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偉
參與式教學的實踐困境與施教標準探索
——以法學本科案例教學為視角
陳世偉
參與式教學法充分融合互聯網等多元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確保學生的課堂中心和主體地位,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旨在革除“以教師為絕對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諸多積弊。法學本科案例參與式教學法是提高法學本科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路徑,但也存在諸多實踐困境?;谇捌诮涷灪蛯Ь车姆此?,嘗試提出法學本科案例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施教標準。
參與式教學;法學本科案例課程;全真案例;施教標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倡導“參與式教學”。教育部2012年4月下發(fā)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也稱《高教三十條》)第5條“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再次強調,高等學校應當“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參與式教學”。近年來,國內學界深刻認識到法學案例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果不能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出重大變革,再漂亮的框架設計也只是畫餅充饑[1]。因此,在我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中實踐并完善參與式教學法,既為提高我國法學人才培養(yǎng)質量所必須,也是法學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旨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皬姆椒ㄉ现v,參與式教學就是指師生平等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共同討論學習中的問題,實現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和教學相長”[2]。參與式教學法具有3個基本特征。
(一)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和主導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注重主體性、自覺性、選擇性的教學”[3]。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在參與式教學法中,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和主導。教學者(instructor)不再是“填鴨”的主體,轉而成為教學的另一平等參與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和同學、教學者的平等交流、討論甚至論辯,分析并解決疑難問題。每位學生因此獲得“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教學手段和方法更加多元化
參與式教學法強調“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愿望,運用靈活多樣、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來開展富有趣味、意義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知識傳授”[3]。具體來講,一方面,參與式教學法能夠充分融合以互聯網為核心技術的現代信息教育手段,合理連通學生線下(offline)和線上(online)的學習過程(簡稱“O to O”或者“O2O”);另一方面,參與式教學法完全兼容“雙(多)師同堂”“論辯式”“啟發(fā)式”等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學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學生評價體系更加靈活和科學
在參與式教學法中,不再以學生記憶教學者講授或者教科書內容的能力強弱作為根本評判標準,而是根據學生的問題意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課堂的質量、團隊協作能力等情況做出綜合評價。評價方式也從原來的教學者單方評價變?yōu)榻虒W者、學生本人及同學的三方評價。期末考試的形式更加靈活,可采用開卷考查方式??疾閮热莶辉偈墙炭茣鴥热莸暮唵沃噩F,而是不設定標準答案,主要根據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做出最終評判。
法學本科案例課程旨在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法學本科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在完成相應法律核心課程(部門法)的學習之后,法學本科案例課程能夠有效整合學生的部門法知識,預防學生法學知識的“碎片化”。法學本科案例課程和參與式教學法在以下3個方面是內在契合的。
(一)法學本科案例課程的根本目標和參與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特征的契合
法學本科案例課程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并增強法科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它不再是對既有部門法知識的簡單重復,也不是單純探討法學理論問題,而是通過全真案例的教學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并解決案件的能力,加速課本知識向實踐知識的轉化。這與參與式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契合的。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并與同學、教學者充分討論案例,逐漸掌握分析、解決實踐案例尤其是疑難案例的基本思路,增強法律實踐能力。
(二)法學本科案例課程和參與式教學法兼容的多元教學手段的契合
為了實現法學本科案例課程的根本目標,靈活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參與式教學法能夠為法學本科案例課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比如:“雙(多)師同堂”“無領導小組討論”“論辯”“小型模擬法庭”等),以全面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及師師互動。
