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北京100732)
水族拱陸鐸和壯族布洛陀信仰及其神話比較
李斯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北京100732)
水族與壯族同為駱越后裔,水族祖先拱陸鐸與壯族祖先布洛陀信仰有共性,其神話也遺存著相似的內(nèi)容。在分析水族拱陸鐸與壯族布洛陀信仰及其神話的基礎(chǔ)上,可探索水族與壯族的共同文化表征與內(nèi)涵,揭示早期駱越文化在后裔民族中的遺存。
拱陸鐸;布洛陀;神話;信仰;駱越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云:“牂牁西下邕、雍、綏、建,故駱越也”,“今邕州與思明府憑祥縣接界,入交趾海,皆駱越地也”。今貴州南部至南寧、賓陽一帶,都是駱越的故地。水族自稱為“雖”(sui3),是駱越后裔?!端搴喪贰分械挠^點代表了多數(shù)研究者的意見:“水族是由‘駱越’的一支發(fā)展起來的?!保?]5水族民間的古歌謠曾敘述,水族人民原先住在邕江流域的“岜雖山”地區(qū),但是由于戰(zhàn)亂連連,民生不安,他們便朝西北方向不斷遷徙,沿河而來到河池、南丹一帶,再溯龍江而上,到達了都柳江流域[2]457。從此,他們生活在貴州、廣西兩省交界之地,逐漸形成了新的單一民族——水族。水族的遷徙古歌《在西雅,上廣東》中唱到:“古父老住在西雅。從西雅上廣東,在廣東做不成吃,在廣西積不起錢。哥沿渾水上去,弟順清水下去,中間公渡過了河,過渾水來到丹州(今廣西南丹)?!保?]69-70歌中的“西雅”即“岜雖山”一帶。駱越故地也是壯族人世代居住之所,至今壯族仍是廣西的原住民與主體民族。水族與壯族同為駱越后裔,他們在信仰與文化上的共通與相似之處,對研究早期駱越文明有著重要的啟示。
(一)拱陸鐸和布洛陀信仰及其儀式
水族信奉“拱陸鐸”(goy5ljok8to2),又寫成“公六奪”“拱六奪”“拱略奪”等,“拱”是水語對年長男性的尊稱。壯族信奉的祖先神布洛陀,壯語常稱為“pau5luk8to2”,又寫作“保羅陀”“布洛朵”“布羅陀”等。比較之下可看出,“陸鐸”的發(fā)音與布洛陀的“洛陀”發(fā)音相去不遠,二者應(yīng)是水族和壯族先民共同信仰發(fā)展的結(jié)果。
水族拱陸鐸與壯族布洛陀的信仰傳承都與本民族的巫師有著密切關(guān)系。水書先生“艾莫”(Ai Mbo)在各種祈求生產(chǎn)、節(jié)慶、喪葬上祈請拱陸鐸賜福護佑。尤其是喪葬儀式上,特別要敬奉拱陸鐸,追憶民族起源、繁衍、遷徙、繁榮的歷史;驅(qū)逐惡鬼的儀式上,也要讓拱陸鐸來“截斷”,讓他們不在危害人間[4]25-26。拱陸鐸的家族共有14個鬼,即俺六甲、公三辛、牙三乙、免四奴、補六奪、公六瓜、補哈浪、公乃西、牙傘尼、公啟高、牙報補、補加西、尼加煙等,分管水族人日常生產(chǎn)生活、擇時日之吉兇、護佑百工之事等等,民間在樓上或谷倉內(nèi)對其進行祭祀。在貴陽都勻,一位水族研究學者G①曾向筆者介紹當?shù)毓瓣戣I的信仰情況。他說,拱陸鐸是民間信仰的創(chuàng)世者,水書先生在運用到水書時,都要先供奉拱陸鐸。G的兄長是一名水書先生,他雖然信奉拱陸鐸,但并不將之寫在供奉的牌位上,而是需要請拱陸鐸護佑時焚香祭拜、進貢即可。如建房時候請水書先生來做儀式,水書先生則要請拱陸鐸。同一寨子中的女巫,原先也供有拱陸鐸的牌位,后因遭受火災(zāi)后便不供了。有的木工,現(xiàn)供奉魯班,但有的也供奉拱陸鐸。他們并不設(shè)立寫有拱陸鐸的牌位,而是指定一個地方,逢年過節(jié)去燒紙錢,拿酒肉祭供,并在那地方沾上雞毛,表示自己已經(jīng)進貢,以祈求拱陸鐸保佑。因拱陸鐸是最早的造房者,并且十分聰明,故而為水族木匠所推崇,希望得其護佑,這體現(xiàn)出水族人民對拱陸鐸高度的心理認同。在民間,拱陸鐸還具有一定的信仰約束力,作為道德準則、禮俗規(guī)則的評判者而存在。如果誰不遵守水族社會的秩序,將會被拱陸鐸懲罰,這種民間信仰體現(xiàn)了一種道德秩序的力量。
