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權力籠罩下的壓制與反抗
      ——從電影《真愛滿行囊》看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

      2016-03-15 17:16:16黃軼斕
      賀州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伊凡貝蒂小木屋

      黃軼斕

      (1.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71158;2.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沙坪壩401331)

      權力籠罩下的壓制與反抗
      ——從電影《真愛滿行囊》看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

      黃軼斕1,2

      (1.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71158;2.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沙坪壩401331)

      作為展現兒童成長危機的一部典型影片,《真愛滿行囊》從電影首映到今日已經有十個年頭了,但里面所涉及到的兒童的自殺、流浪等敏感情節(jié)卻一直是許多人關注的話題。相較于中國同題材的兒童電影,這部電影把被忽略的大眾化的兒童生存困境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盡管他們大多衣食無憂且擁有父母的關愛,但在看似幸福的生活背后卻隱藏著一種擠壓/逃離,權威/反抗的現代新型親子關系,這種關系使得“家”這一空間場域所指向的意義變得更加矛盾和含混,它不僅是我們的心靈港灣和情感歸宿,更體現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一種權力角逐關系,即成人權力和社會權力對兒童的壓制和束縛以及由此帶來的兒童的反抗和對自由意識的渴望,顯然,這種權力關系正是造成童年精神危機的重要因素。

      兒童;權力;反抗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好哥哥》(1925)、《迷途的羔羊》(1936)、《三毛流浪記》(1949)、《蘇小三》(1981)到《愛在旅途》(2014),流浪兒童一直是我國兒童電影中較受關注的群體,他們的身份大多來自社會底層,通常呈現出尋找家園/父母的敘述模式,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家庭或家族的皈依和眷戀,建立一種拯救/被拯救、愛/被愛的親子關系。而法國電影《真愛滿行囊》則反其道而用之,以兒童離開家庭/父母為其敘述模式,發(fā)現了擠壓/逃離,權威/反抗的現代新型親子關系,為我們的兒童電影提供了另外一種敘述視角,也讓我們能更深入地去反思當下的童年生存危機。

      該片是根據法國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兒童電影。導演尚皮耶·亞莫斯是近幾年法國頗受重視的導演之一,一直醉心于兒童電影的他,曾這樣說過:“我的童年和電影是永遠的連結?!北M管這部影片中沒有導演個人童年具體經驗的呈現,但那種壓抑的、逼仄的,甚至有些陰冷和恐怖的氛圍則是他童年揮之不去的情結。影片中年僅10歲的女孩貝蒂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封閉、陰沉而又壓抑的環(huán)境中,令人驚悚的鬧鬼冒險,唯一的玩伴姐姐驟然的離去,父母的貌合神離,付出真心卻換來同學的戲弄,心愛的大狗即將被屠宰而自己的無能為力……似乎無形中有一張權力之網掌控著貝蒂的一切,那種無可名狀的壓力與痛苦,孤單與失落加深了她軟弱無力的無奈感和絕望感。而這一切繪制了貝蒂殘酷的青春和化蛹為蝶的成長陣痛。當那個從父親醫(yī)院逃跑的精神病人伊凡以弱者身份出現的時候,她的這種恐懼無措感才得以排遣,尤其是在對伊凡的傾訴中她獲得了心靈的滿足、安慰以及從未有過的尊重和權力,于是她精心地把伊凡藏匿在廢棄的小木屋里,兩顆失意的靈魂在黑暗的夜里相互取暖。然而母親把小木屋改裝成游戲室的命令卻讓這段隱秘而又溫暖的友情不得不戛然而止,最終貝蒂在黎明還未到來的時候送走了伊凡。生無可戀的貝蒂選擇了自殺,而出逃又折回的伊凡那一聲大喊打斷了劃向手臂的玻璃,他們選擇了逃離和流浪。事實上,輕生抑或出走已經成為當下很多現實生活中兒童的選擇方式,可見權力籠罩下的兒童成長危機已經成為了當下兒童較為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從地理空間以及空間中的人物關系兩個維度可分析出影片中時時籠罩的權力陰影。

