場。即便這樣,到了南宋,杭州的瓦子也有不少女相撲手的名號流傳下來,如“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女急快”等。
從北宋到南宋,一直不衰的表演項目,還有弄蟲蟻。蟲蟻包括飛禽、走獸、昆蟲、鱗蚧(有鱗的魚,帶殼的龜)。
宋代的“弄蟲蟻”節(jié)目繁多,歐陽修曾寫道:“相國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門外,驢舞《柘枝》。”而《東京夢華錄》里的花樣就更多了,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通過聲音或者旗幟,命令螞蟻前進、后退)等。從這些節(jié)目名字就能想象節(jié)目的神奇,雖然訓練的過程可能并不人道。
徐度在《卻掃編》揭秘了一種訓練王八撫掌(拍手)的表演方法,就是把地面燒熱,把鱉放在上面,鱉忍受不了高溫,就會跳起來,手腳向內(nèi)縮,就像拍手。這樣多訓練幾次,哪怕地面是冰冷的,鱉還是會習慣性地跳起來……
到了南宋,弄蟲蟻技藝進一步發(fā)展。詞人周密兒時曾到臨安觀看“弄蟲蟻”水嬉表演,弄蟲蟻藝人敲小銅鑼分別呼喚小動物名字,就能讓龜、鱉、鰍魚等小動物分別依次從大斛水底游到水面,戴上戲具而舞,表演完后又自動沉入水底。
宋代的弄蟲蟻藝人是怎么訓練出這些如此聽話的小動物呢,現(xiàn)在并不清楚。因為很多神奇的技藝,在宋以后就失傳了。
這是因為,在宋朝之后,再也沒有這些城市娛樂活動賴以生存的土壤了——重商主義風氣濃厚,財政政策也相當靈活,經(jīng)濟日益繁榮,便造就了一大批有錢有閑的市民階層,能消費娛樂,也能參與進來。
齊云社
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說到參與娛樂活動,玩社團就是其中之一。
最有名的當然是齊云社。齊云社,齊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又因蹴鞠的形狀也被叫作圓社?!端疂G傳》第二回,端王趙佶對高俅說:“這是齊云社,名為天下圓,但踢何傷?!边€是第二回,王進知道案子落到高俅手上,嘆息一聲:“俺道是甚么高殿帥,卻原來正是東京幫閑的圓社高二?!?/p>
不過,歷史上的齊云社,起源于南宋著名民間蹴鞠社團。這是一個相當專業(yè)的蹴鞠組織,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xié)會,類似于今天的足球俱樂部,換句話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作為宋朝最出名的足球俱樂部,齊云社主要舉辦足球賽,在集市和廟會活動中,身影活躍。在杭州他們的主場是鳳凰山,因為離皇城近,有時候連皇帝也會去鳳凰山看蹴鞠比賽。
每一年,“齊云社”都要組織一屆全國性的蹴鞠邀請賽,當時叫作“山岳正賽”,類似于今日的中國足球超級聯(lián)賽。
而且,齊云社在很多城市都建立了連鎖分社 ,一個人參加了齊云社,就可以到處跑碼頭,齊云社對他們進行技術考核,通過后即可以免費接待他們。
不過,想成為齊云社社員,還是要先交錢,“凡教弟子,備酒禮,辦筵席禮物,贈與師父?!比肷缫院螅?guī)矩更多。生活上有“十禁戒”:“戒多言,戒賭博,戒爭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詭詐,戒猖狂,戒詞訟,戒輕薄,戒酒色”;道德修養(yǎng)上有“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志誠,要行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比賽也有“十不踢”:比如“狂風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
宋代這種民間俱樂部和社團十分發(fā)達。到南宋更是極盛。據(jù)記載,光是在臨安,就有寫詩詞文賦的同文社、西湖詩社、律華社,練武術的射弓踏弩社、英略社,專事相撲摔跤的角社,演雜劇的緋綠社,說書的雄辯社,演皮影的繪革社,演木偶戲的傀儡社,建筑界同仁發(fā)起的臺閣社,園藝師組建的奇花社,射箭愛好者創(chuàng)辦的錦標社,等等。
理發(fā)師和刺青愛好者也不甘寂寞,分別成立梳剃社、錦繡社。闊太太和富家小姐們在家閑得無聊,就發(fā)起了斗寶會,她們都戴上各色珠翠珍寶首飾赴會,明為供佛,實為比闊。當時結社成風,連妓女都發(fā)起了她們自己的行業(yè)協(xié)會翠錦社。
所以說,生在宋朝的人有福了,不管是什么身份、從事什么工作以及有什么業(yè)余愛好,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