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語境化策略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語境化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語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現代化技術創(chuàng)設德語口語教學語境,同時還指出了外語教學中使用語境化策略應當注意的問題,總結了語境化策略在德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德語教學;交際能力;語境化;教學效果
步入21世紀之后的十幾年間,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變得空前的密切。中國加入WTO,成功舉辦奧運會,申辦亞投行等一系列舉措更是成功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國企業(yè)紛紛來到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開展業(yè)務,隨之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和就業(yè)機會。德國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歷來與中國有著友好而密切的往來,如今在歐洲市場疲軟,中國市場快速崛起的情勢下,對華貿易占德國對外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中國成為德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因此德國政府也積極推動中德間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2016年6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訪中國,來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沈陽參觀訪問。在這次訪華前默克爾曾表示,中國正在推進結構性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勇氣”,德國愿意參與到其中來。這次默克爾訪問沈陽,正被看作是促進“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yè)4.0的對接與合作。據悉,在其離開的第二天,便有13個項目落戶中德裝備園。德方希望能夠用自己所擁有的先進技術配合中國廣大的市場以謀求新的經濟增長??鐕洕献鞯膶崿F,需要各方政策市場的積極配合,以及大量的相關人才輔助。在對德招商引資過程中,對于德語人才的需求也同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
中國現如今已有幾十所大學設立了德語專業(yè),目的是培養(yǎng)掌握德語知識的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學校為學生開設了多門相關課程,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學習德語語言知識,地理歷史,民俗文化,希望為學生為將來進入職場,繼續(xù)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更多的學校開設了二外教學課教授德語,為非德語專業(yè)的其他學生想要畢業(yè)之后去德留學,到德國相關企業(yè)就職提供了便利條件。但經過了幾年的學習之后,畢業(yè)進入職場開始工作的學生往往發(fā)現,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自己總是面臨著不知如何開口說話的尷尬境地。是自己掌握的語法知識不夠多?可是多數學生都已經順利通過了相關考試,掌握了常用的德語語法。那么是詞匯量的問題?需要掌握多少詞匯才能順暢的與人進行交流呢?有的學生背了很多單詞,結果面試的時候回答問題仍然覺得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覺得自己學的是“啞巴德語”,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哪些是有用的,哪些又是用不上的?其實還是應當回到課堂上來,討論教學方法,目的與導向的問題。
就語言的作用而論,不妨說語言是一種交際中所需使用的起著傳遞和負荷信息的工具。因此,語言能力是“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合二為一,這意味著學習外語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單詞、語法的理解和記憶上,還要大量地到實際生活中去應用。很多學生學習德語的目的是為了就業(yè),而許多企業(yè)對本科生的語法水平,科研能力并沒有直接要求,提供的崗位也多數是需要用到口語表達和聽說理解,面試時面試人員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就是學生的發(fā)音是否標準,用詞是否準確,表達是否流暢,能否理解面試人員提出的問題并作出正確的反應,這些都是語言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等方式過于注重語法規(guī)則和詞匯的使用,結果導致學生能夠做到語法熟爛于心,考試無往不利,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應用時卻處處碰壁,無法滿足實際工作中的交際需求。
1971年語言學家海默斯(Hymes)發(fā)表了《論交際能力》一文,概括了人們如何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有效地、恰當地使用語言來進行交際的。他認為,交際能力是指:能否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恰當地使用某種語言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場合、地點對不同的人進行成功的交際的能力。交際能力的內容包括:1.語法上的可能性程度,即從詞匯、構詞規(guī)則、語音、句法等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角度來判斷某種說法是否正確,即字面上說的遣詞造句的能力;2.實施上的可行性,指的是語言使用者個人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等等;3.在實際交際中能否被接受,意即表達行為在當前語境中是否得體,能否被接受,是否合乎社會文化習慣;4.言語行為是否是現實常用的,在現實中究竟能不能發(fā)生。用海默斯自己的話說,就是“何時說,何時不說以及關于何時何地以何方式與何人說何內容”。這一概念的提出,對語言教學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許多語言學家、語言教師紛紛從傳統(tǒng)的側重模仿的教學方式轉變到從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角度來重新考慮進行語言教學。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包括了人的語音、語調、語法使用是否規(guī)范、恰當;掌握說話規(guī)則,了解語言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情景下能夠恰當得體地使用他人所習慣的表達方式和正確的語體;熟悉交際的策略,能使用會話技巧及利用非語言手段來克服因語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際困難等。其中語境對交際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交際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它涉及到說話的人,說話的時間、地點、目的等等,在實際語境中使用到的交際能力既包括使用語言的交際,也包括非語言的交際。
不管從語言因素還是非語言因素的交際考慮,構建具體的語境都是理解語言不可或缺的因素。既然言語交際如此依賴語境,那么就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注重進行語境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中國的外語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語境的缺乏。對中國學生來說,因為缺少周邊的語言環(huán)境,外語教學是在模擬的環(huán)境中進行,外語的交際能力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靠自身培養(yǎng)出來的,不可能像以外語作為母語的人一樣從周邊環(huán)境中獲得潛移默化的“習得”。況且高校學生的外語學習時間有限,在有限的時間內課堂教學是很多學生能夠獲得外語交際能力的惟一途徑。