壯族布麼(Boux Mo)信仰布洛陀,在各類大小儀式上都要請布洛陀、麼淥甲以及諸神蒞臨,禳解冤怪,祭祀贖魂,向他們祈求平安與興旺。布洛陀被視為麼教的祖師爺,麼教經(jīng)文里說,布麼所使用的經(jīng)文抄本、所執(zhí)行的各類儀式程序,都是他創(chuàng)立的。布麼所舉行的各類麼儀式,有大小之分。大的儀式常為集體性儀式,如紅水河流域的“殺牛祭祖宗”“安祖宗”、右江流域的“掃寨”等,文山地區(qū)祭祀布洛陀樹等。小儀式常以小家庭為單位,因個人原因延請布麼前來舉辦各種儀式,如為殤死者贖魂的儀式,為六畜贖魂的儀式,因家中怪異現(xiàn)象而消除不利的儀式。在不同儀式上,布麼使用不同的經(jīng)文抄本,如“安祖宗”儀式使用全本的布洛陀經(jīng)詩,而贖魂等小儀式則使用相關(guān)的“麼漢王祖王”“麼王曹”“贖?;辍薄包N兵百宿”等抄本或章節(jié)。
(二)拱陸鐸和布洛陀神話
在水族民間流傳有關(guān)于拱陸鐸的大量口頭敘事,有的以水族單歌、雙歌等歌謠形式傳承,有的以神話、傳說等散體敘事出現(xiàn)。這些口頭敘事,歌頌了拱略鐸的豐功偉績,如創(chuàng)制水書、教人們制造柴刀等各種生產(chǎn)工具、通曉宇宙和歷法、掌握生死法術(shù)等。
如水族古歌中敘述水族先民住在岜雖山上,還生活在洞中,拱陸鐸就教大家起房造屋,改善生活條件[2]457,歌中還敘述了拱陸鐸的身世及其作為水族先民首領(lǐng)的身份[2]458:
陸蒙公他是陸鐸的父親。
松落奶又生了四個女孩。
……
岜雖山頂上,干活真忙碌。
陸鐸最伶俐,被推首領(lǐng)全擁護。
古歌還敘述了拱陸鐸創(chuàng)造經(jīng)書的過程[2]458:
陸鐸最聰明,
他通曉日月星辰。
他寫水書傳后代。
寫的水書指引后代人。
陸鐸最聰明,
他通曉生死法術(shù),
掌握運行的日月星宿,
了解人間的善惡心腸,
與門徒共創(chuàng)立了水書。
……
他創(chuàng)造的水書,
有黑書和白書。
寫黑書,
教人們懲治冤家對頭。
寫白書,
教人們掌握擇日安葬,
使后代得安詳幸福。
以雙歌形式唱的《陸鐸、陸甲造水書》說[2]460:
初造人先造陸鐸,陸鐸公住燕子洞。
造陸鐸也造陸甲,陸甲公住蝙蝠洞。
他兩個水族遠祖,給水家創(chuàng)造水書。
……
造天干也造地支,干與支推算時辰。
造日月也造四季,日與月日夜運行。
早四季分清冷暖,春夏暖播種五谷,秋冬冷收割備耕。
陸鐸公聰明能干,水家人個個稱贊。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獲得對拱陸鐸的一個總體印象,他是水族先民中最有智慧、最聰明、創(chuàng)造了水書并被大家推舉為首領(lǐng)的一個祖先。
布洛陀神話被布麼整編于經(jīng)詩之中,也流傳于民間口述之中。筆者將布洛陀的神跡歸納為6個方面:1.天地起源時頂天增地;2.布洛陀與雷王、圖額兄弟分家;3.布洛陀造人;4.布洛陀造日月;5.布洛陀幫助人們找火、找谷種、造牛等物質(zhì);6.布洛陀創(chuàng)造文化與社會秩序,包括造文字歷書、造麼及其儀規(guī)、造領(lǐng)導者、讓人會說話、安名定姓、教人捕魚以及造房子等[5]1-68。在神話中,布洛陀是一位很慈祥的長者。他樂于助人,因為忙于幫助大家蓋房子,而沒有時間為自己蓋房子,直到去世還住在巖洞(樹下)。他十分聰明,又有神力,每次他來輔助布麼做儀式,山河斷流,虎豹受之驅(qū)使,他拄著拐杖,背著神圣的經(jīng)文前來,保證了儀式能順利進行。
壯族布洛陀和水族拱陸鐸的地位和功績具有相似性,其中的要點包括:被譽為本民族中最聰明的祖先;被推舉為人類的首領(lǐng);教人們蓋房,自己卻居住在山洞;創(chuàng)造了文字、歷書,教會人們按歷法時序生活;會卜算,教人們通過儀式活動來趨利避害。
