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三峽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從心智哲學看流行語“接地氣”英譯
劉鵬
(三峽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從心智哲學的角度看,隱喻性說法“接地氣”出現(xiàn)在國家領導人的治國理政表述之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和主觀象征意義。在其翻譯過程中,譯者只有在恰當解讀源語文本的表達意向(包括意向性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的基礎上,通過重塑語境這一意向性行為,兼顧形神,才能使譯文既有效表征源語承載的文化意象與象征意義,又能傳遞文化形式。
接地氣;隱喻;意向性;文化意象
作為2012年十大流行語之一的“接地氣”,屬于典型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出現(xiàn)在國家領導人的治國理政表述中,體現(xiàn)了新時期黨對群眾路線的堅持,寓意深刻。如何將此隱喻式流行語準確英譯呢?在《中國翻譯》2014年第4期第126~127頁刊載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治國理政表述選譯”中,“我們很需要接地氣,接了地氣才能培養(yǎng)對群眾的感情”一句,被譯為“We need to stay in close touch with the people so as to forge a close bond with them”。此譯基本反映了漢語句子的意旨,作為口譯未嘗不可。不過,細究起來,此譯在處理隱喻“接地氣”時,顯然改變了源語文本的表征形式,導致其所承載的文化意象不復存在,也就不能全面反映源語主體的表達意向,因而是不大忠實的,須進一步斟酌。
“意向性”是心智哲學的重要話題。它是“心智對事物、特性、事態(tài)的關指、描述和表征的一種能力”[1]。其涉及關指對象、表征媒介(語言)和表征的心理過程。本質上,任何話語表征都是依據(jù)一定的意向態(tài)度對一定的意向內容作出的解釋或轉述,都體現(xiàn)為一種意向性解釋[2]??梢姡哉Z行為是意向性的直接體現(xiàn),隱喻的使用也不例外。依照Lakoff的隱喻理論,“慣用的隱喻表達不純粹是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兩個語義域的概念映射”[3](P198)。 當然,這種映射是基于某種象似性,即事物的共相。所謂共相,就是根據(jù)自己的認識所及,對一類事物的某一方面、某種程度的共同點做出的概括[4]。隱喻過程中,如何選取兩個不同事物的共相,由個體意向性發(fā)揮作用,決定取舍傾向,表現(xiàn)為主體意識對對象的關注、選擇過濾和表征時的心理過程[5]。因此,對隱喻進行解析時,必須分析其語用心理,并識解其判斷、選擇和表征過程。
語際翻譯類似于隱喻表征過程。曹丹紅、許鈞也認為翻譯與隱喻有根本的相似性[6]。譯者首先從源語文本獲取一種心理意象,即表現(xiàn)為心理圖式、形象、畫面等的情感體驗,這是通過記憶和想象,對所感知的源語信息進行心理表征的過程。譯者接下來在目的語中選取具有共相的對應表征形式(或語象)為這一心理表征賦形,即對源語文本所反映的客體對象進行二次語言(即用目的語)表征,這同時也是對源語文本進行意向性解釋的過程。至于如何選取語象,由譯者的意向性發(fā)揮作用,決定取舍。簡言之,翻譯是在意向性作用下,對源語文本信息進行心理感知、表征和反映的過程。
言語交際中使用隱喻,是一種替代性說法,屬于語義變異的修辭現(xiàn)象[7]。翻譯作為跨語言的替代性說法,在處理源語文本中承載有重要語義信息的隱喻時,應盡可能忠實地再現(xiàn)隱喻所引致的語義變異現(xiàn)象,譯出其重要語義信息,以準確傳達源語文本意旨。
據(jù)《辭源》(修訂本),“地氣”語出《禮記·月令》,本義是“土地之氣”,即從大地底下向地面反上來的氣,意為大地里的力量[8](P589)?!敖拥貧狻睂儆诿耖g用語,是指挨著地面來接收大地之氣,以保持身體健康。流行語“接地氣”中的“地”用的是比喻義,指老百姓的生活。領導干部“接地氣”,就是深入基層,接觸民眾,了解其疾苦、愿望和訴求。概括地說,該說法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人挨近地面以利于身體健康,屬于本義;一是指領導干部接觸民眾以加深情感,以利政通人和,屬于隱喻義??梢姡餍姓Z“接地氣”脫胎于華夏民族的養(yǎng)生文化,由來已久,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種政治理念。
(一)“接地氣”隱喻的推導過程
