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謀濤,陳 慶
(黃山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滁州新銳私立學校,安徽 滁州239000)
績溪“手龍舞”的發(fā)展考察研究
李謀濤1,陳 慶2
(黃山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滁州新銳私立學校,安徽 滁州239000)
運用田野調查、文獻資料、訪談與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考察績溪“手龍舞”的文化習俗、歷史淵源與文化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績溪“手龍舞”是流傳于績溪民間的傳統(tǒng)兒童舞蹈,由黃河北岸流傳而來,是原生態(tài)“安苗節(jié)”的祭祀儀式之一;績溪“手龍舞”的制作工藝、動作技術、音樂風格與表演形式呈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兿笆铸埼琛闭媾R著認同感淡化、保護與發(fā)展工作推進比較緩慢、傳承人才流失嚴重、傳承單位形式單一等方面的發(fā)展困境。因此,績溪“手龍舞”的發(fā)展策略要圍繞以政府為指導,加強發(fā)展力度,為體育鍛煉提供活動形式;以傳承與保護績溪“手龍舞”為發(fā)展重心,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以績溪縣旅游發(fā)展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年輕一代的關注度;大膽改革與創(chuàng)新,打造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課程體系。
績溪;手龍舞;發(fā)展;傳承
績溪地處皖南山區(qū),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境內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屬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績溪“手龍舞”作為徽州民俗體育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其分布區(qū)域主要在績溪縣的長安鎮(zhèn)和上莊鎮(zhèn)等嶺北地區(qū),后逐漸流傳至伏嶺和華陽鎮(zhèn)等嶺南地區(qū),是人們幾百年來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不斷積累和發(fā)展而來的身體娛樂活動,與績溪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緊密聯(lián)系,具有獨特的鄉(xiāng)土氣息,是績溪縣勞動人們表達情感的形式,是人們精神的寄托。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以及外來文化思想的侵入,人們對“手龍舞”漸失興趣,“手龍舞”生長空間受到排擠,傳統(tǒng)技藝以及傳承人日漸凋零,一度瀕臨失傳。績溪“手龍舞”于2014年成功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自此績溪“手龍舞”步入正常發(fā)展軌道。本研究從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績溪“手龍舞”為出發(fā)點,對導致績溪“手龍舞”衰弱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提出相應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其創(chuàng)造更好的發(fā)展空間,促使績溪“手龍舞”走向更好的發(fā)展軌道,為徽州民俗體育發(fā)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依據(jù)。
2.1 績溪“手龍舞”的文化習俗
主要以績溪縣“安苗節(jié)”傳統(tǒng)民俗作為代表來介紹,績溪民間有諺語描述了安苗節(jié)的狀況。
芒種端午前,點火夜種田,
種田種得苦,圖過安苗福。
“安苗節(jié)”為績溪農耕文化習俗,每年芒種前,五谷下種后,為表慶賀,各村落都舉行“安苗”。當天,人們都做包粿當餐,供在田間地頭祭祀,祈禱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笆铸埼琛毕鄠髟谀纤沃衅谑⑿杏诳兿?,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龍?zhí)ь^日,家家包粽子祭祀,農家孩童扎制小龍集聚嬉舞,形式獨特、風格別具,玩舞時而翻滾,時而騰躍,時而盤繞,其場面生動美觀,頗具內涵和觀賞性,是原生態(tài)“安苗節(jié)”的祭祀儀式之一?!鞍裁绻?jié)”還包括“麒麟獻瑞(龍馬)”、“安苗啰(舞蹈)”、“騰云拼花(徽戲)”、“獅舞”、“抬花轎”等配套祭祀活動。
2.2 績溪“手龍舞”的歷史淵源
“手龍舞”是績溪民間兒童舞蹈的一枝艷麗花朵,藝術形式新穎,表演風格別致,既能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又能陶冶情操?!笆铸埼琛痹谖覈植紡V泛,以北方居多。李文娜的《論長清“手龍繡球燈”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對我國民間藝術“手龍舞”進行了詳細敘述。以山東濟南市長清縣平安鎮(zhèn)為例,從制作、服飾、動作技術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手龍舞”,最初在黃河北岸流行,從黃河北岸傳入山東濟南長清縣平安鎮(zhèn)趙家營,并迅速開展起來。20世紀以來,“手龍舞”流行于我國各地,如山東省濟南市、江蘇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南省張家界市、江西省婺源縣、安徽省黃山市、安徽省績溪縣、山西省等地[1]。
