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繼 才
(武漢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1)
?
論張難先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思想與活動
張 繼 才
(武漢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1)
摘要: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張難先是政界中最早主張抗擊日本侵略的人士之一。抗戰(zhàn)時期,張難先積極投身于民族抗戰(zhàn)之中,前期任職于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后期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無論在朝為官或在野為民,他都為抗戰(zhàn)貢獻力量。在抗日戰(zhàn)爭中,他對國民黨、共產黨的態(tài)度和立場也發(fā)生了轉變,這個變化是他后來積極投身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張難先;抗日戰(zhàn)爭;思想;活動
張難先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著名的民主人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任中央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對這樣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囿于資料不多或其他原因,學術界對其研究十分薄弱,學術論文寥寥無幾,更遑論學術著作了,對其在抗戰(zhàn)中的活動,也只有嚴昌洪先生的《湖北“三怪”在武漢抗戰(zhàn)前后》進行了深入的闡述[1]。本文主要論述張難先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思想與活動,并追溯其“九一八事變”以來的言行,揭示其愛國主義思想和活動。
一
在抗日戰(zhàn)爭中,張難先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張難先在抗戰(zhàn)前就具有深厚的愛國思想基礎,他是國民黨政界最早主張抗日的人士之一,其愛國言行可以追溯到“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之時。
首先,張難先積極從事宣傳鼓動工作。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fā)生時,張難先就挺身而出,力主抗日,反對退讓。當時,張難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聞訊“九一八事變”,“憤慨萬分,即電蔣主席請其通令全國總動員。先從黨員、公務員編練,以普及民眾,準備出全國之力以抗日”[2]518-519。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日寇進攻上海,此時張難先雖已卸任回籍,但他認為,“當此國家大故,豈能漠不關心?”[2]520因為此時國民政府移駐洛陽,所以張難先急奔洛陽,向蔣介石諫言。行至鄭州時,得知蔣介石抵達,便面見之,要求下定抵抗日本之決心,蔣介石當即表示決心抵抗。為鼓動更多的國民黨要人,張難先又抵達洛陽,拜謁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同樣得到肯定性的答復,其實,蔣介石只不過對張難先虛與委蛇而已。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中,雖沒有下達不抵抗的命令,但縱觀其言行,蔣介石的指導思想是“攘外必先安內”,對日方針還是不抵抗。
其次,張難先積極考察陜、豫兩省地理與形勢,為國民政府未來的遷址而奔波。在與林森交談時,當得知國民政府有遷移西安或開封的打算,但只是處于醞釀階段,還沒有最后確定方案時,張難先當即轉赴兩地,作實地考察。在考察途中,張難先還聯絡當地軍政官員,發(fā)表抗日言論,宣傳抗日主張。1932年2月21日,在陜西,張難先受到陜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等人的歡迎,在次日為他舉行的各界歡迎會上,張難先發(fā)表講話,對黨、政、軍、學諸方面痛言其利弊,及應全國總動員,起而抗日,以后當以此為惟一任務。經過一個月的考察,張難先認為,開封不具備作陪都的條件,理由是:第一,地勢平坦,交通便捷,易攻難守,“為避倭寇計,隴海路朝發(fā)夕至,亦猶上海之于南京,天津之于北平也”[2]521。第二,城市地勢較低,黃河高懸于其上,戰(zhàn)略劣勢太明顯,“黃河水高汴城幾二丈,明流賊決堤之慘禍,令人不寒而栗”[2]521。據此他判斷洛陽、西安無明顯的地理劣勢,尤其是西安,還有關隘可守。他的結論是:“論陪都當以西安為宜,洛陽次之,開封萬不可居”[2]521。1932年3月1日~6日,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在洛陽召開,各中央委員到會,張難先利用這個機會宣傳他的考察結論,效果很好:“各方多有與吾之主張相合者,卒定陪都于西安,此行洵不虛也”[2]521。
