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霖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級中學
淺談肌理與繪畫的關聯
向思霖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級中學
從當代畫展和書刊的很多作品中,“肌理”是一種比較流行且多為畫家刻意運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所謂“刻意”是指這種“肌理”效果超出了以前工具、材料與技法的視覺范疇,而或張揚、或隱晦的藝術創(chuàng)作動機?!凹±怼弊鳛橐环N繪畫創(chuàng)作手法已被廣泛運用到繪畫領域之中,無論是中國國畫還是西洋油畫,無論是東方藝術巨擘還是西方繪畫大師,無論是寫實還原再現還是寫意抽象創(chuàng)作,無論何種畫種、無論何種地域、無論何種風格,“肌理”被愈來愈多的藝術家信手拈來,賦予藝術品以美感與生機。
那么,“肌理”是什么?從其本義來說,“肌理”就是肌肉的紋理,它是一種表象,后為視覺藝術所借鑒使用。因此,在視覺藝術領域就有幾種解釋:一種說,“肌理”即縱橫交錯的紋理變化或粗糙平滑的質感體驗,譬如粗糙皸裂的樹皮、光華冰寒的大理石。另一種說,“肌理”是紋理立體的繪畫或刀砍斧劈的雕塑,譬如英國水彩畫家亨特運用潑灑而成的巨幅水彩《十一月風光》、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的佛龕雕塑。除此之外,“肌理”還是歲月、滄桑的物化,如現代人物畫家蔣兆和先生的時代人物畫《流民圖》。1937年,盧溝橋事變,中華大地哀鴻遍野、國將不國,畫家自1942年開始動筆,歷時一年完成再現日本侵略者鐵蹄下中華兒女水深火熱生活的巨幅長卷《流民圖》。自1943年在北平太廟首次展出幾小時后遭日本憲兵隊禁展起,《流民圖》流落民間,上海租界、前蘇聯等異域他鄉(xiāng),回國后遭遇文革險些被銷毀,最終輾轉流離,于1998年,原作捐獻給中國北京美術館。時代的更迭,地域的轉換,留給畫作更深于作者所要表達的斑駁痕跡,這是歲月留給繪畫作品的“肌理”。例數種種可知,“肌理”在繪畫藝術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通常被分為傳統(tǒng)的筆繪方式的“肌理”與非筆繪方式的“肌理”兩種。這里所說的“肌理”,主要是指對于平面繪畫而言的畫面效果。
應該說,在畫面上,肌理一定是某種“痕跡”。譬如畫家們在很久以前就有借用毛筆之外的工具作畫,以求拋開毛筆作畫的限制,利用其它繪圖工具的特質來形成別樣的肌理感受,創(chuàng)造理想的繪畫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繪畫即是“痕跡”的藝術。美學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繪畫大師運用各自所長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融合多種復雜的構成要素在漫長的時光里形成別具一格的繪畫風格,其中最為別致的區(qū)別在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展現不同的畫面風貌。譬如中國水墨畫運用的工具材料——宣紙,其由纖維工藝特殊制成,“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有著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宣紙?zhí)厥獾臐B化功能配合水墨以及不同于其他的、中國式的繪畫工具而產生“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神采飛揚”的視覺語言,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中,油畫由傳統(tǒng)的細膩勻稱,逐漸向突出色彩的濃稠迸發(fā)發(fā)展,突出“肌理”在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重要作用。而將“肌理”手法運用到極致的,非“浮雕”莫屬。
近年來,繪畫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繪畫種類——巖彩畫。這是一種利用新材料的研制創(chuàng)新糅合傳統(tǒng)材料的基底發(fā)掘,形成濃密細膩的色彩風格和表現美學特質的“肌理”質感的新型繪畫。隨著巖彩畫作品的不斷創(chuàng)作,巖彩畫也越來越被現代人所接受與喜愛??芍粌H工具,繪畫材料也在被不斷開拓。或者說,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工具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它的作用,以造成某種理想的“肌理”語言。從某個角度可以這樣說:由于一些畫家的刻意追尋,無論從材料還是從技法上看,一些畫種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在作品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會越來越豐富,這種發(fā)展也是一種必然。
藝術鑒賞美文《繪畫肌理斷想》中有一段精辟的分析:“自然狀態(tài)為繪畫肌理的再生提供了條件。繪畫藝術中的“肌理”是原始自然屬性的升華,是一種原創(chuàng)藝術的再現,是將自然之物的生存狀態(tài)解構之后運用到人類藝術發(fā)展的領域中,是生命氣息的充盈與感染。”這與前文所分析的關于肌理的概念相似,如前所述,肌理的重點不是千變萬化的筆觸,而主要是指各種材料本身表面所體現的紋理或其制造創(chuàng)造出的種種痕跡。這痕跡一旦被畫家所選擇,就變得具有了某種特定的表征和涵義。如近代畫家朱進用泥土作畫,充分體現了泥土屬性和美感。他用黃色泥土為主調使畫面溫暖祥和,表現對逝去美好時光的懷想;以白色石粉和泥土使更富有質感,表達時光的流逝。
“不確定性”是所有“肌理”效果中共同的屬性,從作圖工具到表現手法,從圖像構建到色彩搭配,從手法質感到美學特質,諸多因素都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這也使畫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更能率性而為,更有利于靈感的迸發(fā),更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同時也能給觀者提供一個宏大的聯想空間,以體會繪畫作品中別樣的魅力所在?!凹±怼痹从谧匀恢?,源于創(chuàng)造的靈感,它似風云般變化,所以也是有著生命力的。正是因為它具有非凡的魅力,就有了種種不同的肌理語言在繪畫作品中的成功運用。譬如艾青之子——國家一級美術師艾軒,他在作畫中常用大筆狼毫在畫面中需要展現“肌理”質感的地方反復搓揉,以打造一種蓬松肆意的審美觀感。
在當今的繪畫領域中,藝術家們打破常識中傳統(tǒng)的筆繪手段,運用各種不同的非筆繪方式和技巧作法已蔚然成風。這時的材料和肌理就代替了筆繪手段去陳述要表達的創(chuàng)意或思想,這種新的手法已經以它莫測的效果產生了獨特的、不可取代的魅力。
[1]陳心懋.綜合繪面—材料與媒介[M].上海書畫出版社.
[2]班福臻.汪明強.綜合繪畫材料語言的基本屬性[J].文藝研究.2006年第9期.
[3]劉權.繪畫中物質材料的綜合運用與個性表現[J].東方藝術.2007年第1期.
[4]許江.架上的守望[M].新美術.1996年第2期.
[5]劉繼煒.論油畫的肌理美[J].懷化學院學報.2004第1期.
[6]鄒明.繪畫肌理斷想[J].美術觀察.2001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