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容(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淺談日常會話中的預設歧義及其消解
周 容
(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預設是自然語言中客觀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由于缺少語境信息,預設會產(chǎn)生歧義,因而導致人們對句子的語用推理出現(xiàn)偏差。然而預設具有可取消性,人們可以根據(jù)特定的語境或客觀事實來排除不合乎語境的潛在預設,從而對預設的歧義作出準確判斷,準確理解句子的含義。本文從預設的可取消性出發(fā),以日常生活中一些會話為例,分析探討其中的預設歧義及其最終的消解。
預設;歧義;可取消性;語境;消解
當我們說出一句話時,這句話往往隱含有某種前提條件,它所指稱的對象的客觀存在已被我們預先假定了,這種自明的前提沒有被說出,而且無須說出,卻已經(jīng)為談話雙方所知曉并且承認,這就是預設。例如甲告訴乙:“張三不來了?!边@句話預先設定了甲乙雙方都知道并且認可的若干事實:張三實有其人,張三原計劃是要來的等。否則,甲不會這樣說,即使說了,乙也會感到莫名其妙??梢?,預設是“在交際過程中雙方共同接受的事實或命題”。[1]在預設理論的演變過程中,從哲學家到語用學家,各人對它的界定和理解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前提指的是話語真值的必要條件;有人把預設看作是施行言語行為的恰當條件;有人把預設解釋為交際雙方所擁有的共同知識,或者說是背景知識;也有人把它理解為使話語具有意義所必須滿足的條件等。
隨著對預設研究的深入,邏輯學家、語用學家們發(fā)現(xiàn),預設對語境十分敏感,和說話者以及其他語言外因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于是人們認為不應該僅從狹義的真值條件語義上去定義預設,應該把預設作為一種語用推理去研究,這便是對預設的另一種理解——語用預設。Leech曾把語用預設這個概念粗略地解釋為“在說X時,說話人自認為Y理所當然是真實的”(1981:287)。[2]預設是說話人的假設,但說話人的假設并不總是正確的,說話人一方自認為唯一存在的預設,事實上并不一定存在或者在聽話者看來還可能存在其他情況,于是說話人話語的預設會存在歧義,交際的另一方會對其話語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例如:“小梅又買了一件裙子?!本渲械摹坝帧弊终f明了小梅在一個類似行為的基礎上重復了“買”的動作,而這個與“買裙子”類似的行為可以是等同性的,也可以是類同性的。那么,聽話人對這個句子可能會存在兩種理解:a. 小梅之前買過一條裙子,現(xiàn)在又再買了一條裙子。b. 小梅之前買了一件襯衫或是其它的衣物,現(xiàn)在又買了一條裙子。因此,由于交際雙方對話語發(fā)生的背景了解得不一致而造成了對句子理解的分歧。
根據(jù)語言學家Gazdar對預設可撤銷性的分析理論,話語中由預設觸發(fā)語(presupposition trigger)引發(fā)的預設只是一種潛在預設,而這種潛在預設有可能成為句子最終的預設,也有可能不成立。這是因為,一句話中雖然會暗含著一種或多種預設,但由于某種語境因素的影響,原話的預設或當中的某一種或幾種預設可能會不復存在。導致預設消失的語境因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語境中的語言因素,另一種是語境中的非語言因素。[3]
導致預設消失的一種常見的語言因素是話語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把一句帶有預設的話置于一定的話語環(huán)境之中,或者置于一定的上下文中,原話的預設便會消失。例如:
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
John tried to pass the exam.
但如果把這句話置于這樣的話語中:
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 In fact he didn’t even try to.
那么原話的預設就消失了,因為它在下文中被否定了。
還例如:Lisa: Mary, you can also bring your boy friend to the party tomorrow evening!
Mary: I don’t have boy friend yet.
在這組對話中,Lisa的話的一種預設為:Mary有男朋友。但是下文中Mary的話表明,她其實是沒有男朋友的,那么Lisa的話的預設就與下文相矛盾了,因此就消失了。
其次,導致前提消失的非語言因素是指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或者客觀事實和某一種前提矛盾,這種沖突也會導致預設的消失。例如:
She cried before she finished writing the novel.
>>She finished writing the novel.
但如果換成下面這句話:
Sh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writing the novel.
便不再有She finished writing the novel. 這樣的前提了。因為人們都知道人死了以后是不可能寫小說的,這種眾所周知的常識導致了原話前提的消失。當句子的潛在預設與客觀事實不符合的時候,也會被撤銷。例如:
John hasn’t discovered that Angola is in Asia.~>>
Angola is in Asia.