再次,張難先積極訓練官員、學生,為應對日寇侵略作準備。如前所述,張難先曾建議蔣介石編練黨員和公務員,雖然沒有得到回應,但張難先卻身體力行,率先在浙江省組織實施。一方面,他下令杭州城內各機關職員,除年老和疾病患者外,一律接受軍事訓練,委派省政府委員方策為大隊長,保安處長竺鳴濤為副隊長,負責具體實施,教官由保安處人員擔任。訓練大隊每天清晨出操,八點鐘收兵,收操后開始日常公務活動。另一方面,他下令在部分學校中施行軍事訓練。1931年10月,張難先親自對浙江省地方自治專修學校和警官學校學生進行了閱兵,在閱兵中,張難先發(fā)表了講話。他回顧了中日兩國的歷史,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他要求學生理性愛國,不要因簡單的沖動而引起內部紛爭,倡導舉國謀求一致的行動。他特別提醒學生要克服過去國人表現出來的愛國行動一陣風的毛病,對這種毛病,他稱之為“五分鐘熱度”。他語重心長地說:“謀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是要繼續(xù)不斷地照這種精神去做,千萬不要事情一過心就冷了,要把五分鐘熱度的奇恥大辱,湔雪干凈,不達雪恥目的不止?!盵3]浙江公務員的軍事訓練自1931年9月25日就開始進行,此時距“九一八事變”僅過去一周時間,可見其決心之堅,力度之大,此舉在全國也是首倡,具有先見之明。難能可貴的是,年屆五十七歲的張難先同年輕人一樣,每天早晨參加軍事訓練?!爸飨绱苏J真出操,身教重于言教,一時軍訓秩序井然,紀律嚴明,且無缺席”[4]??上В齻€月后張難先卸職。
自“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起,張難先就主張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并努力應對,積極準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未雨綢繆。
二
“七七事變”后,張難先積極投身于全民族抗戰(zhàn)的洪流之中。
1937年11月,湖北省政府改組,張難先被任命為委員,是九名省政府委員之一,兼財政廳廳長,石瑛、嚴重也被任命為委員,分別兼任建設廳廳長和民政廳廳長,這樣,湖北“三怪”就攜手共事于省府,此時的湖北省主席為何成浚。次年6月,省政府再次改組,湖北“三怪”仍然被任命為委員,此時的主席是陳誠。1939年6月,湖北省政府第三次改組,張難先與嚴重當選委員,張難先兼民政廳廳長,嚴重兼建設廳廳長,且代理主席,直到1940年8月二人被免職,這樣,張難先任職于省政府近三年。1942年5月,張難先當選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這是抗戰(zhàn)后期張難先的公職,他履職一直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梢哉f,在抗戰(zhàn)中,張難先的政治活動明顯分為兩個時期,1937年11月至1940年8月為參政時期,1942年5月至抗戰(zhàn)結束為議政時期,中間的一年多時間為賦閑時期。
抗戰(zhàn)期間,張難先的抗戰(zhàn)活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參與領導湖北省政府機關、學校、圖書館及民眾西遷與疏散。1938年8月,武漢遭日寇轟炸,省政府機關受命西遷至宜昌,張難先為第一批西遷的組織者,也是其中唯一的省政府委員。在省政府領導下,省政府機關陸續(xù)遷至宜昌韓家壩,武漢的學校也疏散至各縣,部分遷至宜昌等地,并順利開學,圖書資料也隨之西遷。政府西遷后,張難先還每天巡視機關各處及各村莊,整飭紀律,防止官吏擾民。后來,宜昌受到日軍轟炸,張難先等人又指揮機關、單位和相關人員繼續(xù)西遷至恩施山中。
第二,參與領導湖北的建設與發(fā)展。一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恩施至利川、咸豐至來鳳、恩施至宜昌的公路等。二是實行減租,減輕農民負擔。為了做好宣傳,他親自編寫《告民眾書》,在民眾中散發(fā),為了使減租落到實處,他提拔數人,專門負責辦理減租事宜,“惜為期不久,公即卸職,未能觀成,深為遺憾”[2]521;三是巡視各縣。1937年12月上任伊始,張難先就巡視鄂南的通城等六縣、江漢平原的潛江等四縣,直到舊歷新年,次年二月接著巡視監(jiān)利、宜昌等六縣,此次巡視的重點是督飭官員和考察民生??疾旖Y束后,張難先將考察結果上報省政府,建議給予相關官員獎勵或處罰。1940年4月,張難先開始第二次巡視,對象是咸豐、來鳳等鄂西七縣,他調查了各地在戰(zhàn)爭中的受損情況,重點是民眾生活狀況,他還在民眾中發(fā)表演講,鼓勵軍民堅持抗戰(zhàn)。四是厲行禁煙。在巡視鄂西各縣時,張難先發(fā)現鄂西各地仍然有種植鴉片的現象,民間吸食者不少。在兼任民政廳長后,張難先下令印發(fā)禁煙宣傳資料數十萬份,由基層保甲組織發(fā)放,他令民政廳組織八個小隊,親率之奔赴城鄉(xiāng),廣為宣傳,還發(fā)動黨政機關、社會團體給予協助?!案鹘缛耸?,亦聞風興起,競相發(fā)動,聲勢大振。民眾皆知煙毒之危害,而相與禁絕”[5]。此外,張難先還采取了加強防空設施建設、平抑糧食價格等措施,為湖北抗戰(zhàn)奠定了基礎。
