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清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呂柟詩歌的關學特色
韓慧清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呂柟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馮從吾在《關學編》中將呂柟、馬理、韓邦奇和楊爵稱為“關中四家”,為明代中期關中地區(qū)的一代碩儒。呂柟繼承圣學,追慕古先賢之風,踐行著關學的尚質躬行精神;詩以載道觀體現(xiàn)了呂柟為生民立心立命的關學思想,尚實貴真的詩歌特點詮釋著關學的質樸特色,眾體兼?zhèn)涞脑姼栾L格表現(xiàn)了呂柟會通博大的關學情懷。
呂柟;關學;繼承圣學;詩以載道;尚實貴真;眾體兼?zhèn)?/p>
呂柟(1479—1542),字仲木,號涇野,陜西高陵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代中期著名的關學大家,后世尊稱為“涇野先生”。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說:“(呂柟)九載南都,與湛甘泉、鄒東廓共主講席,東南學者,盡出其門?!盵1]被稱為“一代碩儒,當代師表”。呂柟聰穎勤奮,篤志好學,正德三年,呂柟參加會試,獲廷試第一,被授為翰林院編修,后因直言上諫,招致宦官劉瑾嫉恨,于是托病辭官;劉瑾失勢后,呂柟被啟用,因不滿正德皇帝荒淫奢靡,上諫直指其六大荒政行為,龍顏大怒,被迫以父病為由辭官;嘉靖皇帝即位,呂柟官復原職,后因“大議禮”事件再遭罷黜;嘉靖六年(1527),仕途好轉,嘉靖十八年(1538),呂柟年屆六十致仕,《明史》稱其“仕三十余年,家無長物,終身未嘗有惰容”[2]。呂柟三遭罷黜,罷黜期間,講學不斷,嚴于律己,廣泛交友,躬行實踐,慎獨致知。
《涇野先生別集》是呂柟的詩集,傳記有寫作《詩集》者。據(jù)該書王九思嘉靖二十二年序文及二十三年張良知跋,此集為呂柟手訂,其時已名別集。《國史·經(jīng)籍志》 《千頃堂書目》著錄為十三卷;今有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錫齡惜陰軒??瘫?,十三卷;《文瑞樓書目》著錄《徑野詩集》,十二卷;《古今書刻》著錄《呂徑野詩集》,無卷數(shù)。
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錫齡惜陰軒??瘫局校髮W李錫齡在序中寫道:“先生……生平以窮理實踐為主,聲韻之學特其緒余”,可知聲韻之作是其哲學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集中所載,大抵直抒胸蘊,似乎平易而實有本之言”[3]。呂柟少小熟讀經(jīng)書,耳濡目染儒家經(jīng)典,致力于孔子的仁學實踐中。明朝中期,士子不學無術,學風瑣屑浮華,實學走向衰落。呂柟以堯、舜、周、孔、顏、曾、思、孟、周、張、程、朱為儒學道統(tǒng),自覺承擔弘揚儒學的使命。據(jù)《關學編》之《涇野呂先生》記載,呂柟少時即有志圣賢之學。呂柟以圣賢為榜樣,在詩作中表達出對圣賢的追慕。
《涇野先生別集》卷五五言擬古詩《謁橫渠祠》寫道:“二月八惇物,載謁橫渠祠。春桃雜芳澗,好鳥鳴新枝。綠葉終南翠,含情實在茲。昂求曾夙夜,人亡道未涯。徹臯下程氏,執(zhí)禮西仲尼。瞻依真氣象,無復夢中疑。茲邦有君子,豪邁有我知,斯文應不斬,白日當懋哉。”作者在此詩里記載:“予年十七八時曾夢橫渠及程伯淳呂伯恭相語于草亭上”,可見其自覺繼承儒家道統(tǒng)的決心,他自認為是橫渠的知音,并且以夢亂真,高度贊揚橫渠的文章學問。張橫渠即張載(1020—1077),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學家、理學支脈——關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氣”,提倡“民胞物與”的思想,繼承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對理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涇野先生別集》卷五五言擬古詩《謁周文王廟于羑里城》寫道:“二月湯陰道,北瞻羑里城。