據(jù)《績溪縣志》記載,績溪“手龍舞”起源于南宋代初期,是流傳于績溪民間的傳統(tǒng)兒童舞蹈,是中原大族為躲避戰(zhàn)亂,遷居徽州后流傳而來,績溪縣長安鎮(zhèn)宋家、中屯兩個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國時期在縣內嶺北地區(qū)盛行演出,建國后沿傳至嶺南[2]??兿h宋家村西有古村桔樹園遺址,傳為晉王子隱居栽桔之處。南宋時期,宋家、中屯兩村因家業(yè)興盛,百姓安居樂業(yè)、人丁興旺,緬懷祖輩傳說中的西晉小太子,村人便用篾和彩綢扎制小龍供小男孩擎舞游玩。寓意一是紀念小太子,二是家家望子成龍、早成大器。績溪“手龍舞’雛形便成于此時,追溯具體年限現(xiàn)已無法考證。明朝初年,每年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兩村百姓每戶扎制手龍,組織男童游舞,因每條龍舞由一男孩撐嬉舞,故稱“手龍”。明至清代,兒童舞蹈“手龍舞”活動盛旺;民國漸成弱勢;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文革期間幾乎不開展活動;至八十年代初,縣文化館挖掘整理后復演,后傳延至嶺南。2006年,績溪縣實驗小學成立“手龍舞”舞蹈隊,邀請傳承人排練教學,制作了道具、服裝,參加各種演出活動,主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元素,做好傳承和創(chuàng)新,每逢節(jié)慶日皆開展演出活動,使古老民間舞蹈不斷傳承發(fā)展。如今“手龍舞”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依舊令人擔憂,如代表性傳承人物較少且年齡偏大;活動內容不夠豐富等因素制約“手龍舞”的發(fā)展。有相關專家學者們各方面的建議,如加強規(guī)范化治理;政府支持;與學校結合擴大傳承者范圍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仍需不斷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去研究,打開更廣視野,為“手龍舞”更好的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根據(jù)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納,可總結出績溪“手龍舞”近年來主要的傳承脈絡。余銀順,1888-1972年,績溪縣民間徽戲藝人,主要負責收集整理出傳統(tǒng)舞蹈 “手龍舞”;張學文,華陽鎮(zhèn)人,1928-2000年,主要負責挖掘和整理,恢復“手龍舞”;宋多健,績溪縣長安鎮(zhèn)人,66歲,民間文化研究專家,從事手龍舞研究工作;江厚榮,績溪縣華陽鎮(zhèn)人,59歲,從事手龍舞研究編導和舞蹈教學工作;汪怡媛,華陽鎮(zhèn)人,績溪縣實驗小學教師,34歲,從事手龍舞舞蹈隊日常傳承教學工作。對績溪“手龍舞”歷史淵源與傳承脈絡的考察研究,“手龍舞”的傳承充分展示了績溪人民生活史詩,從歷史源流中了解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以此促進績溪“手龍舞”更好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促使專家學者們都投入到徽州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中來,最大化提升徽州民俗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空間。
2.3 績溪“手龍舞”的文化特征
2.3.1 績溪“手龍舞”的制作工藝
績溪“手龍舞”的制作工藝是由家族或師徒傳承,其制作工藝經歷漫長的歲月演化。龍采用手工制作,制作工序較為精細。(1)龍頭:篾制的手龍頭大30公分,身長1.5米,金黃色鱗甲,龍頭安裝一尺長竹柄,供舞龍者握撐,龍尾用鐵扣別在演員腰間,精巧玲瓏。(2)龍身:竹篾做骨架,布來裱糊。(3)龍珠:竹篾軋制,內外兩層,能自由旋轉。(4)服飾:舞龍者,頭飾白鑲紅頭巾,衣著白紅闊邊襯衣、中式褲,腰系金黃帶,舞珠者,頭飾黃綠巾,衣著黃綠衣,褲著淡黃中式褲,腰系綠鑲金闊邊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手龍舞的制作工藝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和不斷創(chuàng)新,如龍頭采用部分塑料制品加工,龍身現(xiàn)用青瀧棉制作,輕便舒軟;腰帶由以前鐵扣變輕軟布條,方便舞動。
2.3.2 績溪“手龍舞”的動作技術
“手龍舞”的表演技藝高超、雄渾有力、多姿多彩,具有很強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色彩。“手龍舞”表演時,演員撐一條身長1.5米手龍,在鼓樂聲中群舞,可游藝,可在廣場表演,也可舞臺演出,藝術形式獨特,深受人們喜愛。表演時,男演員剃“瓦片頭”,赤上身系紅圍兜,下身穿馬褲;女演員扎羊角辮,穿彩色短襖褲,在鼓樂聲中表演。手龍舞以瓦步、云步、起、蹲、跑、撲步、旋子、空翻、瓦步托珠、瓦步晃珠、虛步托珠、抖珠等動作為基本動作,表演“龍聚”、“騰龍”、“盤龍”、“飛龍”、“戲珠”等連串動作,形式生動活潑,充滿朝氣。同時,隨著舞龍技術表演不斷發(fā)展進步,可用不同人數(shù)組合形式進行表演,可根據(jù)舞臺效果創(chuàng)編,可融入舞蹈、武術等多種內容進行展演等。績溪“手龍舞”的動作技術顯示出深厚文化底蘊,表達出少年的快樂情操,是徽州傳統(tǒng)舞蹈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
2.3.3 績溪“手龍舞”的音樂風格