多數情況下只能靠在課堂上教學來完成。而上課時間有限,要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外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和掌握目標語技能并直接使用該技能進行思辨和交際,就需要教師特別地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由單純使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以及相關技能,向使用語言從事思辨活動并完成復雜的,具體的交際任務轉化。
外語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在語境中學習語言的機會,和利用所學的知識來適應現實中不同的語言使用場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使用他們所學的語言形式。而要最好的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把語言表達放在構建好的具體的交際語境中去呈現和練習,將學習者盡可能地置于真實的交際場景中,從而使他們能夠親身經歷一個交際活動的全過程,這就是外語學習過程中的語境化。如果缺少適當的語境營造,教學就變成了為了說話而說話,學生缺乏自發(fā)表達的主動性,教師也會因難以調動課堂氣氛而缺乏教學積極性。因此如何為教學營造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是每個教師都應重視的問題。
進行語境化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在培養(yǎng)學生外語語感的同時,啟發(fā)他們正確理解交際過程中各個要素所蘊藏的信息。語境化交際能力教學應當遵循的原則是:1.把交際能力作為外語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和根本出發(fā)點;2.將以教師作為教學主體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只負責中擔任引導和輔助角色;3.堅持學習過程中語音、詞匯、語法與語境之間的相互體現關系,有效開展語篇語境化;4.要通過還原真實的交際場景來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語言使用過程,注重運用所掌握的外語知識來進行真實的交際活動,在盡量模擬現實的交際情景中來進行教學和學習,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成功培養(yǎng)出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針對此目的,在大學德語教學課堂上可以嘗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語料,包括有所要講授的語法現象和詞匯表達,建議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模仿正確的表達,從中自行提煉出語法規(guī)則;二、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來完成教師針對不同場景設計出的不同練習,讓學生能夠自行使用適才所學得的語法詞匯來進行表達,并能夠從對方同伴那里獲得回應,從而得知自己的交際行為是否成功,在互相協(xié)作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需要由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富有意義的語言情境,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完成交際任務,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使學生產生自我代入感,愿意進行自發(fā)性的主動思考,通過想象作出在真實情況下可能會有的相關反應,從而得知自己的表達方式是否得當,在實際環(huán)境中能否應用,在什么樣的場合下這樣的運用方式才是合適的,符合邏輯的,表達的內容還有哪方面的欠缺,最終達到能夠利用語言作為工具來順暢地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表達感情的目的,從而實質上的提升自身的交際能力。語境必須是具體化,細節(jié)化的,才能使學生所學的內容和社會交際需要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經驗相聯(lián)系,如此一來學生本身的學習動力、學習積極性也將得到極大的提高。營造語境的方式同樣也是多種多樣的,現階段可利用也是最方便的教學手段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進行。對比使用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課本來進行授課,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點是直觀,快速,規(guī)范,省去漫長的寫板書時間,也能夠避免學生在翻閱課本時可能出現的精力不集中現象,通過攜帶信息的圖片、文字、表格等第一時間直觀快捷地把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方便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和記憶,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率?,F階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發(fā)展的多樣化使得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原汁原味的外語語料,如德國電視新聞,德語電影,歌曲等音像資料,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能夠在短時間內成功的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為教學提供呈現真實的交際場景和地道的外語語言輸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另一大優(yōu)點是,通過觀看影音資料的同時,交際中非語言的因素如發(fā)音、語調、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都可一覽無遺,這要比單純的書本或聽力材料更有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在不知不覺中便自主接納了很多非語言的交際要素。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平臺所能夠提供的多種現代的聲像設備綜合應用極大地擴大了語言輸入量、豐富了語言輸入內容,從而能夠做到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利于保持學生對學習的新鮮感和長期的注意力。理想的外語教育,尤其是大學階段的外語教育,應該使學生除具有堅實的外語語言知識基礎之外,同時還能獲得使用外語來進行評判和思辨的能力,具有同以外語為母語的本國人一樣的思維習慣,從而更好的理解語言所蘊含的真正涵義。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用語言去學”達到“學會用語言”的教學目的,而非單純的“學語言”,從單純的被動學習角度轉變?yōu)檫m應交際需要的主動學習,從而真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Hadley.A.O.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何健.論語言輸入的語境化特征[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5).
大學德語教學中的語境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周文姝 王松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ualized strategies in German teach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training of contextualized thinking mode;contextualiz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creating spoken German teaching context.Moreover,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using contextualized strategies and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xtualized strategies in German teaching.
German teaching;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ontextualization;teaching effect
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8-0109-02
周文姝(1984,11-),女,籍貫:湖北武漢,學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