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娜
(蘭州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女性主義翻譯觀簡評
劉丹娜
(蘭州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近年來,西方翻譯理論家對女性主義與翻譯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從女性主義思潮的產生和發(fā)展出發(fā),對女性主義翻譯觀的主要觀點及女性主義翻譯觀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行總結,以期對這一翻譯理論流派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翻譯觀意義和局限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越來越多的翻譯理論家開始關注女性與翻譯的關系,女性主義時代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翻譯理論家有雪莉·西蒙、羅莉·張伯倫、路易斯·馮·弗洛托、芭芭拉·戈達德、加亞特里·斯皮瓦克等。本文試圖從女性主義思潮與翻譯的關系作為出發(fā)點,對西方女性主義翻譯思想進行介紹,以期對這一流派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五四”前后,feminism始傳入中國時,曾被譯為“女權主義”、“女性主義”、“女子主義”等,但很快“女權主義”占上風并被基本固定下來。這是因為當時中國婦女需要爭取與男子在各個方面平等的權利,“女權主義”是個較合時宜的譯名。(蔣驍華,2004)不可否認的是,“女權主義”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卻忽視了占主要地位的女性主義批評,并給人留下一種強勢和偏激的印象。因此,相較之下,“女性主義”則顯得更加準確和易于接受。
最開始的女性主義者認為男女應該同工同酬,享有同等機會和權利,但當代西方婦女運動已經超越了爭取男女平權的階段,轉向強調女性的主體意識,并用女性的主體意識重新審視整個社會文化及歷史傳統(tǒng)。女性主義的核心內容最初是反抗男權壓迫 (這與解構主義反傳統(tǒng)有類似之外)。20世紀80年代后,女性主義拓展為反對一切文化霸權(主要是受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影響)。
西方女性主義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陣營:英美派和歐洲大陸派。英美陣營中女性寫作與女性批評的代表人物有肖沃爾特,斯帕克斯等;法國女性主義陣營的代表人物有西蒙·德·波伏娃;朱莉亞·克里斯蒂娃等,其中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話語打破了傳統(tǒng)語言定勢的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顛覆了作為男性社會意識形態(tài)基礎——二元對立的男女二分法。
(一)女性形象與翻譯
自古以來,中西方文化中女性的形象一直被歪曲。在亞里士多德眼中,女性之所以為女性,是因為缺乏某種優(yōu)良品質。畢達哥拉斯(Protagoras)更直言不諱地說,世上善的法則創(chuàng)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惡的法則則創(chuàng)造了混亂、黑暗和女人。從漢字的構形中,也經??梢妼ε缘钠缫暫圹E在漢語中,帶有“女”字的漢字如“委”、“安”、“婉”、“奴”等都有馴化、卑微和貶低之意。在父權社會里,男權主義偏見體現(xiàn)在造字文化中,使得語言本身就反映了對婦女的壓迫。
在傳統(tǒng)中外翻譯理論實踐中,女性形象一直與翻譯的低下地位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普遍將原作比作男性,陽性,主動的,而將譯作比作女性,附屬的,被動的。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家如嚴復,魯迅等所提出的信、達、雅或忠實和優(yōu)雅等,正是女性化了的譯作評價標準。錢鍾書提出翻譯的性質和功用是“誘”、“媒”、“訛”、“化”。其中,“誘”無疑有對女性“引誘”(seduce)的聯(lián)想。在西方翻譯史上的一個著名的隱喻,即將翻譯比作不忠的美人,將翻譯活動看做是一樁婚姻,忠實的定義建立在譯文(女性)和原文(丈夫、父親或作者)之間不平等的婚姻基礎之上。
西蒙(1996)批評道:“無論被肯定還是遭譴責,翻譯的女性氣質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歷史比喻?!恕汀g者’同被歸入話語的低等地位。原作對于再生產的譯本所具有的等級上的權威與陽性和陰性的意象連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視為強壯而具有生產力的男性,而譯本則是低弱的派生的女性?!?/p>
(二)女性主義翻譯觀
女性主義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研究的視角,它對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進行了全新的詮釋,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和見解。主要觀點包括:
1.對傳統(tǒng)翻譯理論標準“忠實”的顛覆。
“忠實”是傳統(tǒng)譯論中對譯本的最普遍的評價標準,女性主義翻譯家認為忠實并非忠實于原文作者,也非忠實于目的語讀者,而是自己的閱讀。西蒙認為翻譯的忠實概念必須重構,拓展女性主義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改善原文與譯文的關系,凸顯了譯者的主體性地位。
2.女性主義翻譯觀認為翻譯是女性譯者實現(xiàn)其理論及政治主張的載體,翻譯活動為女性譯者提供話語生存空間。
女性主義理論家打破了傳統(tǒng)譯論中 “作者/原作-譯者/譯文”的二元對立模式,提倡“原作-譯文的共生共榮”,而翻譯就是對原作生命的延續(xù)。這與本雅明所說的“譯文是原文的后續(xù)的生命(afterlife)”有異曲同工之妙。羅莉·張伯倫在她的代表作《性別和翻譯的隱喻學》一書中追溯了西方翻譯理論界關于女性及隱喻的傳統(tǒng),指出以父權為代表的翻譯模式將翻譯看做從屬,這一傳統(tǒng)必須予以糾正,她認為女性對于性別身份的關注,不僅有利于追尋女性所失去的身份和文本,而且對充滿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翻譯也有幫助。