按照句子的字面意思,該句子的預設應為“Angola is in Asia”,但是根據(jù)我們的地理知識,我們知道Angola是位于非洲西南部的,所以原句的預設不成立。
歧義是指同一表達形式卻具有多種不同的意義,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有時候,話語的預設也會存在歧義,即某一話語含有多種不同的潛在預設,從而讓人們對該句子的推理出現(xiàn)偏差。我們知道,在交際中如果交際雙方的語句或命題遵守了交際準則,則是恰當?shù)?,反之則是不恰當?shù)摹R虼?,一個語句的語用預設也就是保證該語句具有恰當性的那些背景知識或條件,它也應該遵守合作原則中的各項準則,不應有歧義。[4]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由于交際方缺少共同語境,不同的人會在句子的多個預設中做出不同的理解選擇,繼而對句子的理解與推理出現(xiàn)偏差。這種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尤為常見:
(一)預設歧義在語境或上下文中的消解
例1.一個交通警察招手讓一輛汽車停下,對司機說:“你的駕照!”
單從字面意思上來推理,該警察的話語隱含了幾種預設語境信息,例如:a. 司機違規(guī)了,要接受扣分和罰款,并在駕照上登記,所以該司機要出示駕照。另一可能預設是b. 駕駛員須有駕照,警察要查駕照。因此,在未知曉特定的語境的情況下,該話語的預設出現(xiàn)了歧義。但是通常,警察說出此類話語一定是在特定的語境下說的,要么是司機違規(guī)了,要在駕照上扣分登記,要么是警察要查駕照。聽話人也一定同樣處于該同一語境中,可以根據(jù)預設的語境敏感特性,即不符合語境的預設將自動取消,來排除不符合語境的預設,那么預設的歧義也將得到消解。
例2. 小梅又買了一條裙子。
之前分析過,這句話的預設可能有兩種:a. 小梅之前買了一條裙子,現(xiàn)在又買了一條裙子。b. 小梅之前買了一件襯衣(或其它衣物),現(xiàn)在又買了一條裙子。同樣地,這句話的預設出現(xiàn)了歧義,但是我們知道,說話者說出這樣的語句肯定是在一定的語境下說出的,比如,小芳和小梅一起逛街,小梅買了一件襯衣后,小梅又買了一件裙子。那么在這種特定的語境下,不合乎語境的第一種預設就消失了,最后聽話人理解的是合乎語境的第二種預設,即小梅之前買了一件襯衣,現(xiàn)在又買了一條裙子。
例3. A: Our English teacher teaches English very well.
B: Yes, I can hardly believe he is a French.
在這組對話中,A的話可以理解為我們的英國教師教英語教得很好,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英語教師教英語教得很好。因此,A的話語的預設可能為:a.我們有一個教英語的教師,他是英國人。b. 我們有一個英語教師。(不知道他是哪個國家的人)因此,預設的情況同樣出現(xiàn)了歧義,但是從下文中可以看出,該老師實際上是法國人,那么第一種預設就消失了。
(二)預設歧義在客觀事實或已知常識中的消解
例4.(飄柔洗發(fā)水廣告語)
飄柔就是這樣自信!
同樣,單從字面上推理的話,該句子的潛在預設為:a. “存在一個叫飄柔的人,她很自信?!币驗樽孕磐ǔJ怯脕硇稳萑说?。b. 飄柔洗發(fā)水的效果很好,用了讓人形象魅力大增,更加有自信。所以,該句子實際上也存在著預設歧義。但是根據(jù)我們的常識,我們知道飄柔是一種洗發(fā)水,所以我們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自動排除第一種預設。因為根據(jù)預設的可撤銷性,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已有的常識,取消不成立的預設。
例5. A: What do you think of Monica?
B: I think she is a born actor.
在這組對話中,B的話語的潛在預設信息可能有兩種:a. Monica是演員,她的演技很好。b. Monica 是一個普通的人,她為人很虛偽,很會做戲。根據(jù)A和B都知道的客觀事實,Monica要么是一個演員,要么是他們都認識的一個人,只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其中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預設將被取消,因此B的話語的意思也不再模糊。
綜上所述,由于句子得以形成的先決條件也就是句子的預設存在多種情況而引起句子的某個成分意義上的分歧,我們就把它稱為與預設有關的歧義,或稱為預設分歧的歧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預設歧義的產(chǎn)生往往是由于缺少一定的語境信息。而預設具有可撤銷性,我們可以根據(jù)對實際語境或者客觀事實的分析,排除不符合語境或客觀事實的預設,合情合理地做出正確的語用推論,從而消除預設分歧。
[1] 王慧. 廣告何以打動人心?——論廣告語言的語用預設分類與功能[J]. 語言學研究,2014,(5):248- 249.
[2]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 Yan Huang. Pragmatics[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 索振羽. 語用學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On the Presupposition Ambiguity in Daily-life Conversations and its Disappearance
ZHOU 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Presupposition is anobjectiveand pervasive phenomenoninnaturallanguage. In our real life, sometimes, due to the lack of certain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entence will be ambiguous, thuscausing areasoning deviation of people. However, presupposition is cancellable, so we can exclude the undesirable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text or objective facts, and thus make an accuratejudgment of the presupposition ambiguity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In this paper, the presupposition ambiguities in daily-life conversations and their disappearance are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cancelability of presupposition.
presupposition; ambiguous; cancelability; context; disappearance
H313
A
2095-414X(2016)02-0069-03
周容(1991-),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