績溪“手龍舞”的音樂伴奏一般采用鼓樂曲牌,有傳統(tǒng)套路和工尺譜。音樂風格以打擊樂器為主,如鼓、鑼、嗩吶等進行演繹,前場打謬鼓,后場奏音樂,一度成為績溪“手龍舞”表演的亮點。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手龍舞”音樂的娛樂價值不高、不太注重美感和情感訴求等方面缺點暴露出來,另外舞龍表演時,音樂節(jié)奏變化不多,節(jié)奏感不強,音樂與套路動作配合不太協(xié)調。隨著現(xiàn)代化科技發(fā)展,“手龍舞”音樂表現(xiàn)形式產生根本性變化,一般采用直接形式的音樂伴奏帶,純電子合成,民俗音樂與現(xiàn)代音樂相互融入,節(jié)奏此起彼伏,舞龍動作與音樂完美配合,表演時情感真摯且充滿意趣,能充分展示“手龍舞”的故事。
2.3.4 績溪“手龍舞”的表演形式
績溪“手龍舞”是一種大型民間舞蹈表演,由舞龍者手持一“龍”,在手持繡球者的引導下,表演融合武術與舞蹈基本動作。舞者步伐矯健,舞姿靈活多變,造型多樣,內容豐富,刻畫出龍的靈巧多變、穩(wěn)健動態(tài),將表演描繪得更加生動活潑,形成一種獨具風格的表演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績溪“手龍舞”表演形式也發(fā)生變化。特別是近幾年績溪縣文化局對“手龍舞”這一民間舞蹈挖掘、整理、恢復與創(chuàng)新,將“手龍舞”表演人數(shù)由原來的十幾人變成二三十人,表演者為十一二歲的小學生。表演單位由村落民間機構的自發(fā)行為到政府組織,表演程序更加規(guī)范化;表演動作由打囤(龍盤柱)、對打、單雙橋等簡單動作逐步發(fā)展到龍騰虎躍、跳龍門、麥浪翻滾、龍戲珠“群珠飛舞”、“群龍戲水”、“群龍戲珠”、“龍珠穿花”、“龍珠顯威”、“龍盤柱吐霧”等[3]。表演形式更加注重舞蹈元素,特別是服裝統(tǒng)一、動作統(tǒng)一與戲曲純音樂伴奏等元素注入,使得績溪“手龍舞”表演形式日臻完善,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3.1 人們對績溪“手龍舞”的認同感淡化
績溪“手龍舞”活動秉持著望子成龍、早成大器的文化信仰,是徽州人生活之余的精神寄托,承載著人們祈禱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徽州人受外界文化洗禮和熏陶,生活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娛樂活動等都發(fā)生劇烈的變遷,他們注重“手龍舞”的經濟利益,文化信仰隨之淡化,對“手龍舞”活動不再有熱情,出現(xiàn)文化認同感危機,導致績溪“手龍舞”的發(fā)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3.2 績溪“手龍舞”保護與發(fā)展工作推進緩慢
在保護與發(fā)展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背景下,申遺熱潮孕育而生。這種風潮引起政府部門對優(yōu)秀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但真正做出切近實際行動的較少,民俗體育處于村落自發(fā)組織狀態(tài),政府部門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給予的支持力度不夠[4]。通過走訪績溪縣文化局與傳承基地的負責人,查閱相關文獻材料,績溪縣政府已經開始關注績溪“手龍舞”,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挖掘與整理,2014年績溪“手龍舞”成功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保護名錄?!笆铸埼琛奔{入非遺保護后,后續(xù)工作的推進較為緩慢,總體的保護與發(fā)展力度不夠。采用“手龍舞”表演的方式進行保護與發(fā)展,面臨著保護與發(fā)展“手龍舞”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工作無實質性進展的尷尬境地。
3.3 績溪“手龍舞”的傳承人才流失嚴重
烏丙安認為:“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傳人正在經歷自然淘汰的劫難,而更多的民俗圈中生活著自發(fā)的民俗元素“攜帶者”,將會不自覺地把民俗支離破碎地隨意帶到下一個世紀[5]??兿笆铸埼琛眰鞒腥耸前l(fā)展核心,從績溪“手龍舞”的傳承脈絡上看,年輕人對“手龍舞”大都不感興趣,傳承人以老者居多,掌握“手龍舞”技術的人數(shù)偏少。隨著老一輩藝人相繼離世,績溪縣長安鎮(zhèn)與上莊鎮(zhèn)的“手龍舞”表演瀕臨消失,“手龍舞”的傳承難以為繼。
3.4 績溪“手龍舞”的傳承單位形式單一
績溪縣實驗小學作為“手龍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單位,傳承“手龍舞”的責任義不容辭,也是績溪縣唯一一所開設“手龍舞”民俗體育課程的學校。學校傳承作為績溪“手龍舞”的傳承機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流動性與不穩(wěn)定性。“手龍舞”是一項需要兼?zhèn)渖眢w控制力與耐力的運動,對人的身體素質的要求較高。小學生處于身體成長期,極難融入耗體能的動作,編排主要以簡單舞蹈動作為主,表演觀賞性強的武術與舞蹈動作不在編排的考慮之中,“手龍舞”的一些動作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因此,學校傳承作為“手龍舞”主體的保護單位,難以達到整體性傳承與保護的效果,形式略顯單一。
4.1 加強發(fā)展力度,為體育鍛煉提供活動形式
