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婭妮
摘 要: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對前蘇聯(lián)的教育有深遠影響,他的許多教育觀念尤其是“差生”觀對我國當代后進生的教育有重大的啟示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詳細論述了他的“差生”觀,并對“差生”形成原因進行了具體分析,進而提出了轉(zhuǎn)化策略,這對當前我國后進生的改進教育具有借鑒價值。
關(guān)鍵詞: 蘇霍姆林斯基 “差生”的原因 轉(zhuǎn)化及啟示
前蘇聯(lián)的杰出教育家、作家、思想家及教師——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擔任教師三十二年有余,并出任這所學校的校長。他傾其一生,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放在教育身上,并將自己對教育的獨特見解、想法全都編寫為書。他所有的教育觀點都終歸于一個目標——如何培育“真正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尤其是對“差生”教育這一問題的研究。他在所著書中多次提到學習困難的或智力有問題的學生的教育,并附之生動的實例事跡加之精辟的理論分析,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差生”教育的高度重視。他的教育經(jīng)驗對現(xiàn)如今的教育有深遠影響,對現(xiàn)代教育的教學發(fā)展同樣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一、蘇霍姆林斯基論“差生”
所謂“差生”,從廣義上理解就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落后于大多數(shù)學生平均成績的學生;從狹義上理解“差生”,就是智力較低,或是不健康的身體狀況,其中不乏身體和心理健康且智力也正常,但就其他方面有缺陷,像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良影響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與教育素養(yǎng)、學校的指導思想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成績落后[1]。由于國內(nèi)外學者對“差生”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對“差生”的理解也不同?,F(xiàn)在“差生”大都不被稱為“差生”,更多的被稱為后進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業(yè)不良的學生,等等。但蘇霍姆林斯基對“差生”有獨到理解。他說:“在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2]如此,他便把畢生的心血都用在研究教育學生上,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學生進行分析研究,總結(jié)出獨特的教育觀。在他的“差生”教育觀里,“差生”有三種類型:第一種表現(xiàn)為學生的思維尚未“覺醒”,教師要將“激發(fā)它的覺醒”作為教學目標;第二種表現(xiàn)為學生的“天賦”甄沒,老師的使命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將“天賦”呈現(xiàn)顯性;第三種表現(xiàn)為“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老師需要多多關(guān)注他們的學[3]。這三種類型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差生”的獨到見解,他也將致力于教育轉(zhuǎn)化此類學生。不過,就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無可厚非在“天賦”上存在差異。所以,前兩類“差生”實際上并不是“差生”,只不過是他們的潛力或天賦暫時沒有被老師發(fā)現(xiàn)而已。由于這兩類“差生”的所謂的“天賦”還沒有被老師“發(fā)掘”,再加上一系列的因素綜合作用,因此往往對學習興致不高,而被判定為“差生”?!安钌弊鳛橐粋€思想尚未“開發(fā)”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有潛能的群體,他們的學習天賦及其學習的潛能需要教師挖掘。
二、蘇霍姆林斯基論“差生”的形成
“差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之所以成為“差生”,就是各種因素長期積累、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由于他們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zhì)、身體狀況等各有不同,“差生”形成的原因迥異,因此也較繁雜。為了更有成效地對這些“差生”進行教育,他調(diào)查了兩千多個家庭,逐步了解兒童的日常、生活習慣、教育狀況、性格特征及精神狀態(tài)的種種情況,以便查明學生智力不正常的原因。蘇霍姆林斯基在35年的教育工作中先后教育過107個能力差的甚至智力差的孩子并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專門的教育工作,其中有一半是5歲到15歲左右,另一半是18歲左右的孩子。終于他了解到導致這些孩子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是由多個因素日積月累綜合發(fā)生的反應,久而久之就導致孩子的不健康發(fā)展。根據(jù)蘇霍姆林斯基多年的教育工作實踐,他堅信:“兒童學習困難,考試成績不理想,落后于別人,根本原因大都與兒童早期所接受教育的環(huán)境和他周圍的條件有關(guān)?!盵4]根據(jù)蘇霍姆林斯基對“差生”的分類與分析,他認為“病根”主要有三點:
(一)不健康的、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的家庭關(guān)系是“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和諧的家庭關(guān)系是造成兒童發(fā)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焙⒆邮芙痰牡谝粋€地方是家庭,而第一位老師父母親的行為也會使孩子耳濡目染,對其健康成長有所影響。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相當重要。他認為,這種不和諧的家庭關(guān)系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父母在生活中表現(xiàn)得最重要的部分是酒精中毒,在這種家庭生活的孩子,起初孩子的智力標志不明顯,但由于孩子的成長受不良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快就會變得非常突出;其次,導致兒童智力落后的又一因素是家庭對知識的限制及匱乏,貧窮的家庭情感生活總是和知識的局限性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在家庭中,如果家長和孩子的交往溝通言語太過貧乏,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最后,在孩子剛出生的兩三年內(nèi)沒有得到母親的教育。如果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沒有得到最親近——母親,以此理解不熟悉的世界,將給幼小的孩子沉重的打擊[5]。
(二)教師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是“差生”形成的第二個原因。
“差生”的表現(xiàn)本就差強人意,缺乏信心,而且自尊感較一般學生較強,如若老師也對他們的教育過程表現(xiàn)得不耐煩,有心無心地傷害他們,那他們會更差。比如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一文里講到一個生物老師經(jīng)常刺激和提問阿遼沙,說他“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弄不明白,究竟能干些啥?”[6]這件事情對這個男孩的心理造成很大創(chuàng)傷,僅存的自信心將趨之若鶩。本就簡單的知識在他面前變得復雜了,因為缺乏自信心的他失去了向前進步的腳步,失去了對知識的渴望。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別人的賞識,一個受過刺激和沒有受過刺激的人所發(fā)揮的能力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盵7]作為教師,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所教的兒童都是極易受傷的,你的任務不是按部就班地將知識灌輸?shù)綄W生頭腦中,而是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關(guān)心他們作為人的尊嚴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通過學習受到教育。
(三)學生的“思維尚未覺醒”是其形成的第三個原因。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若有一天,學生弄懂了、學會了在一整年里都沒有懂得知識,那這種“恍然大悟”就稱之為“思維的覺醒”[8]。孩子的思維之所以尚未覺醒,其內(nèi)在精神力量在于知識是在兒童的意識里慢慢積累起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來,日漸強大,而且需要老師的及時幫助。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信心就是教師的使命,任何時候都不要對他們失去信心,也不要灰心。老師需要對“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進行“救助”。
三、蘇霍姆林斯基論“差生”的轉(zhuǎn)化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正像醫(yī)生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一樣,教師也應當找出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特點和個別困難的教育措施,對其進行相應的‘救助?!盵9]
(一)區(qū)別對待孩子。
“差生”并不是集中地存在于一個班集體中,而是在每一個班集體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幾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老師的倍加關(guān)愛。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對優(yōu)等生偏愛有加,而對“差生”則有些許偏見。作為老師,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一視同仁,如若長期偏愛好學生,而一直刺激“差生”,會嚴重導致兩極分化,影響教學質(zhì)量[10]。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一刀切,不能認為好分數(shù)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shù)就不是好孩子?!盵11]龍生九子,也有不同??梢?,差異是存在的,不能因為一個固有規(guī)則就認為每個人都得一樣,每個人所學的東西,愛好不盡相同,當然所具備的才能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認為這個孩子該有什么成就就有什么成就。也許對于一些孩子來說,有一個比較喜愛的東西就已經(jīng)知足,不同的情況就需要用不同的尺度衡量。既然他們在學校生活學習,就應當對他們實行不一樣的制度,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因為他們是最脆弱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區(qū)別對待孩子。若上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和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學習時,則老師要多注意能力較差的學生,對他們多點耐心,不要使自己無心的表現(xiàn)讓孩子們感到教師對他們沒有信心,因此,老師對他們要倍加用心。
(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教育孩子往往較重視課本知識,而偏少自然教育,一味地學習課本知識只會禁錮孩子們的思維,不利于孩子擴散思維的發(fā)展?,F(xiàn)在教育教學不應該過度重視課堂教育,應該在重視課堂教育的同時要特別關(guān)注兒童自然的行為。因為孩子自發(fā)的行為可以迅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蘇霍姆林斯基為教育類似費佳的問題特地編了一套習題集,其中有不少題都是來自于自然中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既可以滿足他們聽故事的好奇心又可以鍛煉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在做這類習題時,他們不需要進行算術(shù)運算,僅僅需要他們對這些小故事感興趣,愿意思考就好[12]。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每星期組織孩子們兩次去自然界上思維課,學習思考,這并不是閑來無事無游玩,而是上課,既生動有趣,又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世界。[13]