甚至連敬奉拱陸鐸和布洛陀的方式,都十分雷同,即不必刻意設(shè)立他們的神位,而是在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通過祭祀以祈求、懇請他們前來指點。從神名、神話敘事到民間信仰的表現(xiàn),拱陸鐸和布洛陀所具有的共性,讓我們更堅信二者應(yīng)為早期水族和壯族先民共同信仰分化的結(jié)果。
文字記錄人類語言,使思想得以更快更遠更久地傳播,它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出現(xiàn)也被視為一個民族邁入文明社會的標志。
水書是水族人民的文字,被稱為“泐睢”(l?1sui3),為民間的水書先生所掌握,主要用來記錄水族天文歷法、歷史、宗教、倫理等方面的知識。水族《泐雖被焚》、《陸鐸求學》的神話都講述了拱陸鐸和水書的發(fā)明有關(guān)。水族人民傳說,水族文字是水族的先祖拱陸鐸創(chuàng)造的。他花了六年時間創(chuàng)制文字。起初,水族文字多得成箱成垛,堆滿一屋子。后來,因拱陸鐸利用水書為一個小孩推算出見到生母的日子和方法,驚動了天皇。天皇認為水書太厲害,他怕人們掌握了水書后難于對付,于是派天將用裝著火藥的小葫蘆騙取小孩的歡心,結(jié)果,小葫蘆里的火燒了裝著水族文字的房子,只剩下壓在硯臺下的幾百個字。拱陸鐸生怕再遭天皇算計,此后全憑記憶來記住文字,誰也偷不走。從此,水族只剩下這靠口傳心記的幾百個文字了。還有神話說,開天辟地之后,水族沒有文字,記事很不方便。人們推舉了六個記性最好、心地和善的老者,到仙人山學文字。仙人就依照水族地方的飛禽走獸造成了水書。水書的字比較古怪,有的字像家里喂的牲口,有的像飛鳥,有的字像老虎的頭,還有不少的字什么圖樣也不像,就要硬記硬背它的音和模樣。在把文字帶回家的路上,六位老人中有五位老人病死,只剩下拱陸鐸。一個叫哎任黨(水語即“不認識的人”)的人又搶走拱陸鐸記錄文字的資料并付之一炬。最后,只剩下拱陸鐸當時揣在懷里的那本書。雖然加上了拱陸鐸憑記憶寫的一些字,但文字字數(shù)已大大減少。為避免哎任黨的謀害,拱陸鐸故意用左手寫字,改變字跡,還將一些字反寫、倒寫或增減筆畫,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水族文字[6]。水書包括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時令節(jié)氣、鳥獸魚蟲、身體五官、率屬稱謂、數(shù)目方位等,有自己獨特的“水歷”。另,在貴州省獨山縣水巖鄉(xiāng)水東村,當?shù)氐乃迦巳栽谟盟Z吟唱一首古老的民謠,翻譯成漢語是這樣的:“有個老人叫陸鐸,四季居住山洞中。青石板上造文字,造得文字測吉兇。所有良辰全送人,等到自己造房時。書上已無好日子,無奈只好住洞中。若問深洞在哪里,就在水巖和水東?!保?]講的也是拱陸鐸創(chuàng)造水書的神話內(nèi)容。
壯族的文字發(fā)展經(jīng)過三個階段,首先是刻劃文字時期,其次是始于唐宋的古壯字時期,最后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新壯文時期。布洛陀神話中描寫了壯族先民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使用的刻畫文,稱其為Sawgoek(根源書)或Sawva(花紋書)。布洛陀經(jīng)詩中說,布洛陀造出了黑色的根源書、做干欄用的書以及經(jīng)書等等[8]255-256。另外一種敘述更具為奇幻,說文字是蟲子爬出來的:前世未有文字歷書,人們做事不知道擇吉避兇,造成災(zāi)難。甚至種田時都遭蟲害,螟蟲吃掉敢卡王地里的莊稼,吃掉皇帝田里的禾苗。王大為惱怒,于是捉螟蟲來上夾。螟蟲乞求饒命,讓王要紙包上螟蟲,過九天打開來看,只見螟蟲爬來爬去,紙上變成筆畫字樣,造成了一行行大字、小字。王將這些畫滿字的紙訂成本子,就成了歷書,制定了年月,定出了兇日吉日,按照歷書來管理國家。敢卡王和皇帝送書給百姓,以歷書通天下。人們起房子、娶媳婦選擇吉日,葬墳擇定方向,有病等等都按書診斷。歷書從此世代相傳[9]40-49。
