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瀝瀝(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
從采茶戲演員到文化官員——記贛南采茶戲名家張宇俊
王瀝瀝
(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摘 要】在贛南音樂界,張宇俊是一個響當當?shù)拿?,他曾?jīng)是贛南采茶戲的著名演員,擁有金子般的嗓音和韻味醇厚的唱腔,以一部《怎么談不攏》蜚聲全國。告別舞臺之后,他成為一名文化官員,為贛南的文化事業(yè),特別是贛南采茶戲音樂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關鍵詞】張宇??;贛南采茶戲;贛南音樂
因父親早年在贛州即與張宇俊交往甚厚的緣故,筆者很小便與他有過接觸,一直親切地稱他“張大爺”。在童年的記憶里,張大爺人很和氣,臉上總是帶著笑容,父母一直都非常尊重他,視其為良師益友,逢年過節(jié)總是要邀請他來家里吃飯或者去他家拜訪,不過那時候我對于張宇俊的藝術成就并不十分了解。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從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畢業(yè),來到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教習中國傳統(tǒng)音樂,便萌生了想為他寫作一本個人回憶錄的想法,因為他是目前健在的贛南采茶戲藝術家里資歷最老的一位了,他見證了贛南采茶戲近代最為輝煌的歲月,也為贛南采茶戲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張宇俊1945年出生于江西廣昌赤水鎮(zhèn)一個沒落的富商家庭,他銀鈴般的歌喉自小就很出名,中學的音樂老師看中他的音樂才華,建議他去廣昌縣采茶劇團工作,出于對音樂的愛好以及緩解家庭經(jīng)濟壓力的考慮,他接受了老師的建議,從此走上了采茶戲表演之路,那一年張宇俊還不到15歲。
1960年,劇團選送張宇俊去位于區(qū)首府贛州市的贛南文藝學校青年演員進修班學習,一進校,他金子般的嗓音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贛南采茶戲著名的旦角表演藝術家趙茵①曾回憶說:“張宇俊在文藝學校學習的時候很有名氣,因為他嗓子特別好。當時上面有領導來贛州視察工作或者訪問,贛南采茶劇團和文藝學校的演員和學生總是被叫去負責接待,張宇俊經(jīng)常在里面唱歌,他完全就是一個女娃子的聲音,如果你不見人,光聽聲音,一定會誤以為是個妹崽子②在唱,唱得特別甜美、特好!我總是會忍不住停下來聽?!雹塾捎谏ぷ訔l件好,學校安排張宇俊隨贛南采茶戲老藝人謝德勝學習唱腔。謝德勝是1949年建國以后第一批進入城市的贛南采茶戲藝人,他以嗓音高亢、音域寬廣、唱腔華麗而著稱,在藝校教書的時候已經(jīng)是64歲高齡了,依然是風采不減當年。
《怎么談不攏》是贛南采茶戲首部被搬上電影熒幕并產(chǎn)生巨大反響的作品,劇中的男主角“新有”的扮演者正是張宇俊。
在這部戲中,張宇俊成功塑造了一位勞動積極、一心為集體的進步農村青年形象,他的表演細膩準確,唱腔優(yōu)美高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贛南采茶戲的藝術魅力。這出戲在1964年12月被搬上舞臺后,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主流新聞媒體在當時都做了大量的報道和評論,高度贊揚了江西小戲的濃郁生活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積極的戲劇主題意義,同時也吸引了上海和北京的許多專業(yè)劇團前來學戲,上海唱片社還為《怎么談不攏》灌錄了一張黑膠唱片,一時間,《怎么談不攏》成為了當時許多人皆知的著名采茶戲作品,而他也憑借這一部作品達到了藝術的輝煌時期。
1972年,張宇俊調離了贛南采茶劇團,進入贛州地區(qū)文化局工作,八十年代初,文化局設立藝術科,他便一直在藝術科搞管理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這二十年中,張宇俊做到了從一個采茶戲演員到文化官員的完美蛻變。由于有過長期的劇團工作經(jīng)歷,他具備更為豐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能夠很好地與劇團進行溝通和指導,體察基層的難處,制定出合理的文化政策并進行良好、有效的實施。張宇俊在文化局的二十年工作生涯,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張科”,他為贛南音樂所做的實事至今被大家稱道。
上世紀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贛南的演出市場非常繁榮,劇團每年的演出多達三百余場,同時還要常常參加各類調演和匯演,張宇俊也將他的工作重點放在抓作品、挖掘和培養(yǎng)人才上。他經(jīng)常下到劇團看排練,看演出,并幫劇團解決實際困難。有一次,他下到于都縣采茶劇團,發(fā)現(xiàn)練功場條件很艱苦,連鋼琴都沒有,練聲受到影響。于是積極與省文化廳領導溝通,最終為劇團購置了一架鋼琴,解決了劇團的聲樂訓練問題。為了保證劇團業(yè)務水平以及促進作品創(chuàng)作,張宇俊還以文化局藝術科的名義,組織專家每年對專業(yè)劇團進行基本功訓練考核以及召開劇本調驗會,這一方面督促了演職人員的專業(yè)訓練,另一方面也保證了戲劇作品層出不窮。
張宇俊憑借著敏銳的藝術直覺和專業(yè)積累,在發(fā)掘培養(yǎng)人才上做出了巨大貢獻。著名二胡演奏家王亮生、著名戲劇導演和采茶戲演員張曼君、著名采茶戲旦角表演藝術家黃玉英和龍紅、著名采茶戲丑行表演藝術家楊明瑞都是經(jīng)由張宇俊這位伯樂提點發(fā)掘的。在這些藝術家的成長經(jīng)歷中,張宇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宇俊,他們或許難以達到今天的藝術高度。比如有著“江西第一把二胡”美譽的演奏家王亮生,最早在興國縣文工團拉琴,張宇俊在受劇團邀請去看剛剛排練出來的新戲《一箭仇》的演出中,被二胡優(yōu)美的聲音和良好的技術所吸引,藝術直感告訴他,這必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器樂演奏人才,于是散戲后,他特意打聽了演奏者的名字,記在了心里。時隔不久,便啟用王亮生參加全省青年演員匯演,在借調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因為王亮生是劇團的主胡,當時劇團在外地演出,不希望他離團參加比賽,張宇俊連續(xù)幾個電話打給團領導,強調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最后才使王亮生順利參加匯演,最終捧得省級表演獎。1982年,王亮生又被派往參加全國民族器樂獨奏觀摩演出,獲得文化部頒發(fā)的表演獎。省級匯演獲獎之后,張宇俊便積極策劃將王亮生調入贛南歌舞劇團,希望將他培養(yǎng)成專門的二胡獨奏演員,在文化局的工作討論會上,他直接點名,提出調動議案,并很快完成了調動工作。