(三)找出學生的“閃光點”。
教師要時常關(guān)注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不同于別人的“閃光點”,要時常用這些專屬于他們的特長激勵他們,讓學生感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樹立信心[14]。蘇霍姆林斯基對待不同的孩子就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巴甫里克和費佳。他說:“對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來說,不管他已經(jīng)被耽誤到了什么程度,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們所有學生都上升到一種抗專業(yè)的程度,給他一塊夠吃的面包是遠遠不夠的,要給他一種自尊感以及帶給他生活的歡樂。”[15]沒錯,如果孩子至高無上的自尊感受到“侵犯”,他就不會對學習甚至對老師產(chǎn)生好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給學生困難的學生評分的老師是“不科學”的,因為那只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這樣做不僅起不到促進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在教育教學中,蘇霍姆林斯基從來不會給學生打兩分,而是有另一種方法代替這種“評分”。他會經(jīng)常告訴“差生”:“你再試一試,只要努力,你就可以做到。在我沒有給你打分數(shù)之前,都不算一個結(jié)局。只要你再試一次,我們就能取得好成績。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在明天上課前到學校,讓我們一起考慮?!盵16]費佳、巴甫里克都有各自的“閃光點”,但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是不同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有耐心。
(四)用勞動的愛好教育學生。
所謂勞動創(chuàng)造人,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實踐勞動早已不受重視,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離不開勞動,可謂是沒有勞動就沒有未來,更別提學生的教育了。前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曾說:“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是僅靠學習就能形成的,還要借助勞動,也就是實踐,懂得勞動的重要性,在勞動過程中對勞動工具、器械等更加小心,久而久之,對于書籍一類的東西也會比較重視。”[17]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一個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人的主要原因就是——無法分辨看清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相互聯(lián)系”,即孩子的抽象思維得不到好的發(fā)展,除非以具體的事物作為媒介。因此,蘇霍姆林斯基對于孩子的勞動教育很重視,他選擇了一些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比如對各種裝置進行設計和裝置、制造各種活動活動所需要的模型和設計自己喜歡的等,讓他們通過思考各種部件和零件是怎樣相互作用,使得他們反復分析和對比的能力得以提高[18]。當然,智慧要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不僅要靠手所發(fā)揮的極大作用,而且要靠閱讀,因為閱讀不僅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智育發(fā)展,還可以提高手的靈敏度。
(五)通過閱讀促進“學習困難”的學生的智力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若學生對學習感到越困難,那么他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他就越需要閱讀,不是用補課來替代,而是用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不斷的閱讀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起重要的作用?!盵19]這樣做的重點在于閱讀能夠使那些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得到發(fā)展。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他們讀的書越多,知道的知識就越多,智力和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越活躍。蘇霍姆林斯基就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有這樣問題的學生補過課,他只是單純教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為閱讀好可以激發(fā)學習困難的學生的思維覺醒。蘇霍姆林斯基還說:“在學習中,學習越困難的孩子遇到的無法克服的問題就越多,如此就需要讀更多的書。因為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他得到啟示就越多,他就會不斷地進行思考,而思考則會促進他們的智力發(fā)展。學生對自然界或?qū)χR的敏感度是靠他閱讀的書籍以及閱讀時所做的思考所決定的。當然,閱讀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有著相當大的作用,通過閱讀可以防止孩子對書本的死記硬背,促進學習?!盵20]