近年來,在廣西百色市平果縣發(fā)現(xiàn)的感桑石刻又為尋找壯族先民早期的刻畫文提供了新的證據(jù)。感桑石刻得名于其發(fā)現(xiàn)地“感?!?,也常被寫為“甘桑”。感(甘)為壯語“巖洞”(gamj)的漢字記音,桑則為“高”(sang)之意,地點位于平果縣城西北約十公里的右江北岸。當?shù)爻鐾亮舜笮〔灰坏氖?,上面刻有各種字符。目前統(tǒng)計各處石板上的字符約為1萬個②。文物專家認為,甘桑石刻字符應(yīng)為古駱越民族方國時期創(chuàng)造的文字。其中少數(shù)文字已得到初步破譯,內(nèi)容涉及雨水、水田、巫師儀式、王權(quán)等,據(jù)推斷有可能是駱越方國統(tǒng)治者或祭司舉行儀式時吟唱的祭詞[10]。
在中原漢文化進入嶺南之后,壯族先民又參照漢字的偏旁部首,創(chuàng)造了可以表達壯語讀音與意思的古壯字。古壯字在唐朝就已被使用,廣西南寧市上林縣的唐碑上,刻有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壯字。整合了布洛陀神話的布洛陀麼經(jīng)經(jīng)文,更是以古壯字寫就并流傳至今。這兩次創(chuàng)造文字的嘗試都是壯民族為了尋求自身文化發(fā)展、民族進步而做出的多方努力。他們對文字的重視深深隱藏在這則古老的布洛陀神話之中。
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刻畫文出現(xiàn)在廣西欽州市大寺鎮(zhèn)那葛村馬敬坡出土的商代石磬上。桂林平樂銀山戰(zhàn)國墓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刻畫符號40余個,其中的10余個更是多次出現(xiàn)。武鳴馬頭安等秧戰(zhàn)國墓葬也出土了有刻畫符號的陶器,形制與平樂銀山發(fā)現(xiàn)的十分相似,但字數(shù)僅有20個。此外,岑溪花果山的戰(zhàn)國墓中也曾發(fā)現(xiàn)類似刻畫符號11個。1980年在象州羅秀鄉(xiāng)征集到的3件陶器上有3個刻畫符號。隆安縣巖洞里出土的玉錛,其柄上也刻有3個符號[11]340-34。在廣西南寧市大明山天坪山上,也曾發(fā)現(xiàn)一些被譽為“天書”的符號。它們大部分是直線條的幾何形符號,圓形、曲線形的較少。多數(shù)符號雖看似隨意刻畫,難以斷定含義,但有少數(shù)帶著圖畫狀的象形符號,如蛇鳥組合符號、弓箭符號、劍戟形符號,可被視為象形文字的雛形。據(jù)考證,這些刻畫文應(yīng)為生活在這一帶的駱越國(商代中期——秦朝初期)民的文字雛形。正因為有了統(tǒng)一的駱越政權(quán),作為文明象征的刻畫文字才有了發(fā)展的契機[12]。如今,水書的字體結(jié)構(gòu)主要有三種,其一為類似倒寫或反寫的古體漢字;其二為象形字;其三為表達漢音、使用水語象形字的形聲字[13]143。水書中的部分符號,與上述刻畫文都有相似之處,它們都以簡單的直線、斜線等線條構(gòu)成,簡潔清晰,書寫規(guī)整有力,并表達一定的涵義??梢?,在漢字影響擴大之前,壯侗語族群先民應(yīng)產(chǎn)生了共同的刻畫文字,或許它還不成熟,或許還處于初步階段,但它對開啟文明之光具有特殊的意義。