第三,以在野身份履行“議政”職責。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的背景下,國民黨在政治上也進行了一定的改良,如承認各黨派的地位,在軍事委員會中吸收少數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加等。1938年,國民黨設立國民參政會,雖然它不是真正的民意機關,但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其他黨派以參政員的身份議政。張難先卸職后的1942年,他被湖北推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同年10月,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召開,在開幕式上,張難先被推舉致詞。從此時到抗戰(zhàn)結束,張難先一直未在政府任職,但扮演著“議政”的角色。在這次大會上張難先遞交了兩個提案,提案中對政府多有表揚,并提醒政府在施政中不能顧頭不顧尾,而留下隱患;要求政府應改善士兵、學生生活,調動其積極性。1945年7月,國民參政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上他遞交了四個提案,在提案中對政府頗有微詞,要求政府懲戒貪墨、廣開言路、改善官風,督促官員奉公守法。
第四,在賦閑期間教育民眾。1941年4月,張難先卸任省政府委員后,寄居宣恩縣長潭河鄉(xiāng)一個農民家中。6月,他在租住的房子里開辦“恥廬成人識字班”,教文盲農民識字,分文不取。因農民時間無定時,學習時斷時續(xù),“先生不厭其煩,來一個教一個,白天來白天教,晚上來晚上教”[6],教材由張難先自己編訂。在教學過程中,他重視啟發(fā)覺悟,培養(yǎng)農民學生的愛國意識。據學生回憶:“講‘中’字,他就聯系中華民族的歷史,憤怒地講日寇侵犯中華。教育我們要做一個知大仁曉大義的人,愛我們民族,愛我們國家。仇恨日本侵略者,仇恨民族敗類?!盵6]顯然,在抗日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下,張難先民眾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國民的愛國意識,激發(fā)國民的愛國熱情。他將租住屋命名為“恥廬”就有深意:“恥者乃恥辱也!廬者茅屋也!我們這些國民黨的上層人物,幾度革命,不僅沒有治理好中國,而反遭日本侵略,國威墜地,實為恥辱也!我雖年已古稀,不能報仇雪恨,匿居深山,故用‘恥廬’,不忘國難也!”[6]張難先的民眾教育活動為期一年,直到他遷居重慶。
第五,研究湖北辛亥革命史。1943年6月,張難先著手收集史料,1945年11月出版《湖北革命知之錄》。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研究工作可謂是艱難困苦,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他走訪了大量的政府機構、圖書館、大學,采訪了諸多當事人,并通過信函等形式向當事人、親歷者征集史料,僅收到的回信就達16冊之多。在顛沛流離中,他的長子在戰(zhàn)亂中不幸病故,自己已是古稀之年,其艱辛可想而知。他的有關辛亥革命的著述很豐富,著作有《湖北丙午黨獄匯紀》、《湖北革命知之錄》,文章有《武昌首義與張之洞督鄂去鄂及其死》,詩作有《甲辰雙十節(jié)前夜感賦》等。他的著述學術水平很高,尤其是《湖北革命知之錄》,該著作的時間跨度和空間跨度都比較大,內容豐富、系統(tǒng),是“繼《武昌革命真史》之后而稱得上有份量的首義史學著作”,而《武昌革命真史》“是解放以前關于武昌起義乃至辛亥革命這一專史中份量最重的著作”[7]。張難先研究湖北辛亥革命的目的,一是為了存史,二是為了以此精神激勵人民抗戰(zhàn)。他說:“武昌首義,實維國魂,不有表示,直衣繡夜行耳,將何以揚國威而銷隱患哉?所以首義紀念,乃整個國家之雄風,并非湖北一省之虛譽也。惟明達察焉。”[2]463
顯然,在抗戰(zhàn)中,張難先無論在朝在野,他都以民族大義為重,為抗戰(zhàn)而呼號、奔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
