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文 王華
(1.武漢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荊州市人民檢察院,湖北 荊州 434000)
?
新媒體推進法院司法公開研究
王和文1王華2
(1.武漢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荊州市人民檢察院,湖北 荊州 434000)
新媒體與司法公開的交集,有利于法院系統(tǒng)通過微博、微信、網站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司法公開。新媒體發(fā)揮了其應有的屬性功能,與司法公開遙相呼應,但加劇了司法審判的輿論漩渦,存在信息公開的局限性和司法公開的形式主義等問題。需要推動《輿論監(jiān)督法》的制定,規(guī)范各自主體的權利義務,搭建全國司法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構建二者的良性關系,有效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新媒體;司法公開;知情權;輿論審判
隨著司法神秘主義走向公開,新媒體良好的傳播性和傳播效果立即被司法界和大眾所認可。[1]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人民法院應當積極創(chuàng)新庭審公開的方式,以視頻、音頻、圖文、微博等方式適時公開庭審過程?!?參見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第8條。為了滿足社會主體的知情參政權,維護訴訟主體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以及辦公自動化技術等新媒體途徑,對傳統(tǒng)司法公開的手段進行改造。[2]新媒體與司法的互動日趨頻繁,司法公開的新媒體時代已然拉開序幕。
新媒體和司法公開在推動中國法治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二者的交集是各自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存在著內在的理論依據。
(一)新媒體與司法公開的關系
1.司法發(fā)展對公開化的內在需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四個監(jiān)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換言之,權力應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隨著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國家行為和公民活動逐步納入法治軌道,人民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司法的依賴也與日俱增。司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法治中國”已深深烙印在民眾心中,這為司法發(fā)展和環(huán)境改善奠定了基礎。司法之所以獲得權威和信任,主要源于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功能和定位,更是基于其本身尋求在公眾中傳播法治思想,希望獲得公眾認可的結果。因此,司法公開已成為現代法治發(fā)展的必然。
2.新媒體對司法公開需求的回應
當前,新媒體已成為現代大眾傳播渠道中最具活力的一種。特別是法院新媒體平臺的權威性和開放性,滿足了司法公開對正面信息披露的需求。法院系統(tǒng)陸續(xù)開通新浪微博和微信,全國法院微博發(fā)布廳上線,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中國執(zhí)行信息公開網三大公開平臺的開通,給受眾樹立了開放、權威的印象,對培育公民法治意識、維護社會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新媒體所具有的傳播性和高效性,滿足了司法公開對信息傳播及時化、大眾化的需求。[3]2014年《全國法院新浪微博運營報告》顯示,近年來全國法院微博數量不斷增長,影響力呈增強趨勢,法院微博以簡潔明了的內容和形式,評論內容的可見性、及時性,讓司法公開真正走向大眾化。
(二)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的理論依據
司法公開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法治社會的一項根本原則。司法公開的社會基礎和現實需求是信息公開及其制度建設,換言之,司法公開的基本理論依據是知情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知情權是基礎,表達權是保障,監(jiān)督權是關鍵。
1.知情權
我國《憲法》第14條和第27條規(guī)定了知情權的內容,知情權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所應擁有的一項重要權利。從國家主權的角度來看,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于人民,人民對國家權力的運作情況都應享有知情權,因此,法院不能把司法信息公開視為是對公民的一種“恩賜”,[4]應當滿足公民的司法知情權。同時,公民對司法信息的知悉不僅是開放社會中的絕對權利,也有利于防止類似案件的發(fā)生。[5]司法知情權如果被剝奪,公民對司法信息活動不知悉,即便偶爾有機會參加司法活動,也只是被動和片面的。在新媒體時代,公民有權通過網絡依法獲取司法動態(tài)、收看庭審直播、關注官方微博和微信等信息。
2.表達權
