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will
做人,當然要“明事理”。不過,讓自己能夠想明白,并不是為了至少并不僅僅是為了說服他人,或者與他人爭論;相比而言,更重要的是為了讓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選擇觸發(fā)行動,行動構成命運,思考決定命運的例子很多,可大可小。
2013年,有位老師在一個網(wǎng)站上開了門課程叫《以理服己》,這位原來在新東方教托福作文后來留英歸國的李笑來博士認為,以理服人幾乎不可能,“以理服己”才是更重要的。讀完這個課程,你發(fā)現(xiàn)之所以遇事腦子經(jīng)???,也許是因為不會正確思考,自然做不出正確的選擇。
會思考不等于會正確思考
李笑來舉了很多例子來分析“思考”這件事。有人想要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理由是他有個“新鮮主意”,他這樣推理:“哇!市場上還沒有人這么做,這樣看來一定能夠成功!”這樣的想法當然會觸發(fā)此人的行動。可是,他真正成功的概率卻并不高,因為他漏掉了一些東西:“市場上還沒有人這么做”——這是他看到的現(xiàn)象。可這個現(xiàn)象可能有若干個解釋,并不見得真的是因為“天賦異稟,冰雪聰穎,所以只有我才想得到!”也可能是因為:現(xiàn)在其實就有人在這么做……可是你并不知道!或者之前有很多人都這么做過,現(xiàn)在都死了……換言之,此人的思考有漏洞,因此他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從這個階段來看,他能夠成功的概率估計只有大約1/3。可又恰恰是因為他的思考有漏洞,以后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要面臨重要抉擇,然后動不動就被乘以1/3,最終很可能為創(chuàng)業(yè)奮斗了一輩子,卻混了個“死因不詳”。
人們在決定是否學一樣東西時,往往要問自己“學它有什么用”?這種思考是非常理性的,推理如下:如果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那我去學它有什么用呢?浪費青春怎么可以?李笑來大學學的會計專業(yè),他當時認真學統(tǒng)計的理由,并不是因為想到十多年后要寫一本詞匯書,那時學Basic編程語言,也沒想到很多年后要用那一點知識再學一個Python(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然后寫文本分析處理腳本,很方便地統(tǒng)計出詞頻,最后基于統(tǒng)計結果編了一本具有革命意義的詞匯書《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同樣的思考結果可能帶來不同的行動邏輯,李笑來如此概括:有的人喜歡學新鮮玩意,理由往往是,“誰知道學它有什么用?”可與此同時,有很多人選擇不去學的理由也是:“誰知道學它有什么用!”
人人都會思考,但我會正確思考么?——這是李笑來在26歲時問自己的問題。當時的答案是,不會?!吧衔纾衣犚桓鐐冑┵┒?,我覺得哇好有道理??!同一天下午,我聽到另外一個哥們侃侃而談,然后當場覺得,哇,好有道理?。е鸷郴氐郊?,晚上輾轉反側,突然發(fā)現(xiàn),嗯?不對,這倆哥們講的竟然是相反的理論,可他們不可能都是正確的啊!怎么回事!” 奧威爾小說《動物農(nóng)莊》里為豬和狗下蛋吃的雞和鴨就是這樣,聽誰說什么都覺得特別有道理。然而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事兒要自己做,自己的決定怎么可以交給別人?既然我們要自己決定,就得“以理服己”,也就是要學會正確思考。
會思考與會正確思考之間有巨大的差別?!皶伎肌辈皇鞘裁促Y本,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就好像只要正常就肯定會走路、只要正常就最終能夠說話一樣。小狗也會思考。主人進門吹著口哨,它就飛奔過來搖尾巴……如果進門時沒帶好氣,它就從飛奔的狀態(tài)緊急剎車,然后遠遠地站著、盯著,試探性地輕輕搖尾巴,觀察主人反應……曾經(jīng),人們以為只有人類才會使用工具,后來發(fā)現(xiàn)猴子也會,再后來科學家發(fā)現(xiàn),魚也會!比如象牙魚可以用石頭敲開蛤蜊。甚至,200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群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有些魚甚至精通推演邏輯!他們有篇論文發(fā)表在著名的科學雜志Nature《自然》上,他們研究過非洲的一種魚,它們跟其它的魚一樣往往要通過打斗,確立自己在魚群中的地位。一條魚被另外一條魚打敗之后,那些比被打敗的魚更小的魚,就自動服了,不再去挑戰(zhàn)那條剛剛戰(zhàn)勝的魚。顯然,這些魚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如果A大于B,而B大于C,那么,A一定大于C!
