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輝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職教中心
行政法律責任的規(guī)范
趙立輝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職教中心
行政法學的探究方式是對行政法律責任規(guī)范進行分析的一種主要的途徑,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及專家學者在行政法律方面的探究方面做出了不斷地嘗試,其新嘗試的研究方法都把主要工作放在了行政組織、行政民主、形成給付及行政強制等方面的探究方面。對于過去的行政法學探究并未加以特別的重視,現(xiàn)行的行政法學研究需在研究結果實踐的基礎上,對于運行的最終結果做出科學化的驗證,更改以往單一化的研究內容。接下來,文章針對行政法律責任的規(guī)范進行論述。
行政法律;責任;研究
法學作為一門具有規(guī)范性質的獨立性學科,在法學的自治與自主的根基本體研究方法中一般是通過行政法律責任的三種有效途徑來加以實現(xiàn)的,分別為:責任關系、強制與責任。我國的許多學者把行政法律責任歸屬為行政主體因行政違法或行政的不科學,違法了相關法定職責與義務,為此依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承擔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1責任關系角度
在我國,不少學者認為,行政行為的撤銷與變更是行政主體責任的一種形式表現(xiàn)。站在法的形式意義上來講,行政行為要件的欠缺會造成行政行為的撤銷、無效與變更,這對行政法律行為創(chuàng)造的相關權利與義務來講是不成功的。因行政行為的主要內容在沒有得到具體證實的情況下,不會給相對人的合法權利造成任何的不良危害,為此不會有救濟關系的形成。譬如,如果行政部門對相對人實施處罰,在沒有進行處罰的情況下,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便是通過一個行政處罰而確立的某種權利與義務之間關系的。若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處罰被取消,則這一行政主體所創(chuàng)造的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就屬于失敗的一種情況。行政行為的撤銷、失效、變更實則是對行政主體運作法律的一種糾正,其自身不可作為一種責任的法律形式而存在。
1.2強制和責任方式角度
從本質意義上來講,行政法律責任為行政法律方面的一種救濟關系,可是,此邏輯并不能當做責任規(guī)范的所有內容,社會事實因素為責任規(guī)范中的主要內容,為此要成為對行政法律責任進行解讀的有效方式。通常情況下,行政法中的救濟權關系與民法中的救濟關系是相統(tǒng)一的,都能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方法加以實現(xiàn)。法教義學當中,若想要在國家公權力的強制作用下促使行政救濟法律關系向行政法律責任關系不斷地轉化,則需要進入到公立救濟當中,這會在一定范圍內涉及到對行政法律責任制度的社會事實性因素的相關說明。行政法律制度當中的社會事實因素通常會在兩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其一,國家運用的公權力強制作用,此強制作用并非是大家想象中簡單的強制執(zhí)行,而是在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與作用下,所達到一種思想觀念上的強制成效。公權力的強制作用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實力裝置,主要是通過對人的心理所造成的一種壓力,這會給人的行為造成極大程度的影響;其二,責任方式。此類責任方式的存在通常是將公權力作為一種強制基礎的,對人的行為加以明確的責任,這屬于最為直接的一種法律責任事實表象。
我國一些學者認為,公法研究范式是由四種基本元素共同組成的,此四種基本元素為:假設由答案的公法學難題、對學術持有的相同認識的公法學人、被普遍認同的理論結構、被大部分人模范的代表性的范例。法學研究的過程當中因受到全新公法學的難題逐漸形成的公法研究范式,在這一具體過程當中感受到代表人物的大力倡導及其他學者的積極響應。在整個確立的過程當中,通常是講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教科書作為顯著標志的。為能夠獲得最終公法的實踐效果,公法研究范式一定不能發(fā)生任何的改變,這種方法有很多,像,運用自我修正的溫和方式,運用徹底性的更新及轉換,等等。
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一部分學者提出,應當把行政主體理論進行再次性的重新塑造,不可把過去的不科學的行政主體理論運用到整個過程當中,需要的情況下要運用全新的基本理念,尤其是應當運用公法人的概念。在法人基礎理論的基本前提下,應當對法人的一般概念進行科學系統(tǒng)化的修改,同時對于那些并未落實的民法典當中以最為精準的方式對公法人的相關問題作出科學合理性的界定。我國法人與行政主體地位不可歸屬于國家相關部門,國家才是法人與行政的主體,這一點是要加以明確化的。通過對事業(yè)部門源流及在具體運作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相關情況的系統(tǒng)性考察,指出,事業(yè)部門的法人化自始至終就屬于一個誤會,其實并未對相關企業(yè)單位的法人化作出明確性的界定,公立機構組織與治理一定要嚴格的按照相關公權力進行運行,并非以民法為參考標準,所以,事業(yè)部門在革新的過程當中要做到分別對待,將其劃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別開展分項治理。
一些學者在行政法學研究方法與方式方面做出了具體的實踐,對行政執(zhí)法的具體過程及所獲得的成效做出了定量化的探究,同時提出了相關命題。一些學者運用博弈論與法律經(jīng)濟學當中的其他理論,對燃放煙花爆竹、運用禁止燃放的命令究竟是否正確做出了全方位的解析,甚至一些學者把燃放煙花爆竹的禁止命令中所涵蓋的社會性要素作出了深入性的探究,從而得出法律與社會規(guī)范間所存在的相互作用及替代性聯(lián)系,同時從具體案件入手對其中存在的聯(lián)系作出了全方位精準性的闡述。一些學者對行政法學研究方法與新穎的途徑進行了實踐性的運用,有的學者是通過對民營經(jīng)濟與政府規(guī)制的改革方式、背景與目的作出了具體的淺析,同時綜合國家政府電動車行業(yè)的發(fā)展情況挑選出所實施的公共政策學的系統(tǒng)化分析,對于現(xiàn)代行政法承載的權利救濟與公共福祉兩大制度間的聯(lián)系作出了全面的解釋,同時對于行政法學應由對傳統(tǒng)法律程序的關注轉化為既關注司法審查同時對具體的行政過程也要加以重視,側重于對實體政策的形成。
[1]宋功德.《公法研究范式的構造、確立及其變遷》,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2]葛云松.《法人與行政主體理論的再探討――以公法人概念為重點》,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3期
[3]「奧」?jié)h斯.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4]馮軍著.《刑事責任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