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厘清語文課程的兩類目標
●張新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加進去一句話: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每一門課程在研究對象、教學任務上應該各有分工。語文課程的專業(yè)是語言學習。其研究對象是語言,其表現(xiàn)形式是語言單位即詞、句、段、篇;教學任務是培養(yǎng)理解漢語、運用漢語的能力,讓學生會聽會讀、會說會寫,逐步掌握漢語交際工具。因為這樣的定位,語文課程才具備了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學科專業(yè)性”。
依據(jù)語言交際這一獨特任務,我們可以對語文課程的獨特目標做一探討。為了完成語言交際任務,我們既要通過語言橋梁,理解對方的意思,實現(xiàn)由“言”到“意”的轉換;也要借助語言橋梁,表達自我的意思,實現(xiàn)由“意”到“言”的轉換。因此,語文課程的獨特能力應該包括以下兩種。
一是理解語言的能力,主要指對語言的領悟力、概括力、感受力和鑒賞力等。請注意,這里所說的理解語言,不僅包括思維活動,也包括感情活動和審美活動;不僅包含對言語內容的領悟,也包含對言語形式的感受。
二是運用語言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運用語言也有簡明連貫得體及準確鮮明生動之要求,同樣包括思維活動、感情活動和審美活動;既有對言語內容的斟酌,也包含對言語形式的推敲。
語言和思維互為依存,語言是一個外殼,其內在則是思維。因此,語文課程的核心能力是指向思維的,語文與數(shù)學、物理等課程一道,整體推動著學生智力品質的發(fā)展。
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一定會體現(xiàn)在方法的獨特上。比如,“誦讀法”對語言的領悟和感受具有特別意義,而它對其它課程意義不大。
正如學醫(yī)者崇尚救死扶傷的情懷,習武者崇尚除暴安良的美德,在長期的語言交際活動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浸潤出一種“漢語情結”,即認同漢語、熱愛漢語、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的情懷,這是語文課程獨有、別的課程沒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雖然語文教材中選用了部分外國文學作品,但經過翻譯已然穿上了純正漢語的外衣)。語文課程應該把這種“漢語情結”作為自己獨特的核心追求,這也是語文課程據(jù)守“語言學習”的基本要求。
語文課程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應該“姓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列舉了如下五條目標:
1.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2.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3.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4.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5.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上列第1條,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角度,指向語文課程的獨特性;第2、3、4、5條則分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角度,指向語文課程必須訓練的獨特能力。這五條,可謂語文課程的獨特目標。
語文課程作為課程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課程一道,完成課程體系的總目標,即“共通目標”。比如,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逐步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等等。這些目標,各門學科都要完成,否則,課程體系的總目標乃至教育培養(yǎng)的總目標就會落空。
為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列舉了如下五條共通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
3.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
4.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5.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
獨特目標和共通目標不是兩個不同的目標,而是一個目標的兩個層面。獨特目標是直接的、顯性的、近期的,共通目標則是間接的、隱性的、遠期的。獨特目標是共通目標的橋梁,二者貴在整合,貴在融合。理想的境界是,在達成語文獨特目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潤物無聲地滲透共通目標。
所以,把獨特目標設定為課程核心目標,是語文課程目標整合的必由之路。用“三維目標”理論來解釋,即“知識與能力”是最重要的維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兩個維度必須附著在“知識與能力”維度之中,不可能獨立存在。三個維度相互融合,三位一體。
這里,有必要指出,語文課程所承載的共通目標,不宜設定為語文課程核心目標。因為這些目標都沒有準確指向語文課程的獨特任務,部分偏離了語文課程論意義上的本體,也不可能在一個課時內達成,并且這些目標在其他課程中也能夠獲得。語文課如果把此類共通目標設定為核心目標,就有可能演化成學習方法課、政治課、哲學課、科普課、氣象課、音樂課、表演課等“百科課”了。有人稱之為“泛語文”現(xiàn)象。
筆者對“泛語文”持寬容態(tài)度。融合性和整體性是課程改革的方向,語文課上偶爾出現(xiàn)交叉和混搭,可以允許其存在。但筆者還是堅持認為,“泛語文”不能過多。語文教師要有點課程意識,有點學科立場,維護語文課程的專業(yè)性。
語文課程以其獨特目標為核心目標,那么其共通目標是否不重要?答案是否定的。共通目標雖然不是核心目標,但它直指總課程體系的目標直至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從長遠來看,共通目標是每一節(jié)課核心目標長期的積淀,是語文課程目標的歸依和終點。
按照這個思路來整合語文課程目標,意味著學生的收獲是立體、多元的。
首先是語文知識能力方面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也收獲語文的方法、語文的情感態(tài)度。其次,收獲基于文本的情感態(tài)度熏陶,為學生的精神成長奠基。再次,促進學習技能、學習情感的發(fā)展。比如,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自我控制能力,養(yǎng)成負責、自律、專注的品質;在合作學習中,提升合作能力,養(yǎng)成團隊精神;在探究學習中,學會思考和創(chuàng)新,養(yǎng)成科學精神。
所以,好的語文課應該給學生多方面的收獲,不僅有知識維度、能力維度,還有情感維度、意志維度、價值觀維度等等,達到全面育人的“生態(tài)課程”之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共通目標與獨特目標并列,將其統(tǒng)稱為“語文素養(yǎng)”,很可能造成語文課程目標的泛化,消解語文課程的獨特性。為了消除這個誤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文字表述上進行了一些處理:在共通目標的第1條和第3條,特意加上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等限制語;在其第4、5條將“探究性學習”“想象和創(chuàng)造”“搜集和處理信息”“運用新技術和多媒體”限制為語文學習的一種形式和手段,但這種表述依然沒有厘清兩類目標的根本區(qū)別,尤其是沒有明確認定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
(作者單位:武漢市英格中學)
責任編輯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