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煜
無論事大事小,因為做不好而沮喪,是大人孩子都會有的心情。
我下班回到家,游興奮地迎上來,說:“媽媽,我跟外公學會裁紙啦!”
不用剪刀卻能流暢地把紙沿著折痕撕開,這是游一直向往的技能。她興沖沖地要向大家展示。
她拿了一張漂亮的橘色紙,先開始折折痕。
爸爸在一旁看著,說:“折得太輕了,得使勁一點。要不然會撕壞的。”
“哼!”游不以為然,繼續(xù)按照自己步驟來:折好,打開,壓住一邊,拉著另一邊,用力一撕——真的撕壞了。紙比較厚,而且她確實沒把折痕壓實,所以輕輕一撕,就撕出了個小口子。
游生氣了,嘟起小嘴。但她沒有放棄,打算重新折一次。
“你看,你就是沒折好,所以沒法裁整齊。過來,我折給你看?!卑职掷^續(xù)勸說。
“我自己會。”游不聽,不但沒有向爸爸走過去,反而躲得遠遠的。她繼續(xù)折,然后打開,然后又撕——這回徹底撕壞了,撕出一個歪斜的大口子。
游終于爆發(fā)了。她把撕壞的紙狠狠扔到地上,雙手緊緊抱在一起,低著頭,縮進沙發(fā)墊子里。
“撕壞就撕壞了,重新撕不就完啦!”爸爸提高聲音,不耐煩地說。
外公走過去想緩和一下局勢:“來,來,外公再教教你。”
“不要!”游開始尖叫。
“你這孩子,自己不會,又不讓別人教,怎么行!”外公也開始不淡定,指責起游來。
“這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點小事!一點挫折都受不得?!卑职稚踔帘扔芜€生氣,語氣里各種不滿。
我一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只能悄悄在游的耳邊說:“你跟媽媽去房間里待會兒好嗎?”
游默默點頭。不過站起身看見地上的碎紙時,她又抬起腿,狠狠地踩了它們兩腳。
對很多父母來說,類似的事件并不陌生。事后父母們忍不住擔心:這孩子怎么受不得一點挫折呢?怎么動不動就生氣呢?其實我們忘了,即使是歷經風雨,滾打摸爬過無數次的大人,當遇到挫折——大到工作中的失敗,小到一顆釘子沒釘好——也同樣會生氣,懊惱,不開心。既然大人都無法做到每次淡然處之,憑什么要求一個人生才邁出幾步,世事沒經歷多少的小孩兒呢?
更何況,游最終情緒爆發(fā),并不全是因為撕壞了紙。她在第一次失敗后,雖然有些生氣,但還是重整了旗鼓,嘗試了第二次。這足以說明她其實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真正讓她抓狂的原因,應該是爸爸和外公你一言我一語的各種否定。他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挫折教育”。
如果你自己因為挫折或者失敗而不開心的時候,別人不但不安慰,反而指責你小題大做,一點挫折都受不了,那么即便你有成年人更為成熟的心智,心情應該也好不到哪里去。
無論事大事小,因為做不好而沮喪,是大人孩子都會有的心情。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積極樂觀,但這應該有一個過程;一下子把孩子拋到挫折面前,強迫他堅強,還不能有情緒,其后果非但鍛煉不了孩子抗挫,反而會讓他們越抗越挫,越挫越折。
游這次折紙,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