刻畫文傳承在中原漢文化進入嶺西地區(qū)后發(fā)生了斷裂,駱越后裔在中原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下逐步使用經(jīng)過統(tǒng)一的漢字。盡管如此,各地駱越后裔仍然留下了諸多刻畫文的遺留或新發(fā)展,有待專家學者日后繼續(xù)破解。它們的存在至少表明了駱越先民曾邁入了新文明時期,創(chuàng)造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字符號,擁有了自己的文字雛形。這與駱越后裔——水族、壯族神話中對文字出現(xiàn)的描述遙相呼應(yīng)。前面曾介紹過水族《泐雖被焚》和壯族的大火焚書神話,此外布依族神話中也有仙女焚報陸奪經(jīng)書的情節(jié)。大火燒毀字書的說法,或有其歷史根據(jù)。在這些民族先民——駱越人發(fā)明了早期文字之后,適逢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派出50萬大軍,向嶺南進發(fā),5年后攻下嶺南,設(shè)桂林、南海、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且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就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因此,在并入統(tǒng)治領(lǐng)域的壯侗語族群先民地區(qū)采取焚書、推行秦朝文字不是沒有可能的。這種記憶被存留在侗臺語族先民的神話之中,并隨著民族的分化而繼續(xù)被用來解釋今日本民族文字的現(xiàn)狀。
根據(jù)梁庭望先生的研究,水族文化與壯族文化同屬于江南稻作文化圈的華南文化區(qū)[14]。稻作文化是駱越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支撐著拱陸鐸和布洛陀信仰的水族和壯族文化傳統(tǒng)中仍延續(xù)著一些比較突出的稻作文化特征。
(一)飯稻魚羹的稻作生活方式
水族分布的地區(qū)多為山區(qū),且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珠江水系的都柳江、龍江都是主要的水源。水族人民種植水稻的土質(zhì)差異大,有紅黃泥、黃泥、灰泡泥、紫土泥、石灰泥、潮土泥等。他們還開發(fā)了山地中的爛銹泥水田、煤水田,稻田開發(fā)技術(shù)成熟,歷史悠久,是長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踐的智慧結(jié)晶。由于目前水族居住的地區(qū)以山區(qū)為主,經(jīng)過2000余年的開墾種植,已形成了獨特的山區(qū)梯田稻作農(nóng)耕文化。但水族種植水稻的歷史還可以上溯到其未遷徙的時期。正如《中國水族文化研究》一書所云:“作為從駱越母體中分離出來的水族,其稻作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至晚可以追溯到水族先民還生活在廣西邕江流域的時期。正是邕江流域?qū)掗熎教沟暮哟矠┑睾退簇S富的沼澤之地,孕育了水族早期的稻作農(nóng)業(yè)。直到今天,生活在黔桂邊境廣大地區(qū)的水族同胞,其‘祭谷魂’咒詞中,仍然提到祖先在遷徙過程中,從海邊帶來了谷種,說明水族稻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遠在水族先民生活于江河湖海的河濱之地的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保?]203
水族人民發(fā)明了針對山區(qū)梯田的有效灌溉系統(tǒng),他們根據(jù)梯田的不同高度,巧妙設(shè)置,使梯田靠近山坡山泉出水口,并在不同海拔安排水流溝渠,實現(xiàn)梯田自上而下的澆灌,滿足所有水田的用水需求。這在壯族龍勝等高山地區(qū)也多有實踐,是侗臺語民族稻作文明史經(jīng)驗的智慧總結(jié)。
