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學良
從“文體不限”到“論述類文章”:高考作文如何應對?
——談高考論述文的理性思辨問題
米學良
2016年浙江高考 《考試說明》中的參考試卷采用了2013年浙江卷的作文題,寫作要求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寫一篇論述類文章”。這透露出兩點信息:一是考生本人的思考和感悟,二是對文體的明確規(guī)定,只能寫論述文。
近幾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題越來越重視考察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對此,考生應加強素材積累,夯實思想積淀,提高思辨能力,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人”、“事”、“理”的關系,作出理性的價值判斷,提出獨到的見解,寫真言、表真意、抒真情、立真見,這樣才能寫出有個性、有思想的作文。
由于以前的作文題寫作要求 “文體不限”,導致諸多考生作文文體不清,使得考生的文章只注重文采,但內容比較空洞,且不少議論文寫得像舉證文,缺少深度,這樣的文章在考場上是得不了高分的。同樣,近年來流行的所謂 “文化散文”,嚴重脫離了學生的思想情感,不管遇到什么作文題,都用背出來的中外名人材料進行套作,而作文要求的是 “闡明你的觀點”,很顯然,這個套路完全失效。這樣的作文,文筆再好,也得不了高分,因為缺少理性思辨,沒有闡明自己的觀點。
下面是我省2015年高考作文評卷大組評定為滿分的一篇作文。
且以作品論英雄
浙江考生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模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 “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 “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 “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人品,所謂 “郁結乎心發(fā)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著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因美學家蔣勛之言: “杜甫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如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fā)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不是說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脫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惡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后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財如命,甚至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 “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 “知其人,論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鉤,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 “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說,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fā)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 “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fā)生的——并不在對作品的考慮范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 “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并愿意將其內外為修養(yǎng),但我們也能從 《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
2015年高考的作文要求是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卑创艘螅梢詫懗晌乃囆宰h論文,也可以寫成文學評論一樣的學術論文,其實質就是要寫成論述文。評卷組一致認為這篇文章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文章的論證有層次,其論證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推進的,可見這位考生的邏輯思維縝密,能通過論證推動思維發(fā)展,這是很不容易的。
2.文章的結構和邏輯,能夠讓讀者信服,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3.在材料例證的運用方面,不是依賴材料來推動文章,而是靠論證去帶動材料,材料是為論證服務的。
4.文章對于論題的把握準確到位,而且在論題的內涵方面略有推進,在視角的選取方面有其巧妙之處,這意味著只要選擇一個觀點,堅持朝這個方向去展開論證,不游離,不枝蔓,用筆不松懈,才是好的作文。
論述文是說服勸導讀者同意作者觀點的一種說理性文章。這篇滿分作文很好地體現了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胡勤老師認為優(yōu)秀論述類文章,要符合以下五項原則:
1.要有明確的觀點,觀點之間不要有漏洞,邏輯嚴密。當然,優(yōu)秀的文章還得有獨特的思想、敏銳的見解,給讀者以新的認識。
2.論據確切、可信而有效,與觀點有邏輯關系,至于基于他人的經驗,還是自己的感受,則要看論述的風格。
3.具備基本的論證思維,比如歸納、演繹、類比等方法。
4.整體結構嚴謹而有序,指向一致;結構安排體現作者的謀篇布局能力。段與段之間銜接流暢,條理清晰。
5.論述能有效地將觀點和材料聯系起來,并引領、豐富讀者的思想。表達觀點或者結論語句合理出現,符合邏輯推論。
以上五項原則立足于思想觀點、組織結構和論據論證這三個方面。對于高考考生而言,關鍵在于能否清晰有力地表達觀點,論述語言是否具有理性思辨能力。
目前學生論述文說理不足主要體現在:有些文章理淺詞窮,把說理簡單地理解為事例敘述后,或因果、或假設、或對比對事例簡單分析,把事例和觀點牽連在一起;有些文章以例代理,以事例的描述或堆砌為能事,對事例缺乏分析,事例與論點之間缺乏邏輯上的聯系。解決此類問題就要學會說理,論述要具有理性思辨能力。
小魚問大魚:“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餌上的東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點危險。怎樣才能嘗到這種美味而又保證安全?”
“我的孩子,”大魚說,“這兩者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絕不去吃它。”
“可它們說,那是最便宜的,因為它不需付出任何代價?!毙◆~說。
“這可完全錯了?!贝篝~說,“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出的代價是整個生命。你知道嗎,它里面裹著一只魚鉤?”