桃柳懸晴色,春風渡流鶯。城上文王廟,開門向太行。共云被譖日,曾此注義經(jīng)。義經(jīng)至今誦,茲廟猶舊祊,明夷安在哉,君子上艱貞。蓽竇建牙纛,滄?;蛱锷?。擾擾崇侯虎,只自速臭殃?!边@首詩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文王的懷念和追悼,對荒涼現(xiàn)實的心酸和無奈,對圣賢遠去的深深嘆惋。作者在詩集中多有追慕圣賢之作,如卷十一的《同玉溪王太守同往溫公祠》 《謁溫公祠回途中作》 《過傅嚴廟》等?!盀橥ダ^絕學”的關學精神在其詩中有突出的體現(xiàn)。
《關學編》之《涇野呂先生》記載,先生有言曰:“文必載道,行必顧言。毋徒舉業(yè)以要利祿,毋徒任重弗克有終”[4]。呂柟認為文以載道,詩也應該承擔載道的重任,這與《詩大序》認為詩的作用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有異曲同工之妙。呂柟的詩中有大量的提倡美德之作,有大量的朋友相和之作,有大量的社會風俗之作,有大量的宴會集游之作,呂柟的詩反映了世風民情,也傳遞出美教化重實踐的道統(tǒng)觀。
《涇野先生別集》卷五五言擬古詩《過岳武穆祠》寫道:“我過湯陰道,未謁武穆祠。誦言常流涕,何忍見容姿。陰陽見容姿,萬物當平施。胡為鐘夫子,忠勇獨若茲。裁衣須制袷,解結必以觽。綱紀非人領,天地且崩隳。淇上比干墓,縣中嵇紹碑。圣賢雖未等,與爾實相知?!弊髡咴诖嗽娭辛信e了鐘夫子、比干、嵇紹等圣賢,表達了作者敬慕英雄人物,欲力挽世風的社會理想。另外卷五的《陳訓導母節(jié)婦李氏》表達了對李氏的贊揚,卷五《壽涯翁令母太夫人九十》 《王編修繩武為乃婦翁方時鳴索壽詩》是祝壽詩,可看出人民和諧安樂的生活,達到觀民情、美教化、成孝敬的目的。呂柟詩中朋友相和詩也占了極大的比例,如卷十一的《春眺次杜子韻》 《謁陵次韻答景編修伯詩》 《謁陵次韻答何中書仲默》都為次韻之作;朋友之間的贈別詩如卷十的《丘孟學索別二首》 《楊仁浹澤索別》 《贈張廷儀》等,酬答詩如卷十《酬周靜軒文中》 《酬辛乾谷孟儒》 《酬郭鳴齋簡夫》 《酬王良輔》等,這些詩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呂柟與朋友的詩歌來往促進了尚實學風的發(fā)展;觀景詠物的寄托之作也有相當?shù)臄?shù)量,如卷十二的觀景詩《二月十七日于在軒觀雙梅》 《二月廿二日雙山邀觀梅花水二首五山韻》 《三月二日五山邀游盧龍山次白嚴公韻》等,詠物抒懷之作如卷十一的《觀滸西牡丹》、卷九的《河東書院余德陽劉沮濱宴飮得十四首》,此詩分別描述了牡丹圖、石榴圖、葡萄圖等多種事物,詩作中寄托著詩人深深的尚實質樸的感情。北宋理學家張載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呂柟將張載的關學精神繼承并躬行實踐著,卷十一的《四月七日雨》寫道:“聖主仁通物,齋成雨徹宵。萬方牛犢買,一日寇攘消。未失來牟頌,還看黍稷謠。侍臣叨講席,何以贊神堯”。
“自去年七月不雨,今年四月一日聖上致齋七日大雨喜賦”,詩的小序點明了創(chuàng)作背景,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情懷。卷十一的《雨中聞嘉靖改元詔書作二首》寫道:“圣主今登極,風云合會同。泰山知社稷,四海問英雄。周勃自難閑,宋昌原秉公。微臣何以報,萬載已清平?!标P心國家社稷,憂國憂民的情懷從中可見一斑。
在明代日漸浮華,不學無術的學術氛圍中,呂柟提倡尚實貴真的詩學觀并堅持實踐著。呂柟提倡漢文漢詩,認為“漢人有一事便說一事,有一言方說一言,皆是心中發(fā)出,無些樁黯枝詞蔓語,所以近古。下逮六朝晉魏之文,只是浮詞粉飾,辟如丑婦,全藉脂粉,原無本體,殊為可厭.夫天下之治平雖不盡系于詩文,然文章實與時高下,其文如此,則世道可知矣”[5]??梢妳螙拐J為詩文有關世道人心,關乎治平偉業(yè),要予以一定的重視。呂柟提倡真實質樸的詩歌觀,認為詩歌與人品有重要的關系,人品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保證,這一觀點促使呂柟以人論詩。如呂柟不僅對揚雄微詞不斷,對匡衡亦深表痛惜,在《涇野子內篇》卷一里說:“漢匡衡治詩,足以說王化矣,而其身不免于贓贓敗。圣學之廢,豈獨今日哉!故君子貴行不貴言”。匡衡與揚雄類似,盡管治詩己臻化境,然德行未修,終不免于贓敗。
