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吳 德
基于SPOC的在線課程教學模式設計初探
——以《Java程序設計》為例
三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吳 德
SPOC平臺的出現給在線課程教學方法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在線課程教學過程的實施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以教學設計為前提。基于SPOC平臺設計了“在線課程教學設計原型”,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提升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闡述教學設計過程,并以《Java程序設計》在線課程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SPOC;教學設計;在線課程教學模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要以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為先導,以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為核心”,指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1]
近年來,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的在線課程模式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關注,相對于MOOC而言,SPOC在線開放課程更精致、受眾規(guī)模更小,同步、異步的運作模式也更加靈活,既融合了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優(yōu)點,同時也能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2]?;赟POC的在線課程設計是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有利于實現教師的角色從“教”向“導”的轉變,真正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為特點的自主化學習模式。
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決定了課程教學的基本導向和教學模式,網絡教學平臺(如SPOC)的特點決定了需要對傳統課程教學的知識點進行劃分和重構,教學形式也必將發(fā)生新的變化,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的特點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場景、教學資源以及評價方式等是實施在線課程教學的必要前提。黃榮懷等人[3]提出的“混合式學習課程設計框架”將課程的設計分為前端分析、活動與資源設計以及教學評價設計等三個階段,筆者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在線課程教學設計原型,原型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提升三個環(huán)節(jié),如圖1所示。
圖1 在線課程教學設計原型
2.1 課前準備階段
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進而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并設計好以何種形式開展本次課程的教學活動。學生需要在課前基于在線課程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學習資源由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進行下發(fā)。劉斌[4]將在線課程資源劃分為指導型資源、內容型資源和生成型資源三類,指導型資源主要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改措施等“指導性”文件;內容型資源主要涉及教學課件、知識單元微視頻、配套的富文本、實驗資源、拓展資源等以知識運用為主的內容;生成型資源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包括課堂討論、互動交流、在線討論、經驗分享、自我內化等。課前準備階段主要向學生下發(fā)指導型資源和內容型資源。學生基于這些資源進行自主性學習,目的是掌握基本知識點,為課堂教學階段的協作式學習做好準備。比如在《Java程序設計》中,多線程是概念較為抽象的知識單元,掌握起來難度較大。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會把多線程的預習任務和單元教學大綱、教學課件、知識點微視頻、驗證性實驗指導書等資源提前一周下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前準備工作。教師根據在線平臺上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總體把控,及時督促并指導進度落后的學生完成自學。
2.2 課堂教學階段
本階段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完成對知識點的內化,關鍵是教學活動的組織,可以通過課堂導入、協作學習、總結反饋等環(huán)節(jié)來實現。課堂導入可以從提出問題開始,也可以從需要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入手,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生明白所學知識點的“意義”所在(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學生抱怨:老師,學習這個到底有什么用?能解決什么問題?),讓每次課堂學習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協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基于任務的驅動以及項目協作等方式進行,本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也是教學設計的重點,教師要以一定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點的內化,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目標明確地開展自主學習,并通過討論交流、互相協作、獨立完成任務等過程,總結出經驗和規(guī)律,并形成生成型資源。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需要通過課堂測試和總結反饋等形式進行檢驗,課堂測試重點檢查學生通過協作式學習對知識單元的掌握情況,總結反饋則重點傾聽學生的學習感受、意見和建議,為后續(xù)階段的教學設計優(yōu)化提供參考。筆者在講到Java多線程同步知識單元時,課堂導入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呈現:火車站開設了若干售票窗口,人們分別在不同的窗口同時購票,所有窗口的火車票均來自同一個后臺數據庫,請問如果由你來設計這樣一個購票程序,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如何保證各窗口都能正常出票?拋出問題后,學生很快就會進入思考狀態(tài),進而進入協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進行頭腦風暴,將影響這場售票的所有可能因素進行羅列,然后對這些可能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分別確定影響級別,并形成初步的解決方案。接下來各組選派代表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本組的解決方案。最終在教師的啟發(fā)式引導之下,學生們意識到多窗口售票過程中出現的異?,F象本質上是由于多個線程同時訪問共享資源時不加以控制引起的。 那么如何控制共享資源的訪問呢?這樣自然地引出Java中線程同步和資源加鎖的內容,學生的學習目標也變得明確了。問題解決方案確定后,要求學生使用多線程同步模擬實現多窗口售票的情形。最后各組分別對本知識單元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將本次教學過程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反饋。
2.3 課后提升階段
課后提升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主要包括在線互動、拓展應用以及學習效果評估等內容。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受限性,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需要在課后及時進行吸收和消化。通過在線社區(qū)討論和互動,一方面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的關切點和學習現狀,為學習效果評估提供重要參考,另一方面學生之間通過分享和交流可以實現互助式學習。拓展應用往往是對知識單元的綜合運用,可以作為選做內容,由樂于挑戰(zhàn)的學生完成。仍然以Java多線程同步內容為例,筆者將課后提升的拓展應用指定為“基于多線程同步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問題”,生產者-消費者問題是關于多線程的一個經典應用,既包括線程同步,也包括線程之間的通信等內容,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自主完成。Java在線社區(qū)是課后交流的主要場所,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發(fā)表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回答別人的問題,真正實現協作式學習。教師則可以通過在線社區(qū)的活躍度以及分析學生提問、回答問題的內容對教學效果做出評估。
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組織方式,而教學設計則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必要前提,筆者依據在線課程的特點,提出了基于SPOC平臺的在線課程教學設計原型,并應用于《Java程序設計》在線課程教學中,初步實現了教學翻轉。教學設計是一個持續(xù)不斷完善的過程,可以通過師生評價和反饋機制不斷地進行修正,以更好地適應學習者的特點。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E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 xxgk_133322.html.
[2]蘇小紅,趙玲玲,葉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7):60-65.
[3]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4]劉斌.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1):81-84.
吳德(1978—),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據工程、Java教學研究。
三江學院網絡課程(優(yōu)秀課程)教改課題“Java程序設計課程建設與應用”(J15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