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渝 西南大學
校園暴力事件新聞報道的中美比較研究
——以美國校園槍擊案和中國復旦投毒案為例
羅曉渝 西南大學
校園暴力事件已經(jīng)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各國媒體的新聞報道也是層出不窮,本研究通過對美國校園槍擊案和中國復旦投毒案的新聞報道為例進行對比,分析中美在校園暴力事件中新聞報道的差異。首先,校園暴力事件的新聞報道將從標題寫作、框架結構、文字語言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同時,探討文化環(huán)境和歷史的差異、媒介體制的差異等原因?qū)е鲁霈F(xiàn)了不同的新聞風格。由此可見,中美校園暴力事件的新聞報道出現(xiàn)的差異是由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和傳媒體制所影響的,媒體應在今后的新聞報道的各方面應該各取所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校園暴力 中美對比 新聞報道差異 原因
(一)標題寫作藝術比較
標題是新聞報道的主心骨,是最能直接了當?shù)恼f明新聞事件的概況的元素。在校園暴力事件中,新聞報道的標題參差不齊,各有所側重。
在中國復旦投毒事件中,《京華日報》和《天府早報》發(fā)布了題為“復旦投毒案始末:被毒殺的青春”的新聞報道。在投毒案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南方周末》發(fā)布了“復旦大學一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4月16日下午去世”。事件發(fā)生的十天內(nèi),《南方周末》又做了題為“與自己的戰(zhàn)爭,復旦研究生為何毒殺室友”的報道。以《南方周末》為主的國內(nèi)媒體在第一時間報道新聞事件時,標題大多還原事實,主要側重于事實的“五要素”。
在美國校園槍擊案發(fā)生后第一時間,《紐約時報》趕到現(xiàn)場采訪,并做了標題為“槍擊聲,被子彈上膛聲打斷“的報道。記者以自己獨特的新聞專業(yè)敏感,捕捉了暴力事件的各種細節(jié),從各個角度還原了事件發(fā)生的過程?!督袢彰绹吩谑录l(fā)生后幾個小時內(nèi),發(fā)布了題為”警方:持槍者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殺死21人“的報道。美國的媒體的標題大多總結事件的特點,用事件的特殊之處來擬標題。在校園槍擊案中,《紐約時報》新聞報道的標題主要側重于對事件過程特點的把握,“槍機聲”“子彈上膛聲”都是對事件過程特點的概括描述。
(二)框架結構分析
從新聞報道的框架結構來看,《南方周末》的報道“與自己的戰(zhàn)爭,復旦研究生為何毒殺室友”采用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的報道方式。用標題直接來報道事實,引起讀者的興趣,用導語來介紹事件的新聞事件的5W要素,言簡意賅的想讀者說明的事件發(fā)生的基本情況。文章中第一段簡要說明了事件,“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決定下毒。目標是他的室友、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钡菇鹱炙Y構還體現(xiàn)在用主體展開新聞事實,并作補充、說明、闡釋,以回應導語和標題。文章主要做了四個部分的敘述,“飲水機與水票、“潛意識”與“自尊心”、與自己的戰(zhàn)爭、以毀滅的方式”。由事件的本身出發(fā)到發(fā)掘嫌疑人林某作案動機,再到林某的家庭背景和性格變化,從結構上完成成了這一案件的深度報道。
在《紐約時報》報道校園槍擊案中,作者并沒有把新聞的五要素要在第一段,而是引入槍聲,把案件最顯著的特點呈現(xiàn)給讀者,給讀者最直觀的感受,并用“誤以為的建筑工地”作為對比,強調(diào)了事件的不尋常性,從而抓住讀者的目光。在接下來的三段,分別采用了擬聲詞“砰砰砰”、“砰砰”、“砰”來表現(xiàn)槍擊事件現(xiàn)場緊張的氛圍,槍擊聲音從三聲到兩聲再到一聲,逐步遞減并富有節(jié)奏感的敘述方式,更容易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感知現(xiàn)場緊張的氣氛。到了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才交代了案件的傷亡人數(shù)、時間、地點和主要經(jīng)過。像《紐約日報》這種美國大報來說,這種描寫方式并不陌生,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倒金字塔的寫作手法,將新聞現(xiàn)場的一個典型片段抽離出來作為開頭重點描寫,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試想在電視新聞直播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大報想要分一杯羹,就必須在新聞報道上下功夫,增加文章的可讀性。
(三)文字語言分析對比
文字是新聞報道的血肉,鮮活的文字的恰當使用不僅能還原事件的本末,體現(xiàn)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還能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和藝術性,更多的吸引受眾的目光。