從詩文關乎世道人心的角度出發(fā),呂柟推崇尚質貴真的漢詩,反對綺靡浮華的六朝詩歌,反對唐詩的不切實際,反對宋詞的兒女情長。涇野在《涇野子內篇》卷二中曾對學生陳詔明確說過:“唐詩不廢,天下不治;漢文不興,天下不平?!彼J為與漢文相比,唐詩不利于天下治平。呂柟指出:“漢文質而簡,措之則易行;唐詩虛而靡,有之則奚用!故興漢文則人軟行,誰不周勃、汲黯哉!貴唐詩則人滋邪,誰不呂溫、元棋哉!”呂柟認為古人作詩,只是覽物起興,皆本性情中流出,后人只是剽竊外面的字樣,湊合成詩,與性情原不相干,他認為文章貴在由性情中流露出,而不在于外表,所以他很反感“浮夸粉飾”的六朝駢文和題目多不正大、鍛句煉字夸多溢美的唐詩。漢詩文的特點能使“人敦行”、教化天下而風氣純正,唐詩則使“人滋邪”、淫巧奢靡則世風日下。呂柟評價詩文辭賦的主要標尺在于是否有利于政治教化,是否抒發(fā)真情實感,“看李杜不如蘇武韋孟,尤不失放心。蘇黃諸公,勿治可也”[6]。涇野認為歷代為詩文歌賦者“為文日益”“為道日損”,因此對后世之詩文歌賦(特別是對齊梁間詩、唐詩、宋詞等)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浮躁華麗的詞賦之學非丈夫所為,學者當以道自任,不可流于玩詞弄文。他縱論古今文人墨客之文辭詩賦,著眼點不在文辭詩賦本身的藝術成就或意境高低,而是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是否尚實貴真。呂柟用這種詩學觀點來反對明中期的虛無浮華,其詩歌創(chuàng)作一直堅持抒發(fā)真情實感,尚質貴真。《涇野先生別集》中的詩作多明白曉暢,朗朗上口,沒有晦澀難懂的玄理,沒有夸張?zhí)摕o的想象,沒有辭藻的堆砌,體現(xiàn)了尚實貴真的關學特色。
明代中期門派各立,相互攻擊,實學反對心學的空無一物,心學反對實學的固守一經(jīng),學術領域烏煙瘴氣。呂柟學承張載關學,馮從吾在《關學編·自序》里曰:“若夫集諸儒之大成,而直接橫渠之傳,則宗伯(指呂柟)尤為獨步也”[4]。張載關學有兩個特點,一是“以氣為本”,二是“躬行禮教”,由此形成了踐履篤實、渾厚大氣的地域學風。另外,呂柟師承渭南薛敬之,《四庫全書總目·涇野集》曰:“柟之學出薛敬之,敬之之學出于薛瑄,授受有源,故大旨不失醇正”[7]。呂柟對張載的關學有一定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呂柟是薛瑄之后河東之學在陜西關中地區(qū)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明代關中理學發(fā)展的一個高峰,馮從吾《關學編》說:“光祿(馬理)與宗伯(呂柟)司馬金石相宜,鈞天并奏,一時學者歙然響風,而關中之學益大顯明于天下。若夫集諸儒之大成而直接橫渠之傳,則宗伯尤為獨步者也”[4]。呂柟繼承關學的實學精神,發(fā)揚河東之學的躬行思想,又吸收心學的有益成分,能夠客觀平實地對待各家學術觀點。呂柟交友廣泛,不僅與關學大家馬理、韓邦奇、楊爵等有交往,也與心學大家湛若水、王陽明等有接觸討論。與不同學派的交流討論和對各派知識理論的吸收融合使呂柟形成了會通博大的胸懷,詩歌的眾體兼?zhèn)漉r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涇野先生詩集》分賦、四言古詩、頌、五言擬古詩、七言雜曲、五言律、七言律、擬漢樂府、曲等體裁,其中賦20首,四言古詩112首,頌60首,五言擬古詩198首,七言雜曲793首,五言律214首,七言律319首,擬漢樂府14首,曲10首,眾體兼?zhèn)洌饔星?。詩歌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詩集的分類中,呂柟將《詩經(jīng)》中表現(xiàn)手法之一的“賦”,作為一種詩歌的體裁,認為賦源于詩,與賦成為獨立的體裁的看法相異;頌是《詩經(jīng)》的形式之一,多用來歌功頌德;四言古詩追慕《詩經(jīng)》古韻,五言擬古、擬漢樂府、七言雜曲仿照漢魏古風,追慕建安風骨;五言律、七言律成為詩歌的成熟標志;曲是詩的自由化發(fā)展的另外一種形式,有利于感情的自由抒發(fā)。呂柟用不同的詩歌表達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拯救道術的任務。