人民民主的核心也包含了表達權,如果人民喪失表達權,權力的制約將無從談起,人民需要通過表態(tài)、表決等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意思表示。容許公眾發(fā)表不同意見、反對意見甚至錯誤意見,這是表達權的根本,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在現階段的司法公開活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浪微博,它是公民行使表達權最便利的一種渠道,粉絲可以對法院發(fā)布的微博信息進行評論,且評論的內容是公開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允許公眾表達不僅是司法文明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社會公正的現實需要。
3.監(jiān)督權
監(jiān)督權并非單獨存在,它是表達權和知情權的自然延伸。開展監(jiān)督的前提是保障知情權,公民不知情,監(jiān)督則無從下手;但僅有知情權,仍不能保障監(jiān)督權的有效發(fā)揮。監(jiān)督有時之所以能夠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是因為自由表達而生成的社會輿論,或者說民意,作為一種無形的社會力量在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從司法公正的角度分析,公正的前提需要公開,公正的保障則需要監(jiān)督,公開警惕司法機關濫用司法權,便于人民群眾監(jiān)督。因此,應善用新媒體所特有的屬性,司法活動公開越充分,監(jiān)督越到位;公開越徹底,監(jiān)督越有力。
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一條關注度高的新聞和事件,都有可能通過普通網民在新媒體平臺的推動而迅速擴展。因此,司法機關應當與時俱進,積極作為,將新方式、新技術、新媒體與司法實踐相結合,實現“微博+微信+網站”三位一體的傳播模式,把握新媒體平臺信息網絡傳播的特點,理性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積極、及時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推進司法公開。
(一)司法公開的新媒體路徑
1.新浪微博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正式上線,每月活躍用戶已突破2億。2010年10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通過微博認證,成為全國法院開通官方微博的先例,自此,全國各級法院相繼開通新浪官方微博。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開通“@最高人民法院”新浪官方微博,開通當日關注粉絲達10萬,截至2015年11月,共有粉絲133.8萬,共發(fā)布5800余條微博。最高人民法院的舉措推動了全國各級法院微博的開通,“全國法院微博發(fā)布廳”設立,涵蓋全國31個省級法院、150多個地方中級法院以及專門法院。其中最為活躍的當屬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自2011年7月7日正式開通官方微博“@豫法陽光”以來,共發(fā)布微博5萬余條,收到并處理網友反映的各類問題4.8萬余條,粉絲數高達600多萬。目前,最高人民法院、31個省級高院的新浪微博開通率已達100%,全國409個中級法院開通率為88.51%,3117個基層法院的開通率為91.43%。
2.微信平臺
2011年1月,騰訊正式推出微信平臺。2013年8月,廣東省珠海市的3家基層法院首開先河通過微信認證,成為全國法院首批官方微信公眾號,自此,拉開全國法院系統(tǒng)開通微信的帷幕。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開通新浪官方微博,同時也開通了官方微信平臺,截至2015年2月6日,已發(fā)布434期共2439條消息,訂閱用戶高達11.9萬余人。2015年6月,騰訊發(fā)布了《2015年微信用戶數據報告》,該報告顯示月活躍用戶達到5.49億。截至2015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31個省級高院微信平臺開通率已達58.06%,全國409個中級法院開通率為52.56%,3117個基層法院的開通率為30.73%。最高人民法院的服務互動功能設置了三大板塊,即高法資訊、司法公開和溝通服務,以重要司法信息發(fā)布為主。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則主要以訴訟指南、案件查詢、司法信息咨詢等較實用的功能板塊為主。
3.專門網站
網站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相對于微博和微信平臺而言,它出現的時間比前兩者要早,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它可能是法院展示自己和開展工作宣傳的窗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網站功能也日益豐富,在司法公開中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是法院服務當事人、履行各項職能、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平臺。
(1)各級法院網站。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2013)》顯示,31個省、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網站建設率為93.55%;49個較大的市中級人民法院,有46家建有專門網站,網站建設率達到93.88%。一般而言,法院網站公開的信息大體包括審務公開、立案庭審公開、文書公開以及執(zhí)行公開等信息。