政府部門應制定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加強績溪“手龍舞”保護力度,與文化館、文化活動中心、學校等機構合作,對“手龍舞”作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定期組織“手龍舞”活動展演,提高人們參與“手龍舞”活動積極性。政府劃撥專項資金,邀請民間“手龍舞”藝人開設興趣課,人們免費學習“手龍舞”的動作,針對不同的受眾編排形式多樣的動作進行教學,為體育鍛煉提供活動形式。政府定期舉辦“手龍舞”比賽,擴大“手龍舞”的社會影響力。績溪“手龍舞”需邊擎邊舞,武術與舞蹈動作融合,參與“手龍舞”運動的人們不僅要有扎實基本功,整個活動過程都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對鍛煉人的體質具有極大促進作用,能夠培養(yǎng)人不畏艱難的意志品質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4.2 以傳承與保護為發(fā)展重心,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
1984年,績溪縣文化館對“手龍舞”所留存的資料、服飾及風俗文化等進行深層次地挖掘、整理與創(chuàng)新,后傳延至嶺南。2006年,縣實驗小學成立“手龍舞”舞蹈隊,邀請傳承人排練教學,編排獨特的舞蹈形式、極具地方特點的舞蹈語匯,每逢節(jié)慶日皆開展演出活動。1989年,參加宣城市第四屆“宣州之聲”文藝匯演獲一等獎,由安徽省電視臺播放;2008年,參加宣城市文房四寶藝術節(jié)演出;2012年9月參加安徽省第九屆花鼓燈藝術節(jié)暨民間舞蹈大賽,榮獲二等獎;政府以傳承與保護績溪“手龍舞”為發(fā)展重心,極大地提升了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一直以來,學校保護與發(fā)展是績溪“手龍舞”的傳承主體。村落應主動承擔責任,與學校共同挖掘創(chuàng)新資源,構建績溪“手龍舞”村落傳承體系,走學校傳承與村落傳承相結合的發(fā)展道路。政府還應加強立法保護,建立傳承機制來保護老一輩藝人,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民間傳承者進行精神鼓勵和資金補貼等。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實施并完善績溪“手龍舞”傳承機制。
4.3 以績溪縣旅游為發(fā)展契機,提高社會的關注度
績溪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麗,人文景觀異彩紛呈。徽派特色古村落與獨具魅力徽州文化成為績溪縣正在開發(fā)崛起的文化旅游的新亮點[6]??兿笆铸埼琛钡谋硌菁妓嚫叱?、雄渾有力、多姿多彩,具有很強的娛樂價值和觀賞價值,可以作為績溪縣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項目之一,帶動績溪縣民俗體育文化發(fā)展,以此提高績溪縣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xiàn)互利共贏局面。政府可以績溪“手龍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作為推手,借助電視、網絡和媒體等傳播媒介來宣傳“手龍舞”,打造績溪縣民俗體育品牌效應,提升績溪“手龍舞”文化價值,營造出全社會自覺保護績溪“手龍舞”氛圍,拓寬“手龍舞”發(fā)展空間,使績溪“手龍舞”深入年輕一代的內心,培養(yǎng)年輕一代傳承人對發(fā)展績溪“手龍舞”的關注度。
4.4 大膽改革與創(chuàng)新,打造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課程體系
績溪“手龍舞”所展現(xiàn)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既能豐富體育課教學內容,又能培養(yǎng)人們勇敢頑強、協(xié)調一致、互幫互助的優(yōu)良作風,能提升人們的民族自豪感。績溪縣實驗小學是第一個嘗試開設“手龍舞”活動的學校,聘請當?shù)亍笆铸埼琛奔夹g熟練的傳承者將表演技術技巧傳授給小學生,抓住孩子天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然而,小學生的開展面較窄,流動性較大,且學生很難掌握技巧性高的武術與舞蹈動作,“手龍舞”中一些武術與舞蹈的高難度動作面臨著失傳的境地。因此,“手龍舞”不應僅僅局限于兒童舞蹈,創(chuàng)作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技術與動作,對器材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適應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并加以進行推廣。在中學和大學開設“手龍舞”課程,邀請專家學者和傳承人從多方面對“手龍舞”進行文化的解析,向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學生遞進式的傳授“手龍舞”知識,依據(jù)不同學習階段傳授武術與舞蹈等難度動作。因此,打造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課程體系,不僅可以提高不同階段學生對績溪“手龍舞”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認識與學習,也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學校以民俗體育文化“手龍舞”為主題,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度,有利于“手龍舞”的教育推廣,拓寬發(fā)展路徑,構建和諧校園,對促進績溪“手龍舞”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績溪“手龍舞”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龍文化形式,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結晶,展現(xiàn)出徽州民俗體育文化精髓,是徽州民俗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縮影。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績溪“手龍舞”的制作工藝、動作技術、音樂風格與表演形式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時代特征,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政府搭臺、旅游唱戲、媒體推介、社會關注與學校傳承為績溪“手龍舞”提供一種鮮活的思維模式,必將為績溪“手龍舞”的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促使徽州民俗體育發(fā)揚光大。
