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去非
(湖南工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湖南 衡陽 421002)
?
王之春洋務教育思想述論
唐去非
(湖南工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湖南 衡陽421002)
摘要:王之春是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他通過考察和比較西方國家的教育,指出了中國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新的適應洋務事業(yè)的教育主張:逐漸變通科舉,改革學校教育;設立專門學堂,推廣西學,適應洋務所需;設洋務館和儲才館,為國所用;派人出國游歷游學和廣譯西方書報以增長國人學問。其思想帶有“西學中源”的文化觀念、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維護統(tǒng)治的階級立場和救國圖強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王之春;洋務;教育;特點
王之春(1842—1906),字爵棠,號椒生,湖南清泉縣(今衡南縣)人,為大思想家王船山八世從孫,晚清思想家、外交家、著名學者、湘軍將領,歷任山西、安徽、廣西巡撫等。曾出訪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多次向清廷上書自強新政,著有《談瀛錄》、《使俄草》等。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過考察和比較西方國家的教育,指出了中國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新的適應洋務事業(yè)的教育主張。
一、王之春洋務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逐漸變通科舉,改革學校教育
王之春認為,學校和科舉對于培養(yǎng)人才至關重要:“治國以求才為先,育才以學校為始。而群材之所奮興,恒視乎科舉之所取舍?!盵1]他以“中興良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為例,認為他們能“成撥亂反正之功,贊旋乾轉坤之治”,“卓然有所樹立”,都與科舉出身有關,從而證明“實淺學之有負科舉,非科舉之有誤人才也”。[2]因此,他提出科舉制還不能驟然廢除,因為一旦驟廢科舉,不但宿學耆儒“咸傷廢棄”,人們對《四書》、《六經》等儒家經典“概置不讀”,即便有才之士被一些“邪說”蠱惑煽誘,小則離經叛道,大則犯上作亂,對治國不利。他認為,“國家之所以取士,與士之所儲以為世用者,誠不可以舊制自限”,但要明白中學為西學之“始基”,必須先將“圣賢道義”曉然于心,然后再讀西書,接受西學,“進求今世當亟之務”,[3]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他還指出,有的人主張驟廢科舉,是沒有考慮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各府州縣學堂尚未周設,或教之無其人,或立之無其費”,缺少師資力量和經費,驟廢則無從滿足選拔人才的需要。
雖然科舉不能驟廢,但是必須對學校進行改革。王之春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一是解決生源問題。王之春提出,學校改革后招生主要是由學官從各州縣生員中選拔才質聰敏、志趣高遠、年齡在18歲以上25歲以下者,送至省城學堂學習。選拔的方法為,在“變通”之初,各學堂所收生徒,學業(yè)不精,基礎不牢,因此一方面要“破老生墨守之見”,但也不能太激進,所學“暫仍其舊”,只有等學了四五年之后,學堂生員規(guī)模不斷擴大,學員所學更加精進。一種是“如慮期太紆緩,果訪有器識宏達、才藝卓絕之人”,由各省官員舉薦,其余的由學堂教習,屆時考察優(yōu)劣,“造冊賫送督撫”。[4]二是解決學科問題。王之春提出,學習內容可分為天文、地輿、兵法、掌故、算學、格致六門,并根據(jù)才學的高下,因材施教。三是解決考核選拔的機制問題。由各省督撫在鄉(xiāng)試前預試一場,“量其成材之多寡,堪以應舉者共若干人,酌定幾名內取中一名,先期奏請諭旨,即就各省中額內撥出若干名,與舊攻舉業(yè)諸生同時分別取中,暫予并行不悖”,試卷另編字號,以示區(qū)別。閱卷之法分兩種,一種是由中央欽派通時務者一員“專閱”;另一種是各省督撫聘請他省的學堂教習為本省各房考官“入場襄校”,這樣可以避免徇私舞弊行為發(fā)生。部分專業(yè)考核還增加面試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如“體操暨槍炮準頭、行陣步伐、格致等事,必須面加考?!薄5]這是應當值得推廣的。王之春還特別議及“武舉”改革,認為要根據(jù)形勢發(fā)展而變化,應改弓矢為槍炮,以禆實用;變易武科之法,他贊同張之洞的意見,“令武生、武舉及愿就武試之兵民各皆入伍學習,于武科內兼寓軍制”,這樣能達到“既得一切行陣之宜,又無家藏軍火之弊”的目的,[6]有利于加強統(tǒng)治。
(二)設立專門學堂推廣西學,適應洋務所需