呂柟是明代中期關中的大儒名師,對當時和后世都有極大影響。著名學者、“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盛贊呂柟是“古人之篤行”者[8],好友崔銑評價呂柟“篤行而窮經(jīng),抗節(jié)而履約”[9],康海在一首詩中贊道:“天錫涇野君,特被人文選。篤行遵誠明,因時表舒卷。吾道果不絕,規(guī)此脈如線”[10],都可謂確論。呂柟的詩歌體現(xiàn)了其繼承先賢的精神,用詩以載道的詩學觀念,實踐著挽救頹廢學風的重任;尚實貴真、眾體兼?zhèn)涞脑姼栾L格表現(xiàn)了呂柟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呂柟實踐躬行,重經(jīng)尚古,詮釋了明中期的關學特色。
[1]黃宗羲.明儒學案[M].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
[2]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呂柟.涇野先生別集[M].宏道書院藏版,道光庚子鋟.
[4]馮從吾.關學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呂柟.涇野子內篇[M].趙瑞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6]呂柟.宋四子抄釋·朱子抄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王廷相.王廷相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9]崔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崔氏恒詞[M].濟南:齊魯書社,1997.
[10]康海.康對山先生文集·解梁書院四首[M].孫景烈,選.清乾隆六年刻本.
【責任編校 楊明貴】
The Literary Features of Guan-School in Lv Nan’s Poems
HANHuiqing
(School ofLiberal Art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Lv nanisafamousphilosopherinmid-termMingdynasty,F(xiàn)engCongwuregardedhimasoneofthe“fouroutstandingmenof Guan zhong arae”.Lv nan inherited Confucianism,worshiped sages of antiquity,practiced respecting quality of Guan school;Lv nan showedhiscaringforthepeoplebyhispoems;Guanschool featuressimply andsincerity,Lv nan’spoemsembodiedtheseexactly;in addition,hispoemsincludedall typesofliteraturethatshowtheGuanschool’sbroadandprofoundspirit.
Lv nan;GuanSchool;inheritingConfucianism;reflectingreality;worshipingsincerity;variousforms
I207.22
A
1674-0092(2016)06-0040-04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6.008
2016-05-13
韓慧清,女,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文學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