(三)法學本科案例課程開放屬性和參與式教學法靈活科學評價方式的契合
司法經驗表明,很多案件自始就不存在所謂的唯一或者標準答案,這是法律案件的開放屬性。法律案件的開放屬性決定了案例教學課程必須是開放式的。這和參與式教學法靈活科學的評價方式是內在契合的。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拘泥于教學者的知識結構,而是通過課前(網上)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和充分互動全面展示分析、解決全真案例的思路和結論。其次,期末考試能夠實踐以全真案例為內容的開卷考查方式。在考試過程中,允許學生借助工具書和網絡獨立研判全真案例。試題不再給定標準答案,教學者應當根據學生分析、解決案例的思路來加以評判。
從2009年1月開始,筆者及課題組在開設的法學本科案例課程——刑事疑難案例分析(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雙師同堂)課堂教學中實踐并逐漸完善參與式教學法。5年多的課堂教改實踐,彰顯出參與式教學法的獨特優(yōu)勢,但也存在諸多不足。
(一)法學本科案例參與式教學法的獨特優(yōu)勢
實踐證明,相對于“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唯一性”“以考試為根本導向”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法學本科案例參與式教學方法更具以下優(yōu)勢。
1.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生生、師生、師師”的全面、深入互動
在課題組實踐的法學本科案例參與式教學中,從全真案例的討論、案例多數意見的形成、課堂上多數意見的公開陳述到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均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學者僅負責案例的發(fā)放、課堂適度引導和對案例分析的最后總結。這使得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確保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同時,圍繞全真案例,通過課堂上學生之間的相互詰問和辯論環(huán)節(jié)、師生之間的相互追問和辯論環(huán)節(jié)以及2名教學者(雙師)①之間的相互討論和辯論環(huán)節(jié),實現“生生、師生、師師”之間的全面、深入互動。
2.大幅提升互聯網時代法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不同案件獨立找法、釋法是法科學生最重要的實踐能力之一。在閱讀全真案例之后,學生在課前借助網絡自行查找相關法條、司法解釋以及其他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來分析案例,大幅提升了法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有效增強法科學生的獨立判斷、論辯和應變能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法科學生不再糾結于全真案例的標準答案,而是總結出案例爭點并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路和結論。即便是對于同一個小組(團體)的學生,也鼓勵其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真實的看法并據理力爭,較好地培養(yǎng)了法科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與此同時,通過課堂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詰問、現場回答和辯論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增強了法科學生的論辯和應變能力。
4.培養(yǎng)并強化學生的協作精神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以團隊為基礎來討論、研判案例,通過課堂上相互支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另外,由于團隊協作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小組成員的平均成績和課堂學習評價的高低,因此,每個學生都非常重視團隊協作,強化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二)兩點主要不足
1.全真案例不能完全適應教學需要
全真案例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法學案例參與式教學的成敗。雖然經過數年努力,課題組仍發(fā)現全真案例在全真度、容量和網絡資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
(1)全真案例的“全真度”。按照課題組的最初設想,擬收集包含所有文書并且在程序和實體上皆有爭議的刑事(疑難)案例。但從實踐上來看,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課程選用和更新的14個案例多為“半全真”案例,即案例本身已經過檢、法機關的承辦和審判人員的先期“處理”,減損了案例本身的價值。
(2)全真案例的容量。雖然所選案例實現了故意殺人、傷害、搶劫、詐騙、貪污、受賄等常見、高發(fā)犯罪的全覆蓋,但是案例涉及的問題存在重復,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案例涉及的刑事程序問題相對單一。除了一審案件的證據問題之外,沒有涉及回避、二審程序、特殊程序等問題。
(3)網絡資源整合度不高。從發(fā)展趨勢來看,網絡資源(包括MOOC、公開課視頻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素材。課題組目前采用的是自行搜集檢察院和法院的案件,還未采用部分優(yōu)質網絡資源。
2.學生評價標準尚不科學
目前,課題組根據學生課前準備、課堂表現(出勤、課堂發(fā)言、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情況等)以及期末開卷考試成績3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受到學??荚囌叩闹萍s,期末考試比重仍然過大,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違參與式教學法的初衷。
(一)全真案例
1.全真案例的選取標準
以西南政法大學為例,從修改后的法學本科課程方案來看,案例分析課程分為刑事、民事、行政法和國際法4個大類,具體包括“刑事疑難案例分析(技巧)”“刑事疑難案例分析(刑事訴訟法和刑法雙師同堂)”“民事疑難案例分析(技巧)”“民事疑難案例分析(刑事訴訟法和刑法雙師同堂)”“行政法疑難案例分析”“國際法疑難案例分析”6門課程。根據不同課程的不同屬性,全真案例的選取標準也有所區(qū)別。除國際法類的案例課程之外,對于旨在整合程序和實體知識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法類的案例分析課程,建議選取實體和程序都有爭點的全真案例。全真案例應至少包括:訴狀和判決書,刑事案件還應包括偵查、檢察機關的處理意見、起訴書和法院生效判決書。
