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剛
2016年2月17日,正月初十,一場大雪將靈武市白土崗鄉(xiāng)裝扮得銀裝素裹。靈武市白土崗鄉(xiāng)涇靈新村的村民們依舊沉浸在濃濃的年味之中。
過年這些天,60多歲的村民楊發(fā)貴每天都和老伴早早忙完家務事,午飯后拿著小板凳準時到村里的“喜洋洋秦劇團”活動中心去看戲。和村里的許多人一樣,看戲成了他們逢年過節(jié)最主要的娛樂活動。
移民搬到哪,秦腔唱到哪
涇靈新村是一個移民村,現(xiàn)有村民1000多戶4000多人,是近些年從固原山區(qū)涇源縣7個鄉(xiāng)鎮(zhèn)19個行政村移民搬遷而來。
固原地區(qū)深受秦風漢韻濡染,文化積淀深厚,各種文化形式交相輝映,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且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秦腔”,尤其受到這里漢族群眾的喜愛。發(fā)源于秦川大地的“秦腔”不僅傳唱著塵封久遠的歷史故事,還是大西北人在惡劣環(huán)境中生生不息的生活寫照。蹉跎的歲月中,人們用“吼”秦腔抒發(fā)著自己的情感,用“吼”秦腔訴說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思念?!吧倭擞望}醬醋吃飯能湊合,沒了秦腔生活沒法過”,這是當?shù)乩习傩粘煸谧爝叺囊痪湓挘瑤浊甑膫鞒信c積淀,秦腔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當?shù)匕傩盏难}之中,難以割舍。
對于涇靈新村的漢族群眾來說,他們遷移到哪里,秦腔就唱到哪里,只要有秦腔,生活就有生機、有盼頭。
搭好戲臺子,秦腔開場嘍
“喜洋洋秦劇團”活動中心設在涇靈新村漢族聚居區(qū)的一片空地上,一間30多平米的小平房既是“喜洋洋秦劇團”和戲迷們的活動場所,又是放置劇團服裝道具的庫房。走進屋子,里面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道具、戲服和漂亮的頭飾,墻上也掛滿了各式工藝精美的扇子和掛墜。幾名穿著戲服的演員正在緊張地涂脂抹粉化著戲妝,幾名化好妝等著上場的演員圍坐在火爐旁或抽著煙談天說地,或拿著戲本默記著臺詞。
緊挨著活動中心門口,村民們臨時用工地上的腳手架搭建起了一個戲臺,戲臺設施雖然有些簡陋,但戲臺被裝飾得色彩艷麗,布景道具一應俱全。戲臺前的空地已經(jīng)圍坐了好多人,楊發(fā)貴老兩口趕緊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從大衣口袋里掏出瓜子一邊嗑著一邊等著好戲上演。
齊心建劇團,留住秦腔韻
58歲的張生榮是“喜洋洋秦劇團”的團長,見到他時,他正忙著跑前跑后地安排臺上臺下的事情。張生榮是涇源縣六盤山鎮(zhèn)人,2012年移民搬遷到了靈武市涇靈新村。張生榮從小就是個“秦腔迷”,從20歲左右開始就一邊務農(nóng)一邊跟著鄉(xiāng)里的秦腔戲班唱戲,也許是常年與戲曲打交道的緣故,這位西北漢子身上還隱隱透露出幾分文化人的儒雅。
說起組建“喜洋洋秦劇團”的初衷,張生榮告訴記者,老家一帶自古就有聽戲唱戲的傳統(tǒng),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唱那么幾句,當?shù)氐那貞虬嗪统煤玫摹懊恰狈浅J苋俗鹬?。如今,喜歡秦腔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和張生榮一樣癡迷于秦腔的人在當?shù)剡€大有人在。
自從搬遷到靈武市涇靈新村以后,很多人一年到頭在外面忙著搞副業(yè)、干工程、跑運輸,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日子漸漸富起來了,但心里總感覺空落落的。后來村里幾個老戲迷坐在一起商量,干脆把本村的戲迷們召集起來搭建一個自娛自樂的戲班,同時商議推舉張生榮為秦劇團團長。
