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婷
(1.西安石油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5;2.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 研究生部,陜西 西安 710065)
民胞物與,返己敦仁
——維·阿斯塔菲耶夫作品中的儒家哲學(xué)生態(tài)觀
孫婷1,2
(1.西安石油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5;2.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 研究生部,陜西 西安 710065)
俄羅斯著名作家維·阿斯塔菲耶夫在其生態(tài)文學(xué)作品中把大自然納入倫理道德體系,認為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是衡量其道德水準的標尺,人與自然萬物是一體的存在,因此人與萬物間會有感通,而這感通可以醞釀“民胞物與”的情感,進而喚起惻隱憐憫之心,從而激發(fā)“愛人利物”之舉。他強調(diào)每個人都應(yīng)該“返己敦仁”,用保存生命、促進生命的善舉消除惡念,滌蕩惡行。
維·阿斯塔菲耶夫;儒家哲學(xué)生態(tài)觀;倫理道德;萬物一體;民胞物與; 愛人利物
德國著名哲學(xué)家恩斯特·卡西爾在分析人類文化起源時,曾說過:“原始人深深地相信,有一種基本的不可磨滅的生命一體溝通了多種多樣形形色色的個別生命形式。原始人并不認為自己處在自然等級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權(quán)地位上,所有生命形式都有親族關(guān)系……自然成了巨大的社會——生命的社會。人在這個社會中并沒有被賦予突出的地位。他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但他在任何方面都不比任何其他成員更高。生命在其最低級的形式和最高級的形式中都具有同樣的宗教尊嚴?!盵1]生命同體共存思想作為一種文化基因蘊藏于中國文化和俄羅斯文化中。因此,中國讀者在閱讀俄羅斯作家維·阿斯塔菲耶夫的生態(tài)文學(xué)作品時,會聯(lián)想到中國儒家思想的生態(tài)倫理觀。本文擬從儒家哲學(xué)的生態(tài)倫理角度解讀阿斯塔菲耶夫的生態(tài)文學(xué)作品。
阿斯塔菲耶夫的代表作《最后的問候》和《俄羅斯菜園頌》描述了30年代俄羅斯寧靜祥和的鄉(xiāng)村生活。那時,人們對自然心存敬畏,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他人和睦交好。創(chuàng)作于60年代的《老橡樹》則開始描寫一種背離自然和本性的人,發(fā)表于1976年的《魚王》真實再現(xiàn)了20世紀70年代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和人與人之間劍拔弩張的關(guān)系。在這些作品中,阿斯塔菲耶夫把自然納入人的倫理道德體系,將其作為倫理對象看待,人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成為衡量其道德水準的標尺。他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猶如母親般供給人類生存發(fā)展所需的一切給養(yǎng),并以其特有的美麗撫慰受傷的心靈,滋養(yǎng)人類的內(nèi)心世界。每個人都應(yīng)該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命形式,平等對待自然界的每個生命個體。為了與自然建立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關(guān)系,與他人建立和睦友善的社會關(guān)系,每個人都應(yīng)該放棄一己之私,遵循自然法則,珍愛萬物,舉善滌惡。這些觀點與儒家所說的“萬物一體”“愛人利物”“存天理,去人欲”有異曲同工之妙。