王之春對西方教育進行了考究,看到西方學校分科明確,分為經學、法學、智學、醫(yī)學、算學、化學等,設立了許多專門的學院,如船政院、武學院、通商院、農政院、丹青院、律樂院、師道院、宣道院、女子院、訓瞢院等,其特點是能“造就人材,各因所長,無論何學,必期實事求是,誠法之至善者也”,[7]對設立專門院校由衷推崇。由此聯(lián)想到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他主張在中國也要引進近代化的學校,推廣西方教育經驗。一是推廣西方語言館。如設立同文館、廣方言館、中西書院等。其法分等,以疏通文字者為超等,以年齡稍長而讀書多者為一等,其余有差,共為三等:一等上午學西學,下午學中學;二等上午學中學,下午學西學;三等因年幼,先專攻中學而緩學西學,“恐以西學分其心”。[8]二是推廣西塾教育。他認為,粵東和蘇州新設有西塾,“專攻西語、西文、西算、設線、案報、測電諸學,設額雖少,可以漸推而廣之,為洋務培植人才,正未可量?!盵9]王之春還特別看重算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和推廣。辛丑年(1901)四月初八日,他專門上了一道《廣設算學專門學堂折》給清廷,請旨在各省廣設算學專門學堂,提出“所有學院一律兼習”。在此奏折中,他重點提出了一個觀點:“欲講西學,非人人學算不可。欲人人學算,非專設學堂并天下書院兼習不可”,“若講西學而不習算,必不能通西學也明矣”。[10]如果朝廷采納他這個建議,可以“遙遵祖訓(注:他舉例康熙皇帝喜歡學算學),廣育英才。學者既多,成者必眾”。選拔之法,如前文所述變通科舉之條內,“酌分各省原定中額若干名,以兼取諳習時務之士,請即將精通算學者獨占一門,增中額數(shù)名,如從考取專經之意,擇尤取中”,這樣人心思奮,盡力研求,到時候在制器、練軍、通商等方面,“各就性之所近,分別錄用”,必然成效可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11]
(三)設洋務館和儲才館,培養(yǎng)洋務人才為國所用
作為洋務派代表人物的王之春在不斷總結以往洋務活動中失誤的教訓,他認為“皆緣于洋務一事人多視之甚輕,言之太易,一旦事變之來,遂無所施其補救?!盵12]他進而提出,“若早備有能曉洋務之員,事來即辦,案自易了”。因此,他建議在各省“設洋務館以資練習”,目的就是教各省疆臣學習洋務事宜。其方法為:“心術正大、通知洋務,堪為師范者,無論在京在籍之京員、告病丁憂在家之司道各員、隔省候補道員”,都可以“聘請來館為之講授”,只是不派本省司道成為定例,原因是“恐有借端干求等弊”。各門功課,由各省督撫奏明朝廷,奉旨頒發(fā)為定。學習期限為兩年,學成之后,“分別等第任使”;該省督撫可考核講授之員,“從優(yōu)保獎”,如有不稱職的,隨時另聘。王之春認為,這樣推行兩年后,辦理洋務的人員可以“才職兼進,遇事緩急,操縱較有把握,庶幾無失其宜矣”。[13]
而儲才館的設立,是用來“教士”、使之成才然后儲為國用的。王之春的設想是:各省設儲才館,專教本省舉貢生監(jiān)洋務交涉事務,使他們在沒有出仕之前懂洋務,“心地了亮,事理明通”,出仕以后不至妄言謬論,貽誤國家。至于如何延師教課、卒業(yè)之期限,以朝廷頒發(fā)為定,各省統(tǒng)一標準;如有財力不夠而不能分設的,就設在該省學堂內;還允許集資設館辦學,如果各府州縣官和本地紳商“有志集資報國”,亦可“以收廣效”。[14]
(四)派人出國游歷游學,增長見識
王之春曾游歷西方多國,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他認為游歷最長學問,而中國人的聰明才力并非不如外人,但在洋務方面吃虧,主要的癥結在于“痼弊太深,習氣太重”,[15]也就是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能開闊眼界。只有通過游歷,從中比較中外的差異,“知其不如,則必求所以及之者,此一大轉機也”。王之春提出游歷的具體措施是:由大學士、督撫等官員保奏游歷人員,內外三品官以下以至舉貢生員,都可派往他國游歷,回國后按照游歷所獲進行獎優(yōu)罰劣,“歸時以日記為憑,明白事理者獎之,能明專門之學者加獎”,同時有連帶責任,“在外生事貽笑外人者,惟原保官是問”。此外,他還指出,要先行酌定出國游歷的經費,才能不至于“游移罔據(jù)”。[16]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其中就包括派遣留學生。1870 年,經曾國藩同意并向清廷奏準,派江南制造局、上海廣方言館總辦陳蘭彬為留美學生委員(監(jiān)督)、容閎為副委員(副監(jiān)督),又經與李鴻章磋商之后,制訂了《挑選幼童前赴泰西肄業(yè)章程》十二條。1872 年8月,第一批 30 名幼童乘輪船離上海赴美,拉開了官派留學的序幕。[17]王之春贊同曾國藩等人提出的出洋留學之創(chuàng)舉,主張“多選聰穎生徒出洋游學”。派遣之法是在本省書院學生中“慎選年少安謹之士,先核中國文理清順,有志遠游者,即可派充”,先往日本,因文字接近;等到經費充足,再往西洋各國。學習的內容,先學武備,然后學其他各種科學知識,學成回國,再擔任專門的教師將留學所學的知識教授其他人員,可以達到“為用無窮”的效果。[18]
(五)廣譯西方書報,增長國人學問
近代中國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每次戰(zhàn)爭都吃敗仗,“貧弱”、“危殆”到如此地步,在王之春看來,是由于“不明彼己而已”,即不知對方的底細、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如何,導致在戰(zhàn)爭和外交方面都吃虧。因此,他主張設“洋報處”,由朝廷派翰林、部員會同翻譯人員若干人,專門翻譯外國報刊,“凡所得東西洋報有關中國政事者,逐日譯成,進呈御覽。京外大小臣工,一并發(fā)觀。其言本國政事,亦一律譯呈”,這樣朝廷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員,都能熟悉國內外大事,可以做到知己知彼了。他批判了頑固派所謂“洋報壞人心術、惑人耳目”之談,認為是“誤國之言”、“不復求所以御侮之策也”,并對林則徐在任兩廣總督期間“多方求外國新聞紙閱之,遂知洋情”的做法大加贊賞,以此辯駁了頑固派的謬論。[19]
