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瑩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
【文史論苑】
萬歷皇帝與努爾哈赤的“賜暖”活動
張月瑩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萬歷皇帝和努爾哈赤幾乎是活動于同一歷史時期的人物,也是導致明朝和建州(后金)力量強弱嬗變的關(guān)鍵性人物。一個政權(quán)的強弱變化,取決于諸多因素,其中就包括統(tǒng)治者對于臣民冷暖的關(guān)心。如萬歷皇帝和努爾哈赤在“賜暖”上的態(tài)度、做法截然不同,使得明朝的大臣與皇帝的關(guān)系漸行漸遠,而努爾哈赤與臣下的關(guān)系進一步拉近,也為異勢力的融合尋求到了具體的途徑與方法,從而加快了民族關(guān)系的整合。
萬歷皇帝;努爾哈赤;賜暖
在帝制時代,皇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掌握著臣民的生死大權(quán),更是臣民生活方式的決策者。在明朝萬歷皇帝統(tǒng)治時期,其治下臣民的冷暖也受到支配,并形成了“賜暖”的特殊歷史現(xiàn)象。關(guān)于這一現(xiàn)象,目前學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成果自然也很少,故本文通過比較萬歷皇帝和努爾哈赤對于“賜暖”態(tài)度,來闡明明清鼎革的歷史原因。
萬歷三十八年(1610),鄭士信被任命為朝鮮冬至使“赴京”,親耳聽到了萬歷皇帝“賜暖”官員的事情,并詳載于《梅窓先生朝天錄》是年十月二十九日的日記中。其事如下:“聞昨日皇帝‘賜暖’,千官謝恩云。中朝之制,非賜暖則雖極寒,千官不得著耳掩,只著紗帽。數(shù)十年來所無之恩,而今年乃有此賜暖,感幸可勝言哉?!盵1]由于明朝官員數(shù)十年來未曾獲得皇帝“賜暖”鴻恩,所以他們在此前不得不忍受寒冷之苦,以至于在十余年前的萬歷二十七年(1599)正月二十七日,明朝閣臣沈一貫在朝鮮使臣面前做出了有失上國體統(tǒng)的事情:“是日欲構(gòu)成文一本,仍袖以往,幸冀與沈閣老相值。禮畢,退俟五鳳門東廊下。日已向晚,杳然無聞。方起坐不定,忽有人傳呼閣老來矣。余與一行跪于路側(cè),閣老即令起來,接袂而立,親受呈文看過。余乃以《海東諸國紀》逐條翻閱,指示論辯。閣老連稱曉得,仍反復數(shù)次。時天氣尚早,朝寒政緊,閣老因此久立,冷淚盈眶,頻以手拭之……”[2]面對朝鮮使臣的辯誣之舉,沈一貫“連稱曉得”,其原因正是“朝寒”不得著耳掩的結(jié)果。而朝鮮使臣的“反復數(shù)次”,使得沈一貫難忍冬日的嚴寒,故在使臣面前做出了不顧閣老身份“頻以手拭之”的舉動。沈一貫位居閣臣高職,但也未曾蒙受萬歷皇帝的“賜暖”恩澤,由此可見明朝萬歷皇帝對官員的寡恩。
與萬歷皇帝吝嗇的“賜暖”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建州部(后金)首領(lǐng)努爾哈赤的“賜暖”活動。萬歷四十一年(1613)九月,努爾哈赤出兵葉赫,葉赫部烏蘇城不戰(zhàn)而降,其城繖坦等人在叩見努爾哈赤時,即被賞賜了煖帽等物:“由那個城的繖坦與扈石木二大人前來與汗叩見。汗將自戴鑲有三粒東珠與金佛的煖帽給他們戴,并更換了衣服,以金盃賜酒?!盵3]農(nóng)歷九月,東北地區(qū)已有寒意,努爾哈赤不顧自身寒冷將煖帽賜予投降的“敵人”,此舉具有凝聚力量之意。又如,天命三年(1618年)十月初十日,瑚爾哈來降,努爾哈赤在賞賜“八大人”的諸多財物中也有煖帽:“賞給為首來的八大人,每人使用的奴仆十對,乘騎的馬每人十匹,耕田的牛每人十只,豹皮鑲邊蟒緞面子的皮襖,皮大衣,貂皮的煖帽,皂靴,彫花的腰帶,春秋天穿的蟒緞無肩朝衣,蟒緞的皮大衣,適于四季穿的衣服,如布衫,布褲,鋪的蓋的被褥等,一應(yīng)的物件,皆都滿滿的賜給了。”[4]這些均是努爾哈赤對投降敵人的“賜暖”之舉。至于建州部的將官,只是在“進盞”努爾哈赤和跳舞時才需要“脫耳掩”,“諸將進盞于奴酋時,皆脫耳掩,舞時亦脫”[5],以示尊敬之意。而一般建州士兵,平時也是可以戴煖帽的。[6]由此可知:建州部(后金)享受“賜暖”的普遍化。
努爾哈赤崛起于萬歷年間,萬歷皇帝對大臣的“冷漠”與努爾哈赤對大臣的“關(guān)心”,在明清鼎革之際雙方的力量強弱變化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百n暖”雖是小事,但卻注入了明朝和建州強弱嬗變的因子:明朝萬歷皇帝的寡恩,使其與大臣之間的關(guān)系漸行漸遠,最終導致明王朝滅亡;而努爾哈赤不僅廣泛“賜暖”建州人,甚至對投降的敵人也毫不吝惜,從而將異勢力轉(zhuǎn)變?yōu)檎芰?,最終在東北地區(qū)的諸勢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有清“洪業(yè)”[7]的開拓者。
[1]鄭士信.梅窓先生朝天錄[A].燕行錄(第9冊)[M].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335.
[2]李恒福.朝天錄上[A].燕行錄(第9冊)[M].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60-61.
[3][4][6]廣祿.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第一冊荒字老滿文檔冊)[M].李學智,譯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32.105-106.89.
[5][朝鮮]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M].潘喆.清入關(guān)前史料選輯(第2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437.
[7][美]魏斐德.洪業(yè)——清朝開國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2.
【責任編輯:王 崇】
K249.1
A
1673-7725(2016)06-0221-02
2016-03-05
張月瑩(1992-),女,內(nèi)蒙古赤峰人,主要從事明清東北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