在文化局工作的二十年里,張宇俊所取得的工作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他抓出了《茶童戲主》、《試妻》、《山歌情》等幾部重要的戲劇力作,為贛南采茶戲贏得了全國性的影響,其中《山歌情》更是贛南采茶戲第一部獲得中宣部授予的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的作品,主演龍紅摘得了第1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文華表演獎,劇本獲得1993年的曹禺劇作獎,此劇也將贛南的戲劇、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創(chuàng)作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表達了人生暮年的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生命態(tài)度。如今,張宇俊已經(jīng)退休,作為一位多年活躍于贛南藝術界的知名人物,他退而不休,繼續(xù)耕種著自己的桑榆田,為贛南音樂的建設發(fā)揮余熱。
他尤其是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對于贛南采茶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和理論研究中。2007—2009年,他被聘為贛南文藝學校的采茶戲唱腔課老師,教授年輕學生傳統(tǒng)曲牌唱腔,與此同時還傳授了20余首傳統(tǒng)曲牌給在校的近十名聲樂教師,并錄制了82首傳統(tǒng)曲牌唱腔的音樂資料。2010年7月,他受邀進入贛州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工作,其間,他一方面積極完成傳承人的材料和相關證件的編印上報工作,另一方面參與了幾部贛南采茶戲音樂書籍的出版準備工作,協(xié)助完成出版了講述贛南采茶戲老藝人徐榮秀藝術人生的專著《母親的戲劇人生》(2011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贛南采茶戲音樂》(王愛生主編,2013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發(fā)行),同時也完成了個人理論專著《奇葩雋永》,此書系統(tǒng)介紹了贛南采茶戲傳統(tǒng)曲牌以及唱腔藝術特征,并已于2013年4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正式發(fā)行。為配合《奇葩雋永》,張宇俊又從書中挑選了40首傳統(tǒng)曲牌進行樂隊錄音,2013年正式出版了這張音樂光碟,老人家雖已年近七旬,依舊寶刀不老,音色清亮醇厚,韻味十足,為贛南采茶戲音樂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資料。2012年,為弘揚傳統(tǒng)音樂,贛南采茶歌舞劇團與贛州市重點中學贛州三中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贛南采茶戲傳習所,掛牌儀式當天,張宇俊親臨現(xiàn)場助興表演,向學生們講授了贛南采茶戲的傳統(tǒng)曲牌音樂,并現(xiàn)場教唱了一曲《斑鳩調》。傳習所每周一下午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教孩子們唱贛南采茶戲曲牌,張宇俊不顧年事已高,親自教孩子們演唱,給年輕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當回憶敘述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問張宇俊接下來想做什么?他說他最想做的還是為贛南采茶戲培養(yǎng)一些新人,并對采茶戲音樂做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年輕人的培養(yǎng)是保證劇種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張宇俊說,只要是年輕演員真心想學,他都愿意義務地、毫無保留地教授。
回顧張宇俊的藝術生涯,無論是作為一名采茶戲演員還是作為一名文化官員,他都以謙虛嚴謹?shù)膽B(tài)度、認真細致的精神、平實樂觀的處世理念實踐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天生的一副好嗓子鑄就了他在舞臺上的驕人成就,不斷進取的學習態(tài)度更是使他在舞臺生涯中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輝煌。轉變?yōu)槲幕賳T之后,他腳踏實地為贛南音樂做實事、做好事,憑借深厚的專業(yè)積累、敏銳的藝術直覺、平易近人的性格、干練的工作作風,在贛南藝術界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將贛南音樂文化事業(yè)帶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至今仍被贛南藝術界的許多人稱為是“最稱職的藝術科科長”。張宇俊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歷講述了一段屬于贛南音樂的輝煌記憶,他和他從事的音樂事業(yè)都必將成為贛南近代音樂發(fā)展史,特別是贛南采茶戲發(fā)展史中不可磨滅的一段印記!
注釋:
①趙茵(1944-),江西贛州人,贛南采茶戲旦角表演藝術家,對于贛南采茶戲旦角表演藝術有諸多創(chuàng)新。1979年在《茶童戲主》中成功塑造了“店嫂”這一人物形象,深受觀眾喜愛。1994年入贛南文藝學校執(zhí)教?,F(xiàn)為贛南采茶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的省級傳承人。
②贛州話,女孩的意思。
③這段話是趙茵在2014年7月22日接受筆者采訪時所回憶的。
王瀝瀝(1979-),女,漢族,江西興國人,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專業(yè)碩士,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副教授職稱,主要從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與研究。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