《紐約時報》在校園槍擊案發(fā)生后第一事件作出的新聞報道中,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語,直觀的再現(xiàn)了案件發(fā)生的始末。從文章一開始,作者直接使用槍聲的擬聲詞直接把讀者帶入了案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在接下來的三段細節(jié)描寫中,記者使用了大量的動詞描寫?!皾L”“哭”“爬”“躲”用恰當?shù)膭釉~生動了還原了槍擊案的場景。直接引用大一學生在采訪時說的話,“我一早醒來,并不知道有什么事不對勁”“后來我去上第一節(jié)課,聽到老師在談論因為約翰斯頓宿舍樓發(fā)生槍擊,學生被堵在宿舍樓不能來上課”多個角度反應了槍擊事件中學生們的反應。
《南方周末》在報道復旦投毒案中,語言大多是平鋪直敘,沒有華麗的語言修辭,用最接近事實的語言寫出了投毒案的深度報道。同美國報道校園暴力事件一樣,《南方周末》也善于利用直接引用穿插在文章中,在采訪黃洋同學高科的時候,大量運用了直接引語,“病情惡化非???,幾天里血小板就跌到了1到2,血氨、膽紅素超標好多倍?!边@是高科告訴記者黃洋的病情。之后高科還回憶林某的表現(xiàn)也使用了直接引語,“黃洋住ICU后,我見過林好幾次,有一次他剛去看完黃洋,我們問他怎樣,他說肝衰,人還清醒,我們還討論了下病因和治療,看不出半點異?!薄J紫戎苯右Z表達能增加新聞的現(xiàn)場感,就像電視新聞報道一樣生動,使文字新聞更加具體,具有畫面感。可以通過采訪不同的對象從各個角度還原事件的過程。第二,直接引語的時候作為遏制假新聞的一條重要途徑,使體現(xiàn)新聞真實性不可或缺的部分。由當事人的同學或者是朋友直接敘述出來比記者轉述更具有可信度。第三,直接引語多為不同采訪對象所說的話,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使文章的語言更加豐富。文章提到林某母親知道投毒事件的時候,“除了燒香拜佛,我還能做什么?”她哭
(一)文化環(huán)境和歷史的差異
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平等的多元化社會,各種思想五花八門,體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上面則具有客觀性,更偏向于自由和平等。筆者認為,美國媒體的新聞報道更突顯使用新聞事件的具體細節(jié)和數(shù)據(jù)向公眾呈現(xiàn)事實。而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崇尚整體性和全局性和嚴肅性,在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多站在政府的高度,語言也更具有嚴肅性,同時語言也存在缺乏生動活潑的缺點。
(二)媒介體制的差異導致新聞價值觀的差異
在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觀中,包括五個基本要素: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除了被中西方普遍接受的這五個基本要素之外,中美還存在一定的新聞價值的差異。美國在新聞報道是很強調(diào)媒介的獨立性,這是由美國獨特的媒介體制做決定的,美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完全商業(yè)化運作體制,這就決定了美國的媒體在新聞報道時有可能與政府的指導思想相悖。而中國的媒介體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完全國有的有限商業(yè)運作體制,即新聞媒介是黨和政府的宣傳機構,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媒介的報道方針必須與黨的指導思想和施政綱領保持一致。因此中國的新聞媒介大多帶有官方意志,眾口一詞。因此中美校園暴力事件新聞中在標題、框架、語言上均有所不同。
[1](美)布雷恩·S. 布魯克斯(Brian S. Brooks)等.新聞報道與寫作,新華出版社
[2](美)道瑞斯·A. 戈瑞伯爾(Doris A. Graber).大眾傳媒與美國政治,南京大學出版社
[3]杜雄柏.傳媒與犯罪,中國檢察出版社
[4]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
[5]蔣曉麗,劉波. 中美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中情感話語比較分析——以CNN和新華網(wǎng)對“溫州7·23動車事故”和“康州校園槍擊案”為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2:153-157.
[6]李矗編.法制新聞報道概說,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7]孫瑋,劉榮忠. 媒介是如何反映暴力現(xiàn)象的?——中美暴力新聞報道比較[J]. 新聞大學,2000,03:11-14.
[8]許諾.《南方周末》校園暴力事件報道研究(2000-2009)[D].復旦大學,2010.
羅曉渝(1992-),女,漢,四川樂山人,碩士學歷,西南大學,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著問,“全家人的希望都在兩個兒子身上”。用林某母親的直接引語,敘述了作為母親在知道自己兒子涉嫌投毒事件時候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