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彤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廊坊065000)
我國警察舉槍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
徐丹彤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廊坊065000)
舉槍是警察使用槍支的一種獨立的行為形態(tài),具有多重性質和作用,需要立法和警察政策加以專門規(guī)制,以充分發(fā)揮其在執(zhí)法中的效能,減少其風險和危害。規(guī)制的重點內容是警察舉槍行為的適用條件和程序。我國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舉槍行為設定不同的適用條件,設置相對簡便的事后報告和調查程序,使警察在執(zhí)法實踐中敢于和善于依法舉槍,實現(xiàn)執(zhí)法目的。
警察;舉槍行為;法律規(guī)制
對于警察使用槍支的行為,無論是學術界、立法者還是執(zhí)法者,關注最多的是開槍行為,因為開槍可能直接導致人員傷亡、財產(chǎn)損失,但這并不意味著開槍之外其他使用槍支的行為無足輕重。事實上,警察舉槍事件頻發(fā),引人關注。例如,2001年6月8日,河南商丘永城刑警大隊領導高某因其乘坐的桑塔納停車時被出租車堵住動彈不得,就將出租車的車牌偷偷撬掉,后被聯(lián)防隊員追趕上之后,竟舉槍指著聯(lián)防隊員怒喊:“你想不想活了?!保?]76再如,2015年 9月 16日,一輛無牌照面包車堵塞了河南靈寶市公安局某派出所出警通道,女車主不聽值班民警勸阻,鎖車后欲離開。民警楊某某上前阻攔,遭到對方辱罵、沖撞后,舉槍指向對方說:“打死你也是白打?!庇捎诿窬茨芾潇o處置,言行過激,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受到了紀律處分[2]。這些事例所反映出的警察舉槍不當?shù)膯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警察的執(zhí)法觀念、權力意識息息相關,也與立法和警察政策對舉槍行為的規(guī)制乏力分不開。因此,加強對警察舉槍行為的理論研究和法律規(guī)制,就顯得十分必要。
舉槍行為是警察舉起槍支,搜索、指向或瞄準目標但尚未開槍的一種行為狀態(tài),與拔槍、持槍、開槍等行為共同構成廣義上的使用槍支行為。對于警察的舉槍行為,域外法律或警察政策是有規(guī)定的。例如,日本“《警察官槍支警棒等使用以及使用說明規(guī)范》中規(guī)定了使用槍支的形態(tài)或程序包括拿出槍支、舉槍、警告射擊、向對手射擊等四種”,“日本法律中對舉槍威懾和鳴槍警告分別作出規(guī)定:用槍指向犯罪分子起不到威懾作用時,可向天空等安全方向開槍”[3]。英國《警察手冊》也涉及舉槍,其中規(guī)定的授權持槍警察的響應行動(response behaviors)就包括“舉槍但未開槍”(raise gun but not shoot)和“舉槍并開槍”(raise gun and shoot)兩類行為樣態(tài)[4]。我國香港《警察通例》第29章(武力與槍械的使用)專門規(guī)定了“舉起警察槍械”行為及其條件。
我國內地現(xiàn)有的法律和警察政策中缺乏對舉槍行為的專門規(guī)定?!度嗣窬旆ā贰斗纯植乐髁x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中的“使用武器”均為狹義,僅指開槍。2015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佩帶使用槍支規(guī)范》第三條規(guī)定:“使用槍支,包括持槍戒備、出槍警示、鳴槍警告、開槍射擊行為。”該條對“使用槍支”做了廣義的界定,表明使用槍支不限于開槍,而且細致區(qū)分了不同的槍支使用行為,雖然沒有使用“舉槍”的術語,更沒有單獨規(guī)定舉槍行為,但第十三條規(guī)定:“人民警察發(fā)現(xiàn)犯罪行為人準備實施暴力犯罪行為的,應當進行出槍警示,迅速表明人民警察身份,并將槍口指向犯罪行為人?!逼渲械摹俺鰳尵尽迸c“舉槍”比較接近。
