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如明 張 雷
精英論壇
“顏筋柳骨”與石曼卿
文/傅如明 張 雷
“顏筋柳骨”出自北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是對石曼卿書法的評價。石曼卿既是北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也是北宋書法取法唐人的典型之一。石曼卿與范仲淹等文士交游甚廣,因此,在石曼卿去世后,范仲淹對石曼卿的詩歌成就、書法風格都做了客觀的品評,遂有“顏筋柳骨”之論,這一論斷成為后世重要的書法評判標準。
北宋;石曼卿;范仲淹;“顏筋柳骨”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屢試不第,以武臣敘遷得官。曾為金鄉(xiāng)縣令、海州通判、秘閣校理,終太子中充。有《石曼卿詩集》?!缎蜁V》載有:“其在寶元、康定間,文詞筆墨映照流輩,得之者不異南金大貝,以為珍藏。其正書入妙品。尤喜題壁,不擇紙筆而得如意。一揮而成,人以為絕筆?!盵1]可見石曼卿的書法主要以正書為主,經(jīng)常采取抒情性相對較弱的正書流露胸襟,在寶元、康定年間其書法很受時人青睞。
石曼卿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書法家,他嗜酒如命、風流倜儻。北宋中期,他的詩、書成就在當時很有影響。通過陳志平所校編的《石延年年譜》,可梳理出石曼卿在當時的交游甚廣,上自達官下至布衣、文臣武將、僧侶宦官,“遇人無賢愚,皆盡忻歡”。[2]如他與當時社會上有影響的石介、范仲淹、歐陽修、范諷等賢達的交往,傳為一時佳話。石延年為人英風豪氣,他出眾的才華與滑稽幽默的個性吸引了無數(shù)志趣相投的朋友,這些文臣武將、僧侶布衣,他們或者為著宋初詩文革新的共同目標團結(jié)到一起,[3]或者在北宋時期因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藝術(shù)生活的趣味相投而走到一起。
石曼卿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知濟州金鄉(xiāng)縣,是年,他在山東與劉潛、吳灝、衛(wèi)不伐等人來往密切,且經(jīng)??v酒自豪。歐陽修在《歸田錄》里記述“石曼卿磊落奇才,知名當世,氣貌雄偉,飲酒過人。有劉潛者,亦志義之士也,常與曼卿為酒敵。聞京師沙行王氏新開酒樓,遂往造焉,對飲終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所飲過多,非常人之量,以為異人,稍獻肴果,益取好酒,奉之甚謹。二人飲啖自若,傲然不顧,至夕殊無酒色,相揖而去。”[4]可見石曼卿之酒量與酒風。在任館閣校勘時石曼卿一時豪氣,飲酒后失態(tài),導(dǎo)致當時的大慶殿廊“自后不復(fù)開矣?!比绱孙嬀浦畱B(tài),在中國古代詩人里也是少有的奇才。
石曼卿為人豪放,詩才超絕,是北宋前期著名的詩人之一。范仲淹在《祭石學士文》中謂“曼卿之詩,豪氣而奇?!北彼纬跗?,以楊億、錢惟演等為代表的一批詩人,效法李商隱的詩歌形式,即堆砌典故、嫁接妙語。創(chuàng)作的詩歌大部分辭藻華麗,在當時社會上影響很大,被稱為“西昆派”。西昆派辭藻華麗,內(nèi)容空洞,有華而不實之弊。所以在當時以石曼卿、歐陽修、梅堯臣等為代表的創(chuàng)新派,經(jīng)常在一起飲酒合唱,有逆時流之功?!澳耆ツ陙韥砣ッ?,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春風舞一場?!盵5]此詩乃石曼卿代表作,意為不愿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獨立人格。讀之若有胸襟坦蕩、豪放雄健之氣!比之浮艷空洞的“西昆派”詩,大有一股清爽之風,更有生活情調(diào)。
故而,范文正公《祭石學士文》,其略曰:
曼卿之才,大而無媒。不登公卿,善人是哀。曼卿之詩,氣豪而奇。大愛杜甫,酷能似之。曼卿之筆,顏筋柳骨。散落人間,實為神物。曼卿之心,浩然無機。天地一醉,萬物同歸。不見曼卿,憶兮如生。希世之人,死為神明。[6]
歐陽修亦作詩美之曰:
延年醉題紅粉壁,壁粉已剝昏煙煤。河傾昆侖勢曲折,雪壓太華高崔嵬。[7]
可見,范仲淹、歐陽修二人對石延年的評論有共同之處,即對石延年書法成就的充分認可。
圖石曼 卿籌筆驛(局部)
圖柳公權(quán) 玄秘塔碑(局部)