閱讀以上材料,根據材料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論述文。
1.作文材料的分析——明晰材料內涵、關鍵把握,使觀點的推出有本有源。
例:小魚對著魚餌垂涎欲滴,它們看到的是一頓便宜美味的大餐,一陣芳香四溢的誘惑;而大魚們對小魚們語重心長,它們看到的是美味里那一只尖銳的魚鉤,那一幅血淋淋的慘象。小魚猜不透垂釣者狡詐的內心,直把美味的誘惑當成不須代價的恩賜,大魚深諳垂釣者的不懷好意,明白誘惑中夾帶著死亡的險惡。賢哲的寓言,猶如明鏡,將我們的現實生活生動地呈現于眼前:面對誘惑,我們要做生活中的大魚,不要被誘惑蒙蔽雙眼,不要被利益迷失本性。
2.話題含義的解說——把握議論內容,明確分析方向、觀點確立的角度。
例: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里面——這是魚餌的原則。
大自然中,沒有誰會想要被吃,面對直接的威脅,大家都會逃竄。因此捕食者便會想點花樣。那帶有欺騙性的東西是不會將自己的罪惡展示出來的,他們總要用誘人的表象來掩蓋,用那沁人的芳香,甘甜的粘液迷惑你,讓你主動,一步步靠近它的陷阱,這就是誘惑。
3.觀點主張的闡析——明確觀點內涵,闡明論點成立的主客觀原因。
例:面對誘惑,別讓亂花迷了眼 (為什么)。
任何東西,表面光鮮亮麗,又能輕而易舉地占有,而陷阱也恰恰暗藏其中 (客觀:誘惑具有迷惑性)。因此,誘惑當前,欲望就得按納得住 (主觀:人的劣根性),唯有如此,才不會被亂花迷了眼。
4.事例事理的辨析——剖析事例,論證論點。
例:生活中這樣的誘惑不勝枚舉,面對誘惑,我們應該以一顆冷靜的心態(tài)去觀察,切勿為誘餌上的美味而迷失方向。莊子釣于濮水,楚王派遣兩位大夫來請莊子,打算把境內的事交給他處理。莊子此時面臨雙重選擇:一是他前面波光粼粼的濮水及水中從容不迫的游魚,一是楚國的相位,明智的莊子選擇了前者,他推掉了在世人看來千載難逢的機會而選擇了快樂寧靜的生活。在名利的釣鉤上,縱有佳肴美味也不能打動莊子的心,因為他明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他的大智慧滋養(yǎng)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釣鉤的誘惑并沒有讓他迷失方向。
5.時事現象的評述——顯現話題、論點、論證的現實意義。
例:城市的霓虹打亂這鋼筋水泥,閃爍的燈光迷了多少人的眼睛,溫柔的陷阱無處不在。商業(yè)化的社會,即便是作家郭敬明也坦言:“我寫作是為了賺錢”;即使是最具權威的魯迅文學獎 “羔羊體”事件也不免折射出阿諛之嫌;而最近的茅盾文學獎也難脫人云亦云的說法。我們不禁感慨,曾經的堅持何在?是否名利、金錢的誘惑如溫柔陷阱,讓現代的我們深陷其中?
6.辯證公允的評價。
例:然而,在這個信息縱橫交錯的時代,我們也應該辯證地對待 “人言”。人言可能有“君子之言”和“小人之言”之分。君子之言,可以是朋友的善意相告,可以是事實,抑或是真理;小人之言,是無事生非,是惡言相宣,是人云亦云。君子之言可以興國,小人之言可以亡身。對待君子之言,應該聽之信之,汲以修己;對待小人之言,不可輕信,更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7.解決問題的灼見——凸顯思想的深刻。
例:在繁雜的社會中,會有許許多多的誘惑。而你就像那小魚一樣,能否經得起釣餌的誘惑呢?這除了需要你敏銳的洞察力,更需要 “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只要能夠做到非己之物莫取,非義之利不謀,不斷提高個人素質,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樹立崇高理想,堅守高尚情操,誘惑在你面前定會偃旗息鼓,失去它的威力。
辯證在于全面、客觀、公允。深刻在于能從社會生活現象出發(fā),透過現象洞察本質,從而挖掘現象背后隱含的比較深刻的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的東西,能進一步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其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深刻在于能從觀點上給人啟發(fā)作用,能預測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結果,并總結規(guī)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觀點的成立,常有范圍或度的限制,過了這一范圍或度,論點就失去了說服力。辯證說理就是明確觀點存在的范圍。闡述觀點應把握分寸。
例:
俗話說 “小不忍則亂大謀?!比套?,顧全的是大局,著眼的是未來。在爭端來到眼前時,隱忍能關閉糾紛之門,當朋友之間產生矛盾時,忍讓會滋長朋友之間的友情,當別人無意傷害你時,忍一忍,說聲 “沒關系”,這樣,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現了你的寬宏大度。“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然而,忍讓并不意味著退卻不前,或懦弱可欺,當自己的人格,民族尊嚴受到損害時,豈能容忍?