[1]李壽水,張善俊.民間藝術手龍舞[J].春秋,2000,8(4):61-62.
[2]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EB/OL].http://www.anhuify.net/fy project/TheFourthGY/343.html,2015.
[3]李文娜.論長清“手龍繡球燈”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10-25.
[4]翟會會,李麗.原生態(tài)民俗體育傳承的困境與保護——以巖溪硅塘“三公落水操”為例[J].體育科學研究,2010,14(3):34-39.
[5]烏丙安.民俗學原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324-325.
[6]搜狗百科.績溪縣[EB/OL].http://baike.sogou.com/v25802.htm, 2016.
責任編輯:胡德明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xi’s“Hand Dragon Dance”
Li Moutao1,Chen Qing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2.Chuzhou Xinrui Private School,Chuzhou 239000,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stom,histor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Jixi’s“Hand Dragon Dance”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ield survey,interview,literature and case analysis.The research finds that “Hand Dragon Dance”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dance in Jixi,and also one of the original“An Miao Festival”rituals coming down from the nor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Furthermore,the production process,the technology,the music style and the performing forms of “Hand Dragon Dance”are progressing with the current society.But at the same time,it is facing such development dilemmas as the desalination of identity,the slow progres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lack of inheritors,and the monotonous form of inheritance.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Hand Dragon Dance”should be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strengthening its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activity forms for physical exercise.Moreover, the local should put emphasis on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establishing a better mechanism of inheritance.In addition,they also ne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xi,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Finally,the government should reform and innovate to create a curriculum system that covers primary education,secondar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Jixi;hand dragon dance;development;inheritance
G852.29
A
1672-447X(2016)05-0071-05
2016-07-27
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2013SQRW082ZD)
李謀濤(1987-),湖南永州人,黃山學院體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
陳慶(1993-),安徽滁州人,滁州新銳私立學校,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