儒家學(xué)說認為,人與萬物混然一體,人與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平等存在,并不享有特權(quán)。北宋哲學(xué)家張載在《西銘》中以個體人的視角觀察宇宙,闡發(fā)萬物一體論?!扒Q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純?nèi)恢刑帲侍斓刂崞潴w,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2]62天地如父母般生養(yǎng)我們?nèi)祟?,人混然于天地之間,與自然界的萬物同一毫無差別。萬民皆為個體“我”的同胞,萬物皆是“我”的朋友,萬民和萬物與“我”并育而不相害。同樣參透此道理的阿斯塔菲耶夫曾說過:“我們周圍的一切,從綠色的草地到孱弱的小鳥,從原始森林里的野獸到種滿莊稼的田野,直到我們賴以呼吸的天空和供給溫暖的陽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是我們本身,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兒子……沒有地球——母親,我們是無法生存的?!盵3]于是作家在多部作品中表現(xiàn)了自然的化育參贊功能和人與自然萬物的統(tǒng)一。在短篇小說《瓦夏的湖》中,主人公瓦夏是十來歲的小男孩,他喜愛森林,常去林中狩獵。一天,因為追一只被射傷的雷鳥,而迷失在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里。掌握森林生存技能的瓦夏餓了,“在篝火上烤松果……將獵到的兩只赤頸鴨埋在熾熱的篝火木炭里”[4]576,捕捉河中的魚兒;暴雨狂風(fēng)之時,瓦夏就躲在冷杉樹下,用枯枝堆和片片樺樹皮為自己遮擋。就這樣,這個小男孩依靠自然的饋贈和自己的智慧在森林中游蕩了五天五夜,既沒有凍死,也沒有餓死。在短篇小說《鮑加尼達村的魚湯》中,卡西楊家的孩子們靠著吃河岸邊的野蔥和酸模嫩芽,各種鳥蛋及漿果來充饑,熬過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挨到捕魚隊出海作業(yè),吃上了用大鐵鍋煮出的鮮美魚湯。就這樣,在自然的饋贈和眾人的接濟下,卡西楊家那群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的孩子們慢慢長大。
在短篇小說集《最后的問候》中,作家通過場景描寫來表現(xiàn)萬物一體的思想。小說中,作家以小男孩維嘉的視角描繪了一個寧靜、祥和,仁愛高于一切的現(xiàn)實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無論活人還是死人都與世間萬物同體共存,互不侵害。在《十字架上的松花鼠》中,維嘉站在母親的墓地旁,觀察到“百鳥和森林中的各類動物絲毫不明白‘自己的屋舍’與人類最后的避難所之間的差別。它們在此居住,在那里歡歌,搭建巢穴,從墓地取食。我剛一上小丘便看見一只松花鼠站在石質(zhì)十字架上……墓地上方矗立著一株花揪樹。長滿樹瘤的山楊樹用它那碩大、近乎光禿的低枝盤根錯節(jié)地纏繞住近旁已被踏平的墓地,楊樹吸取某人的骨灰后,又將其枝蔓拋入‘我們的籬笆’內(nèi)[5]236。這里,作家借一個兒童的細心觀察來說明:死后歸于塵土的人切切實實地與萬物合為一體。這種同體觀在《朝霞之歌》中則被描繪成一幅美好祥和的天人合一圖。為采草莓,外婆和維嘉走入晨霧彌漫的山林中。當(dāng)?shù)谝荒ǔ柎┩赋快F,枝頭上的一只小鳥“突然振翅抖摟掉雙翼上的縷縷霞光,用它那清脆嘹亮的歌喉啼鳴不已,仿佛這只鳥兒一宿未眠,時刻警戒著:嘰嘰—唧唧—嚦嚦。
——這是什么?阿婆?
——這是霞歌。
——什么?