      一、權力視閾下的地理空間

      作為20世紀以來最具挑戰(zhàn)性和反叛性的法國思想家福柯,早在70年代就已經開始關注空間和權力之間的關系。在他的《權力的地理學》《另類空間》及《空間、知識、權力》等訪談和講稿中都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空間在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中都極為重要,空間在任何的權力運作中也非常重要。”[1]29影片中圍繞著貝蒂的外部空間場域主要有貝蒂一家所居住的大屋、附近的精神療養(yǎng)院,處在大屋和精神療養(yǎng)院中間位置的小木屋,還有學校、鬼屋及狗場。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空間場域都借助貝蒂的行動串聯(lián)在一起。筆者藉此選擇影片中出現次數較多的大屋、精神療養(yǎng)院、小木屋來分析權力的運作。

      (一)大屋

      從影片中不難看出,貝蒂一家所居住的大屋處于渺無人煙、荒草叢生的鄉(xiāng)村一角?;璋档墓饩€,陰森空曠的一個個房間給人一種窒息、壓抑、恐懼的感覺,一如那神秘莫測的鬼屋。環(huán)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向人們訴說著一切。首先,從空間的顏色來看,房間的顏色以灰色、黑色等冷色調為主,與身著大紅色的貝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冰冷的外在物質空間和渴求溫暖的內在心靈的對比,而房屋所處的大環(huán)境以及房間的色調都不是貝蒂能左右的,它受制于成人的安排和設計,這就意味著貝蒂無法擺脫成人權力的支配,只能毫無選擇地生活在這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空間之中。其次,在家居物品的大小及選擇上,處處體現的是成人的意志,而非兒童的需要。如過于寬大的餐桌及幾乎能遮住貝蒂臉龐的餐具,這些和矮小瘦弱的貝蒂之間又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這就說明在這個家庭中成人慣于忽視或者是漠視兒童的需求。而這種忽視的背后正是成人乃至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體現,即成人的主體權力意識和兒童的客體附屬意識。環(huán)境的潛在話語暗示了貝蒂被壓迫、被忽視、被約束的被動命運。

      (二)精神療養(yǎng)院

      在貝蒂所居住的大屋旁邊就是一個管理森嚴的精神療養(yǎng)院。貝蒂的父親正是該療養(yǎng)院的醫(yī)生。??略凇杜R床醫(yī)學的誕生》一書中就提到疾病的三次空間化,其中在第三次空間化中說道:“一個特定社會圈定一種疾病,對其進行醫(yī)學干涉,將其封閉起來,并劃出封閉的、特殊的區(qū)域,或者按照最有利的方式將其毫無遺漏地分配給各個醫(yī)療中心?!保?]1他認為這種劃分的背后是政治、經濟、社會等綜合性問題的體現,是人們運用建立一套嚴密制度的方式來彰顯權力。顯然,影片中對以伊凡這樣精神病患者的隔離、關押也正是社會集體權力的一種體現。在這個空間里,他們被醫(yī)生、護士,甚至警察所管理和約束,因此當伊凡逃跑后,他們才會千方百計地搜尋,因為逃離是對他們權力的一種反抗,而貝蒂藏匿伊凡并幫助伊凡逃過他人的搜尋,一方面出于純良的天性和自己對友情的渴望,但更多的則是在伊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令人窒息的壓抑環(huán)境,同病相憐的境遇讓她毫不猶豫地站到了伊凡一方來反抗權力的壓制與約束。

      (三)小木屋

      影片中小木屋的存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空間設置上,它位于貝蒂所居住的大屋和伊凡所在的療養(yǎng)院的中間,這就意味著它是這兩個令人壓抑的物理空間的平衡點,也是貝蒂和伊凡的連接紐帶。在用途上,小木屋原是貝蒂存放自行車等雜物的地方,里面有很多貝蒂廢棄的玩具。在所有權上,影片的前半部分貝蒂擁有了小木屋的鑰匙,這就意味著小木屋成為了成人權力控制之外的一個地理密空間。而當貝蒂把從療養(yǎng)院逃出來的伊凡藏在小木屋以后,小木屋更是成為了一個反抗成人權力和社會權力的秘密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伊凡對貝蒂的稱呼由醫(yī)生女兒到貝蒂,再由貝蒂到伊麗莎白,醫(yī)生女兒的稱呼意味著兩人初識的時候伊凡把貝蒂看作權力集團的一部分,認為兩者仍然是管理與被管理,約束與被約束的關系;而逐漸改為貝蒂這一昵稱,說明兩者關系更親密,但其背后的權力指向并不明確;最后貝蒂讓伊凡稱呼她為伊麗莎白這一全名,則體現的是貝蒂渴望平等、被尊重的內心隱秘愿望在伊凡這里獲得了滿足。顯然在這里他們建立的是一種平等、友好的和諧而又溫暖的理想情感關系,而這一關系正是貝蒂在大屋、伊凡在療養(yǎng)院中無法獲得的。然而,以父母為代表的成人權力最終還是伸向了小木屋。他們逼迫貝蒂交出鑰匙,并最終把小木屋打造成了他們強加給貝蒂的游戲室。表面上游戲室是專為貝蒂而創(chuàng)造的空間,實際上游戲室的建立并沒有征詢貝蒂的意見,是成人權力意志的表現,也是成人管理、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因此,小木屋這一空間的存在體現了由最初貝蒂和伊凡所建立的理想關系到最終淪為成人與兒童的權力關系這一巨大轉變。

