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上海市五愛高級中學,上海 200000)
?
宇宙巴赫
——質(zhì)疑《小溪巴赫》
馬志倫
(上海市五愛高級中學,上海200000)
摘要: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細流卻永不停止。說巴赫是“小溪”,是因為巴赫的人生如同“小溪”那樣卑微,巴赫的音樂又如同“小溪”那般平易。巴赫是“小溪”,其實并不確切。巴赫的人生經(jīng)歷,并不總是如同小溪一般默默無聞。同樣,巴赫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不總是如同小溪一樣的格局不大。巴赫和他的音樂是宇宙,值得用畢生的時間探索。
關鍵詞:巴赫小溪宇宙
“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細流卻永不停止?!保ㄐ团d《小溪巴赫》)說巴赫是“小溪”,是因為巴赫的人生如同“小溪”那樣卑微,巴赫的音樂又如同“小溪”那般平易。
巴赫是“小溪”,其實并不確切。
“巴赫”豈止是“溪流”,在茨岡(吉卜賽)語或東歐某些地區(qū)的方言里,它的意思是“流浪樂師”?!秾捜荨返淖髡叻魁垼ê梢崦绹?,著有巴赫的傳記《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與時代》)在《〈寬容〉序言》中寫了一個離開山谷的漫游者(wandere),回來之后欲引領人們走出封閉的山谷,卻被愚昧的山民當做異類殺死了?!皐anderer”既可譯為漫游者,又可譯作流浪者?!傲骼苏摺迸c“流浪樂師”,他們都是先驅(qū)。
巴赫的人生經(jīng)歷,并不總是如同小溪一般默默無聞。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巴赫家族中最顯赫的一位。研究稱,巴赫家族當中,共有50多人從事音樂職業(yè),知名的有約翰·米夏埃爾·巴赫(1648—1694),巴赫的叔叔;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1714—1788),巴赫次子;約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ぐ秃眨?732—1795),巴赫第五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1735—1782),巴赫第六子。17世紀后半葉,巴赫家族的許多人位居魏瑪(德國中部城市)、愛森納赫(德國中部城市)等地區(qū)幾乎所有的音樂職位,如有一個辭職或去世,立刻會有家族中的其他人繼位,巴赫家族在德國有特殊的地位。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音樂只是一門手藝,隨師學習音樂的學生等同于學徒。巴赫在魏瑪時期(1708—1717)的學生只有菲利普·大衛(wèi)·克羅伊特和約翰·馬丁·舒巴特等十人,到了巴赫25歲擔任萊比錫(德國東部城市)托馬斯童聲合唱的主事時,學生數(shù)量增至百余人,其中60位來自萊比錫大學,另有姓名不詳?shù)膶W生幾十位(包括托馬斯學校的畢業(yè)生和家境殷實的貴族),可見巴赫在當時的影響。
巴赫曾有榮耀的時刻。1723年,巴赫競選萊比錫托馬斯教堂合唱隊長獲得成功。萊比錫是德國路德教派的中心,有著歷史悠久的大學和音樂傳統(tǒng),當?shù)氐耐旭R斯教堂及教堂的管風琴和合唱學校在德國享有盛名。如果誰擔任了托馬斯教堂合唱隊長,誰就成了德國音樂界的領袖,只有漢堡(德國北部城市)的類似職位能與之分庭抗禮。巴赫在萊比錫期間,創(chuàng)作出了《圣約翰受難曲》、《圣誕節(jié)清唱劇》和《圣馬太受難曲》這樣光輝奪目的作品。
1747年,巴赫應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大帝之召來到柏林(德國東北部城市,普魯士王國首都),為腓德烈大帝演奏鋼琴,當時的報紙寫道:“陛下聽說巴赫已經(jīng)到達,立刻下令請巴赫進宮。巴赫一到,便立即在鋼琴前坐下來,按照要求即興演奏,不僅使腓德烈大帝十分滿意,也讓在場眾人瞠目結舌。”
