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苗(濟源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河南 濟源 454650)
?
哺乳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
劉苗苗
(濟源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河南濟源454650)
仔豬腹瀉是一個癥狀,包括了多種腸道傳染病,最常見的有仔豬紅痢、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傳染性胃腸炎等。腹瀉能引起豬的消化功能受損、食欲減退、采食量減少,長期腹瀉或病情嚴重時表現精神差、消瘦、迅速脫水,最終導致飼料轉化率降低、增重緩慢甚至死亡。如果治療不及時或無效,可能導致豬只死亡率顯著升高。處于哺乳階段的仔豬,尤其是初生仔豬,自身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主要通過乳汁從母體獲得免疫力,抵抗病原菌入侵。在母源抗體滴度低的情況下,哺乳仔豬更易發(fā)生腹瀉。在正常情況下,仔豬黃白痢影響較為廣泛。仔豬黃白痢皆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但發(fā)病日齡有所不同。仔豬黃痢病多發(fā)生在3日齡左右,仔豬白痢病多發(fā)生在30日齡以內的仔豬,出生后10~20日齡發(fā)病最多,病情也較嚴重。
引起哺乳仔豬腹瀉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溫、傳染病、環(huán)境衛(wèi)生差、攝取初乳量不足、消化不良等。這些因素多為可控性因素,可以通過細化管理減少發(fā)病率。一旦發(fā)現仔豬腹瀉應迅速采取積極系統(tǒng)的治療措施,防止大面積爆發(fā)和傳播,以下幾個方面可作為防治參考:
日常圈舍清洗消毒能控制細菌的不斷繁殖,把病原菌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通過觀察,定期清洗消毒能有效降低腹瀉發(fā)生的比例和嚴重程度,是凈化豬舍小環(huán)境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環(huán)境消毒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夠減少外來病原的傳播,降低哺乳仔豬發(fā)生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的風險。良好的操作習慣和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哺乳仔豬腹瀉。例如:分娩前產欄的拖洗消毒;母豬糞便及時清理,仔豬拉稀后及時治療和拖洗產床;豬舍內定期徹底消毒;斷奶后豬舍應沖洗干凈不留死角,單個豬舍形成相對獨立的環(huán)境等。
溫度低會造成仔豬受涼感冒,精神差,活動減少,攝取初乳不足。仔豬出生后,其生存的環(huán)境溫度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子宮內環(huán)境溫度約為39℃,出生后環(huán)境溫度降至室溫,且體表附有大量黏液,自身熱量容易散失,因此必須及時擦干體表黏液,并維持適宜的外界溫度。仔豬的適宜溫度因日齡而異,出生后1~3日齡為30~32℃,4~7日齡為28~30℃,15~30日齡為22~25℃。在飼喂過程中要加強巡視,如發(fā)現躺臥在角落里的仔豬要及時放置到保溫燈輻射范圍內,無保溫箱的產床尤為如此,并防止賊風的侵襲。
3.1做好母豬飼喂管理
提供優(yōu)質飼料和搞好母豬飼養(yǎng)管理是達到母強子壯、防止仔豬腹瀉的先決條件。從妊娠舍到產房的周轉對待產母豬是一種應激,這種應激容易降低母豬食欲。在實際生產中,部分母豬會提前于預產期2 d左右分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母豬提前5 d左右進入產房,有利于母豬正常采食和體能的恢復,這也有利于順利分娩和減少產后長時間不食現象。
母豬產后泌乳量低會引發(fā)仔豬因哺乳量不足而發(fā)生腹瀉。引起母豬泌乳障礙的因素包括乳腺炎、內毒素血癥和一些亞臨床感染等。在臨床上,一部分母豬會出現采食量等正常而體溫偏高的現象,如果飼養(yǎng)過程中不細心觀察,時常會造成乳腺退化,乳汁成分異常。飼養(yǎng)人員應確定每頭母豬分娩完全,勿讓胎兒因胎位不正等因素留于體內至腐爛,引起子宮炎癥、發(fā)燒或不食。
3.2做好分娩母豬的護理工作
母豬分娩前,應先清理產床上糞便,用消毒液拖洗。分娩后應將乳頭內兩到三把奶擠掉,并用消毒液仔細擦洗乳房,這對頭胎母豬更為重要。此項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大腸桿菌性腹瀉。
3.3做好初生仔豬護理確保攝取足量初乳
初生仔豬自身抵抗力不足,通過母乳獲得母源抗體,進而獲得被動免疫力是仔豬保護自身的主要途徑,因而足量初乳的攝取尤為重要。與常乳相比,初乳中含有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在出生后的24~48 h內,仔豬腸道能夠通過胞飲作用吸收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內的生物大分子物質,此功能在仔豬吃到一定量初乳后會迅速消失,因此應盡可能讓每頭仔豬都攝取到足量初乳。仔豬出生后應人工輔助弱仔豬哺乳和調整仔豬無序爭搶乳頭的行為,確保每頭仔豬獲得足夠保護力。
4.1提早補料、鍛煉胃腸功能
一般宜7日齡開始補料。由于目前規(guī)?;曫B(yǎng),一個單元產期持續(xù)時間較長,應注意對出生較早的仔豬補料。
4.2抗菌止瀉
吃初乳前,以10~15 mg/kg體質量劑量灌服鏈霉素或2萬~4萬IU慶大霉素防止腹瀉。腹瀉往往是某種原發(fā)病的臨床癥狀之一,常由于腸道內存在細菌、毒物或腐敗分解產物引起。對于細菌性腹瀉宜用抗菌止瀉藥,如肌注或口服氟喹諾酮類藥中的氟派酸、恩諾沙星、環(huán)丙沙星等;口服氨基糖苷類藥中的慶大霉素、鏈霉素、阿米卡星等,以及土霉素、痢菌凈、磺胺脒等抗生素。肌注時可加入少量地塞米松磷酸鈉效果更好。對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可減少喂量,減輕胃腸負擔,同時給予助消化藥如鞣酸、鞣酸蛋白、乳霉生、干酵母等。機體為了排出有害物質,胃腸道蠕動加快,腹瀉加劇。為了減輕腹瀉癥狀可酌情選用抗膽堿藥以抑制胃腸蠕動,如硫酸阿托品、654-2(鹽酸消旋莨菪堿)等。
4.3及時補糖補液、防止脫水、糾正酸中毒
腹瀉直接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脫水和酸中毒,因此發(fā)生腹瀉的豬應注意補糖、水、電解質(鈉、氯、鈣、鉀)。對于腹瀉時間長的仔豬,由于腸道中大量堿性物質排出,應及時補充堿性物質(如碳酸氫鈉)以糾正酸中毒。補水需加入等滲的糖鹽水、5%碳酸氫鈉、抗生素、阿托品等,其中糖鹽水和碳酸氫鈉必不可少,劑量為15~20 ml/頭腹腔注射。此外,因吸收快、吸收面積大,腹腔注射也可作為給藥的一種途徑。
依據臨床觀察和總結,仔豬腹瀉的防治最好從剛出生時的預防開始。這個階段的操作方便,雖然會增加勞動量,但能切實減少以后的腹瀉發(fā)生率和死亡率,一旦發(fā)病也易于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5090(2016)01-0046-02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