水族梯田具有濃郁特色的是保持了稻田養(yǎng)魚的習俗,因為水田能夠提供“長流水”,使魚類能夠存活,并能實現(xiàn)解決水稻蟲害、魚類喂食雙向互惠,是水族地區(qū)較為常見的種養(yǎng)方式。且水族人民在宗教祭祀及各類生活禮儀中時常用到魚類,水田養(yǎng)魚的方式顯得更為實用和方便。這種基于稻作生產(chǎn)鏈的養(yǎng)殖,在壯鄉(xiāng)也十分常見。
如前所述,壯族也具有深厚的稻作農(nóng)耕文化傳統(tǒng),壯族人民在稻作生產(chǎn)工具的發(fā)明、稻種培育與篩選等方面都具有了較高的水平。如民間廣泛使用的鐵質(zhì)生產(chǎn)農(nóng)具就有鍤、犁、耙、釘耙、腳踏犁、鋤、鍬、鉤刀、鐮刀、禾剪等10余種。如腳踏犁,在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就有記載,說它五把就起到了一頭耕牛的作用。腳踏犁適用于硬土地、小塊坡地等耕牛施展乏術(shù)之地。它利用杠桿原理,省力省時,甚至可翹起重石,是壯族先民的智慧結(jié)晶。他們又根據(jù)稻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使用了相應(yīng)的歷法,并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今日與稻作生產(chǎn)步驟相呼應(yīng)的歲時年節(jié),如如插秧節(jié)、谷子節(jié)、嘗新節(jié)、禮田節(jié)、青苗節(jié)、潑飯節(jié)、收鐮節(jié)、豐收節(jié)等。壯族先民在長期栽種水稻的過程中,培育了適宜本地種植的各類優(yōu)質(zhì)稻種,包括秈稻、糯稻、粳稻等。
壯族麼經(jīng)及其儀式所涉及的內(nèi)容,很大一部分與稻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有密切的關(guān)系,如大新下雷鄉(xiāng)的“麼迷稼”(mo1mei4kja3)、左江流域為六畜招魂的“麼朗”儀式等。“麼迷稼”往往在開春時舉行,各家各戶請來布麼念經(jīng)做法,懇請土地神保佑秧苗健康生長,少蟲少害,獲得豐收[15]24。對于辛苦為人類耕作、提供勞力的牛、馬等大型家畜,左江一帶的壯族人民還要為其招魂,在正月初二至初四舉行,在牛欄里設(shè)置香案,將牛繩放入竹籃,請布麼為牛馬招魂,并念誦招魂詞:“黃牛魂,水牛魂,鴨魂,請進籠子來,請來欄圈來,來到干凈舒適的地方?;昶翘拥绞綆X九個弄場要回來,靈魂逃到山崗上、山坳上都要來,靈魂逃到田峒中都要來……”之后,還要念誦祈禱牛馬等繁殖、健壯、聽主人使喚等唱詞[15]25。
無論是水族還是壯族,他們先民創(chuàng)造的稻作農(nóng)耕文化基因,被世代傳承,并因地適宜地展示出屬于本民族的獨特面目。
(二)魚圖騰崇拜盛行
魚圖騰是水族較為突出的早期信仰內(nèi)容之一。它不但是祭祀、節(jié)日儀式上常見的貢品,而且在神話傳說等口頭敘事中保持了神秘的色彩。水書先生在迎請拱陸鐸時要以6條魚、6個杯子、6個碗、6雙筷子和6張新凳子,并念誦咒語請拱陸鐸來就坐宴飲,祈請他賜福護佑。魚還用于保門保寨、驅(qū)逐惡鬼的儀式中,起到驅(qū)邪避惡的作用。在《水書》的黑書中,還介紹了各類與瞎眼魚、獨眼魚、歪嘴魚等有關(guān)的“魚巫術(shù)”,使用這些特殊的魚來放鬼。如正月(農(nóng)歷九月)宜放午方鬼,用魚3條,可放2鬼;二月(農(nóng)歷十月)宜放子方鬼,用魚2條,雞2只,可放3鬼。在水族的婚禮、立新房儀式中,人們也用魚來表示添丁、和睦、吉祥等生殖和祝福意味。魚類還是水族喪葬中的重要禮品,是儀式中的主要祭品。通常,人們用鯉魚或草魚做成“魚包韭菜”供奉于逝者靈位之前,前來奔喪的親朋好友以送鯉魚和草魚為貴。有的人家還會養(yǎng)“養(yǎng)老魚”,專門為家里老人過世后使用,這樣的魚一養(yǎng)就是幾十年[2]240-241。水族民間口頭敘事也多凸顯魚的特殊性。如《端節(jié)的來歷》說,水族先祖拱登從塘里捕來鮮魚蝦,放在魚簍里讓各支系的頭人來抓魚,按照魚的重量大小來安排過端節(jié)的順序[3]76。民間故事《百褶裙哪里去了》里還有一條魚馱著阿秀姑娘脫離餓狼之口的內(nèi)容,可見水族人民至今仍把魚類當成了自己的保護動物(圖騰)。