(2)三大公開平臺。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公布暫行辦法》正式實施,當月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正式開通。2013年10月24日,中國執(zhí)行信息公開網正式開通,當事人僅需輸入被執(zhí)行人姓名或名稱即可查詢到案件信息及執(zhí)行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司法實踐中執(zhí)行難、執(zhí)行亂等問題。201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強調建立和完善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隨即,中國裁判文書網與各級人民法院裁判文書傳送平臺搭建完成。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各省高級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已完成上網公布裁判文書。同時,北京、天津、遼寧等10個東部省、直轄市和河南、廣西、陜西3個中西部省份的基層人民法院也完成了上網公布裁判文書。[6]2014年8月1日,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開始試運行,主要向案件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公開立案、分案、庭審等審判流程信息以及案件流程進展。截至2015年11月16日,除遼寧省未上線外,其余各省均已上線并不斷完善。除上述三大公開平臺之外,最高人民法院還設立了中國法院庭審直播網,提供庭審現場網絡直播和重播,便于社會公眾直接監(jiān)督。
(二)新媒體司法公開的方式
1.實時公開
司法公開并非意味著每個步驟、程序都需要實時公開,而是在庭審環(huán)節(jié)原則上需要公開進行。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出現了各種新的公開方式。以庭審直播為例,審判機關在開庭審理案件時通過新媒體形式,實時向不特定的人直播審理案件整個過程。新媒體直播形式最常見的有新浪微博,審理案件的法院官方網站圖文、視頻直播和中國法院庭審直播網等。2013年7月10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王書金上訴案,河北高院微博直播了整個庭審。2013年11月27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庭公開開庭審理“復旦投毒案”,新民網和騰訊網門戶網站分別進行了視頻直播和圖文直播;[7]2014年12月8日的二審,新民網和騰訊網門戶網站分別進行了圖文直播,新民網的官方新浪微博“@新民晚報新民網”及一些新聞客戶端APP同樣進行了圖文直播。綜上所述,社會影響大的案件通過新媒體形式進行實時公開,已成常態(tài)化。
2.非實時公開
非實時公開是指第一時間不向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公開司法信息或者過程,而是事后商議決定或者延遲時間再向外界公布結果,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可以通過新媒體實時查詢案件進展及相關信息。中國裁判文書網是最為典型、反響最好的例子,當事人可以查詢并下載打印已經生效的裁判文書。中國法院直播網可對部分法院全程錄播的案件進行點擊觀看。此外,法院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以圖文方式向不特定的人發(fā)布關注度高的案件信息,但應注意在未對犯罪嫌疑人定罪時,應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權。[8]目前,具備條件的部分法院已經開始啟用新媒體平臺,特定的人(即案件當事人)可以查詢案件進展情況,包括立案、審理、執(zhí)行、審限、結案等信息,案件當事人在獲取司法信息的同時,不得侵犯其他當事人的隱私權,法院在處理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時,必須穩(wěn)妥、慎重。[9]
(一)司法審判的輿論漩渦
互聯網使公共領域正在發(fā)生新的結構轉型,在這一過程中,輿論與司法間的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多方力量加入到博弈中來,使得司法幾乎很難擺脫輿論的影響。在矛盾沖突凸顯的社會轉型期,這一現象尤其明顯。[10]2011年4月22日,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藥家鑫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在案件判決之前,有網友發(fā)表各自觀點或轉發(fā)不經證實的虛假言論。新浪微博針對這起案件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0%的網友選擇“藥家鑫故意殺人證據確鑿,必須斬立決”。司法對于這些輿論所包含的社會情緒必須仔細甄別,以厘清司法與政治的分野,從而將非司法性的內容從司法工作中排除,以保證司法工作的純粹性。[11]在此案中,對藥家鑫故意殺人罪的認定毋庸置疑,但在具體量刑方面,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如何適用,仍值得探討。法官在可能判死緩的情況下而選擇死刑立即執(zhí)行,這其中是否存在輿論干擾的可能性。[12]新媒體在推動司法公開的同時也增加了法院的審判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把司法審判帶入了輿論的漩渦。
(二)信息公開的局限性
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在內容上強調審務宣傳,對審判信息的公開程度不夠,存在著選擇性公開。微博、微信、網站中新聞、動態(tài)時事等審務宣傳信息較多,審判信息的公開存在片面化。在交互方式上,主要是單向發(fā)布,交互性較少。微博、微信平臺的粉絲數量巨大,評論數、發(fā)帖量很多,但幾乎極少得到官方的回復。在管理上,由于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新媒體平臺的日常管理及信息發(fā)布隨意且混亂。在人員素質上,負責平臺管理和操作的司法人員對新媒體技術還未掌握嫻熟。法官在庭審視頻直播過程中,程序不規(guī)范,駕馭庭審能力有待提高。在硬件條件方面,法院自身的新媒體平臺設備匱乏,部分法院難以承擔運行成本。在受眾方面,新媒體平臺使用者存在片面化。