1750年3月21日,巴赫以65歲的高齡成為音樂研究會的“名譽”會員。音樂研究會由《音樂叢刊》期刊的創(chuàng)始人米茨勒創(chuàng)建。研究會的會員人數(shù)非常有限,總共只有二十幾人。會員都是杰出的音樂家,如泰勒曼(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1739年加入),亨德爾(英籍德國作曲家。1745年加入),利奧波德·莫扎特(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師和小提琴演奏家,“音樂神童”莫扎特的父親。1755年加入)。
巴赫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并非“小溪”一詞可以了得。
同樣,巴赫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不總是如同小溪一樣的格局不大。作為魏瑪?shù)摹耙魳肥紫?,巴赫?714年開始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新式的康塔塔(康塔塔是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原意是指聲樂說唱的樂曲,后演變成包括獨唱、重唱和合唱的聲樂套曲,由管弦樂隊伴奏,各樂章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其中大部分是宗教性的。這些宗教性的康塔塔,在路德贊美詩(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人、基督教新教路德派創(chuàng)始人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規(guī)定教友共同參與禮拜儀式。在宗教儀式中采用德語而不用拉丁語。馬丁·路德和他的助手們創(chuàng)作了第一批贊美詩)的基礎上發(fā)展完善,不僅吸收了歌劇中的宣敘調(diào)(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曲調(diào))、詠嘆調(diào)(抒情調(diào))和二重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聲部的歌唱者,按自己聲部的曲調(diào)重疊演唱同一樂曲)的風格,而且吸收了法國歌劇序曲與意大利器樂表現(xiàn)的色彩感,使之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巴赫的康塔塔品種多樣,巴洛克(“Baroque”的音譯,來源于葡萄牙語,意思是形態(tài)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領域的術語,后來才用于藝術和音樂領域。音樂的巴洛克時期指17—18世紀歐洲華麗精制的音樂,通常認為是從1600年始至1750年止,即從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時期盛行的作曲手法一一展示在他的康塔塔中。
以巴赫譜曲的宗教康塔塔《來吧,溫柔的死亡》(BWV 161)為例,歌詞源于沙樂門·弗蘭克的詩集《福音禮拜獻祭》(與康塔塔配曲的歌詞,并非專門是為某段音樂作品預先做的準備,只是由神學家或者精通《圣經(jīng)》的詩人完成的普遍創(chuàng)作,與任何一個具體的作曲計劃無關,通常以整年全部作品集的形式提供)。
《來吧,溫柔的死亡》開場詠嘆調(diào)的歌詞:“來吧,溫柔的死亡,/因我的性靈/從猛獅的大口/吸啜著甘蜜。/讓我甜蜜地告別人世,/那最后一縷光,/莫延誤我,/吻我的救主。”
死亡為何是溫柔的?因為死亡意味著與基督相遇,基督強大的力量能夠讓亡者重生,所以基督徒就不害怕死亡,于是把死亡看做是溫柔的了。
接下來的“從猛獅的大口吸啜著甘蜜”,來自于《士獅記》(舊約《圣經(jīng)》)中的故事。被上帝賦予超人力量的參孫,跟隨父母來到非力士人的地盤,為的是讓父母見到他在當?shù)赜⒌男聥D。路上,參孫遇見一頭猛獅向他吼叫,他赤手空拳撕碎了獅子,隨后把獅子放入葡萄園的樹叢里。過了幾天,參孫經(jīng)過此地察看獅尸,發(fā)現(xiàn)一群蜜蜂在此筑巢產(chǎn)蜜,參孫取走蜂蜜帶回家給父母品嘗。在婚禮上,參孫以謎語形式向女方親屬講述了這番經(jīng)歷。但非力士人無法解開其中的謎底:飲食出自吃食者,溫柔來自強者。