警察“使用槍支”是發(fā)揮槍支作為致命武力作用的途徑。狹義的使用槍支僅指開槍,廣義上則包括拔槍、持槍、舉槍、鳴槍、開槍等多種形態(tài)、多個環(huán)節(jié)。舉槍在以開槍為終點的使用槍支行為過程中,是個附屬于開槍的非獨立環(huán)節(jié);在因不符合開槍條件而未開槍的使用槍支行為過程中,則可以成為具有實質意義的一個獨立的行為形態(tài),具有獨立的作用和功能,不同于其他的使用槍支行為。
1.不同于拔槍行為。舉槍與拔槍的性質接近,關系密切,以致一些媒體報道中常將警察舉槍混同為拔槍。香港《警察通例》第29-04條則對二者作了區(qū)分且并列規(guī)定在一起,標題是“拔出警察槍械或舉起警察槍械”。顯然,拔槍是舉槍的前提,舉槍是拔槍的繼續(xù),二者的差異在于: (1)拔槍后不一定舉槍。如果拔槍后未舉起槍支搜索、指向或瞄準行為人,則不構成舉槍行為。(2)拔槍是使用槍支實質行為的起點,強調從槍袋中拔出但尚未舉起槍支(手槍)并作開槍準備;而舉槍,不論是否瞄準對方,較之拔槍更進一步,是使用槍支實質行為的繼續(xù)發(fā)展,是拔槍與開槍的中間行為。
2.不同于持槍行為。(1)行為狀態(tài)不同。持槍體現(xiàn)的是人與武器的結合,強調警察槍支在手、槍口指向安全方向的狀態(tài)。當持握槍支的狀態(tài)轉變?yōu)閷屩e起持平、槍口向前時,舉槍行為才呈現(xiàn)出來。(2)持續(xù)時間不同。持槍是警察使用槍支的常態(tài),巡邏中持槍可以保持較長時間;舉槍則不然,它不是常態(tài)化的使用槍支行為,舉槍狀態(tài)維持時間通常較短。(3)槍口指向不同。持槍時槍口方向通常是向上或向下;而舉槍時槍口通常向前或指向、瞄準目標。(4)適用條件不同。舉槍的適用條件高于持槍。
3.不同于開槍(包括鳴槍)行為。(1)是否擊發(fā)不同。舉槍之時尚未擊發(fā),顯然不同于有擊發(fā)動作的鳴槍和開槍。(2)槍口方向不同。舉槍時槍口通常指向對方或對方附近的區(qū)間,有明確的射擊目標;鳴槍時槍口朝向安全方向;開槍時槍口則瞄準目標。(3)對象不同。舉槍行為只有以行為人為對象時才有規(guī)制的現(xiàn)實意義,鳴槍則無射擊對象,而開槍行為的射擊對象可以是犯罪行為人、動物或無生命物體。
法律應對警察使用槍支實施全程規(guī)制,使警察各種用槍行為于法有據(jù),既然舉槍行為具有獨立性,不同于其他使用槍支行為,那么法律單獨規(guī)制舉槍行為就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充分發(fā)揮警察舉槍行為的作用
法律單獨規(guī)制警察舉槍行為,就可以在賦予警察舉槍權的基礎上細致地規(guī)范各類舉槍行為,明確舉槍的法律要求和技術要領,保障警察合法、合理、正確、有效地實施舉槍行為,充分發(fā)揮其在警察執(zhí)法執(zhí)勤中的應有作用。
(二)有助于預防、減少警察舉槍行為的風險和危害
法律通過明確設定舉槍行為的適用條件、程序、法律后果等,可以預防和減少警察舉槍行為的各種風險和危害。
1.預防合法舉槍行為的風險。警察合法舉槍后的風險主要有:(1)槍支被搶的風險。警察一旦舉槍,槍支就完全暴露了,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對方搶奪。(2)現(xiàn)場失控的風險。從執(zhí)法對象的角度看,警察舉槍的后果既可能是對方服從命令,也可能是更激烈的反抗,因為舉槍傳遞的是威脅對方生命的強烈信號,此時對方鋌而走險常常是其應激反應。從警察的角度看,舉槍可能會限制警察在控制現(xiàn)場時的選擇余地,因為警察一般使用利手舉槍,利手被占用,在與對方的格斗中就可能處于被動地位。紐約市警察局《學員指導手冊》列舉的可能使警察處于不利地位的情況之一是,“如果警察持槍指向嫌犯時與對方距離過近,當嫌犯決意武力抵抗時,他們比警察更有優(yōu)勢,因為他們的雙手都是自由的,而警察一只手(通常是利手)握槍以免槍被搶走,在這種情況下,警察要制服嫌犯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警察不能制服嫌犯,警察和嫌犯都有可能成為本不該發(fā)生的槍擊的受害者,從而失去對現(xiàn)場的控制”?!氨M管拔槍并且指向嫌犯可能平息事態(tài)發(fā)展,但它也可能導致事態(tài)升級”[5]60。(3)意外開槍的風險。意外開槍(accidental shootings)并不罕見,例如“在瑞典,意外開槍占報告的開槍案件的10%”[6]107-109,警察舉槍后,“意外開槍的可能性極大增加。如果嫌犯出現(xiàn)了意外的舉動,例如轉身申辯、掏身份證、滑倒或絆倒,都有可能驚擾警察而觸動槍機。如果嫌犯試圖暴力抗拒,擊中嫌犯、警察和旁觀者的意外擊發(fā)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5]61,意外的開槍極有可能誤傷自己或他人。為了有效預防和減少上述風險,法律可以通過規(guī)定警察舉槍的注意事項,提醒警察舉槍行為的風險和不利后果,強化正確的舉槍行為規(guī)則和技戰(zhàn)術動作。