(三)司法公開的形式主義
目前,全國法院陸續(xù)通過新媒體形式進行司法信息發(fā)布、宣傳和服務。一些法院還率先進行庭審網絡視頻直播或圖文直播,相關司法公開的舉措值得推廣。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強調形式公開而忽略實質上的司法公開,并不能實現司法公開的真正目的。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裁判文書是實質公開的最好載體,它將判決的事實依據、法律依據及其推理論證的過程公開。但關注度比較高的案件,法院對其裁判文書往往是“遮遮掩掩”,究其原因是怕“出事”,這樣做實質上有違司法公開的目的。在推進司法公開的過程中,法院應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公開裁判文書。法院使用新媒體平臺推進司法公開,不能僅僅把它作為司法公開的表象,或者只是借此平臺宣揚法院司法的公開度。
(一)推動《輿論監(jiān)督法》的制定
隨著我國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公民及社會各界的言論通過新媒體形式表達的意愿日漸迫切。當下,之所以屢屢出現“輿論審判”現象,是因為沒有一部權威、科學的特別法——《輿論監(jiān)督法》來限定各自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制定《輿論監(jiān)督法》,可以有效打擊非法抵制干預、破壞輿論監(jiān)督的行為。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稱輿論是“真正的憲法”,[13]美國著名政治家托馬斯·杰斐遜也稱新聞輿論是繼立法、行政、司法這三種權力之后的“第四種權力”。這種權力在很大程度可以成為一國之內“最顯著的權力核心”。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必須使輿論監(jiān)督走上法治的軌道,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為新聞媒介營造良好的輿論監(jiān)督氛圍。因此,制定專門的《輿論監(jiān)督法》成為當務之急。首先,這部法律要對所涉及到的各類概念作出準確、清晰的法律界定,規(guī)定輿論監(jiān)督權利主體、對象、監(jiān)督方式、權利義務及責任承擔方式。通過上述法律規(guī)定,使新聞監(jiān)督主體利用新媒體報道司法案件有法可依。對采訪權和報道權的肯定,可以大幅度減少和防止行政干預新聞監(jiān)督,保障新聞監(jiān)督主體的人身安全。公民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形式行使監(jiān)督權。與此同時,《輿論監(jiān)督法》應詳細規(guī)定不得利用新媒體侵犯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的名譽權及其他合法權利,特別是不得從事泄露國家秘密以及妨礙司法審判的行為。以立法形式將與輿論監(jiān)督相關的權利義務予以明確,可以有效減少因法律空白而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
(二)搭建全國司法信息網絡服務平臺
信息化將世界推入了一個自媒體爆炸的時代,在這種技術設備革新的背景之下,數字化司法公開平臺的構建已經成為時代必需品。[12]搭建全國司法信息網絡服務平臺,首先,要以微博、微信、網站形成“三位一體”的傳播模式,網站的數據應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實現信息實時同步。其次,該平臺的數據要與各級法院系統(tǒng)對接,實現數據共享,數據信息的錄入權限應嚴格加以規(guī)范。再者,全國司法信息統(tǒng)一發(fā)布平臺不僅具有發(fā)布功能,而且具備信息實時交互性,公民只需關注對應的新媒體平臺公眾號,即可獲取自己需要的司法信息。最后,各級人民法院依法把應發(fā)布的信息和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地錄入系統(tǒng),社會公眾、案件當事人等主體通過微博、微信、網站等新媒體平臺查詢司法信息的同時,亦可對司法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等進行監(jiān)督和評價。通過該系統(tǒng),司法信息公開的標準化、程序化可以充分、有效地實現,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知情權也得到了相應的保障,同時也實現了公民對司法權的監(jiān)督。公民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監(jiān)督者,通過新媒體客戶端,可以及時反饋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標準和程序內容。
(三)構建二者的良性關系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信息的易接受性及互通性,使得每個人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信息,不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已成為現代人在新媒體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公民利用新媒體形式發(fā)布信息亦是表達權的一種延伸,表達自由是現代社會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理應受到保護。[14]但公民在行使表達權的同時,也應注意不得濫用表達權。只有每個公民互相遵守,權利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兩者要促成良性互動,在表達自由言論的同時應受到法律的約束,法律的底線不得觸碰。司法公開的擴大化、透明化,對法院的整體工作質量及法官的綜合業(yè)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全國法院系統(tǒng)需要進一步加強服務質量,提高法官的綜合業(yè)務能力,提高辦案的效率和質量,以寬容的態(tài)度接納越來越強大的新媒體,形成良好的“司法生態(tài)環(huán)境”,[15]真正實現司法公正。