      二、權力視域下的人物關系

      ??碌目臻g理論不僅僅指向實際的地理空間,更是指向地理空間背后人的具體活動及其關系。正如一些研究者所發(fā)現的那樣,“??抡J為空間是不能與人的活動相分離的,是具體的人的空間——實踐形式。換句話說,空間不是現成給予的東西,而是通過實踐和關系創(chuàng)造的”[3]117。事實上,人物之間的權力關系正是空間分布和建構的內在根本性因素。

      (一)貝蒂與父母

      貝蒂和父母的關系一直是影片重點書寫和表現的內容。也是成人與兒童權力關系最為重要的體現。影片中,貝蒂很想與父母親近,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她曾經與父親歃血為盟約為朋友。但她的這一想法只是她的一廂情愿而已。我們從買狗事件上就可以看出貝蒂父女的真實關系。每次放學后,貝蒂都會來到賣狗場。穿過一個個密實的籠子,傾聽著一聲聲凄楚而又充滿恐懼的狗吠,貝蒂走向了那只高大的黑狗,她給它取名字叫史尼克。狗場老板說只有一周的時間,如果貝蒂不買走史尼克,它將會被殺掉。貝蒂一次次地哀求父親買下史尼克,但父親堅決地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那只狗太大,可能會有攻擊性,他想當然地認為貝蒂需要的是一只小巧可愛的小狗,而不是像史尼克那樣的兇猛的大狗。父親拒絕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成人對兒童的輕視和約束。他沒有尊重貝蒂自身的心靈愿望,用自己的臆想來否定貝蒂的合理訴求,以權威、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和貝蒂對話。所以貝蒂奢望的與父親“歃血為盟”的平等情誼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小木屋改造事件上又充分地展現了貝蒂母女之間的真實關系。母親五次三番地命令貝蒂交出小木屋的鑰匙,出于自己的意志,一廂情愿地把它改造成貝蒂的一間游戲室。殊不知,貝蒂已經不再需要游戲室了,她迫切需要的是平等、真誠的友情以及溫暖、和諧的親情。母親與貝蒂錯位的心態(tài)正表現了成人的對兒童的忽視以及成人的絕對權威地位。

      面對父母權力意志的步步緊逼,弱小的貝蒂只得以自殺(自殺未遂)、流浪、偷偷救下大狗史尼克等方式來完成對成人權力控制的逃離和反抗。離家成為了他們不得已的選擇,流浪讓他們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快樂。而當父母找到流浪的貝蒂時,貝蒂拋給父母的話卻是:“請叫我伊麗莎白!”她用這種方式向父母宣告自己已經長大,也用這種方式反抗父母的權力,表達自己渴望被尊重和與父母平等對話的心理愿望。事實上“貝蒂”是一種昵稱,是父母對兒童寵溺和親近的體現,當然這種稱呼里面也暗含著不平等的權力關系,試想,為什么父母能稱呼孩子小名,而孩子不能稱呼父母小名呢?在這里成人與兒童之間實際上構成了命名與被命名的權力關系。而貝蒂又為什么希望別人稱呼自己大名呢?稱呼大名一般發(fā)生在較為正式的場合或者平等的人之間。在這里實際上是貝蒂希望獲得尊重、希望快點長大且與成人平等對話的表現,也是兒童對成人權力反抗和挑戰(zhàn)的重要體現。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理論家班馬先生曾說:在童年期,孩子的心理特征是崇拜強者和渴望長大的。這是因為兒童在成人面前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很多時候也無法擺脫成人的權力意志,為此他們產生了由對強大與權力的向往與渴望到對擁有權力的成人的崇拜與羨慕的心理轉變。但成人權力意志又壓制并約束著兒童的行為與愿望,這使他們在崇拜成人的同時又反抗成人,這種矛盾的心理自然也促使他們產生渴望自己早日變大變強的成長愿望。因為只有長大了才能獲得成人式的權力,也才能擺脫成人式的權力。貝蒂對父母稱呼大名的要求流露了渴望早日長大的隱秘訴求,也正是對成人權力反抗的集中體現。

