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華
36例肺結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臨床分析
周治華
目的 對肺結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為此病的診治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36例肺結核合并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如一般資料、臨床癥狀、相關檢查以及治療預后等)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36例患者中,31例發(fā)熱,27例消瘦,30例咳嗽,28例全身乏力與酸痛,11例胸痛,11例盜汗,8例腹瀉,17例氣促,7例瘙癢;23例肺部存在濕啰音,11例表現(xiàn)為淺表淋巴結腫大,5例有口腔黏膜潰瘍。4例存在粟粒性肺結核,22例為繼發(fā)性肺結核,10例為縱隔淋巴結腫大,11例胸膜炎,有3例并發(fā)心包積液。PPD(+)者14例,痰培養(yǎng)抗酸桿菌(+)者14例,痰培養(yǎng)抗酸桿菌(+)者為15例。經治療后,有4例治愈(11.1%),20例完成療程(55.6%),8例死亡(22.2%),4例中斷治療(11.1%)。結論 肺結核合并艾滋病的臨床癥狀與影響學檢查表現(xiàn)呈現(xiàn)多元化,痰菌陽性率不高,治療期間患者極易因無法耐受藥物的毒副反應而暫停治療,且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臨床醫(yī)生需詳細了解此類疾病的臨床特點,且合理制定治療方案,從而提升疾病治愈率。
肺結核;艾滋??;特點
近年來,感染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的患者愈來愈多,而在患有此類疾病的患者中,有近30%的患者還感染了其它病毒,結核分枝桿菌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1]。這2種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艾滋病加速了結核菌的進一步傳播,而結核病推進了艾滋病患者病情的發(fā)展[2]。因此,為提升肺結核合并艾滋病的診治效果,本研究對36例肺結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了解其臨床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西南寧茅橋中心醫(yī)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6例肺結核合并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滿足《中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實施工作指南》[3]中有關肺結核的診斷標準,同時也符合國家CDC2012年修訂的有關艾滋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38.6±7.5)歲;HIV感染途徑:22例血液,10例性接觸,4例其它。
1.2 方法 對36例肺結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內容包含一般資料、臨床癥狀、相關檢查、治療與預后等情況。
2.1 臨床癥狀 31例發(fā)熱(86.1%),且持續(xù)發(fā)熱7~90d,其中有高熱(39.1℃~41℃)13例,中熱(38.1℃~39.0℃)14例,低熱(37.3℃~38.0℃)4例;27例消瘦(75.0%),30例咳嗽(83.3%),28例全身乏力與酸痛(77.8%),11例胸痛(30.6%),11例盜汗(30.6%),8例腹瀉(22.2%),17例氣促(47.2%),7例瘙癢(19.4%);23例肺部存在濕啰音(63.9%),11例表現(xiàn)為淺表淋巴結腫大(30.6%),5例有口腔黏膜潰瘍(13.9%)。
2.2 影像學檢查情況分析 4例存在粟粒性肺結核(11.1%),22例為繼發(fā)性肺結核(61.1%),10例為縱隔淋巴結腫大(27.8%),11例胸膜炎(30.6)。在胸膜炎患者中,有3例并發(fā)心包積液。
2.3 實驗室檢查情況分析 PPD(蛋白純化衍生物)試驗檢查顯示為(+)者14例,所占比重為38.9%;痰培養(yǎng)抗酸桿菌檢查顯示為(+)者14例,所占比重為38.9%;痰培養(yǎng)抗酸桿菌檢查顯示為(+)者為15例,所占比重為41.7%。對所有患者實施藥敏試驗,結果顯示有29例敏感(80.6%)。痰一般細菌培養(yǎng)顯示為(+)者9例,所占比重為25.0%,真菌培養(yǎng)顯示為(+)者8例,所占比重為
22.2 %。
2.4 治療與預后 對患者均予以藥物治療,即高效抗反轉錄病毒(HAART)+抗結核治療方案,其中HAART的具體藥物有:齊多夫定、拉米夫定、去羥肌苷、奈韋拉平、司他夫定;而抗結核治療所選擇的方案為2HRZE/4HR,在治療期間,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所使用的藥物與療程進行合理的調整。另外,還需對配合抗感染治療與免疫調節(jié)劑治療。經6個月的治療后,有4例治愈(11.1%),20例完成療程(55.6%),8例死亡(22.2%),4例中斷治療(11.1%)。
在臨床上,肺結核是一種因結核分枝桿菌所誘發(fā)的感染性疾??;而艾滋病又叫做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其是因感染HIV病毒而誘發(fā)的一種高危險性傳染疾病。艾滋病患者因為本身的免疫力長時間遭到侵害,因而時常出現(xiàn)機會性感染,在所感染的病菌中,就包含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這也是造成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因素[4]。近年來,肺結核合并艾滋病者越來越多,且病情十分嚴重,甚至有部分患者死亡。因此,強化對肺結核并艾滋病的預防與治療,是目前臨床醫(yī)學界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要加強對肺結核并艾滋病的預防、診斷以及治療,就必須強化對此類疾病臨床特點的了解、認識,并以此作為疾病防治的參考。本研究通過對36例肺結核并艾滋病患者臨床資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其特點表現(xiàn)為:(1)發(fā)病急,病情嚴重,且發(fā)展迅速,患病后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臨床癥狀,例如高熱、咳痰、全身乏力、消瘦、盜汗等,上述癥狀皆比單純肺結核患者嚴重[5]。(2)將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此類患者往往表現(xiàn)為:粟粒性肺結核、繼發(fā)性肺結核、縱隔淋巴結腫大、胸膜炎,同時還可能伴有心包積液或胸膜滲出[6]。(3)PPD、痰培養(yǎng)抗酸桿菌陽性率相對較低,而藥敏敏感率相對較高。(4)治愈率低,且死亡率高,例如在本研究中僅有11.1%的患者治愈,卻有22.2%的患者死亡;另外,在治療期間,部分患者還可能因各種原因無法耐受藥物的不良反應,繼而被迫選擇中斷治療[7]。
為提升疾病治療的效果、提高治愈率,在對肺結核合并艾滋病進行治療時,較好地把握其治療的時機是十分重要的。在情況允許的前提下,對此類患者一般是先實施抗結核治療之后,再對患者開展艾滋病的治療[8]。治療期間,為確保疾病治療的效果,臨床醫(yī)生可依據患者的實際狀況與藥物治療的效果,對藥物、藥量以及療程等進行相應的調整[9]。此外,臨床醫(yī)生還需注重對患者的督導,并對其所發(fā)生的各種毒副反應進行及時的處理。
[1] 龐燕芬,楊海雙.肺結核合并艾滋病的臨床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12):278.
[2] 李志峰.肺結核合并艾滋病93例分析[J].內科,2012,7(2):141-14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實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9:7.
[4] 謝志滿,蘇漢珍,黃紹標,等.艾滋病合并結核病186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8):1393-1395.
[5] 蘇江.艾滋病合并肺結核28例臨床及CT表現(xiàn)[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18):2477-2478.
[6] 王祖恩,李志峰,林艷榮,等.艾滋病合并肺結核210例臨床特征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2,23(16):55-56.
[7] 路鈞,段炬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5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5):774-775.
[8] 黃精送.艾滋病合并肺結核10例臨床特點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3):280-281.
[9] 許珺,王英.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診治研究[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22(12):60-6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9.049
廣西 530023 廣西南寧茅橋中心醫(yī)院 (周治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