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東 劉逸群
母子之間溝通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有時候會感覺與孩子的溝通不是很和諧,效果不佳。找不到有效的途徑,所以很苦悶,假期里抽出閑暇的時間拜讀了龍應(yīng)臺的作品《親愛的安德烈》,感觸頗深。而龍博士與兒子以書信的形式溝通也給了我很大啟發(fā)。
對于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已經(jīng)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處于青春期的他們,躁動不安,感覺無人能及,此時母子的溝通更顯得蒼白無力,更甚者面對面相視而坐,卻無話而談,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創(chuàng)造怎樣的環(huán)境讓溝通有效且真實(shí),是現(xiàn)在最關(guān)注的。
《親愛的安德烈》拿到手,真的感受到了書帶給人的巨大力量,,特別想讀,奮力去抓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把自己同外界暫時隔絕。書若放下,也許下一次拿起,不知會是何時。我想奮力去抓住,那些只對我個人的小世界來說,也許是極為重大的啟示。
此書,不僅僅是普遍意義上的親子書,正如龍博士自己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p>
他們的交流,足以看出是兩種文化觀念的碰撞。文中的內(nèi)容,有些地方聞所未聞,孩子的觀念、想法有時候令人震驚,給我感觸比較深的細(xì)節(jié)是:那個總是纏著媽媽講故事,跟著媽媽看自然中一切細(xì)小美好事物的親愛的安安,怎么突然一夜之間,長成了坐在龍應(yīng)臺對面,端著一杯紅酒,有些冷淡地看著親愛的媽媽,那樣的一個安德烈;而那樣溫柔地、游刃有余地愛著的龍應(yīng)臺,怎么又成了焦躁失措頻頻向兒子抱怨“不愛我”,這樣的母親。這就是變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母子之間有了小小的隔閡,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的觀念也漸漸發(fā)生變化。做為母親,驚訝,無奈,更多的是震驚?回想起自己,孩子小的時候,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纏著我講故事,一遍一遍又一遍,有時候工作一天回到家,感覺很累,不想動。很多時候顯得不耐煩,甚至是敷衍。而如今,長成大小伙子的他,每天不再膩歪,有時候說出一句話來,還富有哲理。足以看出孩子成長了,我們也跟隨成長,以一種發(fā)現(xiàn)的眼光看待孩子,文中安安變成安德烈,是因?yàn)槌砷L的需要,成長的必然;龍應(yīng)臺變成嘮叨焦躁失落的母親,同樣也是成長的需要,成長的必然。人的一生,都在成長。
不然,龍為何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花三年時間,只為“進(jìn)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而度過這樣三年的安德烈,最終最想說的是“謝謝你,謝謝你給了我這個‘份,和你有了連結(jié)的‘份”。
作者的的焦灼,一部分是緣于她還不能相信,她所認(rèn)為的孩子已經(jīng)不再喜歡她,是一個自然的成長過程,不能坦然地接受,并且等待一種回歸。天底下的母親,有多少能坦然接受而不暗自傷痛?慶幸的是,她沒有消極地等待回歸,而是選擇了一種積極的方式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幸運(yùn)的是,他們都愿意努力,更幸運(yùn)的是,他們找到了共同愿意為之努力的幸而有效的方式。
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一對成年的母子在對話,母親在中年的尾聲,兒子即將或者說已經(jīng)進(jìn)入充滿責(zé)任和權(quán)利的成年。而我現(xiàn)在面對孩子,正在鍵盤上用自己最快的速度把即將消逝無影的想法敲出來,爸爸最近一直身體不好,有時候我想起來,夜不能寐,不知不覺中,父母都年紀(jì)大了,需要人照顧了,腦海中時時浮現(xiàn)出爸爸與我交流的每一個畫面,“可憐天下父母心”,如今為人母,為人女,為人婦,很多時候不敢觸摸家中任何一個至親的人的話題,更有甚者,會不自覺的痛哭流涕。
其實(shí),又有什么關(guān)系,偶然間的煩惱和懊喪被打斷而再也無從追尋的那些東西,相比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親情,分量如紙。但愿,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讓自己在兩者之間穿梭,與至親的人做到心靈的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