2.減少違法舉槍行為的危害。警察舉槍與開槍聯(lián)系密切,違法舉槍特別是指向、瞄準他人(包括嫌疑人、無辜者)后,對方的風險劇增,會產(chǎn)生很多危害后果:(1)損害警察形象和警民關系。在傳統(tǒng)觀念中,公眾普遍認為,槍支是用來解決敵我矛盾的,警察用槍對象限于違法犯罪分子,且警察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道德法律素質高,因此,當警察違法舉槍尤其是警察為了炫耀武力、威脅公民、泄憤報復等非法目的而舉槍指向無辜者時,會“給公眾造成不必要的焦慮”[7],嚴重影響警察個人的形象和警察機關的聲譽,不可逆地傷害公眾對警察的情感,損害警民關系。而一旦失去民心,警察的執(zhí)法行為尤其是武力執(zhí)法行為就難以獲得公眾的支持和認可,甚至導致警民對立。實踐中發(fā)生過警察舉槍對準手無寸鐵的記者的事例。2009年5月21日,某報社記者在蘭州七里河區(qū)采訪一起糾紛時遭遇兩名便衣警察的阻撓,記者在求證對方身份時,民警舉槍指向記者稱:“這就是我的證件!”[8]“槍是警察的印”這種特權思想支配下的魯莽行為與文明規(guī)范執(zhí)法的要求相去甚遠。“如果你什么也沒做,卻招來警察的舉槍相向,這會給你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并讓你就此永久遠離警察。”[9](2)產(chǎn)生實際損害。警察一旦舉槍指向或瞄準無實際危害行為的相對人或無辜者時,可能會給對方造成嚴重的精神刺激和精神損害,比肉體創(chuàng)傷更加經(jīng)久難愈。(3)陡增違法開槍的危險。警察違法舉槍后,極易在外界復雜因素的作用下因情緒失控而亂開槍,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例如,1996年10月3日,蘭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某派出所民警許某某與其妻張某某因瑣事發(fā)生爭吵,張某某從家中跑出,許某某出來尋找,發(fā)現(xiàn)郭某某正與其妻爭吵,遂舉槍指向郭某某……一聲槍響,郭某某頭部中彈倒地當場死亡[10]。警察一旦違法舉槍指向對方,就很難收場,其結果常常是以亂開槍釀成人員傷亡的悲劇告終。因此,對舉槍進行法律規(guī)制,重要目的在于減少違法舉槍行為及其帶來的危害,重點防范的是警察濫用權力對無辜群眾隨意舉槍。
(三)有助于減少公眾質疑
我國立法對開槍有明確細致的規(guī)范,但舉槍的規(guī)范尚不具體,易引發(fā)公眾對警察舉槍行為的合法性質疑。例如,2015年7月19日,山東臨沂市長途汽車站附近有人非法募捐,嚴重影響了車站秩序,公安民警趕赴現(xiàn)場勸離時,遭到非法募捐組織50余人起哄圍攻。一民警為防止“場面失控”,揪住該組織一名成員并舉槍對準其頭部說:“你想襲警的話,歡迎來襲啊!”數(shù)秒后收起手槍,將其帶上警車。警方人士指出:“當時場面失控,所以才拔的槍。”但網(wǎng)友評論說:在明顯能控制場面的情況下,那位警察舉槍相向的行為確實過分了,現(xiàn)場情況絕對沒有惡化到需要掏槍那么嚴重[11]。再如,2013年4月4日,廣東陸豐市公安局民警在甲子鎮(zhèn)福源寺路段執(zhí)行疏導交通任務時,有兩輛摩托車的駕駛人因兩車擦碰的輕微交通事故發(fā)生糾紛,雙方手中拿著鋤頭、鐵鍬等掃墓工具,糾紛有升級擴大的趨勢。執(zhí)勤民警上前制止,但雙方不聽勸告,為避免流血事件發(fā)生,民警舉槍指向路面喝令雙方放下器械,使事態(tài)得到控制[12]。該事件引發(fā)公眾廣泛關注,其中不乏質疑。因此,法律或警察政策明確規(guī)定舉槍的條件,使警察的舉槍行為是否合法合理具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對于形成警察用槍良好的社會氛圍,減少公眾質疑,十分必要。