——朝霞之歌。
真的,隨即有多重聲音回應(yīng)著這霞歌。那回音在山谷間悠蕩,久久不愿散去!從天空中,透過松枝和白樺樹葉撒向我們的是溢彩的霞光,明亮耀眼卻又觸摸不著的光彩與百鳥的啼囀匯成一曲動人的大合唱。那伴著縷縷霞光的聲聲鳥鳴,一聲比一聲清脆婉轉(zhuǎn),這一切皆是朝霞之歌……霞光歌唱就意味著清晨來臨了!……外婆用一種令人悠然神往的聲音說道,我們迎著晨曦和慢慢爬上山坡的朝陽加快了腳步。迎接和歡送我們的是鳥兒的婉轉(zhuǎn)歌聲;向我們鞠躬致意的是,掛滿晨露凝斂不動和屏氣聆聽歌聲的松樹、云杉、白樺樹——這首喚醒白晝的朝霞之歌飛入我心間,吟唱著、吟唱著……”[5]10。作家用質(zhì)樸的語言勾畫出:祖孫兩人與山川草木和飛禽走獸同披一片霞光,在百鳥齊鳴中迎接黎明和嶄新的一天。這幅由光、聲、景和人組構(gòu)而成的靈動畫面詮釋了儒家的“萬物一體”說。
在闡明個體人與其他存在物同為一體的基礎(chǔ)上,儒家學(xué)者強調(diào)人心與萬物之間有感通,心靈能感受萬物?!吧w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fēng)雨露霜、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木石,與人原是一體?!盵6]人與萬物之間并無間隔,完全可以感應(yīng)。這樣一來,個體“我”與自然的關(guān)系由“我——他”轉(zhuǎn)向“我——己”。這種消除物我間隔的轉(zhuǎn)化,在阿斯塔菲耶夫作品中也有表現(xiàn),而且多發(fā)生在內(nèi)心純潔的兒童身上。那首駐留在幼小心靈的霞歌,喚醒了“我”(注:維嘉)感受“萬物一體”的靈明,使“我”產(chǎn)生惻隱同情之心和“溫然利物之心”。《俄羅斯菜園頌》中埋葬了被自己擊殺的燕子后,小男孩下定決心:“我從今以后絕不再殺生!”[7]在《最后的問候》中,那個身心完全融入自然的小男孩(注:維嘉)感悟道:“我現(xiàn)在知道,樹木也會用低沉、悲痛的聲音呻吟和哭泣?!盵5]56也正是由于人心的“一點靈明”,《魚王》中的“我”才可以做到:“我憑借的既不是聽覺,也不是肉體,而是憑借了對自然的內(nèi)心感應(yīng),感到了極頂?shù)募澎o……”[8]71同時也感受到垂掛柳梢尖,即將墜落的露珠的惴惴不安。作家這樣表現(xiàn)人與萬物之間的感通恰恰說明了其生態(tài)觀:人與自然界所有其他生命形式是一體的存在,人不享有比其他生命更高的地位。
儒家認為天地萬物滋養(yǎng)著人類,人的品質(zhì)由天的本性決定,“天地人一,陰陽其氣,剛?cè)崞湫?,仁義其性”[2]235。關(guān)于“天”的含義,當(dāng)代哲學(xué)家湯一介做了歸納:“(1) 主宰之天(有人格神義);(2)自然之天(有自然界義);(3)義理之天(有超越性義、道德義)”[9]29?!疤臁本哂袇①澔δ?,“天道”生生不息,以仁為心。北宋著名理學(xué)家程顥借“仁”學(xué)發(fā)展了人——自然一體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已也”。這不僅要把他人看成與自己一體,而且要把萬物看成和自己一體,自然界中沒有與自己無關(guān)的事物。當(dāng)從意識上真切感知到人與自然是一體時,人會對萬物抱有“仁”的態(tài)度,即“仁民愛物”。所以,“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休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用于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與鳥獸而為一體也”[10]?!皽厝粣廴死镏摹彼摹叭省奔礊槿说淖罡呔窬辰纭H寮宜f的這種“仁”,在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中表現(xiàn)為對需要幫助的人和動物的憐愛和佑護。短篇小說《天使守護者》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大饑荒年代的故事:為了不讓“我”(注:維嘉)餓死,外婆將媽媽遺留下來的金戒指換成現(xiàn)錢,用僅有的幾個盧布從市場上買回一個大圓面包,結(jié)果這個看似喜人的面包里面卻塞滿了糠皮。被欺騙的外婆,一陣嚎啕大哭,但未遷怒于他者,而是從懷里掏出一條毛茸茸的小狗崽。這條被人遺棄在雪堆的狗崽“讓我無法一走了之,我看著這個倒霉蛋不禁哭起來,想起了我們的小維嘉。若沒有我們的話,他會被拋棄掉,然后無聲無息地死去”[5]70。外婆身上的這種仁愛,在《老橡樹》中法耶方和庫勒徳什身上,以及《白色群山的夢》中阿基姆身上得到更全面地展示。