——《說忍》
1.說理深刻方法之一——從事物表象到事理實質的推斷。
例:
君不見有多少搞科研的人是為了申請專利,達到名利雙收的效果?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時代缺少真正的大師。當我們國人在感嘆每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沒有中國人時,我想,應該有更多的人大膽站出來響亮地說:“那是因為我們急功近利,缺少寧靜致遠的心境,浮躁是我們國家的攔路虎!”
——《讓我們擁有寧靜樸素的心》
2.說理深刻方法之二——從個別現象到一般規(guī)律的概括。
例:
眾人只云梵高成功是偶然,卻不見那個終日于阿爾小鎮(zhèn)擁抱陽光并付出身心的青年;眾人只知體操王子童非成功是偶遇名師指點,卻不知年少時的他在老師門前為求一見而不停地翻著跟斗;眾人只道周杰倫偶然被人提攜而漸成為華語天王,卻忘記當年的他日夜寫歌,將夢積累成厚厚一疊歌詞卷……
總有一種成功被誤讀成 “偶然”,然而其背后總氤氳著 “必然”的辛酸!沒有一種成功只倚仗著 “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沒有一種成功只青睞著 “偶然”,成功往往鋪塹著一塊又一塊努力的金磚!
偶然的成功?請用必然的毅志繪就!——《偶然和必然》
3.說理深刻方法之三——圍繞觀點,探究解決問題需要的充分必要條件。讓論點嚴密,無懈可擊。
例:
我們總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總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尋突圍。認為只要有勇氣突出重圍,踏過荊棘,走出荒野,就能遇見滿天的星星。就能遇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殊不知,突出重圍,除了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找尋正確的方向;需要執(zhí)著的精神,不至于在彎道處折回或放棄;更需要充分的自信,堅持自己的追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突圍之后,迎來自己的新天地。
——《突出重圍》
4.說理深刻方法之四——圍繞觀點,探究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方法、途徑。
例:
我們應該呼吁有更多像袁隆平那樣的人,不僅是科研工作者,還要有社會各領域的公民們。須知,欲速則不達,別讓名利的欲望淹沒了你的道德底線,每一個個體應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再加上一點仰望星空的夢想,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有我們每個個體擁有寧靜致遠的心境,樸素誠懇地做好每一件事,我們的社會才能不那么浮躁,最樸素的生活才能通向最 “遙遠”的夢想,我們的國家定會成就更遠的偉大與卓然。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際》
例:
我們并非 “生而知之者”,于是只能從過往經驗和教訓中選擇“信”或“不信”。然而,其實這本不是是否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當你在面對事物的表象時,是否有一雙“慧眼”,是否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否擁有清晰的判斷力的問題。民國時教育部長陳立夫曾下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聯大必須按照教育部長規(guī)定,開設課程、考核學生。這在當時,是 “天經地義”,并被普遍遵守的規(guī)定。然而哲學家馮友蘭代表西南聯大師生上書教育部,其言 “同人不敏,竊有未喻”,獨具慧眼,不茍同教育部之令,而堅持大學應有獨立自由的辦學精神。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馮友蘭教授始終堅持著底線和原則——一方面他沒有盲目相信所看到的其他大學在教育部勒令下唯唯諾諾辦學的情形,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同人不敏,竊有未喻”;另一方面,他擁有一雙慧眼,提出行政不干預教育的原則,為西南聯大在抗戰(zhàn)時一枝獨秀作了鋪墊。
——《慧眼存真》
例:
是的,不必擔心!因為在老一輩的擔憂中,新一代正在成長、成熟。曾經令人擔憂的問題學生、問題青年韓寒,如今已是一位成功的作家、賽車手,并被眾人推舉為 “意見領袖”。是的,曾經韓寒是引人爭議的存在,他青澀、“無知”、“狂妄”、“目無尊長”,然而現在再回過頭來看,誰也不會懷疑他作為一位好公民所盡的責任。是的,不必擔心,因為那些無知與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特點是專屬于花季雨季的存在,當年歲漸長,蛻去幼稚與尖銳,新一代的青年人將慢慢成為社會的主心骨,成為促進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的中堅力量。
——《不必擔心》
讓高考考場作文散發(fā)理性思辨的光輝,考生在考前,應加強分析材料與題目的訓練、提高審題立意、確立中心論點的能力,防止偏題。加強分析、說理訓練,重視說理的邏輯性、思辨性、深刻性,防止事例堆砌,凸顯論述文體特征。加強文章思路和結構的訓練,注重謀篇布局,防止跑題。
(作者單位:浙江省岱山中學)
編輯:蘇雨
責任編輯:金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