王之春還認識到,“近日各國風氣打開,學問之途日廣”,知識的力量無窮。然而中國農、工、商、兵等專業(yè)方面的書籍“不盡適用,或且無之,若不借資外國,其學虛立不能成就”,因此主張要學習日本,向外國學習,設立“譯書處”,“廣譯群書”,專門翻譯西學書籍,“以武備為要,其他有關士農工商各學者,一體譯刻,惟取近時新出者為要”,通過翻譯使“凡東西有用之書,皆可供我搜采”,[20]提供學習,增長學問并指導工作,服務富國強兵之宗旨,受益無窮。
二、王之春洋務教育思想的特點
(一)“西學中源”的文化觀念
“西學中源”論的源頭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一些士大夫在幾千年形成的中國文化優(yōu)越心理的推動下,引經據(jù)典,論證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傳入的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但傳播到西方后反而在中國本土失傳,形成了“禮失而求諸野”的局面。徐光啟、大數(shù)學家王錫闡,以及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等都持此種看法,認為西方的科學知識 “皆剽襲中國之緒余”。不過“西學中源”論在清朝統(tǒng)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后而中斷,直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再次流行,特別到洋務運動時期更是盛行一時。馮桂芬、薛福成、陳熾等早期維新思想家也都相信此說。[21]王之春也不例外。一方面,他承認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又處處引經據(jù)典說明西方一些科學技術是從中國本土流傳出去的。如他說,機械、船械、燈、望遠鏡、顯微鏡等出自《墨子》中《魯問》、《公輸》、《旗幟》等篇,化學、電學、格致學出自《呂氏春秋》、《博物志》、《易》、《管子》、《漢書》等古書。[22]之所以王之春等人這么說,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國人的自信心,因為外國人是學習中國的知識才強大的,現(xiàn)在中國再學習這些知識,同樣可以強大起來;另一方面,是為了辯駁頑固派所謂的學西方乃“崇洋媚外”思想,為推行洋務運動減少阻力,因為這些知識本來就是來自中國。
(二)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
經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一大特點。王之春出生、成長于湖南,從小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近代以降,從湖南走出去的士大夫,如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提倡經世致用,做出了不平凡的功績,因此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更是值得王之春推崇。在洋務教育思想方面,這個特點也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比如,近代中國貧弱,軍事落后,導致戰(zhàn)敗被人欺壓的局面。在教育方面學習西方,王之春多次強調要改革武科,加強武備方面的學習,武備為先;由于官員洋務不通,導致外交活動失利,他就主張設洋務館等,提高官員辦理洋務的水平,這些都是有針對性的,也體現(xiàn)了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
(三)維護統(tǒng)治的階級立場
王之春作為清政府的一方大員,其所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是從清朝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目的就是為了維護階級統(tǒng)治,這是其階級屬性決定的。其提出的主張,都是要奏請朝廷同意,是在朝廷許可的范圍內才可能實施的計劃。又如前所述,他提出改革武舉,明確指出“令武生、武舉及愿就武試之兵民各皆入伍學習,于武科內兼寓軍制”,如此則“既得一切行陣之宜,又無家藏軍火之弊”,可以防止人民起義,就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tǒng)治。
(四)救國圖強的愛國情懷
雖然王之春提出的洋務教育思想主張,是從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出發(fā)的,但是,從總體上而言,其中也飽含著深深的救國圖強的愛國情懷。他深知,處于強食弱肉的時代,只有國家振興,才能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因此,他通過考察、對比觀察西方國家的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情況,然后多次向清政府上述陳述改革舉措,希望國家富強,這都充滿著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應該值得肯定。
