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天津 300071)
?
【民俗語言文化】
“裝蒜”“一屁股債”考源
楊 琳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天津 300071)
假裝糊涂或裝腔作勢為什么稱為“裝蒜”?債務(wù)多為什么說“一屁股債”?這是大家頗感興趣但又找不到答案的難題。“裝蒜”最早寫作“裝酸”?!八帷庇屑傺b斯文、裝模作樣的意思,后人因不知“酸”有此義,故寫成了同音字“蒜”??谡Z中表示欠債時,與“債”搭配的動詞往往是“背”“負(fù)”“拖”“拉”等詞,“背”“負(fù)”“拖”“拉”的對象總是在人身后。語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為了表達(dá)的生動,從籠統(tǒng)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有了“一屁股債”的說法。
裝蒜;一屁股債;俗語詞
俗語詞中稱裝糊涂或裝腔作勢為“裝蒜”,其理據(jù)目前有三種解釋。
A.百度百科:“古代中醫(yī)服氣療法的一種,即把蒜裝在兜里,可振奮體內(nèi)陽氣;現(xiàn)在演繹為裝腔作勢或假裝不知道?!盵1]兜里裝蒜如何會演繹為假裝不知?毫無道理。
B.王艾錄(2006):“有歇后語‘水仙不開花——裝蒜’。水仙有卵圓形地下鱗莖,極似蒜頭。故以‘裝蒜’喻指假裝?!盵2]歇后語恰恰是根據(jù)俗語“裝蒜”而編的,此說本末倒置。
C.王艾錄(2006):“蒜為‘五葷’之首,‘裝蒜’暗指‘裝葷’,又因‘葷、昏’同音,故裝蒜意即‘裝昏、裝糊涂’?!蔽迦澦赣卸喾N說法。宋羅愿《爾雅翼》卷5《釋草·茖》:“西方則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列為五葷?!竦兰乙嘤形迦潱酥^韭、蒜、蕓臺、胡荽、薤也,無茖蔥等,此自隨中國所多者為說,故不同焉。”五葷中何以偏偏拿蒜說事?這是臆想牽附,沒有實據(jù)。
至于網(wǎng)上流行的編造一個故事來解釋“裝蒜”的由來,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考查歷史文獻(xiàn),“裝蒜”最早寫作“裝酸”。例如:
(1)分香賣履老曹瞞,橫槊裝酸。征西兩字漢家官,他每不管不管。(明常倫《寫情集》卷2《慶宣和》)
(2)罵書生煞橫,捻冷裝酸,攪破春情。(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54《怨朱弦》)
(3)工愁善恨,裝酸捻冷,何時方了?(清鄒祗謨《倚聲初集》卷17《初夏舟中感懷用蘇子瞻韻》)
“酸”有酸腐的意思,引申指假裝斯文、裝模作樣。山東《臨朐續(xù)志》卷17《方言》(1935):“酸,俗謂人裝腔作勢也?!泵髫稏|籬賞菊》第一折:“則是聽不上他那酸文假醋,動不動便是‘詩云子曰’兒,那個奈煩那!”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磨難曲》第五回:“列位既有本領(lǐng)告官告吏,就有本事充軍,每日家酸酸邦邦的!”鄒宗良校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728):“酸酸邦邦的,山東方言,等于說文縐縐的?!鼻逦目怠秲号⑿蹅鳌返谒氖兀骸八貋砭椭v究個拿身分,好體面,愛鬧個酸款兒?!薄稘h語大詞典》:“酸款,猶言裝模做樣,擺架子?!鼻尻惿镀坊▽氳b》第三回:“聘才又笑道:‘?dāng)嗖桓乙隣斊柒n,還請收了?!謱㈠X交與富三的家人。富三接過來,望桌上一扔,道:‘你太酸了!幾個錢什么要緊,推來推去的推不了?!覆胖坏媒兴膬菏樟??!薄疤崃恕敝^太做作了。許少峰(2008)將此例中的“酸”釋為“粘乎,不爽快”[3],未確。
今天的一些方言中仍有寫作“裝酸”的。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裝酸,拿喬。中原官話。安徽阜陽?!盵4]阜陽話中還有“裝作醋”的說法,這是“裝酸”的生動化。