3.提出“性別譯者”的概念,消除翻譯語言中的性別歧視。
首先肯定了譯者性別差異所導致的對原文文本意義闡釋過程中的不同,從而豐富了原文文本的內涵;同時提高了譯者的主體性并肯定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耿強,2004)。女性主義翻譯家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要用各種翻譯策略彰顯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讓女性的聲音在語言中 “可見”。在翻譯的實踐中,很多女性主義譯者大膽采用新詞、新拼法、新語法結構,以及運用一些文字游戲,目的在于超越男權語言的成規(guī),為女性話語開辟新空間。弗洛托曾多次強調翻譯理論的政治本質,她認為翻譯行為中的性別意識將重新界定對譯者“身份”的理解。
4.對譯者主體性的重新確立。
因為女性主義翻譯觀受到解構主義的影響,所以更加注重凸顯譯者的主體性。女性主義翻譯觀主張翻譯是政治行為,以女性主義方式進行翻譯本身就具有相當?shù)恼紊剩梢哉f是一種帶有政治性的言語行為,要求消除翻譯研究中的性別歧視(梅群,2010)。斯皮瓦克認為翻譯作為一種話語實踐不僅反映了女性主題的形成過程,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積極形態(tài)的表征,它構建了性別主體,將女性主義語境與翻譯的身份建構結合起來。女性主義翻譯理論一方面將譯者的性別因素重新列入譯者主體性的研究中,另一方面利用女性主義認為翻譯就是重寫,提倡利用譯者主體性來反抗文本的男性中心主義和對女性的歧視,凸顯女性在文中的地位。
(三)女性主義翻譯策略與翻譯實踐
女性主義翻譯家從翻譯與性別隱喻、譯者的身份建構、身體翻譯和翻譯作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方面,分別揭示翻譯與女性的關系。西蒙提出,女性主義譯者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文本意義生成的方式,在女性主義關照下,女性譯者會利用各種翻譯策略彰顯女性語言,為女性說話,引起人們對女性主義翻譯過程的注意。著名女性主義翻譯家路易斯·馮·弗洛托提出了女性主義譯者常用的三種干涉文本的翻譯策略:
(1)增補(supplementing);(2)加寫前言和腳注(prefacing &footnoting);(3)劫持(hijacking)。
其中“增補”指“補償語言間的差異或是對文本的唯意志行為”;“撰寫序言”和“加注”指通過前言和加注來解釋作品中的文字游戲、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及相關信息;“劫持”指殖民地國家在將英語國家的作品翻譯成本國文字時,常常采取一種旨在抵抗被文化殖民的手段,進行選擇、消化、變形,只選擇對本國文化有益的他國文學作家的作品,并將他國的文學主題用本國語言詞匯進行改寫,使之符合本國國情(劉軍平,2009)。
另一位女性主義翻譯家芭芭拉·戈達德就曾公開宣揚:“通過無休止的重讀和重寫,對譯文進行操控。”她用“婦女操縱”(womanhandling)描述女性主義的翻譯方法,并且認為,女性主義譯者應該在譯本中“鼓吹”其存在和代理性,強調她作為女性主義譯者和女性主義翻譯的地位,以糾正年深日久的譯者及婦女公眾形象和學術的隱形地位。在她最早的一篇關于女性主義翻譯的論文《作為口技表演者的譯者》,明確拒絕了對意義對等的追求。她表示在翻譯布羅薩德的《誘惑》這組詩歌時,“保留了聲音,犧牲了意義”。
(一)積極意義
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作者、文本、譯者和讀者的關系,重新審視和凸顯了譯者的主體性,強調了女性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拓寬了翻譯研究的領域。女性主義譯論以新的視角探索翻譯過程,定義譯者的身份與地位,并對翻譯理論中的基本問題作出了新的闡釋,為翻譯和文化理論及批評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二)局限性
不少學者對激進的女性主義翻譯觀進行了猛烈抨擊。如羅賓·吉爾蘭就對芭芭拉·戈達德女性主義翻譯實踐提出批評,他指出戈達德對布羅薩德的翻譯重視再現(xiàn)源文的聲音而輕傳達源文的意義,使譯文中出現(xiàn)了有意的誤譯,并讓原本就已經十分難懂的女性主義先鋒作品更加晦澀。在女性主義翻譯家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弗洛托曾對幾種流行于女性主義間的翻譯方法提出了批評和質疑(劉軍平,2009):
1.為使作品更易被西方讀者接受,在翻譯第三世界女性材料時使用的主流翻譯腔。
2.加拿大魁北克極端女性主義作家和譯者在創(chuàng)作或翻譯時采取的精英主義的翻譯法,使本來難懂的原文更加難懂。
3.北美一些女性主義譯者對一些信息隨意刪減,有意識破壞“忠實的倫理”;在政治目的的引導下,對文本的解構有些過頭,過于強調語言的不忠實,不流暢,不順從,反而造成另一種語言暴力。
女性主義的翻譯主張和翻譯實踐為翻譯研究領域拓寬了一條新的道路,尤其是對傳統(tǒng)的“忠實”觀念和譯者的主體性進行了反抗和強調,并且在與其相關的翻譯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激進的女性主義的翻譯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正是該理論被許多學者所詬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當合理吸收女性主義翻譯觀中有價值的觀點,避免被不合理的觀點誤導。
[1]Simon,Sherry.GenderinTranslation:CulturalIdentity andthePoliticsofTransmission[M].London:Routledge,1996
[2]葛校琴.女性主義翻譯之本質.外語研究,2003(82):35-38.
[3]耿強.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述評.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21(3):8-13.
[4]蔣驍華.女性主義對翻譯的影響.中國翻譯,2004.25(3):10-15.
[5]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6]梅群,姜洋.簡論女性主義翻譯觀.燕山大學學報,2010. 11(3):109-112.
[7]徐來.在女性名義下“重寫”.中國翻譯,2004.25(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