警察的舉槍行為在不同情境下呈現(xiàn)多種性質,既有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也有非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非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是指舉槍作為開槍過程中的一個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而存在,其適用條件與開槍無異。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則主要存在于警察舉槍后沒有開槍的場合,也包括隨著情形的變化,符合了開槍條件,警察最終開槍的場合,其適用條件可以開槍條件為基準,但低于開槍條件。而且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行為存在多種類型,呈現(xiàn)梯次遞進關系,需要依據(jù)不同類型設定不同的條件,并與拔槍、開槍條件相銜接。
(一)獨立形態(tài)舉槍行為的適用條件
1.舉槍作為防范措施時的適用條件。舉槍可以作為風險執(zhí)法中維護公眾和警察自身安全的一種防范措施。這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1)由警察執(zhí)勤執(zhí)法的危險性決定。嚴重暴力犯罪具有突發(fā)性強、破壞性大等特點,警察在執(zhí)行緝毒、反恐或設卡堵截等危險性較大的任務時,自身安全需要保護。即使是一般治安案件,事先沒有任何允許開槍跡象,其案件性質也可能迅速轉化為嚴重暴力犯罪,使警察措手不及,遭受不應有的損失。而且有些案件潛在的巨大危險最初可能未被警察感知覺察。因此,提高警惕、注意防范,是警察執(zhí)法安全的重要保障。(2)由警察執(zhí)法取得先機的重要性決定。警察在遭遇嫌疑人時往往與對方的力量不相上下,如果把握不住先機,就會被動挨打。例如,在雙方同樣持有槍支的情況下,嫌犯無所顧忌,而警察卻因受法律約束而處于劣勢。這就要求警察提前警戒,主動行動。舉槍作為防范措施的作用就在于此。
關于舉槍作為防范措施時的適用條件,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警察局《行動手冊》規(guī)定:“警察拔槍或舉槍的決定應當依據(jù)戰(zhàn)術狀況作出,并且警察合理相信當時存在巨大危險會導致事態(tài)升級以至使用致命武力是合理的?!奔~約的警察政策允許警察在搜查隱藏的或逃跑的暴力犯罪嫌犯時舉槍指向嫌犯[5]60。我國有學者主張“允許拔槍、舉槍的條件與允許開槍的條件相同,是作為一種預防性措施實施的?!保?]76而筆者認為,舉槍與拔槍、開槍三者條件應有差異,因為它們處于使用槍支的不同階段,但可將開槍條件作為舉槍條件的基準,即存在開槍的可能性時方可舉槍。例如,我國香港《警察通例》第 29-04條規(guī)定:“如警務人員認為可根據(jù)警察通例第29-03條第2段的規(guī)定①香港《警察通例》第29-03條第2段規(guī)定的內容是警察可以使用槍械的情況。合法使用槍械,他可從槍袋拔出手槍或舉槍(指向或瞄向某人),以作防范?!边@樣規(guī)定,堅持了舉槍的標準,可以避免舉槍的門檻過低,值得借鑒。
筆者建議,舉槍作為防范措施時的適用條件可以設定為:警察執(zhí)勤執(zhí)法中有合理根據(jù)認為,存在發(fā)生暴力犯罪行為的高度可能性時。作為防范措施的舉槍行為的適用條件具有三個特點: (1)面臨危險的或然性。即暴力犯罪的發(fā)生尚未處于明確且迫在眉睫的狀態(tài)。例如在搜索暴力嫌犯、設卡攔截暴力重罪犯時舉槍,此時開槍目標尚不明確或開槍情形尚不具備,舉槍可以作為一種防范措施。(2)舉槍性質的預防性。作為防范措施時,舉槍可以秘密也可以公開進行。槍口可以指向目標附近的安全方向,不宜瞄準對方。(3)舉槍目的的安全性。即警察舉槍是為了維護公眾和自身免受可能的暴力違法犯罪行為的侵害。
2.舉槍作為控制措施時的適用條件。舉槍可以作為警察控制暴力犯罪嫌疑人的一種威懾措施,將攜帶槍支時所具有的潛在威懾力通過舉槍轉化為現(xiàn)實的威懾力。舉槍是一種典型的形態(tài)威懾,即槍口公開指向或瞄準對方,將其置于射擊范圍內,迫使對方按警察意圖行動,制止對方進一步實施危害行為。特別是舉槍與口頭命令相結合,可以充分發(fā)揮其控制對方的作用,使其喪失實施犯罪的機會。紐約警察政策指出,“警察控制不配合執(zhí)法的嫌犯通常采用的強制方法是拔槍或舉槍。盡管強制力逐步升級使用的指導手冊建議,針對威脅或可能的致命傷害,拔槍或舉槍是適當?shù)膽獙Ψ椒?,但它通常適用于在更低對抗場合下用來控制嫌犯”,“拔槍或舉槍是對暴力的制止和威懾,它讓嫌犯認識到其正在面臨更高程度的強制力”[5]59-61。