《老橡樹》中描寫道:住在偏僻的維魯貝村的異教徒們在河岸邊看見,“從木筏上落水的小男孩,死命抱住一截原木,他的十指指甲深深嵌入原木里。原木不時撞擊著木柱,壓擠他那瘦小的手臂,但他始終沒有松開原木。湍急的河水夾裹著他,推涌著他一點點靠近岸邊、接近村莊”[11]142-143。膽怯、懦弱又偽善的村民們沒有伸手相救,反倒是決定將落難的孩子放到小木筏上,推其入河,任憑上帝發(fā)落。這時,獵人法耶方呵斥、驅(qū)趕走村民,救回小男孩庫勒徳什,并將其帶回家認作養(yǎng)子。當(dāng)村子里爆發(fā)口蹄疫,居心叵測的人們想拿庫勒徳什做祭神的犧牲,法耶方將這個身心俱損的孩子帶進了原始森林。小庫勒徳什吸取大自然之靈氣,領(lǐng)略自然之美,以此撫慰療治內(nèi)心的傷痛。掌握自然法則的他,在法耶方的教導(dǎo)下成為了一名了不起的獵人。庫勒徳什生活在森林里,恪守“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的狩獵規(guī)則,而且從不為娛樂隨意獵殺動物。當(dāng)維魯貝村民遭受饑荒折磨時,這位大自然的寵兒和人類社會的棄兒,不計前嫌,給曾經(jīng)試圖加害自己的人們帶來新鮮鹿肉。這份以德抱怨的仁愛之舉,也表現(xiàn)在《白色群山的夢》的主人公阿基姆身上。飽經(jīng)滄桑又常遭人欺騙的阿基姆對人類社會感到失望,但當(dāng)他在獵人的小木屋內(nèi)看見奄奄一息的莫斯科女大學(xué)生艾麗雅時,“感到了一種對活著而又孤立無援的人的憐惜的感情”[8]395,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被人需要?!鞍⒒贩艞壛藗€人的物質(zhì)利益和行為的社會價值,讓心靈和肉體聽任意志的驅(qū)使,他遵從良心和自己的本性,不僅悉心地救護垂死的病人,而且多次原諒她的任性和無知。他那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來的無償?shù)膼酆蛯ε缘淖鹬?,以及在嚴酷生存環(huán)境下做出的要死死在一起的純粹的利他主義的決定”[12]85,使他在艾麗雅眼中成為人世間一切有生之物的代表。天性善良的阿基姆無論在哪兒,“總能結(jié)交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摯友,他總是時刻準備著慷慨無私地、傾其所有地幫助朋友和周圍的人”[12]85。他善待一切生命,無論是家里豢養(yǎng)的小狗,還是長在凍土地帶的小花。擁有愛人利物之心的阿基姆與自然融為一體,猶如主人般自由生活在原始森林里。
作家筆下的“原始森林對一些人是后媽,而對另一些人卻是親娘”[11]180,“原始森林是個大寶藏,但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能大顯身手”[11]222。對于那些冷酷又貪婪的人而言,原始森林是可怕的墓地。大自然在善惡之間保持平衡,承擔(dān)著“主宰之天”的責(zé)任。作家在《老橡樹》和《白色群山的夢》中分別塑造了與庫勒徳什和阿基姆截然相反的人物——阿瑪斯和蓋爾采夫。阿瑪斯是法耶方的親生兒子,但卻絲毫沒有繼承父親的勇敢、善良和正義。他在篤信宗教的母親身邊長大,結(jié)果卻是一個傲慢、冷漠和殘忍的人。早在兒時,他就暗自希望村民們把小庫勒徳什作為犧牲拋入火堆。一次隨父親進森林狩獵,為了取樂,阿瑪斯用散彈射殺樹上的小動物,“從水中撈起一只沒斷氣的小野獸,將獸頭狠狠地砸在石頭上,之后才定眼細瞧,原來是一只黑貂”[11]160。當(dāng)他炫耀似地將黑貂扔到父親面前,臉上卻挨了父親重重一拳。“狗東西,你殺了一只哺崽的黑貂!秋天她剛下崽,有一窩崽等著她喂養(yǎng)?!獫L!今天就滾回家去!你是大自然的敵人,你不可能成為獵人!”[11]160長大成人后,他奪走了庫勒徳什的愛人,還褻瀆庫勒徳什的純潔感情。看到庫勒徳什帶來鹿肉,一心想謀取暴利的阿瑪斯從醉酒的弟弟嘴中套出駝鹿藏身之地,并立刻趕往那里。蹲守了一宿之后,發(fā)現(xiàn)了一對駝鹿母子。阿瑪斯看到一只幼鹿“長著一對柔軟的大耳朵、纖細的脖頸和蜘蛛般的四足。窄小的鹿臉上那對明亮如玻璃球的眼睛在月光下熠熠生輝”,這只可愛的小鹿倒在阿瑪斯的槍口下,為了掠取更多的鹿肉,阿瑪斯對著悲傷的母鹿毫不留情地扣動了扳機。母鹿被擊中后,逃向密林深處。阿瑪斯揮刀從幼鹿身上割取下一塊塊鮮肉,并急不可待地吞咽尚未煮熟的鹿肉,隨后去追趕受傷的母鹿。貪婪的他被聰明的母鹿誘引進森林深處,這位“早在兒時起就明白,自己就是上帝”[11]188的人最后“睜著凝然不動的雙眼,仰面倒在地上……雙唇青紫。手心里緊握一把青草”[11]223死在密林里。