抗戰(zhàn)前后,張難先對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態(tài)度、立場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自20世紀20年代至抗戰(zhàn)前,張難先一直在政界任職,先后任湖北省財政廳長、考試院銓敘部長、湖北省民政廳長、浙江省主席兼民政廳長、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黨政委員會常委兼監(jiān)察處主任,擁護、支持國民黨的立場是鮮明的。那么,他對共產黨的態(tài)度、立場如何呢?對于此問題,有兩種觀點。
與張難先有過接觸的鄭桓武認為,張難先反對共產黨的態(tài)度很鮮明。鄭桓武指出,卸任浙江省主席后不久,張難先回到武漢,“目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的火焰,高飆于以武漢為中心的大江南北。特別是他的故鄉(xiāng)沔陽縣,更是湘鄂西蘇區(qū)的中心?!彼硎尽按蠹乙恶嵌?,誓與共黨不共戴天”。隨即屈就沔陽縣秘書,組織反共武裝——“鏟共義勇隊”,張難先此舉還為漢川、漢陽等縣效法。鄭桓武認為,“張難先這一舉措,確對于惶惶不可終日的湖北暨武漢的國民黨統(tǒng)治,發(fā)揮過強心劑的作用”,張難先這一段經歷是其“畢生之玷”[8]。
張倉祥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鄭桓武所言缺乏依據,有的失實失真。他還列舉了不少關于張難先釋放或營救共產黨人的史實,如1932年釋放段德昌的妻子和兒子,1933年保釋陳潭秋妻子徐全直等,證明張難先并非與共產黨不共戴天[9]。
筆者認為,無論鄭桓武的文章是否有失實失真之處,但張難先在政治態(tài)度和立場上反對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是毋庸置疑的,大革命后期,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發(fā)動政變,叛變革命,中間勢力基本上是反對共產黨、擁護國民黨的,張難先有這樣的思想并不足為怪,同為“湖北三怪”之一的石瑛也曾對共產黨“是不了解,不滿意的,甚至說過‘共產黨殺人放火’”[10]。
在學術界已整理出的史料中,還沒有可以直接反映張難先立場的文字。筆者發(fā)現了兩則史料,可以作為直接證據。一則是1928年張難先為《武漢市社會局局務匯刊》的題詞,題詞全文是:“美國學者威廉有言:‘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于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不是由于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有沖突’??偫砻裆髁x曾用此語以辟馬克思學說之謬誤?!盵11]一則是張難先檢閱浙江省地方自治專修學校、浙江警官學校時的講話。在講話中,張難先動員公務員、學生開展軍事訓練:“如果這樣,黨員、公務員、人民都能夠做到這個地步,治安便沒有問題了?!羰歉鞯囟加柧毱饋?,那么土匪、共產黨也可以肅清了?!盵3]張難先之意是,如果民眾經過訓練,可以對付共產黨,維護治安,而軍隊則可以騰出手來,專門用于抵御外敵。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張難先的思想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對國民黨當局,張難先在抗戰(zhàn)前期與后期態(tài)度迥異,這可以從張難先在國民參政會的發(fā)言或提案中看出端倪。1942年10月,在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上,張難先致詞時對國民黨給予很高的評價:“在五年抗戰(zhàn),戎馬倉皇之際,陪都在去年前年迭遭狂炸,而整個陪都沒有一點蕭條的景象,反而到處顯露出蓬蓬勃勃的生氣,這當然是政府諸公埋頭苦干的結果?!v觀軍事財政內政外交種種方面,都有蓬蓬勃勃的了不起的成就?!盵12]會上他所提交的兩個提案《擬請政府力求改善士兵、學生之生活及訓育,以利抗戰(zhàn)案》、《戰(zhàn)后之困難當較戰(zhàn)前為多,擬請政府對于各部門工作在可能范圍內照顧前后,俾易銜接,以減輕戰(zhàn)后困難而利建國案》,在言辭上比較緩和,似在提出建議。但在1945年7月7日的國民參政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上,張難先提出四個提案,所提問題較尖銳,措辭較嚴厲。在《請政府對于本會此次建議能受盡言,以符善人為邦之旨而致富強案》中,他指責政府:“在政府與本會之立場、之責任、之關系皆不能如前此七八年只戴一面,彼此敷衍。此坐失此黃金年代也?!盵2]621在《請政府注重力行以安內和外》中,他指出,“年來國人對于政府常多微詞,固有不知政府困難,信口雌黃者,然喪心害理,確有事實可指,為國人痛心者實非少數。數年以來,政府恨國人不諒苦衷,國人怨政府不恤民瘼。尤其外人采風問俗,以訛傳訛,幾至國格降低。此數者如藤如葛,糾纏不清。雖關系甚多,然政府不能力行決議,實一最大原因也?!