新媒體時代媒體監(jiān)督快速地推動著司法公開前進的步伐,兩者間的碰撞與摩擦也越來越劇烈,新問題層出不窮,但兩者所追求的社會價值公平正義是一致的。法院系統(tǒng)應沿著法律的軌道,以更加寬闊的心來包容媒體監(jiān)督,謙和接納“不好聽的聲音”。不斷深化傳統(tǒng)公開模式,明確公開的權限和內容,靈活掌握公開的方式方法,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公開的實際效果,最終形成司法公開制度化、司法信息公開規(guī)范化、法官素質職業(yè)化,[16]使司法公開走向實質化的道路。
[1]李卓臻,郭敬波.文化視角下的司法公開制度[J].人民司法,2014(9).
[2]戴喬,代溫世.通過新媒體完成司法公開方式轉型[J].人民司法,2014(21).
[3]李榮珍,黃永鋒.法院司法信息公開的初步研究[J].法學雜志,2013(4).
[4]蔣惠嶺.掃除司法公開的十大障礙[J].中國審判,2010(5).
[5]高一飛.公民司法知情權要論[J].中州學刊,2015(10).
[6]周斌.中院以上裁判文書1日起上網公開[N].法制日報,2014-01-02(1).
[7]胡彥珣,周燁.新民網正獨家視頻直播林森浩投毒案庭審[EB/OL].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13/11/27/22769399.html.
[8]Giorgio Resta.Trying Cases in the Media:A Compartive Overview[J].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2008(71).
[9]夏淑梅,丁先存.政府信息公開中的隱私權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4(9).
[10]吳啟錚.網絡時代的輿論與司法——以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為視角[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1(2).
[11]周安平.涉訴輿論的面相與本相:十大經典案例分析[J].中國法學,2013(1).
[12]華西都市報記者.藥家鑫案怎么判 法院現場向旁聽者征“民意”[N].華西都市報,2011-04-15(17).
[1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4]高一飛.評黃靜案中的媒體與司法[J].法學,2006(8).
[15]張鐵薇,王靜.滋生司法腐敗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分析[J].中國司法,2005(1).
[16]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司法公開理論問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葉利榮E-mail:yelirong@126.com
Public Research on New Media to Promote the Judicial
Wang Hewen1Wang Hua2
(1.SchoolofHumanityandLaw,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 2.JingzhouMunicipalPeople’sProcuratorate,Jingzhou434000)
The intersection of new media and justice,is conducive to the court system through the micro-blog,Wechat,websites and other new media platforms for judicial openness. New media plays its proper function and attribute,echoing the judicial publicity,but it has intensified the vortex of public opinion in judicial trial,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imi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formalism of the judicial openness.Need to promote the formulation ofthePublicOpinionSupervisionLaw,regulat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establish service platform of the national judicial information,to build a health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an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judicial system.
new media;judicial publicity;right to know;public opinion trial
2016-06-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15-Zy-146)
王和文(1986-),男,貴州黔東南人,碩士研究生。
D926
A
1673-1395 (2016)08-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