圖顏真卿 顏勤禮碑(局部)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就吸取以往教訓,政治上通過強化文官的統(tǒng)治以達到穩(wěn)固趙宋江山的目的,這一統(tǒng)治方式有利于文人們在政治上的發(fā)揮,同時也推動宋代的文學藝術(shù)發(fā)展。石曼卿與范仲淹無疑是典型的宋代文人之間的交往。范仲淹在政治上有建樹,其詩詞文賦在當時也名世。石曼卿作為與范仲淹同時期的詩人,在仕途上懷才不遇,卻在詩詞上與范仲淹有著很多的唱和。
范仲淹(989—1053),字希文,原名朱說。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按《范仲淹年譜》記載:“天禧三年(1019),31歲,加秘書省校書郎,仍從事于譙郡。與詩人石曼卿(994—1041)交際于太清宮?!盵8]可知范仲淹與石曼卿相識應(yīng)在天禧三年,是年范仲淹31歲,石曼卿26歲。石曼卿于“本年參加進士考試,落第?!盵9]
石曼卿在《長城葆光提名》中有如下記載:
長城葆光,高平希文、師古,潁川天經(jīng),太原子融、子野,陳留商叟,天水元甫、子淵,滎陽天修,清河子思,昌黎稚圭,廣平予京,河東伯垂,餞南陽道卿出守嘉興,于鉅鹿介之北軒。明道二年六月十七日曼卿書。希文者,范文正公也;稚圭者,韓忠獻公也;子京者,宋景文祁也;天休者,鄭文肅戩也;子融者,王曾之弟皞;子思者,張知白之嗣子;道卿者,葉清臣也;曼卿者,石延年也。[10]
可見,石曼卿與以范仲淹(字希文)、韓琦(字稚圭)、宋祁(字子京)、趙宗道(字子淵)等十五位文人學士們聚“于鉅鹿介之北軒”,給將要出守嘉興的南陽道卿(即葉清臣)踐行。傳《長城葆光提名》有石刻拓本傳世。
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于政務(wù)之余,常寄情山水,并有佳作迭出。范仲淹徙知蘇州,有書《與石延年》可以說明兩位北宋文人之間的交好之情。
某再拜。去冬以攜家之計,駐騾東郊,朋來相歡,積飲傷肺,賴此閑處,可以偃息。書問盈幾,修答蓋稀。足下亦復(fù)懶發(fā),絕無惠問,非求存慰,欲知起居之好爾。近詩一軸,寄于足下與騰正言,達于諸公,必笑我也。[11]
以上可知,石曼卿與范仲淹之間的這種文人交往可謂真情流露,以至于關(guān)心到生活起居,有“欲知起居之好爾”“近詩一軸,寄于足下與騰正言”。騰正言者,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滕子京也。
康定元年(1040),李元昊反宋,石曼卿因曾有“上書言十事”,[12]“召見,稍用其說?!盵13]奉使河東,因事經(jīng)過陜西。恰好范仲淹在陜西知永興軍。范仲淹有《送石曼卿》云:
河光岳色過秦關(guān),英氣飄飄酒滿顏。
賈誼書成動西漢,謝安人笑起東山。
亨途去覺云天近,舊隱回思水石閑。
此道圣朝如不墜,疏封宜在立譚間。[14]
范仲淹與石曼卿的交情可見非同一般,從中可知北宋時期文人之間的應(yīng)和交往之風的普遍。在石曼卿與范仲淹以文書樣式交往的同時,彼此的書寫手跡也因此而被對方熟悉。石曼卿在拜讀范仲淹文學作品時,也在同時欣賞范仲淹的書寫手跡;反之,范仲淹也是。故而,范仲淹了解石曼卿的詩詞特點和書寫用筆的特點也是必然的。
眾所周知,品評書法風格時有“顏筋柳骨”之論。“顏筋”指唐顏真卿的書法,勁筋入骨;“柳骨”指唐柳公權(quán)書法,骨峻如削。這是古人經(jīng)常評論書法風格的基準。這種基準是建立在對唐人書法(一般指楷書)臨摹、學習、創(chuàng)作基礎(chǔ)上?!肮恰痹跁ㄖ谐S泄橇Α⒐欠?、骨勢、骨氣等?!敖睢痹跁ㄖ谐S薪盍?、筋道、筋肉等。古人對書法以“筋骨”品評早已有之。最早引入“筋骨”之說的如東漢趙壹在《非草書中》云:“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可為強哉?”[15]還有最早以“筋骨”品評書法風格的晉人衛(wèi)瓘載有:“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盵16]可見古人在品評書法時對“筋骨”的關(guān)照。“筋”“骨”原本并非用來品評書法。只因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人物的品藻之風影響而被借用于書法品評。魏晉時期對人物的品藻開始依人物道德、政治生活為據(jù),逐漸轉(zhuǎn)為對人物精神面貌、風采神韻、內(nèi)質(zhì)修為等方面的,在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中有廣泛影響。品評不僅在書法,還涉及繪畫理論、文學理論方面。如品評人物的相關(guān)要素“筋”“骨”“血”“肉”“氣”大量用于書法。即如蘇軾所謂:“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17]
