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琴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內(nèi)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
【文化與教育】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臨展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王京琴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內(nèi)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臨時展覽作為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有益補充,因其時效性、多樣性、專題性的特點,已成為提升博物館吸引力的有效手段。筆者列舉了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近年來在臨展工作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實踐,總結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對今后如何進一步做好臨展工作提出一些措施。
青銅器博物館;臨時展覽;鄂爾多斯
2015年8月,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遷入鐵西新館,博物館面貌煥然一新,展陳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特別是在博物館一樓有一個近兩千平方米的展覽大廳,空間非常開闊,為舉辦臨時展覽營造了極為有利的展覽環(huán)境。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幾次臨展,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不僅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觀展,也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日后舉辦更多更好的臨展奠定了基礎。
(一)“布里亞特的神靈”展
為迎接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在鄂爾多斯市隆重召開,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引進了俄羅斯著名藝術家達西·納姆達科夫的“布里亞特的神靈”,該展覽共展出展品68件,其中雕塑56件,繪畫12件,是藝術家達西·納姆達科夫各個時期代表作品集萃,他的雕塑作品反映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與同處歐亞草原文化帶的鄂爾多斯歷史文化,特別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有諸多相同之處,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是一次成功的臨展,不僅使觀眾能觀看國外藝術家的作品,也使他們進一步了解了鄂爾多斯新的文化地標——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二)1921紅云“酒”字書法大展
在2016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2017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之前,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攜手紅云酒業(yè)共同舉辦了“1921——紅云丹霞碧日出”大型“酒”字書法展。此次展覽共匯集了1 921幅來自劉仲文、杜征麟、黃正鑲等多位國內(nèi)著名書法家的“酒”字書法作品,數(shù)量大、精品多,既是對近幾年本土酒文化的一種全新展示,也為市民獻上了一道別具特色的新春文化盛宴。
此次展覽不僅使觀眾飽覽了不同藝術風格的“酒”字書畫作品,也使他們了解了紅云集團悠久的酒業(yè)文化。這次展覽不僅為紅云酒業(yè)的宣傳造勢,弘揚了紅云集團的酒業(yè)文化,也豐富了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的展覽內(nèi)容和市民的新春文化生活,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一)經(jīng)費不足
任何一個臨展的籌備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從展覽前言到相關說明材料,以及文物說明牌的制作和展示都離不開經(jīng)費的支持,但目前受整體經(jīng)濟形勢的影響,博物館的運營經(jīng)費十分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的展覽。
(二)辦展形式單一
博物館臨展的辦展方式非常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本館舉辦的藏品展,即按照藏品的質(zhì)地、年代等類別舉辦文物特展;二是引進國內(nèi)外其他博物館、企業(yè)、社會團體或個人的優(yōu)秀展覽資源舉辦的臨展;三是博物館系統(tǒng)間的交流展;四是聯(lián)合辦展;五是文物出國展。目前,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的辦展形式還主要停留在第一、二方面。這阻礙了與不同地域博物館的資源共享和經(jīng)驗交流,不能滿足觀眾對展覽題材多方面的需求。
(三)宣傳力度不夠
一個策劃再成功的臨展,如果沒有足夠的宣傳力度,觀者寥寥,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以往只是通過懸掛宣傳條幅、向市民發(fā)放宣傳材料,以及舉辦展覽開幕式來宣傳臨展。這種宣傳影響范圍只限于周邊的市民,影響力非常有限。即便目前博物館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在第一時間發(fā)布展覽的最新動態(tài),但這樣的宣傳力度依然有限,文化輻射力微乎其微。再者,“微信訂閱量也無法顯示公眾對博物館的忠誠度,因為訂閱量不等于閱讀量?!盵1]
(一)注重臨展策劃
1.確定主題