我國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警察舉槍控制對方的實例,引發(fā)公眾的關注。例如,2013年1月31日,廣州天河交警大隊民警夜間檢查車輛時,一輛保時捷轎車在查車點前約100米處急剎車。交警示意其駛進查車區(qū)接受檢查,但該車突然加速倒車,準備逆行離開。交警上前攔截,司機絲毫沒有停車之意,一名交警舉槍瞄準司機將車逼停。事后酒精測試結果顯示司機屬酒后駕駛[13]。此案交警舉槍時尚不具備開槍條件,但鑒于實踐中機動車司機駕車傷害、襲擊民警或逃逸過程中造成惡性交通事故的事件頻發(fā),允許警察舉槍,就可以控制危害行為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保障公眾和警察的人身安全。
舉槍作為控制措施時的適用條件可以設定為:警察有合理根據(jù)相信,對方準備實施或正在實施可能導致人身傷亡的暴力犯罪行為,或暴力犯罪嫌疑人不配合執(zhí)法,采用口頭制止、徒手制止、使用警械制止等較低強制程度的控制措施無效,舉槍有很大可能控制住局面而不至造成公眾和警察自身的危險。
(二)非獨立形態(tài)舉槍行為的適用條件
1.舉槍作為開槍前警告措施時的適用條件。舉槍可以作為警察開槍前警告的一種形式。開槍前警告的典型形式是口頭警告和鳴槍警告,而舉槍是一種非典型形態(tài)的警告形式。警察舉槍,槍口指向或瞄準對方,且對方能夠看到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等于告知對方,如果不遵守警察命令,后果是警察隨時可能開槍。雖然舉槍在警告內容的明確性上弱于口頭警告,在警告效果的強烈度上弱于鳴槍警告,但其警告意味比較明確,易于被對方感知,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警告形式。與其他警告形式相比,其獨特之處體現(xiàn)在:口頭警告、鳴槍警告不適合時以及口頭警告無法發(fā)出(例如口頭語言交流存在障礙)或無效時,可以作為獨立的警告形式。舉槍警告還可以作為口頭警告的輔助方式,有力地提升口頭警告的效果。舉槍作為一種開槍前警告形式,在符合開槍條件時方可適用。
2.舉槍作為開槍預備行為時的適用條件。舉槍可以作為開槍預備行為,與開槍有著一定的時間間隔,只要時機成熟,開槍就是其結果。它是警察準備開槍時的預備動作,是開槍臨界行為,表現(xiàn)為搜索、指向或瞄準對方以利于隨時開槍的動作形態(tài),可以有效縮短精確瞄準的時間,保障開槍行為的順利實施。例如美國電影《沉默的羔羊》(第一部)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舉槍情節(jié):聯(lián)邦調查局女警克拉麗斯在黑暗中舉槍搜索持槍躲在暗處的殺人嫌犯,隨時準備開槍自衛(wèi)。當她聽到對方輕輕打開手槍保險的微弱聲音時,迅疾循聲向對方連開數(shù)槍將其擊斃,從而絕處逢生。舉槍作為開槍預備行為時,其適用條件與開槍相同。
3.舉槍作為開槍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時的適用條件。舉槍作為開槍過程中的一個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時,與開槍的銜接最為緊密,通常是一瞬間完成兩個動作,舉槍是過程,開槍是結果。此時舉槍依附于開槍,其行為形態(tài)不具有獨立性。其適用條件與開槍相同。
綜上所述,當舉槍作為警察使用槍支的獨立形態(tài)時,具有不同于開槍的目的,適用條件也各不相同。其中,作為防范措施、控制措施的舉槍,在適用條件達到開槍條件時,就可以轉化為開槍行為。而當舉槍作為使用槍支的非獨立形態(tài)時,則依附于開槍行為,不具有獨立的適用條件。
警察舉槍行為的程序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程序。其中,事前程序主要是授權(批準)程序。從我國已有的規(guī)定看,攜槍和開槍一般需經(jīng)上級授權,但攜槍的授權不涵蓋舉槍,開槍的授權僅涵蓋非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行為。作為獨立行為形態(tài)的舉槍行為,無論是在警察個體還是集體進行的執(zhí)法活動中,是否需要得到上級的授權,尚有待明確。筆者認為,警察個體在緊急情況下舉槍應對武裝警情時,無需授權,而在警察集體實施的執(zhí)勤執(zhí)法活動中,通常需要預先或在行動過程中得到授權。事中程序主要是警察表明身份。本文此處重點分析事后程序。舉槍行為的事后程序主要包括:
1.報告程序。對于舉槍后是否需要報告,各國規(guī)定不盡一致。在瑞典,只有開槍才需要正式報告,但在英國北愛爾蘭,警察政策要求警察應盡快向其直接上級口頭報告使用槍支的任何行為。在丹麥、芬蘭、挪威,“即使只是威懾性使用(舉槍但未開槍),也必須向中央機構報告”[6]113。我國香港地區(qū)也有報告程序的規(guī)定。可見,事后報告大多作為警察舉槍的一項后續(xù)程序。它可以倒逼警察依法舉槍,是規(guī)制舉槍行為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事后實施調查和獎懲的根據(jù)。
(1)報告程序的設計原則。舉槍畢竟不同于開槍,設計舉槍行為的報告程序時,需要恰當平衡槍支使用與限制的關系。例如,報告程序不宜過于繁瑣,以免警察因此不愿舉槍處置相應警情?!豆矙C關人民警察佩帶使用槍支規(guī)范》第十八條規(guī)定:“人民警察使用槍支后,立即向所屬配槍部門主要負責人口頭報告,并在完成任務后24小時內,向所屬配槍部門提交書面報告?!痹撘?guī)定未區(qū)分拔槍、舉槍、開槍等使用槍支的不同行為,一概適用統(tǒng)一的報告程序,這未必合理。對此,香港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1993年以前,根據(jù)香港《警察通例》第29章之規(guī)定,警察舉槍的報告程序與開槍相同,對警察舉槍的限制較大,給警察一種錯誤的印象:舉槍會惹很多麻煩和行政上的啰嗦事。到了1993年,對舉槍的報告采取了簡要的程序[1]76。筆者認為,警察舉槍后應當報告,但與開槍后的報告應當有所區(qū)別,例如在報告的形式方面,對于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行為,可以采取口頭形式報告,對舉槍行為的口頭報告經(jīng)過審查未發(fā)現(xiàn)違法不當者,則不必書面報告。如果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引發(fā)公眾質疑或相對人提出申訴、控告等,則需要提交書面報告。對于書面報告的樣式,可以設計使用槍支的通用綜合報告書,根據(jù)使用槍支的不同形態(tài),采取表格填充(含電子表格網(wǎng)上提交)方式進行。
(2)報告程序的主要內容。一是報告的時間。關于報告的時間,香港的規(guī)定是“安全時盡快”。與《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佩帶使用槍支規(guī)范》第十八條關于使用槍支后“立即”口頭報告并在完成任務后24小時內提交書面報告的規(guī)定相比較,其可取之處是強調報告時間的選擇以“安全”為前提,值得參考。二是報告對象。如果未對人舉槍(例如搜索目標時的舉槍),或舉槍后無不良后果的,向所屬部門報告即可;如果舉槍引發(fā)公眾質疑或相對人提出申訴、控告,應呈報公安局長。三是報告事項。應當包括:①根據(jù)《公安機關督察條例》第四條的規(guī)定,“使用武器”是督察機構有權對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進行現(xiàn)場督察的事項之一。案件來源;②案件性質;③現(xiàn)場情況,包括時間、地點、違法犯罪人的人數(shù)、對方持有武器情況及其意圖等;④舉槍的情況,包括槍支種類、授權情況、舉槍理由、指向對象、違法犯罪嫌疑人的反應等;⑤舉槍的效果,包括是否制止了違法犯罪行為,事后是否向無辜者和公眾解釋了舉槍的理由,或向無辜者道歉等。
2.調查程序。對于非獨立形態(tài)舉槍行為的調查可以并入開槍行為的調查程序中,此處僅探討獨立形態(tài)舉槍行為的調查程序。(1)設置調查程序的必要性。對獨立形態(tài)的舉槍行為是否需要調查,域外存在不同規(guī)定?!霸谝恍┚炀郑e槍被視為一種重要行為,需接受正式調查;但在紐約市,舉槍通常不需要記錄和調查,因為不論是否指向他人,未導致對他人的傷害?!保?]59-61香港《警察通例》第29-04條(拔出警察槍械或舉起警察槍械)規(guī)定:“分區(qū)指揮官須調查該案件的情況,如有跡象顯示拔槍、舉槍是不當?shù)?,分區(qū)指揮官須指示擬備雜項調查報告,然后在14日內將雜項調查報告送交有關區(qū)指揮官?!惫P者認為,借鑒香港的經(jīng)驗,調查無需作為一項必經(jīng)程序,只有公安機關經(jīng)對警察的舉槍報告或自行發(fā)現(xiàn)的舉槍事實進行初步審查,認為舉槍行為違法、不當?shù)?,或者舉槍行為引發(fā)公眾廣泛質疑的,方有必要進行調查。