范仲淹《祭學士文》中所謂:“曼卿之筆,顏筋柳骨。”顧名思義提到唐代兩位書法名人顏真卿、柳公權(quán)。一方面,顏真卿、柳公權(quán)都是唐代忠君愛國、剛正不阿的名臣。另一方面,顏真卿、柳公權(quán)二人在書法上都有卓越的成就。不管是人品還是書品都值得標榜。范仲淹在此以“顏筋柳骨”大贊“曼卿之筆”,其實也是對石延年人品、書品的認可。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太子師,因平叛“安史之亂”有功,后又因爵封開國公,世稱“顏魯公”。顏真卿的書法幼承家學,傳得草圣張旭親授,又以端正、忠義名世,故其書法風格以體態(tài)端莊、沉雄奇古、風力遒厚、寬博厚重。尤其顏真卿楷書自成一家,史稱“顏體”。顏氏家族在平叛“安史之亂”中犧牲很大,在叛臣李希烈的威逼下數(shù)次未降,終被害死于汝州龍興縣佛寺,顏真卿及顏氏一門忠君愛國之氣節(jié)垂范后世,顏體書法也體現(xiàn)了這種恢弘之氣。
柳公權(quán)(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人。拜左拾遺、侍書學士。柳公權(quán)才思敏捷,書法出眾,他一生都受皇帝寵愛,仕途得意,高居二、三品大員之位三十年?!缎蜁V》有載:
帝問公權(quán)用筆法,對曰:“心正筆正?!钡鄹娜?,悟其筆諫也。[18]宣宗時,召升殿作字,賜以銀彩,且令自作書謝狀,勿拘真行,欲以為珍玩也。然其書名達于外夷,往往以貨貝見購之。當時大臣之家碑志,非公權(quán)書以子孫不孝。[19]
可見柳公權(quán)做人的正直與忠誠。如同他的人品一樣,柳公權(quán)楷書乃一大正宗。柳公權(quán)是繼承顏真卿書風,從他的傳世碑刻可見顏書的影子,此說已成定論。宋朱長文《續(xù)書斷》云:“其法出于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一家。”由此可知,范仲淹在《祭石學士文》中對石延年的品評也是依人品、書品而論。
關(guān)于石延年書學淵源,有這么一段文獻記載:
石曼卿,志氣豪邁,早歲即刻意臨池。中年草書筆跡奇宕,妙處乃欲突過顛、素,然不肯頻為人作,嗜飲以自放,奇篇墨寶,多得于醉中,真一代文翰之雄也。[20]
石延年,字曼卿,幽州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閣校理。書學顏魯公,而長于題署,余則濁俗,蓋師《東方朔像贊》故也。[21]
可見,石曼卿早年精研書法。按豐坊的記載,石延年書法最得益于顏真卿。
范仲淹在《祭石學士文》中云“曼卿之筆,顏筋柳骨”之語評石曼卿書,即其書筋脈相連有勢,筆畫剛勁,氣勢雄強。亦如歐陽修所云“河傾昆侖勢曲折,雪壓太華高崔嵬”。現(xiàn)今能夠見到的石曼卿的楷書作品,如《長城葆光提名》《籌筆驛》《泰山環(huán)詠亭題名》等,知其對顏、柳的傳承。
《籌筆驛》是石曼卿于寶元二年(1039)遷秘閣校理,為諸葛武侯賦也,為大書《籌筆驛》詩,后刻入《群玉堂帖》。宋周必大在《跋曾無疑所藏二帖》云:
予家藏石曼卿大書《籌筆驛詩》,宛類顏魯公心畫。今友人曽無疑又示其行草二十一字,絕似柳誠懸。范文正公:“云曼卿之,筆顏筋柳骨?!闭徳铡<翁┰昶咴鹿锍?。[22]
《籌筆驛》中最明顯與顏體字“勁筋”者如“室”“坤”“寧”中橫的寫狀與顏真卿《顏勤禮碑》中橫細豎粗特點相似。再如“坤”“籌”“卿”在轉(zhuǎn)折處以方折為主,多骨勢,且字的結(jié)體呈右上斜,與柳公權(quán)《神策軍碑》中字有相似處。
范仲淹的“曼卿之筆,顏筋柳骨”是書法史上最早提出顏筋、柳骨并相提并論者,對石曼卿書法的評價,同時也使“顏筋柳骨”成為一種書法審美標準。這句話的出現(xiàn)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guān)。宋代科舉取士不再像唐代那樣重視書法,科舉士子們?yōu)榱瞬┑卯斒乐魑恼叩臍g心,接力模仿其書體,造成了背誦初期“趣時貴書”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直接阻礙了書法的發(fā)展。米芾在《書史》中說:
本朝太宗,挺生五代文物已盡之間,天縱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書無對,飛白入神。一時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學鐘“王”。至李宗諤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褊樸拙,是時不謄錄,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趣時貴書矣。宋宣獻公綬作參政,傾朝學之,號曰“朝體”。韓忠獻公琦好顏書,士俗皆學顏書。及蔡襄貴,士庶又皆學之。王荊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學其體,自此古法不講。[23]