      (二)貝蒂與他人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10歲的貝蒂應該處于人格發(fā)展的第四個階段,即潛伏期(the latency stage 6-11歲),這也是兒童性本能相對安靜的時期,此時的兒童從對自己身體的關注轉向了對外部環(huán)境的關注,包括對社會,對他人,尤其是同伴的需求表現明顯。也就是說,處于潛伏期的貝蒂內心慢慢覺醒,她已經意識到了身邊無處不在的權力關系,因此迫切地需要從他人,尤其是同齡人那里得到平等、自由和被尊重的感覺來消解權力的陰影。但顯然,這樣的愿望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受挫。事實上,同齡人之間的關系往往也是成人權力關系的縮影和再現。

      影片中除了重點講述了貝蒂與父母的關系之外,還有意設置了貝蒂與姐姐、同學及伊凡等同齡人的關系。姐姐是貝蒂唯一交心的朋友(當時伊凡還沒出現),她們懷著好奇而又恐懼的心理一起去鬼屋探險,但當鬼屋的門徒然打開的時候,姐姐丟下貝蒂自顧逃離了現場,而緊接著貝蒂就得到姐姐馬上離開這里的消息。如果說,逃離鬼屋時姐姐丟下了妹妹是一種短暫的離去的話,那么姐姐帶著無限憧憬和喜悅離開貝蒂到城里讀書,則是一種長遠的深刻的離去。姐姐逃離的身影暗示著貝蒂在同齡人中尋求平等與尊重愿望的失敗。

      貝蒂在學校的生活不是影片關注的重點,但在少有的幾個鏡頭中,仍然感受到了來自同齡人的排斥和嘲笑。第一次是貝蒂因為地理課上的小錯誤,引起全班同學的哄然大笑。在刺耳的笑聲中,貝蒂縮在小小的座位上,顯得是那么的孤立無援。第二次是因為聽信胎記男孩的話,好心的貝蒂為了幫助男孩祛除臉上難看的胎記,把凌晨自己儲存的尿液給了男孩,而這不過是胎記男孩的一個惡作劇。在同學們又一次的哄然大笑中,貝蒂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被肆無忌憚地踐踏,權力在群體實施嘲笑這一行為的背后隱隱作現。這是一種來自同齡群體的道德、價值審判,嘲笑是他們審判的態(tài)度和結果,顯然,貝蒂不符合他們潛在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當然貝蒂被排斥和孤立就不足為奇了。而被群體排斥在外的胎記男孩也通過對貝蒂的戲弄得以靠近了這個群體,并得到了群體的接納。這似乎是“他人即地獄”的成人戲碼在兒童關系中的上演。

      只有在同樣處于被驅逐地位的伊凡那里,貝蒂才獲得了久違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覺。如果說倆人剛開始建立的關系中,貝蒂以藏匿、幫助并提供食物的方式“拯救”伊凡的話,那么來自窗外的伊凡一聲斷喝,打落了貝蒂割向手腕的玻璃則是伊凡完成的對貝蒂的第一次拯救。他讓貝蒂獲得了新生,選擇了流浪,從而感受到了擺脫權力籠罩后的自由、和諧及平等的真正含義。雙方互為拯救與被拯救的“平衡”關系實際上體現的正是平等的根本要義。而在影片結尾處,貝蒂和伊凡被貝蒂的家人逼到了鬼屋的閣樓上,意味著流浪所建構的反權力生活只是曇花一現,權力對自由、平等關系的逼迫和壓制又再次襲來,他們逃無可逃,躲無可躲。于是伊凡走向了閣樓的邊緣,準備輕生。是貝蒂一聲聲的呼喊和請求才讓伊凡回到了安全的地方,打消了輕生的念頭。而此時貝蒂卻腳下一滑,在即將摔下去的那一瞬間,伊凡及時地伸出了手,把貝蒂拉了上來,拯救與被拯救的“平衡”關系再次出現,是對平等、自由、尊重等反權力意識的再次闡釋。但最終這種烏托邦式的反權力關系不得不走向終結,因為他們不可能真正實現脫離他人的生活方式??梢灶A料的是他們的結局也只能是向強大的社會權力和成人權力妥協(xié),重新回到以前被管控的生活秩序中,離家后被迫回家的行為也只能是他們必然的選擇。實際上,貝蒂和伊凡的回歸也是每個人的宿命,生活在別處,每個人又何嘗不是生活在他人的約束和管控之中呢?只是出于弱勢的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充足而已。