后人因不知“酸”有裝模作樣的意思,故因聲找字,寫成自以為是的本字。河北《井陘縣志料》第十編《風(fēng)土》(1934):“裝算,邑俗稱人之矯揉造作者曰‘裝算’。按:算,謀畫也?!b算,蓋言其藏所短而露所長也。”“裝蒜”的寫法比較流行,這應(yīng)該是“蒜”有形象色彩的緣故。
以“裝蒜”為基礎(chǔ),衍生出許多同義詞語,如“裝洋蒜”“裝大瓣蒜”“裝大頭蒜”等?!按住币脖挥脕砝膳洹1桃啊度芜z囑》(新新出版社1946:44):“不瞞你老弟說,我也是一個抗日份子,不過咱們現(xiàn)在落在人家的手里,就也不得不裝蒜作醋?!笔[蒜經(jīng)常相提并論,故蔥也用來為“裝蒜”作陪襯,有“裝蒜裝蔥”、“裝蔥裝蒜”、“裝蔥賣蒜”、“裝蔥作蒜”等說法。白羽《十二金錢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885):“飛豹子未嘗不笑她狂,也暗嫌她裝蒜裝蔥;可是唯其她這么裝蒜裝蔥,才格外襯出她的特殊風(fēng)格來。”肖云主編《柏楊文集》(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483):“愿大家祛除虛驕,不再裝蔥裝蒜?!瘪R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五十七回:“姓劉的,你不要裝蔥賣蒜,你打死了人還賴誰?”“裝蔥”也可以單用。劉一達(dá)《故都子民》(臺海出版社2001:139):“甭跟我這兒裝蔥。”陳建文、王聚元(2001):“裝蔥賣蒜,不識蔥蒜,故而會把蔥當(dāng)蒜來賣。用以嘲謔人故作糊涂,裝腔作勢?!盵5]此孤立求解,難得真諦。
欠債多常說“一屁股債”,這種說法明代就已存在。明馮夢龍《笑府》卷3《定親》:“一人如廁,隔廁先有女子在焉,偶失凈紙,因言:‘若有知趣的給我,愿為之婦?!淙寺勚?,即以自用者從壁隙中遞與。女凈訖徑去。其人嘆曰,‘雖定得這頭親事,屁股頭何日干凈?’”“屁股頭何日干凈”表面上是說自己沒有了手紙,不知怎么把屁股擦干凈,實際是說結(jié)婚使男方背上一屁股債,不知何時才能還清。這則笑話顯然是根據(jù)“一屁股債”的俗語而編的。清游戲主人《笑林廣記》卷11《譏刺部·定親》對這則笑話做了一些修改:“一人登廁,隔廁先有一女在焉,偶失凈紙,因言:‘若有知趣的給我,愿為之婦?!淙寺勚?,即以自所用者從壁隙中遞與。女凈訖徑去。其人嘆曰:‘親事雖定了一頭,這一屁股債如何得干凈?’”將“屁股頭”挑明為“一屁股債”。
欠債多為什么要說成“一屁股債”?屁股和債務(wù)有何干系?齊如山(1991)解釋說:“一屁股債:欠帳太多,曰‘一屁股債’。此語最初亦不高尚,意思是所有欠帳都須用后庭償還也。日久,說者遂忘此義?!盵6]語焉不詳。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唐朝年間,有個財主到紅樓嫖娼,剛付了銀子,他的管家匆匆來報說:“老爺,不好了,夫人來抓你了?!庇谑秦斨骰琶﹄x開。財主白白丟了銀子,心有不甘,出門沒幾步,便又返回紅樓對小姐說:“你要給我寫張欠條,我下次再來?!毙〗阆耄嚎偛荒苤苯訉懬芬鶄桑勘阍谇窏l上寫了:“今欠王大財主一屁股債,擇日清還?!睆拇恕扒芬黄ü蓚钡恼f法便流傳了下來。齊如山“用后庭償”的說法大約是根據(jù)這類傳說做的解釋。然而這類民間故事是為了解釋俗語而生編的,屬于據(jù)果造因,查無實據(jù),不足采信。
比“一屁股債”更早的說法是“一身債”。宋齊己編《佛海瞎堂禪師廣錄》卷1《臺州護(hù)國廣恩禪寺語錄》:“分別說三乘,惹得一身債?!彼握芫帯都翁┢諢翡洝肪?6《凈因枯木成禪師二則》:“一身負(fù)債入黃泉?!泵魈埔短撇⑾壬吠饩幘?《醉時歌》:“一身欠債還它債,請君銜鐵去拖車。”與“債”搭配的動詞往往是“背”“負(fù)”“拖”“拉”等。例如:
(4)他自從來賓樓張家的妖精纏昏了頭,那一處不脫空?背著一身的債,還希罕你這幾兩銀子!(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5)諸禪德勤精進(jìn)莫懈怠,當(dāng)下徹明了辦去,免勞拖欠一身債。(清德儒編《空谷道澄禪師語錄》卷9)
