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胡維森
關注盲點深層點撥
●徐進胡維森
但凡課堂,學生總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教師適時點撥,為他們排除學習障礙,從而更主動地學習。所以,課堂上要更多關注學生理解中的盲點,撥疑為悟,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所謂理解中的“盲點”,就是學生由于機械理解而不明了作者的真實意圖,由于淺表理解而不進入課文描寫的意境,由于片面理解而不進行相關聯想,由于單一理解而不關注表達方式,從而使理解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這些課堂中不易被注意、容易被疏忽的地方,往往成為語文課堂中理解的盲點。關注盲點,由表及里,讀出深意,需要一個杠桿,這個杠桿就是教師的點撥。
如何關注盲點,通過點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呢?現以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中的相關課文為例,試作說明。
緊扣矛盾點,對比式點撥。單憑字面機械理解,容易出現理解盲點?!恫创现蕖非皟删湓姡壕┛诠现抟凰g,鐘山只隔數重山。從字面來看,很容易理解其意思,在瓜州遙望京口,再過幾重山就是鐘山。從我們所處的時代來看,交通發(fā)達,鐘山離京口算不上遙遠。但是這不是詩人要表達的本來意思。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條長江水,數座大山,可謂是山高水長,遙不可及。明明是非常遙遠的地方,詩人卻用“一水”“只隔”來寫。這不是矛盾的嗎?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這樣落筆的真實想法,教師在此可以拋出這樣的問題來進行點撥:本來很遠,卻說很近,作者到底要表達什么?學生在這樣的點撥下,結合當時詩人離開家鄉(xiāng)赴京任翰林學士的背景,可以找到鐘山與詩人之間的關系,明白鐘山是詩人的家鄉(xiāng)所在地。家鄉(xiāng)裝在詩人心里,雖然人在赴京的路上,也走了很遠,但心系家鄉(xiāng)的人,感覺家鄉(xiāng)是那么近,無論走在哪里,家鄉(xiāng)總像自己的影子般縈繞在身邊。所以,詩人借幾個地名的關系更深層次地傳達出內心戀家的情懷,思鄉(xiāng)之情顯得尤為真切和綿長。這種矛盾的敘述,突出了現實距離之遠與心理距離咫尺之隔的巨大反差,正是詩人思鄉(xiāng)之憂的含蓄委婉表達。教師通過矛盾點對比點撥,就使得理解作者真實想法的盲點得到關注。
挑起平常點,關聯式點撥。在課文的平常處下功夫,可以破解只關注事物本身而不入作者描寫意境的盲點。《秋思》前兩句: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僅僅是說秋天到了,詩人想給家里寫封信嗎?秋風與詩人的情緒之間有什么聯系?在學生不留意時,教師要進行點撥,引導他們思考秋風帶給人心理上的感受。秋風雖不可見,卻可聞可觸可感,秋風一起,則秋葉紛紛,黃葉遍地。平淡而富有韻味的“見”字,給人眼前一片凄涼搖落之景,陣陣秋涼也逐漸彌散開來。置身此境,客居他鄉(xiāng)的詩人不禁思緒萬千,孤獨之感油然而生,自然而然想起了家鄉(xiāng),想起了家人。這豈是“秋天來了,想給家里寫封信”就能解釋得了的?關注詩人看似平平常常的敘事,教師加以點撥:“‘見秋風’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景象?詩人的內心是怎樣的?”,引起學生進入詩人描寫的秋景滿目、思緒紛擾、孤獨落寞的思鄉(xiāng)意境之中,用詩人濃濃而悠長的思鄉(xiāng)意緒取代學生輕描淡寫的直白翻譯,學生的理解既深沉又綿密。挑起平常之筆,讓感覺不相干的兩者相互聯系,引其留意,在點撥中進入事物所表現的意緒情懷,理解又更深了一步。
聚力承載點,聯想式點撥。對于凝聚作者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承載著無窮的韻味,給人無盡的遐思。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長相思》中的“故園”就具“一詞意纏綿”的愁思鄉(xiāng)憂,悠遠豐贍,情意切切。如果只把“故園”片面地理解為“故鄉(xiāng)”,而不從這個詞承載的豐富情感發(fā)散開去,就會干癟乏味,沒有嚼頭。為激發(fā)學生聯系前文弄懂“故園”二字豐厚的意蘊,避免學生只在句義上糾結,教師可圍繞“故園”二字連續(xù)發(fā)問:“故園”指哪里?為什么詩人想到了“故園”?他可能想到“故園”的什么呢?教師通過點撥促進學生進行聯想:在這樣風雪交加的夜晚,露宿在遠征的途中,風雪聲聒噪不絕,難以入眠。想起家鄉(xiāng)有舒適的房子、溫暖的火爐、說笑的親人、安靜的環(huán)境……學生在聯想中就如那詩人,內心洶涌翻卷的思鄉(xiāng)之意便酣暢而來。比起只憑借“故園”二字粗知思鄉(xiāng)戀家的理解,則顯得更加充實和豐滿,也更加委婉動人。
辨析不同點,比較式點撥。本單元課文圍繞“思鄉(xiāng)”主題選編課文,但語言風格不同,表達方式各異。如果只牽住主題這根線進行教學,課堂教學就會落入單一死板的窠臼,其理解也“萬變不離其宗”,學生就會厭倦疲憊,課堂很可能陷入死氣沉沉的局面。以辨析不同點為切入口,在比較中揣摩表達方法的別具一格,領悟文章寫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將會更加靈動、深刻。本組課文中的《古詩詞三首》雖同寫思鄉(xiāng)情懷,然各有千秋:《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同組教材中的自讀課文《小橋流水人家》卻又是把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懷念傾注在描寫家鄉(xiāng)美美的景色、敘述家鄉(xiāng)趣趣的事情、勾勒家鄉(xiāng)土土的老家、刻畫家鄉(xiāng)“守望相助”的人們之中。同時,這些融入作者血脈的一景一物,有時又被作者按捺不住的濃情所觸發(fā)而直抒胸臆。抓不同點來突破,橫向比較,適當點撥,一箭則雙雕。
有理解的盲點,就顯示學生的某些理解還處在漂浮狀態(tài),教師多加關注,并設法抓住這些盲點,恰當點撥,能減少課堂中過度、過頻的點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更有深度。
(作者單位:徐進,長陽縣榔坪鎮(zhèn)秀峰橋小學;胡維森,宜昌市夷陵區(qū)天問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