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波
【摘要】高中學生歷史學科閱讀能力在考試中尤其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指導閱讀,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引導學生采用層次閱讀式學習歷史、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等方面做起。
【關鍵詞】閱讀能力 指導閱讀 層次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76-01
材料型解析題是高考歷史主觀題的主要題型??梢钥疾閷W生再現(xiàn)、分析、歸納、比較、概括、評價、論證、表達等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所以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教師在平時課堂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指導學生閱讀
對于中學歷史教學來說,加強指導閱讀很重要。高中歷史的課時容量,閱讀記憶量都多于其他學科。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使課文內(nèi)容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圖片、歷史故事,課文的閱讀量進一步增大,而且教科書對閱讀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已成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步驟。
根據(jù)高中學生目前學習歷史的態(tài)度,加強指導性閱讀也是尤為重要。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基本上局限于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停留在死記硬背階段。由于對歷史學科重視不夠或不重視,絕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歷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依靠考前突擊記憶,談不上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也不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因此,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學習能力。帶著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歷史教學深度、廣度的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與教學要求之間差距拉大。閱讀歷史書籍處于機械、無 意義狀態(tài)的學生往往成為教科書的奴隸,為記憶歷史知識背上沉重的包袱,漸漸失去對歷史的學習興趣。由于不具備閱讀能力,學習中不能準確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運用都有困難,影響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 ,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是促使學生由機械學習向有意義學習發(fā)展,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提高 歷史成績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引起充分重視,并與高中歷史教學同步進行。
二、指導學生認識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
1.認識、掌握歷史重大事件
歷史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的一個體現(xiàn)。它是由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實組成,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歷史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記憶這些客觀現(xiàn)象,不過是較低層次的閱讀能力。第二步的學習要求是,認識為什么發(fā)生這些事?這些事件在歷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經(jīng)驗和教訓?并能找出歷史的基本規(guī)律。這屬于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要求。
記憶并掌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是歷史閱讀的基本活動內(nèi)容,占去學習歷史的大量時間。如何幫助學生高 效、省時、牢固地掌握歷史事實是導讀的一項任務。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經(jīng)過 、結果、影響(意義)四個部分。其中經(jīng)過和結果是歷史事件的客觀存在。歷史的經(jīng)過又分為時、地、人、事 四個基本要素。也就是歷史現(xiàn)象或事件的發(fā)生時間、空間、重要人物、基本過程。這四要素是歷史事件的精髓 ,記憶與表達歷史事件必須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歸納法閱讀,要求做到準確、精要、完整。摒棄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記硬背課文的陳舊閱讀方法。
2.認識并掌握歷史的基本結構
人類社會是一個逐漸的發(fā)展過程,許多看起來孤立的事件之間卻有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往往A事件的結果是B 事件的原因,B 事件的結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類事件發(fā)展的進程就形成了歷史的基本線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又是立體的,多方面同時進行的發(fā)展過程。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約,雙互相影 響。因此必須把歷史發(fā)展過程看作一個整體,而且是動態(tài)的整體。認識并把握這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結構,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課本編排的局限,學生難以在閱讀中認識歷史的整體結構。
三、指導學生采用層次式閱讀
在掌握歷史事件記憶方法與認識歷史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采用層次閱讀法學習。所謂 “層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歷史時間的發(fā)展過程從粗到細,從大階段到小階段不斷分割的層次;另一是 把歷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內(nèi)容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個知識點。在歸納和分割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論的結合,我們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階段的歷史知識及其聯(lián)系展現(xiàn)出來。
四、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1.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diào)動思維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筆者就這一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具體做法有:①強調(diào)歷史課的預習作用。學生依照教師的預習思考題預習課文,通過預習,認識課 文內(nèi)容的基本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②發(fā)動學生設計板書標題,教師對他們設計的小標題進行評論、評比 。培養(yǎng)閱讀概括和提煉觀點的能力。③講授完某個歷史事件后,要求學生根據(jù)“四部分”、“四要素”,用簡 煉的語言概述歷史事件,培養(yǎng)歸納、概括能力。④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局限于課文結論,不簡單灌輸觀點。而是開展課堂討論,發(fā)動學生廣開思路,根據(jù)歷史的客觀情況,作合情合理的分析。這樣,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 時,使學生得到閱讀能力訓練的機會。閱讀能力訓練的另一個渠道是課外的習題訓練。適當?shù)?、高質(zhì)量的練習題能夠起鞏固知識,彌補閱讀缺漏,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科學設計習題,通過練習、考查,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2.利用復習課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復習課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總結和深化認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復習課決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應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對知識進行梳理、編排。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培養(yǎng)運用結構閱讀 法、層次閱讀法進行復習的能力。比較有效的做法是,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知識結構表格,理順歷史知識的 縱橫聯(lián)系與層次關系。通過動手找出知識聯(lián)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課文,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實踐,學生在歷史閱讀能力上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依靠這一個學科的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應該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注意鍛煉閱讀能力,比如語文、外語課的學習,課外增加閱讀量,多學科互相協(xié)調(diào),配合,共同作用下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