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飛,何輝.河南能源義煤公司總醫(yī)院內分泌科,河南義烏 45300;.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醫(yī)學系內科教研室,河南鄭州 459
?
2型糖尿病腎病危險因素的探討
劉藝飛1,何輝2
1.河南能源義煤公司總醫(yī)院內分泌科,河南義烏452300;2.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醫(yī)學系內科教研室,河南鄭州451191
[摘要]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腎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從而為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60例已經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jù)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為糖尿病組和糖尿病腎病組(uAER≥20 μg/min),對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體重指數(shù)(BMI)、血糖、血脂、血壓、血尿酸(SUA)、uAER、吸煙、飲酒等因素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①糖尿病腎病組的病程較長,HbAlc、FBG、UA、uAER的水平及合并吸煙的比例高于糖尿病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FBG、HbAlc、UA、uAER、吸煙是2型糖尿病腎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結論高血糖、高尿酸、吸煙是2型糖尿病腎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控制血糖、降低尿酸、戒煙是預防和治療2型糖尿病腎病的關鍵。
[關鍵詞]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荒蛩?;尿白蛋白排泄率;危險因素
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發(fā)生慢性腎臟?。–KD),是糖尿病患者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輕度增加,逐步進展至尿蛋白持續(xù)增加,最終發(fā)生腎功能衰竭,腎功能的逐漸減退和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高顯著相關[1]。其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探討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對于防止或延緩CKD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根據(jù)WHO(1999年)的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對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該院住院及門診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選取60份較完整的病例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有無合并蛋白尿把患者分為糖尿病組和糖尿病腎病組,糖尿病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51~71歲,平均(59.07±10.44)歲;糖尿病腎病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50~72歲,平均(58.82±9.92)歲。經統(tǒng)計,兩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2]:uAER<20 μg/min為糖尿病組,uAER≥20 μg/min為糖尿病腎病組。
1.2方法
分別對兩組的年齡、病程、BMI、FBG、HbAlc、TG、TC、HDL-C、LDL-C、SBP、DBP、UA、uAER、吸煙、飲酒等因素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3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結果進行處理。定量指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樣本的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對發(fā)生糖尿病腎病可能起作用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1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糖尿病腎病組病程、FBG、HbAlc、UA、uAER及吸煙、飲酒比例明顯高于糖尿病組,其中病程、FBG、HbAlc、UA、uAER水平以及吸煙比例與糖尿病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1。
2.2糖尿病合并腎病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2型糖尿病有無尿蛋白為因變量,對可能發(fā)生作用的因素(年齡、病程、BMI、FBG、HbAlc、TG、TC、HDLC、LDL-C、SBP、DBP、UA、uAER、吸煙、飲酒)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腎病與病程、HbAlc、UA、uAER、吸煙有關,見表2。
表1 兩組間一般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間一般資料的比較(±s)
注:*與糖尿病組比較P<0.05,**與糖尿病組比較P<0.01。
病程(年)BMI(kg/m2)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SBP(mmHg)DBP(mmHg)FBG(mmol/L)HbA1c(%)SUA(μmol/L)uAER(μg/min)飲酒[n(%)]吸煙[n(%)]項目2.34±5.27 24.74±3.35 3.38±2.11 6.24±1.83 0.96±0.25 3.14±1.34 129.81±15.46 85.89±12.98 11.74±3.52 8.62±l.52 284.79±131.82 15.16±3.14 5(16.67)6(20.00)(8.12±4.28)**25.12±2.35 3.90±2.62 5.91±1.56 0.94±0.31 3.57±0.88 131.37±14.97 83.48±16.47 (14.84±7.46)*(11.63±3.09)**(369.71±154.57)**(101.59±65.47)**9(30.00)(13(43.33)*糖尿病組 糖尿病腎病組
表2 糖尿病腎病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
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腎臟病變的可能機制:多元醇通路的激活;蛋白質非酶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的作用;蛋白激酶C(PKC)的活化;葡萄糖的毒性及氧化應激增強;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可導致腎臟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損傷,破壞腎臟正常的濾過屏障,引起蛋白尿增加;細胞因子異常,損傷因子合成增多,保護因子合成減少,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這些細胞因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巨大的細胞因子網(wǎng)絡,通過旁分泌或自分泌作用導致腎臟系膜細胞增殖、系膜區(qū)擴張及細胞外基質增加;高血糖狀態(tài)可致纖維蛋白原升高[3],影響患者腎臟微循環(huán),最終導致DN的發(fā)生。
結果顯示糖尿病腎病組病程、FBG、HbAlc、UA、uAER及吸煙比例明顯高于糖尿病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腎病與病程、HbAlc、UA、uAER、吸煙有關,說明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機體暴露于代謝異常狀態(tài)下的時間越長,發(fā)生糖尿病腎病的危險越大。HbAlc合成增加相應地造成氧合血紅蛋白減少,引起組織器官缺氧,造成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受損,腎小球濾過膜被破壞和通透性增加,加劇腎小球毛細血管的損傷和白蛋白尿的形成。隨著糖尿病腎病的發(fā)展和腎臟功能的減退,導致UA排泄障礙,體內UA滯留過多。DN患者的血UA越高,糖尿病腎病患者早期腎功能損害的患病率越高,表明UA水平是患者早期腎功能受損的危險因素之一[4]。微量白蛋白尿(MAU)是指尿中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為20~200 ug/min或24 h尿白蛋白為30~300 mg/24 h,但尿常規(guī)檢查呈陰性的一種狀態(tài)。它是糖尿病腎病分期中的亞臨床過渡階段,也是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一個窗口。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的早期標志,及時有效地減少尿白蛋白,是逆轉或延緩旱期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保護腎臟的關鍵。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糖尿病后每年均應做腎臟病變的篩查[1]。及早進行尿白蛋白檢查,及時地發(fā)現(xiàn)患者的腎功能減退情況,在早期階段積極治療是可逆的,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吸煙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的發(fā)生,加速糖尿病腎病的微血管并發(fā)癥[6]。因此,減少吸煙甚至停止吸煙是糖尿病腎病的治療途徑之一。
高血糖、高尿酸、吸煙是2型糖尿病腎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控制血糖、降低尿酸、戒煙是預防和治療2型糖尿病腎病的關鍵。[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2-42.
[2] Witte EC, Lambers Heerspink HJ, de Zeeuw D,et al. First morning voids are more reliable than spot urine samples to assess microalbumin uria [J].J Am Soc Nephrol,2009,20(2): 436-443.
[3]林蘭,倪青,董彥敏.糖尿病腎病的病因學研究述評[J].醫(yī)學研究通訊,2000,29(2):16-20.
[4]曾淑云,鄧文彬,邱宇,等.血尿酸與尿微量白蛋白及腎功能關系分析[J].中國醫(yī)藥,2013,8(9):1280-1281.
[5] Comper WD1, Osicka TM, Clark M, et al.Earlier detection of microalbuminuria in diabetic patients using a new urinary albumin assay[J].Kidney Int,2004,65(5):1850-1855.
[6] Wannamethee SG1, Shaper AG, Perry IJ, et al. Smoking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men[J].Diabetes Care,2001,24(9):1590-1595.
收稿日期:(2015-10-19)
[作者簡介]劉藝飛,女,醫(yī)學學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分泌方面的研究工作。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2.077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62(2016)01(b)-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