2.全真案例的數量
按照教育部課程設置規(guī)定,法學案例教學屬于專業(yè)限制選修課,有的培養(yǎng)單位將其作為全校任選課。課程的課堂教學時間一般為15周,共計30(最多32)學時。因此,至少需要12個全真案例。
(二)教學設計
1.課堂人數
課程實行小班教學,每班人數在20人以上30人以下(若師資有限,最多不能超過50人)。
2.教學環(huán)節(jié)
(1)課前準備
選課學生自行組成3~4個小組,小組人數可以不等。每個小組設1名小組長,負責聯系教學者②和小組討論事宜。課堂教學一般采取“一課一案”,若特別疑難的案例則“兩課一案”。教學者將全真案例提前一周發(fā)布到教學網絡平臺上,由小組長主持討論。案例討論建議采用“無領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的多數意見。
教學者和學生應一起完善評價學生的量化表格,制作記載總表。量化表格宜包括“課前自學情況”“問題意識”“課堂發(fā)言質量”“團隊協作能力”③四大指標(指標的具體評價標準由教學者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25%、30%、25%、20%。學生將評價表格帶至現場打分。
(2)課堂設計
課堂發(fā)言(20 min)。各小組根據多數意見制作PPT課件,由小組發(fā)言人進行課堂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不同案件的發(fā)言人應當輪換,以盡量避免部分小組成員“消極應付”。每次發(fā)言小組最好為2個(最多不超過3個),發(fā)言時間控制在20 min之內。在發(fā)言過程中,其他非發(fā)言小組的學生可以針對發(fā)言人及其所在小組進行現場提問,發(fā)言人及其所在小組對其做出回答,教學者可根據發(fā)言情況進行提問或者引導。教學者應當注重對語言重復、偏離主題、法言法語運用不當等現象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可對發(fā)言人及其小組闡述不清的地方進行提問,但不能提出本人關于案件的傾向性意見或者結論,更不能就此開始授課,以免干擾其他小組分析案件。
詰問和答辯環(huán)節(jié)(10 min)。在發(fā)言完畢后,小組成員需要接受其他小組的詰問并當場予以回答或者進行辯論。不能回答的問題,發(fā)言小組應記錄在案。
交流和總結環(huán)節(jié)(10 min)。在學生完全表達了對案件的看法之后,教學者應作出總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若采用“雙師同堂”的教學手段,2名教學者可以就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進行辯論。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學者還可以和有疑問的學生進行現場交流和辯論。
小組互評環(huán)節(jié)(5 min)。由發(fā)言人之外的其他同學填寫量表并回收,現場公布每個發(fā)言學生的分數并記入總表中。
以上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三)學生評價設計
學生評價包括平常表現和期末考試??紤]到目前完全取消選修課的期末考試不現實,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學性,建議在各個教學單位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將期末考試在評價中的比重降至20%。期末考試采取開卷方式,考試內容為濃縮后的全真案例(案例數量控制在3個以內)。試題不設具體的提示性問題和標準答案,由教學者根據學生分析案件的思路、說理等情況作出判定。
注釋:
①課題組法學案例的“雙師同堂”教學手段有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性。從教師數量來看,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從“雙師”發(fā)展到“多師”。同時,“雙師”也不再局限于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而由校外實務專家(如檢察官或者法官)和校內教師組成。
②若師資條件允許,建議采用“雙師同堂”教學手段,配備兩名具有不同知識結構的教師或者1名校內教師和1名校外實務教師。
③根據課題組的實踐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會“消極應付”課堂教學。比如,有學生不參與課前的案例討論,以及課堂上的小組發(fā)言、補充和詰問,而是完全交由組內一些興趣和積極性高的同學代為完成。因此,設計這一評價指標是非常必要的,以增大團隊利益的形式調動小組成員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1]殷泓.法學教育改革,從案例課程改起?[N/OL].光明日報,2014-04-11(11).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4/ 11/nw.D110000gmrb_20140411_2-11.htm.
[2]陳時見.參與式教學的內涵特征[J].教師教育學報,2014(4).
[3]于波,李秀雙.參與式教學的目標設計[J].教師教育學報,2014(4).
(編輯:劉姝)
G424.21
A
1673-1999(2016)11-0129-04
陳世偉(1975-),男,博士,西南政法大學(重慶401120)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刑法學的理論研究與教學。
2016-08-20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面上資助研究項目“新形勢下我國全日制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2015Y0501);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法學本科案例教學課程建設研究”(153046);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全日制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反轉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2015YB26);西南政法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反轉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投入和教學效果研究:以我校法學專業(yè)為例”(2015B02);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研一般項目“法學本科案例參與式教學模式研究”(2014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