(2)調查程序的主要內容。一是調查主體。我國實踐中對備受關注的舉槍案件,通常由上下兩級公安機關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以體現(xiàn)重視程度,并力求盡可能實現(xiàn)調查主體的中立性和處理結果的公正性。例如,河南靈寶市民警舉槍事件發(fā)生后,三門峽市、靈寶縣兩級公安機關抽調紀委、督察、網(wǎng)安、宣傳等部門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廣東陸豐交警舉槍制止械斗一案,汕尾市、陸豐縣兩級公安機關組成了調查組。筆者認為,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由法律加以確認,同時,制度的設計需要兼顧公正(調查組織的中立性)與效率(調查組織的專業(yè)性),因此,警察常態(tài)化舉槍行為的調查工作可以由舉槍警察所屬公安機關自行組織,督察部門為主導,調查人員應具有特定的較高級別,以體現(xiàn)調查工作的權威性。對舉槍行為的調查程序無需檢察院介入(當事人向檢察院提出控告、申訴的除外),因為舉槍不同于開槍,即使造成了危害后果也是有限的,公安機關督察部門能夠勝任調查工作并保證調查程序和結果的客觀公正性,這樣安排也有助于提高效率。①二是調查事項。應當包括舉槍的必要性、程序、后果等。三是調查結果。調查主體在調查結束時,應當制作正式的調查報告并提交公安機關負責人。
3.解釋舉槍原因以及道歉程序。如果警察舉槍指向或瞄準對方,當排除對方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后,是否應當有禮貌地說明情況,取得對方的諒解?《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佩帶使用槍支規(guī)范》等規(guī)范性文件中沒有規(guī)定。對此,英國的做法值得借鑒。英國《警察使用火器指導手冊》指出:“當警察行動的原因不為公眾所知時,可能會引起旁觀者、當事人親屬、鄰居以及無辜當事人的關注或焦慮。此種情況下,指揮官應當考慮對警察行動作出適當解釋。方式包括:拜訪那些受到特別影響的人士(最理想的是由直接參與行動的督察進行,如果這樣做不會引發(fā)利益沖突的話);或者散發(fā)介紹警察行動情況的信息單。有時某種形式的道歉也是必要的?!睘榱司S護警察的良好形象,我國對于警察合法的舉槍行為,必要時可以由公安機關向公眾和相對人說明理由,作出解釋,以尋求理解。對于警察違法不當?shù)呐e槍行為,應由警察和公安機關向受害人賠禮道歉,以尋求諒解。
[1]余凌云.警察使用槍支之程序研究[J].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2):76.
[2]河南警察派出所門口槍指女子:打死你也是白打[EB/ OL].[2015-09-23].http://news.qq.com/a/20150921/ 033958.htm.
[3]王敏.域外警察槍支使用法律制度的啟示[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43,146.
[4]Lucy Mitchell,Rhona Flin,Shooting Decisions by Police Firearms Officers[J].Journal of Cognitive Engineering and Decision Making/Winter,2007:383.
[5]Bernard D.Rostker:Evaluation of the 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 Firearm Training and Firearm-Discharge Review Process[M].the RAND Corporation,2008:60,61,60,59-61,59-61.
[6]Joseph B.Kuhns,Johannes Knutsson.Police Use of Force: A Global Perspective[M].Praeger,2010:107-109,113.
[7]Denver Police Department Operations Manual[EB/OL].[2012-12-14].http://www.denvergov.org/police/Police Department/AboutUs/OperationsManual/tabid/ 442533/Default.a(chǎn)spx.