這個故事在路德教派的講經(jīng)者看來是一種象征:獅子象征死亡,然而基督戰(zhàn)勝了死亡。蜂蜜象征福音(基督教用語,指有益于眾人的好消息)溫柔的話語,它向人類期許了一個永恒的生命。這是基督在用話語安慰有朽存在的人,這種期許和安慰與基督戰(zhàn)勝死亡有直接的關聯(lián),旨在幫助人們毫不畏懼地看待他們個人最終逃避不了的肉身之死,而安慰直接來自最后被戰(zhàn)勝了的死神大口。
巴赫對這段詩文作了如此的音樂處理:以兩個豎笛、女低音獨唱和通奏低音(又稱數(shù)字低音,巴洛克時期特有的作曲手段)來譜曲。樂章的各個聲部都貫穿了嘆息的音型。此外在歌唱部分和笛聲部分不時能聽到歡呼雀躍的音樂動機(音樂動機是音樂結構的最小單位),這些動機的節(jié)奏樣板是一長二短,當然這是一種表現(xiàn)音樂主題的修辭手段。
這樣,這支詠嘆調(diào)的全部配置(“輕柔的”豎笛和適宜死亡主題的樂器)及音樂主題的各個組成部分(幸福的嘆息,喜樂的手法),都與歌詞的神學設計協(xié)調(diào)一致,即面臨肉身的死亡時刻毫無畏懼,只有歡樂之情,因為信靠者在死亡之際,能遇見死亡的戰(zhàn)勝者基督。
歌詞的第二部分“讓我甜蜜地告別人世,/那最后一縷光,/莫延誤我,/吻我的救主”與詠嘆調(diào)的前后關系也是十分切合,內(nèi)容或許是暗示一個名叫西面的年邁之人,得到了圣靈的啟示,知道自己臨死之前,必能看到救主基督。他受了圣靈的感動,進入圣殿,正遇耶穌的父母抱著孩子進來,要照律法的規(guī)矩辦理。西面就用手接過他來,稱頌神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仆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jīng)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
巴赫并不滿足于譜寫只與歌詞文本情感相配的音樂,在這首康塔塔《來吧,溫柔的死亡》的開場詠嘆調(diào)里還嵌入了另一種音樂元素,這是著名的死亡歌曲《熱望充滿了我的心》第四段歌詞(塵世間的肉體/被蠕蟲吞吃,/然而基督喚醒了靈魂/披上了五彩的神光,/像太陽般的閃耀/在天國的喜悅和歡樂里/生命再無苦惱。/死亡與我何礙)給他帶來的靈感。歌詞作者沙樂門·弗蘭克在為《來吧,溫柔的死亡》創(chuàng)作的唱本,原是將這段歌詞放在了結束贊曲中,以眾所周知的《滿是血和傷口的頭》的旋律頌唱,同時這首康塔塔的末尾樂章也做了這樣的處理,以此將歌詞和歌曲旋律聯(lián)系起來。巴赫的創(chuàng)意是將這首康塔塔《來吧,溫柔的死亡》的開頭樂章出現(xiàn)的歌曲旋律,化用在了開場的詠嘆調(diào)中,使詠嘆調(diào)的歌曲旋律顯出純粹的器樂(相對于聲樂而言,完全使用樂器演奏而不用人聲或者人聲處于附屬地位的音樂)性質(zhì),同時歌曲旋律融合了歌唱和豎笛發(fā)出的幸福嘆息和歡呼聲。這樣,熟悉教堂歌曲的聽者,就能從歌中的第一段歌詞“來吧,溫柔的死亡,/因我的性靈/從猛獅的大口/吸啜著甘蜜。/讓我甜蜜地告別人世,/那最后一縷光,/莫延誤我,/吻我的救主”聯(lián)想至他們耳熟能詳?shù)母枨?,體味出歌詞與樂章高度一致的思想內(nèi)容:“追求幸福死亡的熱望/充滿了我的心,/因為在這里/我被憂傷和痛苦纏繞。/從這個邪惡的世界里/我拋棄了欲望,/渴望著天國的歡樂,/耶穌,你快來吧!”
巴赫用樂器演奏來表現(xiàn)眾贊曲(以眾贊歌為主題的鍵盤器樂曲。眾贊歌是路德教會的贊美詩)旋律,割舍了詠嘆調(diào)中的反復抒情形式。因為旋律是大家熟悉的教堂樂曲,且有《熱望充滿了我的心》這樣的唱詞,所以完全能讓人聯(lián)想至“每日福音”及《圣經(jīng)》中的相關詞句及其意旨。
《來吧,溫柔的死亡》其余樂章的表現(xiàn)力同樣出色,如第四樂章是一支帶伴奏的宣敘調(diào),在經(jīng)過多次拔高的音樂處理之后,終結于一個因強大音樂表現(xiàn)力而產(chǎn)生震撼效果的段落,在這個段落里,各個樂器一起發(fā)出模仿鐘聲(包括喪鐘)的重奏,伴隨的歌聲是:“敲響吧,你這最后鐘聲!”
