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摘 要: 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科發(fā)展和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需要,是歷史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但在五年制幼師中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現狀并不盡如人意,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首先通過專題課等附加式地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征、歷史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其次通過“滲透式”的閱讀教學,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實現學生閱讀方法的內化,提高歷史閱讀能力,實現遷移即擴展閱讀,用課內掌握的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從而擴大知識面,暢游于閱讀的王國,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 五年制幼師歷史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則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彼貜娬{閱讀對智能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如果學生不具備與教學要求相應的閱讀能力,就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無法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已成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步驟。
一、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現狀
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對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的歷史教學已經很難適應社會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重基礎知識教學,輕閱讀能力培養(yǎng)。
課堂教學往往局限于知識點的孤立講解,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開發(fā),進而影響到學生以后的歷史學習。
2.閱讀面狹窄,方法單一。
即便是少有的閱讀也有很大的缺憾,內容上閱讀面狹窄,目光僅集中在固定的幾篇基本篇目上;方法上或是教師代勞式閱讀,以教師講析為主,學生被動接受,不能發(fā)揮主動性,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閱讀完全代替了學生的閱讀;或是放羊式閱讀,完全讓學生自主閱讀,教師不加任何指導,學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閱讀訓練,更有甚者干脆以此作為學生課外閱讀內容,課上只字不提。在少量閱讀中學生完全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產生“厭史”的情緒,大多數學生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歷史課成為花的時間最多、記得最慢、忘得卻最快的科目,教學目標流于形式。
二、五年制幼師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依據
1.歷史學科特點的需要。
從學科特點講,歷史學科是一門社會科學,歷史教材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語言更具科學性。很多歷史概念都有特定的內涵,歷史學科有著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認識形式:考實性認識、抽象性認識和價值性認識。歷史學科的特點說明歷史閱讀有自身的規(guī)律和方法。
從歷史教學的特點說,歷史教學的課時容量之大,閱讀記憶量之多,遠勝于其他學科,尤其是近年來教科書的改革,使課文內容富有彈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圖片、歷史故事,使課文的閱讀量進一步增大,而且教科書對閱讀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對閱讀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歷史對閱讀能力的要求高于其他學科。
2.歷史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
歷史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現“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我閱讀、自我探究、自我質疑和自我發(fā)展”,重點加強歷史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其中最基礎的能力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活動,而其他活動如觀察、分析、思維等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閱讀是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閱讀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載體。只有先奠定各種學習能力的共同基礎,才能實現各種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須把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作為歷史課能力培養(yǎng)的首要任務。
3.五年制幼師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階段的需要。
五年制幼師生由初中升入,年齡相當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與高中生相比,他們思想活躍,喜歡追根溯源,那種局限于對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的學習已經很難滿足他們思維發(fā)展的需要。他們在已有的三年歷史學習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基礎上,在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的前提下,更需要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以達到準確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運用的目的。由于入學門檻低,他們的基礎素質明顯弱于高中生,因此,這一時期正是歷史學科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訓練閱讀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師應抓住契機,有意識有計劃按步驟地利用課堂教學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并使之養(yǎng)成良好習慣,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這不僅能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樂趣,提高成績,而且會終生受益。
三、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1.掌握——通過專題課等附加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征、歷史閱讀的策略和方法。
“附加式”閱讀指導,是指教師以專門的閱讀指導課形式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基本上局限于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以及對歷史觀點的一般了解。談不上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也不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因此,進入五年制幼師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學習能力。由于沒有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特征,不具備最基本的歷史閱讀能力,因此,學習中不能準確地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和運用都有困難,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根據這樣的學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就必須首先通過學法指導課、新學年導言課、閱讀指導課等附加式的專題課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征、歷史閱讀的策略和方法。
(1)歷史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征
歷史知識結構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時、地、人、事、義;
三部曲:原因、經過、結果;
多方面: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問題、對外關系。
在閱讀活動中,把握“五要素”、“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點,進行歸納、概括、分析,從中取得規(guī)律性和本質性的認識,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內容,從而奠定理解和運用的基礎。
(2)歷史閱讀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學法指導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介紹學習歷史的基本理論武器,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并指導學生運用理論武器去觀察、思考、解決歷史問題。通過教師講解使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初步認識,并初步學習用之指導閱讀,從而對閱讀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起到導向性作用。
2.內化——通過“滲透式”的閱讀教學,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實現學生閱讀方法的內化,提高歷史閱讀能力。
“滲透式”閱讀教學指導是指教師在常規(guī)教學中,結合學生閱讀的具體內容,給予相應的閱讀策略指導。閱讀“是一種技能”,“要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所以閱讀的技能要在閱讀各種文件或書籍報刊中練習”。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教學機會,將導讀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滲透課堂教學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導讀示范,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還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經過教師的導讀示范和學生的反復強調與不斷實踐,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并內化閱讀方法,培養(yǎng)并提高閱讀能力。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基礎,還可以帶動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歷史學習能力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飛躍。
由于這種方式是經常使用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師制定出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目標,以及相應的閱讀指導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與其他教學行為密切結合,完成教學任務。
3.遷移——通過擴展式的閱讀訓練,用課內已掌握的閱讀策略和方法指導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暢游于閱讀的王國,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其重要的功能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開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使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人文知識也是歷史學課的任務。但長期以來,中學歷史學習習慣于把目標局限在課本教材,實際上歷史知識浩如煙海,課本上提供的材料知識滄海一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彌補教材的不足,引導學生在更寬厚的知識背景下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
歷史課程標準特別引入一個“課程資源”的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闡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其中明確指出“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跡等,可通過文化機構、傳播媒體、學校、社區(qū)、參觀訪問和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得。
如何充分開發(fā)和利用這些課程資源?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輔資料外,既要重視課內又要重視課外,把教學過程延伸到45分鐘以外,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課外閱讀。一方面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列出一批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書目,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隨意閱覽,有意識、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構建一個中學歷史學科課外閱讀體系。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指定閱讀主題,并介紹一些書籍文章,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一邊閱讀,一邊做好讀書筆記,最后將閱讀成果寫成讀書心得,在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指導教師可在活動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除了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的歷史書籍外還可指導學生分別制定小組和個人活動的評價標準,或參與部分評價工作。評價標準不僅僅是活動終結后區(qū)分出學生活動水平,還在于知道學生的活動過程,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注意自我約束,明確學習目標,并有利于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力。
這種課外閱讀的過程既是學生對閱讀策略和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又必然是一個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過程和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的過程。
總之,通過以上幾種閱讀方法的運用,再加上學生通過學習不斷總結出新的閱讀方法,學生就能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和方法.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歷史課程新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4]田向洲.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新探.歷史教學,1995.5.
[5]李哲治.閱讀能力培養(yǎng)歷史學習能力的基礎.歷史教學,2005.11.
[6]趙亞夫,主編.齊渝華,石薔,編著.歷史教學課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7]趙亞夫,主編.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歷史學習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