臨展主題的好壞是關系臨展成功與否的關鍵。許多博物館都存在這樣的困惑:舉辦的臨時展覽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觀眾太少,或者沒法對觀眾產(chǎn)生足夠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展覽主題難以契合大眾需求。一個好的臨展在選題時,“要盡量關注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充分了解社會需要以及觀眾的心理”[2],只有這樣才能策劃出一個受大眾歡迎的展覽。在主題的選定上主要把握“三貼近”[3](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只有展覽定位準確,“找到博物館與觀眾的最佳結合點”[4],展覽才能成功。
2.把握恰當?shù)臅r機
主題選定好之后,在恰當?shù)臅r機推出展覽也非常重要。在重要節(jié)假日、紀念日舉辦臨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在這些重要的節(jié)假日、紀念日舉辦展覽,觀眾的關注度較高,同時觀眾也有充足的時間觀展。比如,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在201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了“記憶中的家園—鄂爾多斯”大型圖片展,展出了鄂爾多斯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期以來的大量的歷史照片、變革中的照片和現(xiàn)今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照片。這次展覽非常緊密地結合了當年博物館日的主題,即“記憶+創(chuàng)造力=社會變革”,既向市民宣傳了博物館日的相關知識,也使市民了解了城市的變革和發(fā)展,可謂一舉兩得。
(二)注重展陳形式設計
“形式設計是展覽內(nèi)容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5],它要求展陳設計人員在充分理解展覽內(nèi)容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展覽的知識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使展覽更加通俗易懂、豐富多彩。形式設計對布展人員的要求很高,它“包括展線路徑、空間設計結構、多媒體表現(xiàn)手法、文物展呈形式”[6],等等。陳列布展要力求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綜合運用實物、圖片、文字、多媒體等形式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展覽的主題思想被更多人接受”[7]。此外,應更多推出與觀眾互動的項目。如在舉辦“1921——紅云丹霞碧日出”大型“酒”字書法展時,邀請了鄂爾多斯著名書法家現(xiàn)場書寫春聯(lián),并向市民贈送。這一活動不僅活躍了現(xiàn)場氛圍,也向市民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激發(fā)了青少年觀眾對書法的興趣,真正達到了與觀眾互動的目的。
(三)加強臨展的宣傳工作
由于許多臨展都是在節(jié)假日、紀念日推出,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所以臨展的宣傳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wǎng)站和微博等媒介,把臨展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觀眾。對于青少年這一龐大的參觀群體,可以向中小學寄送展覽宣傳頁來達到宣傳的目的。總之,臨展的宣傳方式多種多樣,需要我們積極嘗試和積累經(jīng)驗。
(四)做好臨展的配套工作
臨展的配套工作是臨展參觀體驗的延伸,也是臨展的一部分。在展覽期間,可以推出相關圖書、畫冊和電子出版物,以及展覽的特色紀念品,充分滿足觀眾的多元文化需求;加強與公眾在微博和微信上的互動與交流,通過有獎知識問答的方式,激發(fā)公眾的參與熱情,達到傳播文化、文物知識的目的;在展覽后期,適時推出相關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講座。例如,我們在“布里亞特的神靈”展之后,舉辦了達西·納姆達科夫與藝術愛好者的見面會。通過舉辦這次見面會,讓觀眾與藝術家有了近距離交流的機會,也使博物館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盡管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近年來在臨展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看到在臨展策劃、展陳設計、展覽宣傳以及在相關配套工作方面的不足。展陳人員要加強學習,總結過去工作中的有益經(jīng)驗,同時對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及時查漏補缺,積極吸取其他博物館先進的辦展理念,努力提高臨展質(zhì)量,使臨展成為博物館對外宣傳和開展活動的重要平臺,不斷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1]湯潔.關于臨展策劃與公眾互動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5,(3):95.
[2]吳鵬.關于博物館臨展的成功因素分析[J].學理論,2012,(10):152.
[3]魏薇.淺談博物館臨時展覽[J].品牌,2016,(2):244.
[4]吳鵬.從市場需求談博物館的臨展策劃理念[J].黑龍江史志,2013,(21):228.
[5]李萍.中小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的點滴思考[N].中國文物報,2014-07-22(007).
[6][7]宋曉蕊.博物館臨時展覽吸引力的對策研究——以天津地區(qū)為例[J].中國市場,2016,(4):107.
【責任編輯:周 丹】
G265
A
1673-7725(2016)06-0118-03
2016-05-05
王京琴(1983-),女,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人,文博館員,主要從事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