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劉越武
印象婺源
文/圖_劉越武
編者按:三月的春天,綠了山,紅了花,歡了水,輕了風(fēng)。在這踏青的好時節(jié),你可以去感受油菜花盛放的熱烈,一睹桃花的嬌艷;或是攜家人去郊外踏青,嘗一嘗春天應(yīng)景的美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莫辜負(fù)春光,趁著春暖花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早春的三月,草長鶯飛,是踏青賞花的黃金季節(jié)。
六年前,我剛參加工作,少年不知愁滋味,父親的身體還很硬朗。記得那是三月的第二個周末,沒收拾行囊、未搜索攻略,父親帶著我驅(qū)車直奔江西,實現(xiàn)了人生中第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一路行車近十個小時,終于抵達(dá)目的地——江西婺源。山間清爽的風(fēng),古城溫暖的光,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一幅極美的鄉(xiāng)村田園畫卷映入眼簾,趕走了一路的疲憊。
三月的婺源,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處處春意盎然。
來婺源踏青賞花,我想父親是早有打算的。初到篁嶺,山間油菜花幾乎全部盛開,層層疊疊的梯田蜿蜒于山嶺之中,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漫山遍野、金燦燦的油菜花田里,春風(fēng)吹過,十里飄香。
父親告訴我,婺源的油菜花,最美在“二嶺”,有秀氣的篁嶺,還有大氣的江嶺。
江嶺的大氣,體現(xiàn)在十萬畝油菜花梯田的壯觀。如鏈似帶,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油菜花海,壯麗雄奇,這是江嶺油菜花獨有的景象。從江嶺開始,公路始終在山間盤旋,通過車窗向下看,只見層層梯田,曲折的線條,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邊聚集的三四個村莊,四周圍繞著青山,構(gòu)成了一幅極美的婺源農(nóng)村風(fēng)光畫卷。
“你看,江嶺的山有多高,梯田也就有多高?!备赣H指著遠(yuǎn)處的梯田說道。油菜花盛開,這里就是一道春日融融、春風(fēng)和煦的風(fēng)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黃得質(zhì)樸、黃得純情、黃得熱烈、黃得坦誠。
在婺源停駐兩日才發(fā)現(xiàn),這里的三月,花海遍布每個村莊、石板路上、河溪邊、山坡幽谷里、古宅小路旁,靈秀中多了幾分神奇和魅力。一路走走停停,不停地按動快門,卻感覺手中的單反總也裝不下這里的景致,或者說是這份景致帶給我無窮的震撼。
自婺源縣城出發(fā)向東北方向45公里,就來到了著名的理坑村。與賞花不同,因為事先有了準(zhǔn)備,所以在閑暇時,對這里的歷史淵源、風(fēng)土民情有了一番了解。
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理學(xué)大師朱熹的父親朱松于1206年遷居于此。一條小溪繞理坑村而過,小溪在當(dāng)?shù)胤Q為“坑”,所以取名“理坑”。而理坑原名“理源”,顧名思義,理學(xué)淵源之地。
走進(jìn)理坑,進(jìn)村的巷門上方題有“淵停岳峙”四個大字。這四個字一語雙關(guān)地道出了此巷的不同于一般,這是條受人尊敬的“官巷”。自元代始,村子漸盛,人煙茂密,科第蟬聯(lián),奕葉簪纓。尤其在明代官宦屢出其村。他們身居高位之時或年老返鄉(xiāng)之后,便致力于營造邸第,以光宗耀祖。至今,這里以官邸宅第為主體的明清古建筑有130幢之多。這些古建筑粉墻黛瓦、飛檐戧角、“三雕”工藝精湛,布局科學(xué)、合理,冬暖夏涼,被譽為“生態(tài)文明的綠寶石”“建筑藝術(shù)的博覽園”。
爬滿青藤的白墻,長著青苔的黛瓦,飛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剝落的雕梁畫棟和門楣……這里的村落就像是一幅水墨丹青長卷,群山如抱,在蔥蘢的綠色掩映中,粉墻黛瓦的徽州民居鱗次櫛比,又像是鋼琴的黑白鍵,演奏著優(yōu)美的旋律。
婺源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是古徽州六縣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與理坑一字之差的李坑、江灣、曉起、汪口……無不古趣盎然,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歷史樂章,等待與你共鳴。
走在村落的石板路上,追溯著久遠(yuǎn)的陳年舊事,馬頭墻下,重重疊疊,倒影如畫。古往今來的腳步,在日色夜幕的描跡中,暈暈而韻,略帶惆悵,又顯嫵媚。而那緩緩流過的歲月,猶如古道滄桑,不覺感慨是一首讓人低回不已的詩。
婺源給我留下的印象不僅僅是壯美的油菜花海和古趣盎然的建筑,它的“香”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
書香。婺源歷史文化厚重,素有“書鄉(xiāng)”之稱。自南宋末至元、明、清,孕育出了數(shù)以千計的專家、學(xué)者和官吏,這得力于大辦教育。大辦教育源于深受朱子興學(xué)育人的影響。這里是理學(xué)大師朱熹、鐵路之父詹天佑等名人的故里,處處充滿著濃郁的書香。喜愛書法的朋友可以買一臺龍尾硯,沾沾“書鄉(xiāng)”的味道。
樟香。婺源人自古以來就視古樟為神樹,神圣不可侵犯。1500多年的嚴(yán)田古樟,堪稱“天下第一樟”,胸圍14米,樹冠面積達(dá)3畝,過河過界,鋪天蓋地。漫山遍野的香樟樹、民居中隨處可見的香樟木制作的器具,讓香樟木散發(fā)的香氣不吸自入、沁人心脾。
茶香。婺源境內(nèi)群山高聳,山澗汩流,四季云霧繚繞,寒暑溫度分明,特別適合茶樹生長喜溫、耐濕、好霧的氣候環(huán)境和土壤條件。早在唐代以前,人們就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fā)展茶葉生產(chǎn)。婺源茶樹大多生長在高山深谷中,飽受霧露的滋潤,萌發(fā)的芽葉厚嫩柔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制成的綠茶香氣馥郁,滋味醇厚,具有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三大特點,喝慣了毛尖、鐵觀音、普洱的你,也許會喜歡那份不一樣的茶香。
食香。每當(dāng)我去到一個地方,美食往往是我最關(guān)注的一項,當(dāng)然婺源也不能除外。早餐以清淡為主,一碗米粥、兩枚清明果、三碟野菜,草草了事。游覽一上午美景,饑腸轆轆的你更會在意午餐吃什么,那就一定要來一條荷包紅鯉魚了,味道確實很贊。粉蒸肉、糊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一盅土雞湯,一碗白飯,不僅一天的體力得到補充且口齒留香。
后來我問父親,為什么帶我來婺源踏青賞花。他說,自己年輕時響應(yīng)國家號召上山下鄉(xiāng),也是去了這樣一個油菜花漫山遍野的地方。父親在那里待了六年,并愛上了那里,以至于奶奶幾次三番讓他調(diào)回家鄉(xiāng)工作,他都不愿意。
婺源就是這么一個地方,特別是對于生長在中原的我來說,一切都是那么好奇。三月的婺源,賞花需要陽光明媚,看徽派建筑最好是在煙雨蒙蒙中,我去過了,卻還想再去一次。
(作者單位:省公司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