表達主體不直言其事,選擇隱喻性說法“接地氣”,這就表明其特定意向(包括意向態(tài)度和意向內容)。隱喻的運用體現(xiàn)了主體對事件的價值判斷,在其語義變異過程中語義如何變異、換何種說法、用何種喻體來替代本體,都是寓有一定的價值選擇、價值判斷的[7]。這也就是說,語言在行使人際功能時不僅傳遞信息,還具有表達講話者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等功能[9](P11)。國家領導人所說的“我們很需要接地氣,接了地氣才能培養(yǎng)對群眾的感情”這句話,包含一個隱喻推理,其概念化過程涉及兩個認知模型,一個是健康模型(源域),一個是干群關系模型(目的域)。依據(jù)體驗哲學的觀點,基于甲乙兩種事物的共相,當源域與目標域都處于活躍狀態(tài)時,與源域實體相關的意象就可能得到激活,并與目標域中和源域有神經(jīng)連接關系的實體發(fā)生關聯(lián)[10](P59)。人需要接地氣,接了地氣,身體才能健康,而黨的干部原本來自群眾,并代表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也代表群眾的利益。基于健康模型與干群關系模型的共性,認知主體能動地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人接地氣對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一認知模型達成對目的域的認知可及并映射到目的域,其喻意即為:領導干部在執(zhí)政的過程中,只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深入了解民意,才能培養(yǎng)對群眾的感情,構建起健康、理想的干群關系,也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樣,國家領導人在采用這句隱喻性說法時,既指出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培養(yǎng)對群眾的感情”的途徑,同時也強調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生動形象,又很有說服力。因此,“接地氣”這個說法在中國傳統(tǒng)健康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群眾路線這樣一個大語境里所形成的集體意向性作用下,很自然地帶上了特有的文化附加義:黨員干部只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才能對群眾產生感情,才能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就像人需要接地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一樣。這就是國家領導人講話時所持的意向態(tài)度、所作的價值判斷。此外,這一屆國家領導人選用“接地氣”這種民間用語來表述治國理政的思想,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接地氣”,是親民的表現(xiàn),具有垂范作用。這是隱喻“接地氣”的主觀象征義??傊?,該隱喻寓意深刻,體現(xiàn)了國家領導人講話時特定的意向性態(tài)度和內容。
(二)隱喻“接地氣”的翻譯
翻譯過程實質上是譯者對源語文本的意向性態(tài)度和內容進行解讀后,獲取意象并用目的語重新概念化的過程,讓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語境中再現(xiàn),呈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語象。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國家領導人使用隱喻“接地氣”時所蘊含的特殊文化意象和主觀象征義是其話語含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翻譯時不能舍棄,必須用譯語進行重構或再現(xiàn)。如果將上述《中國翻譯》所刊載的那句領導人講話的英譯再回譯成中文,將是“我們必須密切聯(lián)系群眾,以培養(yǎng)對群眾的感情”,與中文原句兩相對比可知,該英譯只道出“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對群眾的感情”的途徑,但不能傳達“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重要和必要的”這一語義信息,顯然有悖于原文意旨;而且,“接地氣”這一說法所承載的主觀象征義也未譯出。這樣,該英譯改變源語文本形式后,不僅因為丟棄原文重要的語義信息而產生翻譯中的“危害”暴力行為[11],還導致源語“文化意象的失落”現(xiàn)象[12](P174),因而有必要改進。
根據(jù)概念整合理論,在用目的語對隱喻“接地氣”這一比較典型的漢語構式進行二次表征時,首先要弄清其源語輸入空間中的認知語義框架,通過分析其語義表征,即“挨著地面才能接收大地之氣”,得出具體的意象就是“人行走在土地或草地上”,然后以此為觸發(fā)介質進行認知聯(lián)想,尋求英語相應的原型交際模式。通過映射,發(fā)現(xiàn)英語中的對應圖式為have/put one’s feet on the ground(該短語的初始義也是指人們接近自然,腳踏“實”地,以健身祛病),于是進行概念映射,完成整個概念化過程。盡管慣用語have/ put one’s feet on the ground的引申義在英語語境里不是具體意指“深入群眾”,而是“明智、頭腦冷靜”(be sensible and levelheaded about things),指某人的思想行為以事實為依據(jù),實事求是(It suggests that a person’s thoughts and actions are anchored in reality as opposed to someone whose ideas are not viable or overly idealistic.A person described as having his or her feet on the ground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pragmatic in his or her approach to life)(據(jù)http://www.wisegeek.com/what-does-it-mean-to-have-your-feet-on-the-ground.htm),但領導干部如何做到“明智、頭腦冷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當施政決策關系到國計民生,尤其是涉及到廣大群眾切身利益時,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基于事實,實事求是呢?