四、蘇霍姆林斯基的“差生”觀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在前蘇聯(lián)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他的“差生”教育觀,對于當代們“后進生”的教育教學也有深刻啟發(fā)。
(一)和諧的家庭氛圍及良好的家長素養(yǎng)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直接要素。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都會而且可能是對學校行為的間接再現(xiàn),對于學校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任何問題也都可以歸咎于家庭教育的不妥,以至于折射在學校教育中。孩子的健康全面發(fā)展既取決于父母親在兒童面前的表現(xiàn),又取決于兒童從父母的行為中對社會環(huán)境及世界萬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結(jié)的認識。由此可見,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有多大的作用。首先,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本褪羌彝?,家長必須營造好的家庭氛圍供孩子健康發(fā)展;其次,家長的一切行為對孩子都是有影響的,所以良好的素養(yǎng)是家長所必須具備的;最后,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必須經(jīng)常與他們溝通、談心,以便在出現(xiàn)問題時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及教育態(tài)度是孩子健康發(fā)展的間接要素。
學校的學習,不是老師按部就班地把知識傳授到一個個無知的孩子的頭腦中,而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有默契的相互信任的溝通與合作?!安钌钡拇嬖诓⒉皇谴_定的,他們依著各自的種種特點存在,所以他們各自的表現(xiàn)也會不同,這就需要老師有一個適當?shù)慕逃绞?。首先,老師要改變偏愛?yōu)等生,無視“差生”的教育“慣性”,做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其次,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差生”要特別照料,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教育學習落后的兒童,而且在提問題時也應該注意技巧,不要總是有意無意地給最“差”的學生提問些比較容易的問題;最后,由于教師的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需要老師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在孩童時期,孩子們往往會把他們學校中的生活與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聯(lián)系起來,而且他們會將學習中遇到的不如意的或者老師家長的教訓當做是一種屈辱,有損自尊心與自信心。所以,老師與家長在任何時候都要尊重他們的尊嚴,多鼓勵他們并發(fā)現(xiàn)他們獨特的有異于別人的閃光之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21]。
(三)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其健康發(fā)展的根本要素。
用一定的尺度衡量自己就是所謂的“自我教育”。一個孩子要獲得健康的教育,僅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不夠的,根本因素就在于自己“思維的覺醒”。首先,為了便于思維的發(fā)展,孩子需要更多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學習興趣濃厚;其次,學業(yè)負擔不能過重,應多自然界“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做功課,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思考,對所做之事產(chǎn)生疑問,也可以對生活中不理解的事情加以懷疑,然后問教師你所有的有疑問的和不懂的問題,這對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有極大作用;最后,一本好書對孩子的自我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學生所讀的書越多,看待周圍事物的眼光就會越尖銳,對知識的認知就越敏銳,感受到的東西也就不同。這樣,就會防止孩子在讀書的時候死記硬背,久而久之,思維也慢慢“覺醒”。
參考文獻:
[1]滿都拉.對差生概念含義的探討[J].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2000(4):38-43.
[2][4][5][8][9][11][13][15][16][18][19][20]杜殿坤,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8,506,415,417,327,125,332,199,327,324,83,18.
[3]張正君.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探析[D].河南師范大學,2003(5):25-28.
[6]王小林.淺談后進生轉(zhuǎn)化[J].赤子,2014(13):95.
[7]馮雪瓊.淺談班級管理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科研,2015(41):49.
[10]牛豐軍.淺談如何對待班級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J].現(xiàn)代教育,2015(10):95.
[12]盧珊.學校即社區(qū):兒童生態(tài)學[J].課程與教學研究,2010(6):20-24.
[14]馬小龍.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科技視界,2014(34):279.
[17]沈穎,南致善,等譯.凱洛夫.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03.
[21]王伏仙.談論良好師生關(guān)系的構(gòu)建[J].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20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