與此相似,壯族先民氏族時代的12大部落中就有信仰魚圖騰的部落,子孫以“閉”(bya)為姓。嶺南越人以打魚為生,固有“陸事寡而水事重”之說。至今,龍勝縣的壯族人還在石板上刻畫“三鯉共首圖”,通過一足踏三鯉來認親。凌云樂業(yè)一帶的壯族人在大年初一稱呼彼此為“魚”,而忌諱稱彼此的名字以及“你”“我”等[16]30。壯族的水神圖額時常也會化身為魚類。壯族麼經(jīng)中也有《贖魚魂》,講述古時候人們燒炭煉鐵,制作斧頭柴刀,砍下竹子做成魚簾來捕魚,后來因為捕魚太多,觸犯了圖額,魚魂逃散,魚群都死光了。人們便請布麼到魚簾處舉行儀式、誦經(jīng),贖回魚魂[9]221。在壯族許多祭祀活動中,也必須要有魚,在缺乏魚蝦的山區(qū),壯族在祭祀活動中也要找到“手指般粗大的魚或魚干”,甚至用木頭制作的魚來作為祭品[17]47。魚在壯族的典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意義非凡。連壯族民間傳說中,歌仙劉三姐也是騎著鯉魚成仙。魚類作為水族、壯族先民的重要食物來源,被賦予了更多的信仰與文化內(nèi)涵,它不但被人們所敬畏,還曾經(jīng)被視為族群的標志、親屬、先祖等,并在后世文化中留下了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口頭敘事、手工藝術(shù)作品等等。對魚類的共同信仰再次展示了水族與壯族在文化上的淵源。
此外,同為駱越后裔——布依族也保留了對魚的信仰。布依族的《招魂詞》里有布依族先民首領(lǐng)翁與魚女相戀的故事,還有布依族祖先鮑爾陀(報陸奪)與南海神魚姑娘相戀的故事。布依族先民也有忌食魚的習俗,有的地區(qū)還要用面捏出花魚來擺放在神龕上進行祭奠[18]125。駱越稻作文明的曙光,至今仍照耀著其后裔民族信仰。
注釋:
①2011年9月5日,在都勻與G老師(男,1975年生)訪談,因其不愿意透露姓名,特此隱去。
②數(shù)據(jù)由甘桑石刻收藏家與研究者、百色學院中文系教師李志強提供,特此表示感謝。
[1]《水族簡史》編寫組,《水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水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潘朝霖,韋宗林.中國水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3]范禹.水族文學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4]黃桂秋.水族故事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5]農(nóng)冠品編注.壯族神話集成[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6]鄧章應(yīng).水族文字起源神話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2(1).
[7]水書習俗[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q8PPhVh1PDynE4ePnu1XB9NzMZeIHXFi5m9qGLRK792XFwssl4PBhIj 5utQjhCp.
[8]張聲震.壯族麼經(jīng)布洛陀影印譯注:第三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3.