與阿瑪斯一樣,蓋爾采夫也自詡為上帝,這個成績優(yōu)異的大學(xué)生高傲冷漠,做事利索,獨來獨往,說話刻薄,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曾以一瓶酒的代價從瘸腿二戰(zhàn)老兵那兒奪取一枚銀質(zhì)勛章?!八梢曇磺猩騺砦倚形宜?、不受任何情感和責(zé)任的羈絆,無論對大自然,還是對女性,他只是一味地索取和肆意地踐踏?!盵12]85結(jié)果,釣魚時,他腳底打滑摔入河中,后腦勺磕在河底的石頭上,最后溺死于淺水中。目空一切的雙眼和刻薄傷人的嘴被河里的魚兒掏空吃盡。蓋爾采夫和阿瑪斯生前以主宰萬物的上帝身份凌駕于眾生之上,他們殘忍地掠殺動物,無所顧忌地欺辱阿基姆和庫勒徳什,結(jié)果暴尸荒野。他們那不成體統(tǒng)的尸體分別由阿基姆和庫勒徳什埋入黃土,最終與萬物合為一體。
在《魚王》中,作家塑造了一個象征自然的魚王形象,并通過詳細描寫人與魚之間的角斗來強調(diào):萬物本一體,人在戕害自然的同時,也將自身置于死地。人與魚王之間的搏殺,不僅暗喻人與自然間緊張對立的生態(tài)局面,而且也指涉人的良知與貪欲間的較量。當(dāng)意識到自己釣到的是魚王時,伊格納齊依奇開始做思想斗爭?!熬拖裼幸粋€是理智清楚的人在一旁說話,他能借這些聲音使頭腦清醒”,但同時,對行動的欲求“控制了他這個人,左右著他的行動……”[8]186。因懼怕觸犯忌諱他膽戰(zhàn)心驚,可同時又在貪欲的刺激下用斧頭猛敲魚王的腦門。憤怒的魚王把狂躁的伊格納齊依奇拖入冰冷河水中,讓這個驕傲的不可一世的人與自己一起感受死神,此時這個人突然記起爺爺?shù)慕陶d:“干了傷天害理、見不得人的丑事,最好別碰見魚王”[4]319,他不禁回憶起自己糟蹋、羞辱昔日愛人格拉哈的經(jīng)過。死亡的逼近幫助伊格納齊依奇清算自己對大自然和女性犯下的罪孽,反思自己的傷天害理之舉。小說結(jié)尾處雖然沒有點明這次劫難喚醒了他的仁愛之心,但當(dāng)他目送脫鉤遠去的魚王時暗自承諾決不會泄露魚王蹤跡,同時他的身體和心靈都感到一種解脫。這種無法用理智參透的解脫是一種釋放出本真“我”的輕松。借伊格納齊依奇的故事,作家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放棄一己之私愛人利物,還是為了一己之私傷天害理?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也藏在作家的作品中。
在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作品中,作家一直試圖讓人們意識到:宇宙中,每一個個體“我”與萬物命運彼此相連,氣息彼此相通,“我”與萬物是一個生命價值統(tǒng)一體。而這就是儒家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這個“我”在觀照和面對他人與事物時,已經(jīng)超出“常人”的存在狀態(tài),恢復(fù)“我”的本真面目。隨著受傷的魚王潛水遠去,伊格納齊依奇不僅擺脫掉扎在腿上的排鉤,而且還除去了心靈上的積垢。在鮑加尼達漁村,那些在其他地方、其他時候及其兇狠的勞改犯們在善待饑餓的兒童時,“體驗到了一種內(nèi)心的快慰,而這種感情是只有當(dāng)一個人做了好事并且因意識到自己尚有做好事的能力而感到內(nèi)心充實的情況下才會產(chǎn)生的”[8]253。這些返己之舉,是愛人利物的必要前提。阿斯塔菲耶夫認為,回歸自然有助于返己,這一點類似儒家所說的“孔顏之樂”。他認為:目睹著自然界的美麗,人會產(chǎn)生敬仰之情,在敬仰中生發(fā)出對萬物的尊敬和熱愛。《一滴露珠》中,原始森林里針葉上、樹葉上和苔蘚上發(fā)出的各種聲響,河面上的霧靄,倒在水中的柏木,天空中的銀月和垂掛在柳梢的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所有這些安寧靜謐的事物和咆哮奔騰的河水無不激發(fā)出人對自然、生活和萬物的熱愛,令人迫切地想與親朋好友和世上所有人交往。法國哲學(xué)家施韋澤說:“倫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13]26當(dāng)代著名哲學(xué)家陳來寫道:“‘天地萬物一體’說在倫理上所指的是‘愛’”[14],因為“天人一體”,“人”得“天”之精髓而為“人”,故人生當(dāng)在實現(xiàn)“天”之“盎然生物之心”而有“溫然愛物之心”,“我”對萬物負有責(zé)任,應(yīng)有“愛人利物之心”[9]37。與此相同,阿斯塔菲耶夫描寫萬物一體,是想指明個體“我”對自然和他人的責(zé)任,以為上世紀70—80年代蘇聯(lián)出現(xiàn)的生態(tài)問題和倫理道德問題開一劑處方。阿斯塔菲耶夫贊同哲學(xué)家弗蘭克“只有愛能拯救我們”[15]236的觀點。