三、結語
王之春處在晚清時期這個格局巨變的時代,面對列強侵略中國的民族危機,懷著憂世之心提出了上述洋務教育的思想主張,然而未能引起腐朽的清政府的足夠重視。盡管王之春有他自身的思想局限,但他提出的改革教育提倡西學、出國留學、翻譯外國書報等是大勢所趨,他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張在今天來看,是超前的,具有進步性,在100余年后的今天,對于教育事業(yè)也有啟迪作用,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和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19][20]王之春.王之春集(一)[M].長沙:岳麓書社,2010:87,88,88,89,89,90,467,468-469,469,96,97,97,97-98,98,98,99,99-100,101,101-102.
[17]李侃等.中國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4:161.
[21]鄭大華.晚清思想史[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44-145.
[22]王之春.王之春集(二)[M].長沙:岳麓書社,2010:837-838.
On Westernization Education Thought of Wang Zhi-chun
Tang Qu-fei
(Dep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Research,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Hunan,421002,China)
Abstract:Wang Zhi-chu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Westerniz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Through the study and compared of the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he pointed out disadvantages in China's education and proposed some new education advocates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Westernization causes.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hould be gradually accommodated and the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reformed.We should establish specifically school to promote western learning to adapt the needed Westernization.We should set Westernization house and talent storage house for the country to use.We should send someone to go abroad to study and translate the western books to increase th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people.His idea has the cultural values with “the western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China”,the practical value,maintaining the ruling class position and the patriotism of sav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Key words:Wang Zhi-chun;Westernization;education;features
收稿日期:2015-12-30
基金項目: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清衡陽籍士大夫的經世之道——以彭玉麟、王之春為例”(2015D10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唐去非(1983—),男,湖南衡南人,碩士,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K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313(2016)02-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