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蓮
?
孤立“艾滋女童”是一種社會病
汪昌蓮
一個農(nóng)家小院、一片竹林、一輛單車、一根跳繩、一群雞鴨……這是艾滋女孩莎莎的全部世界。2014年7月,莎莎被確診為艾滋病。莎莎得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里,她兩次被其他同學的家長“趕”出校園。最終,她只能待在家里,等待赤完全小學尹校長每周一次送課上門。(新京報)
艾滋病只會通過血液、母嬰和性行為三種途徑傳播,日常接觸并不會讓人感染艾滋病毒。換言之,艾滋病患者與大家一起工作、學習和生活,根本不會造成傳播,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如此語境下,一名“艾滋女童”被家長集體“趕”出學校,被村民、同學甚至家人孤立,從小處講,是防艾知識缺乏的表現(xiàn);從大處講,是對艾滋病患者的一種集體歧視。
事實上,艾滋病不再像剛發(fā)現(xiàn)時那么可怕,它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通過服藥完全能夠得到控制。而一旦感染,卻需要終身服藥。可見,不管是通過何種途徑感染艾滋病的患者,都是一種大不幸,社會和公眾理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guān)愛和保護。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人身權(quán)利同樣受法律保護,不容侵犯。相反,社會及公眾歧視、孤立艾滋病患者,可能會導致部分艾滋病患者故意隱瞞病情,給社會造成傳播隱患。
換言之,孤立“艾滋女童”是一種社會病,當對癥施治。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宣傳“關(guān)心艾滋、全民參與”的理念,可是很多人并沒有真正用心投入和全情付出。假如我們都能像武大教授桂希恩那樣,把艾滋病患者帶到家里同吃同??;都像著名演員濮存昕那樣為艾滋病人捐款捐物、義務宣傳;都同這名校長一樣,堅持為“艾滋女童”送課上門,艾滋病患者就不會被隔離、孤立和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