于是在《最后的問候》中,作家讓心地善良、勤勞能干的外婆教“我”明白:珍愛一草一木,因為它們是為所有人而生;每個人應(yīng)該用寬容之心地對待他人,對待弱者應(yīng)抱有憐憫仁愛之心。而這使“我”擁有愛的能力,使“我”在戰(zhàn)爭年代和以后的艱苦歲月中,從未自暴自棄,自甘墮落?!独舷饦洹分校C人法耶方以仁愛之舉挽救幼小的庫勒徳什,用言傳身教的方法培養(yǎng)出一個宅心仁厚、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娜?。多年后,這個被人群拋棄的庫勒徳什冒著生命危險用獵到的鹿肉搭救那些以怨報德的人們。在鮑加尼達村,包含濃濃愛意的魚湯養(yǎng)活了卡西楊一家的孩子們,養(yǎng)育出天性善良、坦誠又真摯的阿基姆。仁慈又無私的阿基姆將艾麗雅從死神手中奪回,艾麗雅感激的“眼淚沖走了一切不知不覺在他心靈上堆積起來的種種骯臟、污垢和齷齪的東西。心靈又復(fù)蘇了,明澈清朗,有一種輕快重生的感覺”[8]461。無私的愛不僅挽救了艾麗雅的生命,而且也拯救了阿基姆自己的靈魂,幫助他實現(xiàn)了內(nèi)心的寧靜和平和。
現(xiàn)實中,每個社會的人都躁動不安,他既有行善的激情和愿望,又有作惡的欲望和沖動。我們可以消滅作惡的個體,卻無法借助外界暴力徹底消滅人心的惡念。弗蘭克認為:“消滅惡的唯一現(xiàn)實的方式是以絕對之善把它排擠出去:因為惡作為空虛,只能以填充來消滅?!盵15]252而“善的本質(zhì)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fā)展。惡的本質(zhì)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fā)展”[13]219。為了告訴人們?nèi)绾畏导憾厝?,以善滌惡,阿斯塔菲耶夫塑造了一系列能“存天理,去人欲”的人物。諸如卡杰琳娜外婆、“我”、阿基姆、法耶方和庫勒徳等。
維·阿斯塔菲耶夫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重申強調(diào)的觀點接近于儒家哲學(xué)的生態(tài)倫理觀:世間萬物本是一體,自然界的生命休戚與共,彼此相通,人心的靈明可以感通萬物,體現(xiàn)“仁”的天性;自然界中的人不享有凌駕萬物之上的特權(quán),而是應(yīng)該以“民胞物與”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及他物;每個人只有做到“返己敦仁”,才能不忘保存生命和促進生命的發(fā)展,避免阻礙和毀滅生命的發(fā)生,做到“愛人利物”,保證自身德性不會失去正確方向。
[1]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05-106.
[2]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談天.當(dāng)代蘇聯(lián)作家談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J].蘇聯(lián)文學(xué)聯(lián)刊,1992(2):70.
[4]А с т а ф ь е в В и к т о рП е т р о в и ч.П е ч л ь н ы йд е т е к т и в[M]. К иши н е в:л и т е р а т у р аа р т и с т и к э,1988г.
[5]В и к т о рА с т а ф ь е в.С о б р а н и е с о ч и н е н и й вп я т н а д ц а т ит о м а х.Т о м а4[M].К р а с н о я р с к:О ф с е т,1997 г.
[6]王陽明.箴言錄[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149.
[7]B·P·阿斯塔菲耶夫.阿斯塔菲耶夫散文選[M].陳淑賢,張大本,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232.
[8]維·阿斯塔菲耶夫.魚王[M].夏仲翼,肖章,石枕川,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9]湯一介.儒學(xué)十論及外五篇[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10]王陽明.王陽明傳習(xí)錄及大學(xué)問[M].臺北:黎明文化,1986:187.