范仲淹看到了時弊,他對于石曼卿書法的推崇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對其書法的評判,其實也是在糾正時風。這句“顏筋柳骨”成為宋代乃至后世書法取法新的航標,顏、柳的地位日益凸顯出來。這種現(xiàn)象直接影響了石曼卿、蔡襄、蘇軾、黃庭堅等人,他們都非常推崇顏魯公。“顏筋柳骨”也就成為后世書法學習和品評的一個重要標準。
注釋:
[1]潘運告.宣和書譜[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2][3]任曉麗.石延年交游小考[J].文教資料,2007.
[4]歐陽修.歸田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57.
[5]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
[6]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潘運告.宣和書譜[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8]蘇軾.范文正公年譜[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8.
[9][10]陳志平.北宋書家叢考:石延年年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1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12][13][14]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5]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趙一非草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16]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張懷瓘書斷[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17]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蘇軾論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17][18]潘運告.宣和書譜[M].湖南: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19]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朱長文續(xù)書斷[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20]王紱.書畫傳習錄[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21]豐坊.草書訣宋人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22]周必大.廬陵益國文忠公集[M].北京:線裝書局,2004.
[23]米芾.書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傅如明系博士,副教授,書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任教于西安工業(yè)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張雷系書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就讀于西安工業(yè)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導(dǎo)師傅如明。
約稿、責編:徐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