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蕊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封二-01
小學英語是初中英語的基礎(chǔ),初中英語是小學英語的延續(xù)和提高,兩者相互聯(lián)系。然而長期以來,中小學英語教學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相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使初中新生面臨許多英語學習的困惑,英語成績兩極分化現(xiàn)象過早出現(xiàn)。如何解決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是值得我們英語教師認真思索的問題。本文在歸納中小學銜接問題產(chǎn)生原因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解決銜接問題的一些對策和方法。
一、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1.教材編排出現(xiàn)脫節(jié)現(xiàn)象
小學階段使用的教材從自身的編排而言,都不失為較好的入門教材,但與初中使用的教材屬于不同的體系。教學內(nèi)容的編排沒有系統(tǒng)性,話題和知識要么重復,要么嚴重斷層。像初一預備單元在小學4 年級的基礎(chǔ)上再學習26 個字母,那么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的要求沒有任何意義。
2.課程目的、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的差異
在已往的教學實踐、學科組之間的聽課和調(diào)查中。我發(fā)現(xiàn)六年級和七年級在課程目的、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上存在很明顯的差異。(如下表)
七年級,由于教學要求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隨之迥然不同,雖然課堂會開展活動,但所所占時間比例明顯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一課的學習量,教學上更強調(diào)語法、句型、翻譯等方面的操練。與小學相比,中學的教學要求有著階梯式差異,難免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而且隨著知識難度加深,部分學生漸漸地失去了原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
3.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的差異
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性不明確,對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處于好玩的膚淺了解,缺乏正確的強有力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方法。
由于英語考卷的特殊性,選擇題所占比例大,幾乎占60%。部分后進學生存在僥幸的心里,考試中連蒙帶猜都能上30分,甚至比認真學習的學生成績還好。導致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英語學不學都一樣,只要會考試。
大部分學生都存在一些不良習慣,如:書寫不規(guī)范,作業(yè)粗心馬虎,拼寫錯誤多,語法概念模糊,用漢語方式代替英語等。學生普遍缺乏自覺性,且沒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度依賴老師。有些家長反映,孩子完成了布置的作業(yè)就沒事干了,建議老師加大作業(yè)量。這件事說明好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到了初中之后,語言學習的內(nèi)容越來越多,學生除了感知材料外,還必須識記單詞、理解和掌握語言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理性思維的方法,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適應不了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zhuǎn)化。一旦學生的學習方法與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吻合,英語的教與英語的學就會相脫離。
而且單詞的識記成為阻礙學生學習的障礙,學生反映邊記邊忘,每天都在和遺忘做斗爭。
二、如何有效解決銜接問題
1.以教材為切入口
作為中學英語教師要通讀小學英語教材,熟悉小學英語教材教法,以便融會貫通,達到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的銜接點、趣味性,融教于樂。例如為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記憶,可以把一些語法編成順口溜。如對于學生最易搞混的人稱代詞和物主代詞的用法,可用如下口訣:
人稱代詞沒有“的”, 分成主格和賓格。動詞之前用“主格”,動、介后面用“賓格”。物主代詞帶有“的”,分成兩性是特色。后面跟名用“形性”,后面沒名用“名性”。
設計一些容易可行、有趣的英語對話,保持課堂上情緒高漲,讓學生們在開心中學習。尤其對弱勢學生,要時常鼓勵他們。
2.以學生為切入口
進入初中,是學生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轉(zhuǎn)折點,其生理與心理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的關(guān)注和愛護。
1)注意學生心理問題的銜接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增強其自信心,逐漸提高學習水平。
2)注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的銜接
對于學生獨有的年齡特征表現(xiàn)出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好問,英語教師要認真把握好教材內(nèi)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種直觀教具營造生動的語言交流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英語,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進入初中,學生興趣廣博,對于一些名家名著和名星感興趣,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興趣介紹一些英語閱讀材料,在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好學生之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你會更了解學生,更貼近學生,感情近了,你說的話學生會容易接受。課余的交流也為課堂融洽的氣氛作了良好的鋪墊。
3)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銜接
英語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找出問題;課內(nèi)認真聽課和做筆記,積極思考,積極提問的習慣;課后整理筆記,完成家庭作業(yè),及時復習,鞏固提高的習慣;早上朗讀,晚上默讀的習慣。剛步入初中的培養(yǎng)學習技能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
4)布置作業(yè)形式多樣化的銜接
不要總是上課、作業(yè)、考試、隨堂練反復重復,可以舉行唱英文歌、書寫或朗讀等比賽;讓學生嘗試編英語小報;成立互助小組,讓他們互相提英語問題;開展優(yōu)秀作業(yè)展。這些活動都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而且也使學到的知識得以課外延伸。
3.以教師為切入口
一般情況下,初一老師都是剛從上一屆初三畢業(yè)班下來,在畢業(yè)班,因為升學的壓力,課堂教學普遍快節(jié)奏、高容量,語言本身所特有的美都在題海戰(zhàn)術(shù)中被弱化了。對于初一的課程,尤其是預備單元總覺得這些知識很容易,不值得重復啰嗦,在不自覺中以初三學生作參照物了。然而初一的學生,還未從依賴性且無主動性的英語學習中走出來。二者矛盾的沖突成為銜接教學的另一障礙。
所以教師在教學節(jié)奏上要盡量放慢一些,不要以為小學接觸過了,就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一過了之。其實剛進初一的學生在好多方面都學要教師耐心認真的教導和培養(yǎng)。例如:針對初一學生聽課注意力不能持久這一特點,課堂教學可采用講練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如教學字母時,可邊教讀音,邊教規(guī)范書寫,讓學生注意觀察有多少筆畫,占了幾個線格,是元音還是輔音,然后讓學生自己書寫并相互檢查,是否寫得漂亮規(guī)范,寫好后,可以讓學生以所學的字母開頭逐個舉些小學所學過的單詞。再如,作業(yè)批改中注入更多的人情味兒,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善意的玩笑,學生緊張的神經(jīng)被你這種善意的玩笑觸動時,師生之間的距離也就逐漸縮短了,學生會覺得你與他們有共同語言。這種親切的情感毫無疑問會促進你的教學效果。
總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是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點,正確處理這個問題終將推動和促進英語教學,終將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zhì)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韓輝紅.實施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新課程研究(基礎(chǔ)教育). 2015(01).
[2] 黨群芳.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初探[J]. 新課程研究(基礎(chǔ)教育).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