消息一傳出,村里的戲迷們都積極響應,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有物的捐物,有錢的捐錢,短時間內(nèi)“喜洋洋秦劇團”就發(fā)展到了40多人,年齡最大的77歲,最小的30多歲。靈武市市政府對此也非常關注,靈武市統(tǒng)戰(zhàn)部、移民辦、文化旅游廣電局等部門以及所在鄉(xiāng)鎮(zhèn)、村政府出資出力,不僅為秦劇團配齊了服裝、道具、音響等設備,還請專業(yè)老師來村里為他們指導。
如今,“喜洋洋秦劇團”不僅逢年過節(jié)在本村演出,還經(jīng)常應邀參加外縣鄉(xiāng)文化交流、廟會等活動,不僅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也繼承和發(fā)揚本地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張生榮說:“我們忙的時候是農(nóng)民,閑的時候是演員。為了秦腔,為了鄉(xiāng)親,我們可以無償奉獻。”
自學兼苦練,只因愛秦腔
涇靈新村文化大院的負責人杜國俊告訴記者,“喜洋洋秦劇團”的成員許多都是現(xiàn)學現(xiàn)唱,演戲功底欠缺,有些人剛進劇團時甚至連戲中的故事情節(jié)都不太懂。為了演好戲,劇團的成員一有時間就聚在一起互相學習、交流,還專門買來秦腔光盤,照著字幕反反復復地聽、學、記;除此之外,還照著老劇本一詞一句完整地抄下來隨時帶在身上,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背。村民們說,他們的父輩們都是這樣學戲的。
67歲的王建章是“喜洋洋秦劇團”的臺柱子,身材魁梧的他和張生榮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學戲唱戲已經(jīng)50多年的王建章在劇團里主要擔任“須生”角色。問起他學戲的經(jīng)歷時,只見他舉起雙手,將掛在臉上的胡須輕輕一抖,如唱戲一般拉長語調:“一生無其他愛好,只愛秦戲,無名師指點,自學成才!”寥寥幾句,鏗鏘有力,逗得全場人都哈哈大笑。
功夫不負有心人。劇團通過不懈努力,戲越唱越好,越演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如《轅門斬子》《鍘美案》《薛平貴與王寶釧》《五典坡》《秦香蓮》《蘇武牧羊》等劇目都演得游刃有余,越來越專業(yè)。
臺上與臺下,秦腔盡風流
按照老家傳統(tǒng)習俗,每年春節(jié)從正月初三開始要演四天四夜的戲,每天中午一場,晚上一場,八場戲8個本子,每一場戲平均演三到四個小時。張生榮說,為此,秦劇團提前排練了50多天。
天色漸暗,戲臺上燈火通明,臺下人頭涌動。唱戲前先要進行迎神、燒香儀式,當?shù)厝朔Q之為“上犒”,又稱“拜天官”。在一串清脆的鞭炮聲中,臺上鑼鼓、嗩吶齊鳴,只見幾個身著戲袍、手持長锏的人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臺前,兩位老者手持一柱香和紙虔誠地跪在戲臺下,臺上另一位長者手持拂塵振振有詞。之后,裝扮成“天官”的人在兩員“大將”的護擁下來到臺前,高聲唱到“吾在九重坐天官,長在靈霄寶殿前。 世人若知陰功滿,天官賜福降臨凡……”言畢,又見一位手托金盤和扇子的演員向臺下觀眾“撒錢”,邊撒邊唱道:“一撒風調雨順,二撒國泰民安,三撒得金積玉,四撒四季發(fā)財,五撒五谷豐登……”整個儀式既熱鬧又莊重。
儀式結束,戲正式上演。隨著臺上扁鼓、二胡、揚琴、三弦等樂器響起,桃腮粉面、披紅掛綠的須生、正旦、花臉、青衣、老生陸續(xù)登場,演員們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透著淡定與專注……
演員唱得認真,觀眾看得入神,完全忘記了初春的寒冷。高亢豪放的唱腔,時而樸實粗獷、時而細膩柔情,將人們帶回到那個久遠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