盵2]622這樣的批評是相當嚴厲的,即政府不聽勸諫,一意孤行,漠視百姓疾苦,甚至傷天害理,政府與民眾離心離德,其咎在政府。在《便宜行事,乃特殊時期不得已之措置。現勝利在即,憲政將行,請政府力矯此弊,以奠法治基礎案》和《請政府重視監(jiān)察、司法兩權,飭各級機關無循情面,無畏威武,盡忠職守,以肅清貪暴而存國格案》中,張難先對國民黨政府貪贓枉法也有指責且言辭尖銳:“比年以來,各級政府之風氣,以言莫予違為樂,以弁髦法令為雄。”[2]623“惟抗戰(zhàn)期間政府多使貪使詐之權謀,刑曹有議功議貴之困難?!盵2]6271944年10月,張難先為紀念雙十節(jié)寫下詩句:“辛亥以前理想奢,政權到手樂無涯,卅年好夢今才醒,往后莫將革命夸”[2]621-627。詩詞是心靈之歌,它反映了此時張難先心中對國民黨當局深深的失望。
對待共產黨,張難先的態(tài)度也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在抗戰(zhàn)期間,尤其是國民黨發(fā)動反共高潮之時,張難先拒絕對共產黨進行指責,而是積極主張聯合,一致對外。1940年,薛岳曾發(fā)秘電給湖北省政府,告知監(jiān)利縣長鄭桓武系中共黨員,要求嚴加處理,張難先為其開罪,使之得到保護,諸如此類的事還有不少。張難先態(tài)度與立場的變化,一方面是基于對國民黨的失望和對共產黨的贊賞,另一方面與董必武的指導與啟發(fā)大有關系。1937年12月,中共在武漢建立長江局,領導南方國統(tǒng)區(qū)的工作,董必武是其中七名領導成員之一。董、張兩人都是辛亥志士,辛亥革命時期都在武漢從事革命,以前的經歷和思想軌跡很相近。董必武在漢期間,張難先與他有過接觸,曾積極支持兩黨合辦的湯池訓練班。在國民參政會期間,張難先與董必武有過更多的接觸,在其影響下,張難先“悔悟他過去所走過的道路”,“有悖真理,也違拂潮流”[8]。當時的見證人認為,“張難先爾后在政治上的大轉變,是與董老在重慶對他的啟發(fā)、爭取分不開的”[8]。這里所說的大轉變,是指張難先徹底與國民黨分道揚鑣,投身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這個大轉變發(fā)生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不是本文要討論的范圍,必須指出的是,張難先在抗戰(zhàn)時期的思想變化正是他徹底轉變的重要前提。
總而言之,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張難先是政界中最早主張抗擊日本侵略的人士之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張難先雖然年事已高,但毅然投身于民族抗戰(zhàn)之中,無論在朝或在野,他都盡心盡力,表現出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抗戰(zhàn)中,他對國民黨、共產黨的態(tài)度和立場也在發(fā)生變化,為他后來思想的徹底轉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嚴昌洪.湖北“三怪”在武漢抗戰(zhàn)前后[M]//章開沅,嚴昌洪.近代史學刊(第6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嚴昌洪,張銘玉,傅蟾珍.張難先文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張難先.張主席訓話[J].自治月刊,1931(2):3.
[4]林澤.張難先主浙略述[J].湖北文史資料,1988(3):132-133.
[5]李飛鵬.湖北“三怪”之一的張公難先[J].湖北文史資料,1988(3):102-128.
[6]涂國元.張難先在宣恩[J].宣恩文史資料,1986(1):58-62.
[7]羅?;荩苯倌陮W術文化[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379-383.
[8]鄭桓武.“湖北三怪”之一的張難先先生[J].武漢文史資料,1982(9):75-79.
[9]張倉祥.對《湖北三怪之一的張難先先生》一文的質疑[J].武漢文史資料,1983(4):201-208.
[10]楊顯東.憶石瑛先生思想的轉變和對革命的貢獻[J].湖北文史資料,1988(3):167-178.
[11]張難先.委員張難先題詞[J].武漢市社會局局務匯刊,1929(1):上.
[12]孟廣涵.國民參政會紀實(下)[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1104.
[責任編輯勇慧]
中圖分類號:K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699(2016)01-0098-05
作者簡介:張繼才,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2014ZD015).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