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401520)
?
農村群眾體育鍛煉情況調查研究——以襄陽市為例
□周靜(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401520)
摘要: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群眾體育尤其是農村群眾體育的蓬勃發(fā)展,離不開廣大的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邏輯分析法對襄陽市農村群眾體育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對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建設性的建議,旨在對構建農村和諧群眾體育事業(yè),推進農村體育發(fā)展,為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農村群眾體育路徑
1.1、研究對象
以襄陽市村委會居民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黃集鎮(zhèn)、石橋鎮(zhèn)、古驛鎮(zhèn)以下的六個(黃營村、陶家村、梁營村、小河村、張官橋村、孫寨村)村。從六個村中隨機抽取了400名居民為研究樣本,其中男士232名,女士168名。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的查閱,收集了關于農村群眾體育等方面的文獻,為進一步掌握現(xiàn)階段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發(fā)展狀況做一定的理論支撐。
(2)問卷調查法。
通過專家訪問及查閱相關研究并設計問卷,向襄陽市農村群眾居民共發(fā)放400份,回收問卷400份,其中有效問卷389份,有效率97.25%。
(3)訪談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襄陽市農村群眾體育鍛煉現(xiàn)狀,本人深入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并和各村委會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交談。了解了襄陽市農村群眾體育的基本狀況,獲得了專業(yè)指導意見及第一手資料。
(4)數據分析法。
針對本研究相關調查問卷的數據,運用Excel及SPSS16.0等數理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2.1、襄陽市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情況
(1)襄陽市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情況。
表1 襄陽市農村群眾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次數(N=389)
由表1可知:體育人口是指每周身體活動頻率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以上三種條件均符合者才稱為體育人口。由調查結果統(tǒng)計得出:襄陽市農村群眾居民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主要集中在1次和2次,占到總調查人數的30.33%,而真正每周進行3次及以上者僅占11.05%,可見襄陽市農村群眾體育人口數量較少,居民參與度不積極,這也跟群眾健身意識缺乏不無關系。
(2)參與體育鍛煉的內容情況。
由表2可知:襄陽市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活動內容上有70.69%選擇球類;48.59%的居民選擇跑步、步行;9.77%選擇秧歌、健身操;武術類占6.94%,排在末尾。不難看出,簡便易行、對場地要求不高的跑步與步行是襄陽市農村居民的首選,尤其受中老年朋友喜歡,這跟跑步、步行的強度、運動量好控制外,跟技術含量低也有很大關系。從調查結果來看,受農村城鎮(zhèn)化的影響,襄陽市農村體育場地設施比較完善,居民居住的小區(qū)附近有一定的全民健身器材,條件相對較好的小區(qū),有一塊籃球場地,但籃球對于群眾居民來說有一定的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術要求,因此籃球或其他球類項目比較深受中青年朋友的喜歡。
表2 襄陽市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活動內容(N=856)
(3)襄陽市農村居民體育鍛煉活動方式情況。
表3 襄陽市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N=712)
由表3可知:村組織是襄陽市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組織形式,無論是村組織還是小組、家人朋友組織,大家都喜歡以群居的組織形式進行鍛煉。個人鍛煉排在最后只占6.43%,可見群眾自發(fā)鍛煉意識不強。
2.2、襄陽市農村體育設施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1)體育鍛煉者對體育設施數量的滿意程度。
表4 體育鍛煉者對體育器材數量的滿意程度(N=389)
由表4可知:在參與鍛煉的人中,持有不太滿意態(tài)度的總人數最多,滿意的人最少,說明健身鍛煉者不太滿足于現(xiàn)有的器械數量,希望有更完善的器械安裝在自己的身邊。據實際調查分析顯示,襄陽市各鄉(xiāng)鎮(zhèn)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qū),人們對體育器材的滿意度較高,相反,經濟條件相對差的地區(qū),人們對體育器材的滿意度較低,其主要原因是,體育器材數量少、設備陳舊、且安全性能低、場地小、且數量少,嚴重的制約了農村居民的健身興趣和熱情。
(2)體育設施的管理情況。
表5 體育鍛煉者對體育器材管理狀況的滿意程度(N=389)
由表5可知:襄陽市農村群眾對體育設施管理情況表示滿意的僅占總調查人數的12.34%。而表示不太滿意和滿意的就占了87.66%。這說明襄陽市農村體育設施管理情況不容樂觀,參與健身鍛煉的人群普遍感到不太滿意、不滿意。
3.1、結論
(1)襄陽市群眾居民的余暇時間主要用于玩棋牌和做家務上,用在體育鍛煉上的支配時間比較少;
(2)農村群眾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主要集中在每周1 到2次,沒有達到體育人口的鍛煉標準;
(3)在鍛煉項目的選擇上,群眾居民主要傾向于簡便易行、對場地要求不高,運動易控制的跑步和步行上,對于身體素質或者運動技術比較高的項目參與人數較少,此外各鄉(xiāng)鎮(zhèn)缺乏專業(yè)的體育社會指導員,沒有專業(yè)的人士指導,一些項目根本無法開展;
(4)集體鍛煉組織形式被廣大群眾居民接受,大部分群眾居民自我鍛煉意識薄弱,個人鍛煉不積極。
3.2、建議
(1)培養(yǎng)骨干,壯大隊伍。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加大體育骨干的培養(yǎng)力度,壯大群眾體育工作隊伍。舉辦體育技術培訓班,對群眾體育骨干進行短期專門培訓;開展體育活動,讓體育骨干在實踐中提高;定期更新體育骨干知識,使骨干知識緊跟時代潮流,為廣大群眾健身提供最新,最科學的指導。
(2)多方籌資,共建健身設施。
各級政府應當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并逐年加大健身活動的資金投入。
(3)加強宣傳,深化健身意識。
各村居委會可以組織規(guī)模較大的群眾體育活動,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向群眾滲透體育健康知識,各村委可以定期的組織健身知識講座,向群眾普及體育鍛煉健康知識,通過海報等形式積極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為廣大群眾提供一些運動保健等方面的知識,讓群眾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提高群眾鍛煉熱情,逐步壯大農村群眾居民鍛煉隊伍,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健身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于素梅.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村學校體育發(fā)展歷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1.
[2]張俊偉,苗苗,鄭衛(wèi)國.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區(qū)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發(fā)展模式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1,1.
[3]于文謙,孔慶波.中國農村體育發(fā)展的質層文化力分析——農民體育思想對農村體育的影響探究[J].南京體育學報2009,12.
[4]張欽.我國農村體育失衡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