[11]А с т а ф ь е вВ.О б е р т о н[M].М о с к в а:Э к с м о,2004.
[12]孫婷.簡析維·阿斯塔菲耶夫《魚王》中的道德拯救觀[J].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4).
[13]阿爾貝特·施韋澤.敬畏生命[M].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2.
[14]陳來.宋明理學(xu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63.
[15]弗蘭克.俄羅斯知識人與精神偶像[M].徐鳳林,譯.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99.
【責(zé)任編校朱 云】
The Ecological View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in V.Astafyev’s Works
SUN Ting1,2
(1.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5,Shaanxi,China;2.Graduate School of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065,Shaanxi,China)
V.Astafyev,a famous Russian writer,brings nature into the ethical system in his ecological literary work with the belief that human’s attitude toward nature is the standard toevaluate their moral standard.Astafyev believes that human and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co-exist as an organic whole;therefore,there are connections and feelings between human and everything on the earth,which in turn could foster the feelings of“l(fā)oving all the people as loving your brothers and treating everything equally as treating your friends and peers”.Moreover,these feelings can awake the feelings of sympathy and commiseration and then activate behaviors of“l(fā)oving people and benefiting people”.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everyone should“introspect and be clement”,and do good works like protecting life and promotingwith the destination toremove evil intensions and eradicate villainy.
V.Astafyev;Confucius ecology philosophical thoughts;ethics;all the things as an organic whole;Love of nature and nature nurtures people;Lovingpeople and benefitingthings
I106
A
1674-0092(2016)02-0041-05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2.010
2015-11-21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項目“維·阿斯塔菲耶夫作品中倫理道德的生態(tài)向度”(15JK1585)
孫婷,女,江蘇豐縣人,西安石油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當(dāng)代俄羅斯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