[9]張聲震.壯族麼經(jīng)布洛陀影印譯注:第一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3.
[10]張?zhí)祉?揭開甘桑石刻字符的面紗[N].廣西日報,2013-02-19.
[11]鄭超雄,覃芳.壯族歷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2]梁庭望.古駱越方國研究[A]//“第十八章古駱越方國的語言文字”之“駱越古國的文字.
[13]范禹.水族文學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14]梁庭望.廣西三個文化板塊共性和個性探索[J].創(chuàng)新,2013(2).
[15]黃桂秋.壯族麼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6]梁庭望.壯族文化概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17]呂大吉,何耀華.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土家族卷瑤族卷壯族卷黎族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8]韋啟光.布依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袁春劍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eliefs and Myths between Shui Nationality’s Ancestor Gongluduo and Zhuang Nationality’s Ancestor Buluotuo
LI Si-ying
(InstituteofEthnic Literature,ChineseAcademyof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
Both the ancestors of Shui and Zhuang ethnic groups are decedents of ancient Luoyue Group.Thus Shui’s ancestor Gongluduo and Zhuang’s ancestor Buluotuo shared common in their beliefs and myths.Based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eliefs and myths between Shui Nationality’s ancestor Gongluduo and Zhuang Nationality’s ancestor Buluotuo,the common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onnotation of both ethnic groups could be found,which are an expression of the early Luoyue group culture.
Gongluduo;Buluotuo;myth;belief;Luoyue
I207.9
A
1673—8861(2016)01—0025—06
2016-02-01
李斯穎(1981-),女,壯族,廣西上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南方民族文學。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CZW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