恐怕也只有實地考察,放下身段,走到群眾中去,切實了解他們的生活疾苦與訴求,及其對各項政策法令的反映和看法??傮w上講,這兩個漢英短語盡管各自的文化語境義不盡相同,一個具體,一個抽象,但意象上也有所重合。況且,翻譯過程中譯者自身已被賦予了建立新文化語境的職能,有必要根據(jù)源語文本的表達意向來確立不同語境,并賦予這不同的語境以意義。這也是譯者在意向性作用下應持有的態(tài)度和作出的選擇。也就是說,在翻譯隱喻“接地氣”時,要忠實于原文,再現(xiàn)源語文化意象。正如孫藝風所言:“文化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傳遞文化信息,同時還需要傳遞文化形式?!倍?,“那些被認為在跨文化層面上可取的文化形式理應在目標語文化里得以復制”[11]。政府官員“接地氣”的工作作風顯然是一種可取的文化形式,因此,為了再現(xiàn)源語文化意象,“我們很需要接地氣,接了地氣才能培養(yǎng)對群眾的感情”這整句話可以譯為:Our Party members and officials need to put their feet on the ground——stay in close touch with the people so as to forge a close bond with them.
譯文通過概念整合法來盡可能還原源語文本使用隱喻所產生的語義變異效果,并通過文化位移,較好地傳達漢語源語文本信息;讀者在將put their feet on the ground與stay in close touch with the people這兩個意象聯(lián)系起來進行概念整合時,一個全新的意象就可能出現(xiàn)。這樣,有可能為譯語文化帶來新鮮感,豐富目的語讀者的文化意象,讓“目標語讀者可能改變或摒棄之前有局限性的視角,從而能獲得正宗的他者體驗”[11]。
言語行為(包括翻譯行為)是主體在意向性作用下,對客觀事物進行的選擇性語言表征。翻譯盡管意味著暴力和背叛,翻譯過程中還是要強調忠誠與信實,本著不同文化間的互動與協(xié)商的立場,來減少暴力和背叛行為。這樣,在處理“接地氣”這樣的文化特色語詞時,為了提高忠實度,譯者在意向性作用下,有必要解讀源語文本的表達意向,弄清表達主體的主觀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然后通過重塑語境這一意向性行為,做到兼顧形神,使譯文既有效表征源語承載的文化意象與象征意義,又能傳遞文化形式。
[1]Jacob,P.Intentionality[EB/OL].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intentionality/.
[2]徐盛桓.意向性的認識論意義——從語言運用的視角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2).
[3]Croft,W.& Cruse,D.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徐盛桓.隱喻的起因、發(fā)生和建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3).
[5]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釋視域下的隱喻[J].外語教學,2013(1).
[6]曹丹紅,許鈞.試論翻譯的隱喻性[J].中國外語,2012(1).
[7]徐盛桓,何愛晶.轉喻隱喻機理新論——心智哲學視域下修辭研究之一[J].外語教學,2014(1).
[8]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第一冊)[Z].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9]李戰(zhàn)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0]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11]孫藝風.論翻譯的暴力[J].中國翻譯,2014(6).
[12]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強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2016-04-28
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2013237)
劉鵬(1967-),男,湖北監(jiān)利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語言對比與翻譯研究。
H059
A
1673-1395 (2016)08-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