《來吧,溫柔的死亡》和巴赫的許多創(chuàng)作一樣,是宗教思想和音樂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充滿著信仰的力量和神學的思想深度(巴赫一生寫了300多部康塔塔)。也許對于聆聽者來說,這種格局的音樂給人的感覺是安詳、恬靜和圣潔,然而在這獨特的音樂語言背后,是作品極富深意的思想內(nèi)涵。巴赫這樣的音樂創(chuàng)作,決非“小溪”可以比擬。
巴赫懷著信徒般的虔誠,堅信人只有在死亡中才能獲得自由。因此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引用的歌詞,每時每刻不在渴望救助,他的幾百首合唱曲,反復呼喚的主旨是“救我脫離罪孽”,這與巴赫自身的經(jīng)歷有關。巴赫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修斯·巴赫是愛森納赫市的樂師,雖然所得并不豐厚,但是全家和睦相處,在平和的宗教信仰與愉悅的音樂生涯中平靜度日。不過這種平靜的歲月不時會受到死亡突然襲擊的干擾(4個孩子先后夭亡),這給年幼的巴赫帶來了慘痛的記憶。當然在路德派教徒看來,這種死亡是溫馨的,所以當巴赫后來自身遇到喪子失女的打擊時,他便以帶有強烈宗教氣息的音樂創(chuàng)作安慰解救自己(巴赫生有20個子女,夭折早逝的有11個:1708,女兒卡塔琳娜·多羅泰亞出生;1710,兒子威廉·弗里德曼出生;1713,孿生姐弟瑪麗亞·索菲亞和約翰·克里斯多夫夭亡;1714,兒子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出生;1715,兒子約翰·戈特弗里德·伯恩哈特出生,24歲早逝;1718,兒子萊奧坡爾德·奧古斯圖斯出生,1歲夭亡;1723,女兒克里斯蒂娜·索菲亞·亨利塔出生,3歲夭亡;1724,兒子戈特弗里德·海因里希出生;1725,兒子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出生,3歲夭亡;1726,女兒伊麗莎白·尤利安娜·弗里德里卡出生;1727,兒子埃爾內(nèi)斯圖斯·安德烈斯出生,2天夭亡;1728,女兒雷吉娜·約翰娜出生,4歲夭亡;1730,女兒克里斯蒂娜·本尼迪克塔出生,3天夭亡;1731,女兒克里斯蒂娜·多蘿苔婭出生,1歲半夭亡;1732,兒子約翰·克里斯多夫·弗里德里希出生;1733,兒子約翰·奧古斯特·亞伯拉罕出生,第二天夭亡;1735,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出生;1737,女兒約翰娜·卡羅琳娜出生;1746,女兒雷吉娜·蘇珊娜出生)。
巴赫的作品種類繁多,有管弦樂、室內(nèi)樂、琉特琴曲、鍵盤曲、管風琴曲、眾贊歌前奏曲、康塔塔、清唱劇、彌撒曲、歌曲和詠嘆調(diào)等。
房龍在論及巴赫時說:“巴赫是能夠給予你的投資以最大回報的音樂家,他所需不多,你的點滴努力就是他的要求。在此之后,大師將親自告訴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富,如何使它們增長,直到有一天,突然間你意外地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擁有了一個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奪走的寶藏,那就是對于巴赫音樂的理解和熱愛。”
無論是喜歡巴赫音樂的聽眾還是深受巴赫譜曲影響的創(chuàng)作人,巴赫和他的音樂就是宇宙,值得用畢生的時間探索。巴赫會給每一位準備深究其音樂思想和藝術的人,提供自由洞察事物的廣袤視野,而這些事物或許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他本人及他的音樂。
宇宙巴赫。
參考文獻:
[1]肖復興.音樂筆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2][法]迪布歇.劉君強,蔡洪濱,譯.巴赫——世人稱頌的樂長[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3]曾偉.偉大的音樂-經(jīng)典收藏-巴赫[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4][德]米歇爾·魏爾新.吳勇立,譯.聆聽巴赫[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