(6)他到處去求情,好歹借得一些錢治好了老伴的病,但因此負(fù)了一身債。(潘文偉《中國商幫》,改革出版社1996:156)
(7)可是連云大樓拖了一身債,坐五六個月牢。(楊青?!哆B云夢》,鷺江出版社1989:158)
(8)年年辛苦當(dāng)?shù)钁?,到頭來拉了一身債。(趙淮青《通天河上》,新華出版社1980:18)
“背”“負(fù)”“拖”“拉”的對象總是在人身后。語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如清李寶喜《官場現(xiàn)形記》第九回:“怎么一署巡撫,他就跟著屁股趕來!”今天還常說“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跑”“跟在屁股后面轉(zhuǎn)”。為了表達(dá)的生動,從籠統(tǒng)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成了“一屁股債”。例如:
(9)此舉倘能成功當(dāng)然能拯救企業(yè),但萬一失敗就是傾家蕩產(chǎn),還得背一屁股債。(張岳透《新一代企業(yè)家》,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112)
(10)大哥頭年又得了毛病拉了一屁股債。(白燁、雷達(dá)《訪問城市》,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263)
(11)晏三合為她拖了一屁股債。(王正平《碧血雙槍》,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397)
(12)窮人當(dāng)老板真不容易,身后一屁股債,沒錢擺譜雇人,只能事必躬親,樣樣自己動手。(朱維毅《留學(xué)德意志》,當(dāng)代世界出版社2000:445)
“背一屁股債”與“背一身債”的說法是完全對應(yīng)的,可見前者是后者的變換形式?!吧砗笠黄ü蓚钡恼f法則是“屁股”指代身后的信息強(qiáng)調(diào)。重慶話中將欠債很多說成“一屁股兩肋巴的債”,“兩肋巴”是“一屁股”的陪襯,比只說“一屁股”更為形象生動。
俗語中還有“一屁股道理”的說法。朱春龍《黎明前的血戰(zhàn)》(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148):“嗯,有一屁股道理?!备呓饑短瞥菍哟皯艏垺?新世界出版社2011:3):“夫子們還是有一屁股道理的。”這里的“一屁股”是“一定”的生動化,其生成機(jī)制是“一定”與“一腚”諧音,“腚”即“屁股”,故用“屁股”替換“定”。
[1]http://baike.baidu.com/item
[2]王艾錄.漢語理據(jù)詞典[Z].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320.
[3]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8.1773.
[4]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6329.
[5]陳建文,王聚元.漢語戲謔語詞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32.
[6]齊如山.北京土話[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287.
【責(zé)任編輯:董麗娟】
H136
A
1673-7725(2016)04-0041-03
2016-01-28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項目批準(zhǔn)號:15FYY001)的階段性成果。
楊琳(1961-),男,甘肅臨夏人,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xué)、文獻(xiàn)學(xué)、民俗學(xué)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