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適用話題】藝術與真實 炒作 虛榮 實事求是
舉報感動中國人物用意為何?成都市郫縣文明辦的楊小紅這樣解釋:舉報人臧雷原來和董貴生關系比較好,臧雷想把董貴生拉入他發(fā)起的“理解萬歲”活動中來,但是董貴生拒絕了,于是兩人產生了矛盾。在當?shù)匚拿鬓k看來,這起事件的發(fā)生,是因為“內部矛盾”,是因為“個人恩怨”。筆者以為這根本就不是重點。我們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舉報的事情是不是真實的?
應該說,舉報的內容確有其事。這是因為,感動中國候選人董貴生本人在接受中國之聲的記者采訪時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媒體采訪可能有口誤。這個不是夸大,可能是我說快了?!边@樣的回應是什么意思呢?等于間接地承認了先進事跡與事實不符。用“口誤”和“說話太快”不能紓解公眾的質疑。
正如舉報者所言:照顧軍烈屬只是最近幾年的事情,而不是30年前;為84位犧牲戰(zhàn)友送陣亡通知書,根本就不符合部隊規(guī)定,部隊不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退伍老兵。那么,虛假的感動中國事件,真的只是當事人董貴生錯了嗎?
不知道董貴生在虛假感動事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我想說的是在挖掘榜樣的時候,我們的那種“習慣性拔高”的現(xiàn)象在作祟。作為當事人,他當然也想被評上感動中國人物。也可能因此而故意拔高事實,但是作為當?shù)氐挠嘘P部門為何沒有盡到審查義務?其實,不是沒有審查清楚,而是故意放過了而已。因為,他們需要一個典型,需要讓自己的典型成為全國典型。這就出現(xiàn)了層層拔高的現(xiàn)象。
負責挖掘本地好人好事的作者,會在寫材料的時候“高于生活”,讓內容比當事人講述的高一個檔次。這個材料到了主任的手里,到了部長的手里,還會被進一步拔高。而當材料報到市里之后,報到省里之后,為了能順利參評,參與寫作的團隊,為了感動中國,也會進行拔高。當一級級拔高材料內容的時候,也就有了虛假的感動中國事件。
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身邊的人物被評為省市縣先進的時候,他們的事跡材料,就連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看了。他們覺得不是自己,我們也覺得他們不是他們。
虛假的感動中國事件,罪在“習慣性拔高”。
(摘自長江網)
【素材分析】炒作是這些年最泛濫的詞匯,泛濫得讓我們現(xiàn)在聽到這個詞,甚至覺得習以為常。只是我們見慣了名人的炒作,網絡草根的炒作,文藝作品的炒作,卻從來沒有見過地方政府的炒作。為了一方政績而故意造假,最終還是會真相大白,貽笑大方。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筛袆又袊暮萌撕檬掠重M能如此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