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靖西新圩中心小學 黃海德
作為一名教師,在備課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備課準確到位,做好課堂教學預設。因此,必須明確編者意圖,明確每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所處的地位、作用。每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shù)。當然,教材是專家編的供學生學習的材料,內容單一,片面,所以教師不能完全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將相關的課外材料引入課堂,使現(xiàn)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我們需要科學重組教學內容,大膽的改造教材,讓教材“為我所用,為生所用”。課堂教學需要預設,但也不是按部就班,連說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語都預設好,甚至將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時,過度強調現(xiàn)場生成教學,可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的目標。
有效的預設應有教學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隨意的,它應促進課堂教學向縱深發(fā)展。前不久,聽了一位老師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堂導入之后,老師提出了兩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如果讓你學該學什么?”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再讓學生回答。大家不難想象,整個課堂大部分學生不知所云,不知從何應答,整個課堂顯得雜亂而沉悶。究其原因,是其過分注重課堂的生成而忽視了有效預設,致使教學無法向縱深發(fā)展,時間也無法掌控。如果采取課前先下發(fā)導學案,課堂上教師依據(jù)問題難易程度梯次推進課堂教學,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過去把生成看成一種意外的收獲,現(xiàn)在則把生成當成一種價值追求,當成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常態(tài)要求。我們說,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滿生成活力的課必須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預設。
1.靈活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依據(jù)學生心理特征選擇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科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依據(jù)教師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依據(jù)時間標準選擇教學方法……
2.活躍的教學狀態(tài)
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tài),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是一節(jié)有效的課、成功的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學和練,學習目標由學生確定,過程讓學生參與,問題讓學生提出,內容讓學生總結,方法讓學生歸納。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和促進者,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3.科學的學法指導
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問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chǎn)生疑問,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給學生質疑的時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fā)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
有效課堂采用新理念,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踴躍發(fā)言,談感想、談收獲。新理念讓學生在“聽中學”“看中學”“想中學”“議中學”“演中學”。這就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實現(xiàn)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tài),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關注的是學生的一切,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有效課堂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
“做中學”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學”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議中學”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答能力,“演中學”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
有效課堂中的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學會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
有效課堂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必定會引發(fā)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豐富的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圍的知識,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取決于教師課堂管理能力。
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力要求教師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設計環(huán)節(jié)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xiàn)來靈活調整,這取決于教師的隨堂機智。
有效課堂讓老師少講,學生多學、多說;老師先不講,只是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內容,學生要將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铀魅?,學生要動起來,還要在同學面前講出來。學生要從過去的觀眾變成演員、當事人,要重建一種新的課堂秩序,要克服人類最大的弱點“惰性”。學生的規(guī)范變成習慣,需要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做,需要老師堅持點評,采用合適的評價。讓學生發(fā)生質的飛躍這一過程需要長期的培訓。
展示是有效課堂的亮點。為什么要展示?展示什么?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如果任由課堂自由發(fā)展,課堂出現(xiàn)了“展示專業(yè)戶”的問題;如果教師人為分工,擴大參與度,又使得展示雖然參與廣泛但又變得“泛泛而展”,失去了精彩,難以達到有效率。這是教師教學的困惑。
有效課堂改革是一個蝴蝶破繭、鳳凰涅槃的過程。有效課堂改革,需要勇氣、需要合作、需要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