[8]蘭州警察拔槍威脅記者,豈能道歉了事[EB/OL].[2009-08-11].http://news.cjn.cn/cjsp/dp/200908/ t977765.htm.
[9]Sean Maher.Oakland Police Draw Guns without Cause too Often,F(xiàn)ederal Report Finds[EB/OL].[2012-05-10].http://www.mercurynews.com/breaking-news/ci_18671061? nclick_check=1.
[10]蘭州一警察拔槍將與其妻爭吵者射殺,潛逃15年[EB/ OL].[2012-12-18].http://www.he-nan.com/show-119759.html.
[11]山東警察汽車站前拔槍指男子頭[EB/OL].[2016-05-20 ]. http://news. 163. com/15/0720/21/ AV0DAUM800014Q4P.html.
[12]廣東陸豐官方回應交警當街拔槍:制止械斗[EB/OL].[2016-07-12].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 2013_04/08/23960100_0.shtml.
[13]警察拔槍逼停保時捷司機,拔槍逼停是否合法?[EB/ OL].[2013-02-01].http://sz.bendibao.com/news/ 201321/484928.htm.
(責任編輯:付傳軍)
Legal Regulation on Police Behavior of Raising Gun in China
XU Dan-tong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As an independent behavioral form of police using gun,raising gun,which has multiple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s,needs to be specially regulated by legislations and police policie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effectiveness and minimize its risks or hazards in law enforcement.Emphases of regulation are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of raising gun.Legislations and police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regulate applicable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aising gun behavior,and set relatively simple procedures for post-incident report and investigation.The aim to do so is to make the police be bold and skilled in raising gun in law enforcement 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regulations,and achieve law enforcement purposes.
police;raising gun;legal regulation
D631
A
1008-2433(2016)06-0103-08
2016-09-07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警察槍支使用行為立法規(guī)制研究”(HB15FX002)的階段性成果。
徐丹彤(1970—),男,河北平泉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和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