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飛
兒童肺動脈支架植入術
肺動脈狹窄,尤其肺動脈分支狹窄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常見的血管疾病,也是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我國每年有15~20萬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出生,其中肺動脈狹窄的病人約占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4.4%。此外,在先天性心臟病矯治手術后可能出現繼發(fā)性肺動脈狹窄的并發(fā)癥。一般情況下,受肺動脈狹窄困擾的患者會出現右心功能不全等情況,不僅降低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手術治療效果,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
以往,治療肺動脈狹窄(包括肺動脈分支狹窄)主要有心外科開胸手術和心內科介入治療兩種方式。心外科手術對患兒有手術創(chuàng)傷;心內科介入手術缺乏專用于肺動脈的支架,需要采用其它類別的支架替代。此類支架雖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但仍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柔順性差、支架軸向收縮率大等問題,會因此增加操作難度,無形中導致患者手術風險增加。
不久前,我國已率先在全球范圍內研制出了首批鈷基合金材料的球囊擴張型肺動脈專用支架(Pul- Stent),該支架針對肺動脈結構特點設計,其動物實驗顯示該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顯影性好、強度合適的優(yōu)點;此外,支架規(guī)格型號多樣,可基本上滿足不同年齡段患者的需求。
前不久,兩位4歲患兒、一位15歲的患兒在浙江大學兒童醫(yī)院接受了肺動脈狹窄介入手術,心內科專家成功完成了對患兒的肺動脈支架植入術。
床旁動脈導管結扎術
動脈導管開放是早產兒的特殊問題,本該流入主動脈的血液通過開放的動脈導管進入肺動脈,從而對多臟器造成一系列的影響,使顱內出血(IVH)、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慢性肺部疾病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顯著增加,甚至可能導致患兒死亡,因此及時處理動脈導管十分重要,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患兒,必須通過手術結扎來使動脈導管關閉。但以往這些患兒往往病情較重,對呼吸機的要求很高,將患兒轉移到手術室接受全麻手術具有一定的風險,而不及時轉移容易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
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許多動脈導管結扎術直接在床邊進行,并由NICU(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的醫(y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術中的呼吸機、液體管理,不僅可以使患兒在最佳時機手術,避免轉移和搬運導致的風險,還能夠使患兒得到更專業(yè)更細致的術中管理。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近年硬件條件得到顯著提升,醫(yī)院NICU擁有層流病房,不久前為兩例患兒實施了床邊動脈導管結扎術。
實施手術的兩例患兒,胎齡27周左右,出生體重分別只有1.0千克和1.1千克。轉入前已在外院治療1個月左右,經藥物關閉動脈導管失敗,同時伴有慢性肺部疾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fā)癥,需要高頻通氣支持,且病情危急。心胸外科主任張澤偉和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NICU主任施麗萍經過討論和分析,決定于床邊開展動脈導管結扎術。手術當天,NICU各項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張澤偉主任在麻醉科、手術室工作人員的協(xié)助下,實施動脈導管結扎術,最終兩例患兒均平穩(wěn)順利地完成了手術,手術時長不超過1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