      總之,天真無邪的笑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朋友親密無間的情誼……這一串串字眼都會是許多成人對兒童生存境遇的想象,其實這是成人建構出來的童年生活。我們通過走進貝蒂的世界,發(fā)現的卻是危機重重、復雜而又殘酷卻不乏溫情的童年生態(tài),這種生態(tài)是管理與被管理的權力角逐,愛與被愛的訴求以及出走與回歸的掙扎……它裹挾著成長的陣痛、無奈、失去、欺騙、愚弄、壓抑、反抗、逃離、孤獨、快樂、獲得、信任、保護、合作、安慰等等,它是矛盾的,是權力運作下兒童壓抑的生存狀態(tài)的展現,也是兒童對禁錮的現有生活秩序逃離與反抗的流露,是權力壓制下覺醒與抗爭的童年,而這似乎也是對童年精神危機的一個遙遠的回應。

      [1]包亞明.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米歇爾·???臨床醫(yī)學的誕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3]張梅,李厚羿.空間、知識與權力:??律鐣械目臻g轉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3).

      Oppression and Rebellion under Power: Children's Survival Condition showed in the “Call Me Elisabeth”

      HUANG Yi-lan1,2
      (1.Department of literatur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nan Haikou 571158;2.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

      As a classic film to display of children's growth crisis,the“Call Me Elisabeth”has already been on show for ten years since its first show,but the children's suicide,vagrancy and other sensitive plot has been a topic.Compared with the films with the same theme in China,the film took the ignored children's survival plight as the main object.Although most of them are wealthy and have parents'love,but behind the seemingly happy life there is modern new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extrusion/escaping,authority/defiance,the relationship made the meaning of“home”more contradicted and vague.It is not only the harbor of our hearts and emotional end-result,but also embodies relations to struggle power between the adult and the children,namely adults and social power repression and bounding with the children resulted in children's resistance and the longing for freedom consciousness. Obviously,this power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childhood mental crisis.

      children;power;resistance

      J905

      A

      1673—8861(2016)04—0100—04

      [責任編輯]肖晶

      2016-11-15

      黃軼斕(1979-),女,重慶長壽人,海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重慶師范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兒童文學。

      猜你喜歡
      伊凡貝蒂小木屋
      獨一無二的伊凡
      新少年(2023年10期)2023-10-24 07:47:18
      《草原上的小木屋》——拓荒者的奇妙之旅
      學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38
      被新型冠狀病毒隔離的人們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06-02 02:04:14
      劍齒虎⑤
      小福爾摩斯(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春穗奶奶的小木屋
      趣味(語文)(2019年5期)2019-09-02 01:52:42
      百變貓咪
      枯葉蝶的秘密
      “大豐收”和小木屋
      自私的公雞
      貝蒂的項鏈
      阜新市| 红河县| 阿坝县| 浑源县| 观塘区| 青冈县| 石门县| 琼中| 溧水县| 宝坻区| 武川县| 社会| 千阳县| 彩票| 义马市| 张家港市| 虹口区| 大埔区| 沙田区| 黄梅县| 乐陵市| 同江市| 巴里| 乌兰浩特市| 江都市| 三亚市| 江永县| 新沂市| 老河口市| 泰顺县| 巫溪县| 平湖市| 长沙县| 弥勒县| 广西| 赤壁市| 红原县| 清涧县| 枣庄市| 若尔盖县| 加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