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 要: 語文教學的實質(zhì)是引領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解讀,讓學生在具體文本的解讀中提高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缺與構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文本解讀 缺失分析 重構思考
筆者任教初中語文教學,作為所在區(qū)域的省份,應當說是教育的大省,也可以說是教育的強省,教育教學是整個社會都相當重視的,所教學生的教育背景非同一般,有利于有效及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有缺失,構建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有待加強
在平時的文本解讀中,我們不僅僅局限于閱讀教學,更開始意識到前置性學習的作用,開始發(fā)現(xiàn)拓展性延伸學習所能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即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已經(jīng)開始考慮其序列性,多以充滿系列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教材文本的有效解讀。但透過這一系列教學活動所呈現(xiàn)出來的相關現(xiàn)象,總感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仍然未能得到比較理想的體現(xiàn),雖然前置性的學習和拓展延伸性的學習多半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但所完成的學習任務大多不能真實體現(xiàn)學生的獨立性,因為前置性學習都以一些比較簡單的閱讀填空為主,填空內(nèi)容只是教材中的一些字詞。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既然要讓學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時間學習,那么學生在可利用的時間段里就要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他們的自主。這就要求學生前置性學習之導學案的設計必須是完全意義上的高質(zhì)量,拓展延伸性學習內(nèi)容應當是完全意義上的高質(zhì)量。如何實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意義上的高質(zhì)量?其要求之高并非就是不能實現(xiàn)的,我們多思考學生的學習需求,多思考學生初中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其適應性是完全可以充分實現(xiàn)的。
二、學生的探求意識仍有缺失,構建學生主動探究課堂有待加強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感到比較輕松的是不需要學生進行探索,閱讀感悟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xiàn)。無論是字詞還是句,其所蘊含的含義學生是完全可以搞懂的。但從新課程標準及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思考,這樣沒有學生參與探究的閱讀感悟,肯定是死氣沉沉的,而死氣沉沉的課堂對人才培養(yǎng)有何作用?閱讀教學必須多讓學生探究,要讓學生探究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給足學生探究的時空,把學生從機械接受和機械訓練中解放出來。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那些無需探究的,不要再探究,否則會讓學生生膩;那些機械重復的訓練不如讓學生多做些比較有意義的拓展延伸性的閱讀。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卜算子·詠梅》,這兩首詞都包含作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之偉大利益上的深刻寓意。但偉人與我們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學習這樣的宏偉詩篇一時很難感悟作品的意境。教學時,堅持以學生的探究為先,以學生的探究為本,學生就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取得較顯著的探究效果。在教學中如果注意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尤其注意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再現(xiàn)相關的血雨腥風的場面,那么學生完全可以得到充分的創(chuàng)新感悟,探究所獲效果將會更顯著。
三、學生的合作真性仍有缺失,構建學生高度合作課堂有待加強
當今的教學課堂,學生的合作學習是大家都比較崇尚的教學手段,已得到廣大同仁乃至于所有學生的青睞,當然學生也獲得更多合作探究的驚人效果。可我們也看到一些假性的合作,課堂上顯得比較熱鬧,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似乎實實在在地與學友們探究,其實不然。深入他人之課堂,仔細看看學生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和過程,其根本就是在交流一些所獲取的相關資料而已,也就是把一些教材文本所感悟的資料內(nèi)容進行一個比較簡單的綜合。這樣的合作對課堂對學生都無多大益處可言,反而會浪費學生極為寶貴的學習時間。對此,我們應當這樣提醒自己,或者警醒自己:這樣的假性合作與其開展,毋寧不進行。我們應當做出比較深刻的思考:怎樣讓學生的合作有意義?竊以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應當開展,但更做到寧缺毋濫,也更應當追求合作形式的完美和合作有效,甚至就是一定意義上的高效。對于學生語文學習合作之有效和高效的問題,我們還是可以探索到相關意義上的途徑的。譬如建立以班級為主的QQ群,雖然學生需要聯(lián)系的可能就不在課堂上,但比較充滿探究意義的第二課堂,有時合作效果完全可能超過第一意義的課堂。
初中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缺失與重構,應當說缺失的地方不僅僅就是以上所考慮的,需要重構的也不僅僅就是已經(jīng)考慮到的。對此,我們當繼續(xù)努力,以此達到“文本解讀”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