另外,要牢牢記住另外一個事實:那些不善思考甚至不思考的人,都是可憐人,蘇格拉底再聰明,也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三段論的重要;亞里士多德再聰明,也不知道地球為什么繞著太陽轉,以為那不過是在扯淡。所以,嘲笑別人是不合適的,因為很可能自己會因此停滯不前。
以理服人,其實不可能
在服不服的這個問題上,李笑來的觀點是:別以為你有道理,就能說服別人。也不要以為人家不再爭辯,就是真的服了你。有多少次,你講清楚了道理卻反過來被鄙視?
“行行行!就你一個人有道理!”
“我說不過你?。撆_詞:可我就是不服?。?/p>
“你這個人也太自以為是了吧!”
被這樣對待一般都會委屈,甚至憤怒繼而引發(fā)沖突。達爾文寫出進化論,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科學家們契而不舍地找到越來越多的支持進化論的根據(jù),可是人們都被說服了嗎?沒有。直到今天都沒有。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頒布法令,禁止教師在課堂上講授“人是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的”。有位物理教師斯科普斯以身試法,結果被捕。經(jīng)過8天的審判,最終被罰款90美元。直到1968年,美國高級法院才根據(jù)《第一修正案》判決學校可以講授進化論,理由如下:“……因為這是科學”。然而1999年,堪薩斯州教育委員會投票決定從標準化考試中剔除作為考試科目的進化論。教科書上印著這樣的聲明:“進化論是某些科學家相信的學說,而非事實。”
對此,李笑來分析道:兩個人在爭辯的時候,雙方通常被定義為“競爭關系”。其實,那只是表面,爭論雙方實際上還有一層“合作關系”。只不過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罷了—— “雙方必須勢均力敵才存在真正的對抗”。螞蟻和大象之間,不大可能存在對抗。
生活中,有重大爭議的時候,我們往往不得不去法庭上爭辯,為什么?本質上來看,這是因為在法庭上可以用法律強制對方在基本的層面上相互配合。為什么要有法官?因為法官要維護辯論秩序。有個美劇叫《The Good Wife》(中譯“傲骨賢妻”)??疵绹蓜。辽僖J識三個詞。一方講述的過程中,另一方會突然打斷,大喊,“Objection!”我反對!對方不講理!然后,法官想了想,對方確實不講理,于是同意,判“Over-rule!”如果覺得對方其實很講理,那反對是沒根據(jù)的,就判,“Sustained!”……
然而為什么常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因為人家手里有槍,無需合作,可以讓有理的人講不出理,讓不講理的人不敢造次。那遇到所謂的“腦殘”呢?也一樣。有句玩笑是這么說的:不要跟傻子爭斗。因為他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把你當即拉到他的水平上,然后用他做傻子多年的經(jīng)驗無情地、毫無懸念地打敗你……
成功說服別人要這樣做
盡管大多數(shù)時候,“以理服人”不大可能。但天長日久,我們終將會遇到必須說服他人的情況。人天生就有思考能力,并且,無論他的思考能力好壞,他基本上都是無法停止思考的……
據(jù)說,與天才喬布斯共事過的很多人有過類似的抱怨,做為部下興沖沖地去找他講自己的天才主意時很難不被他痛罵一頓,更沮喪的是幾天后,老喬卻會突然召集大家宣布他想出一個天才點子——就是那天被他罵成臭狗屎的那個。人們只相信自己得出的結論,哪怕一模一樣也比別人的好。如果你的想法真的是對的,老喬的腦子真的是好使的,那么你們倆的結論當然相同??蓡栴}是,對老喬來說,那是他自己得到的結論,至于起源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他自己得到的結論。所以,李笑來總結出的經(jīng)驗是:當你想說服一個人的時候,技巧是:陸續(xù)告訴他一些理由,但就是不說結論。
想說服別人不妨這樣嘗試:首先,在家里把最終結論理清楚;而后再把所有能夠支持那個結論的理由、前提、例子全都羅列清楚,再然后,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再次進行細分,因為它也可能有支持理由、前提、例子……選中一個最簡單卻又最可能成長的種子……最終,你若無其事地走進這個人的辦公室,他問你有什么事兒?你說沒事兒,就是挺長時間沒見了,有點兒想你……然后,不經(jīng)意地提到那個種子……然后你就走開,回家等著。只要他不笨,能正常思考,最終會得到你想讓他得到的結論。然后他會欣喜若狂,找你來分享他最近的成果……實際上就是按你說的做了。
說服他人的終極技巧是:“種下種子,堅決不提結論,讓他自己想。”想想這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天下最懂這個道理的竟然是騙子們。幾乎所有的騙子高手,一輩子靠的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技巧。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