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鵬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qū) 200433
淺析羅夏墨跡測驗發(fā)展歷史與理論支撐
李澤鵬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qū) 200433
被喻為“心靈的x射線”的羅夏墨跡測驗,是使用率最高一種投射測驗。羅夏墨跡測驗由瑞士心理學赫爾曼·羅夏編制,最初被用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研究。羅夏墨跡測驗經歷了萌芽期、鼎盛期與蕭條期三個歷史發(fā)展階段,其相應的理論基礎也從最初的格式塔理論演變?yōu)榉睒s期的精神分析理論。當綜合系統(tǒng)出現后,認知加工理論成為羅夏墨跡測驗的重要理論支撐。
羅夏墨跡測驗;投射;歷史脈絡
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簡稱RIT)是最為經典的投射測驗,素有“投射測驗之王”的美稱,還有人將其喻為“心靈的x射線”。
1921年,瑞士心理學家赫爾曼·羅夏(Herman Rorschach)編制了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簡稱RIT)[1]。本測驗共有十張墨跡圖片,其中5張為黑白色,2張是黑白色加紅色斑點,剩余三張是彩色圖片,圖片的規(guī)格為 24×17厘米。羅夏墨跡測驗是一種標準化的、可靠真實的心理測量工具,并擁有一套完整的記分與解釋體系,在創(chuàng)立初期主要被用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研究。
羅夏墨跡測驗采用個別測驗的形式,測驗環(huán)境應該安靜、溫度光線等物理因素適宜,測驗氣氛輕松愉悅。測驗應由一名受過嚴格訓練,經驗豐富的主試實施,測驗的時間大約持續(xù) 45~55分鐘。在測驗開始前,主試說明該測驗是種想象力測驗,打消被試顧慮,取得被試的積極配合,與被試建立良好關系,并采用標準的指導語。在測驗中,被試允許以任何角度觀察墨跡圖片,鼓勵將任何由此而聯(lián)想到的內容全部報告出來,答案無對錯之分。在測驗時,主試要仔細觀察被試的言語行為,必要時進行錄音,詳盡記錄被試對每張圖片的反應時、停留時長以及整體所花費的時間,在相應的記錄紙上做好標記,用于后期的結果分析。
(1)萌芽期。潑墨游戲是瑞士一項重要民俗活動,人們將墨汁潑在紙上,紙張對折形成各式各樣的圖形。在心理學中,潑墨游戲最早用于想象力的研究,尚未有人用于評估人格的研究當中。羅夏自幼對該游戲十分著迷,甚至被同齡人稱為“klec”(意為墨跡圖)。也許是歷史的巧合,也許是上帝的有意安排,羅夏成年后成為了一名精神科醫(yī)生,潑墨迷羅夏時常用墨跡圖研究精神病人。因此,羅夏順理成章地開始了墨跡測驗的編制工作,經過上千次的試驗,羅夏選出了40張圖片,其中10張為常用測驗圖片。羅夏測驗的編制與解釋是建立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之上,并有測驗常模,將被試分為正常人、弱智、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癲癇癥與腦器質性病變六類。對測量結果的解釋要從認知能力、情感類型、自我技機能與對自身和他人感知四方面著手。1921年,羅夏在其發(fā)表的論文中報告了810例運用墨跡圖的案例研究,證明了其具有鑒別診斷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性[2]。然而,1922年,38歲羅夏卻因突發(fā)闌尾炎逝世,測驗的研究剛剛起步便戛然而止,一位新興的心理學才俊就此隕落。
(2)鼎盛期。羅夏去世后,羅夏墨跡測驗的研究中心逐步轉移到美國?!凹媸詹⑿?,自由開放”的美國為羅夏墨跡測驗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沃土,羅夏種下的種子迅速在美國開出了“五瓣之花”。羅夏墨跡測驗出現了五個不同的版本:Beck系統(tǒng)、Klopfer系統(tǒng)、Hertz系統(tǒng)、Piotrowski系統(tǒng)和Rapaport系統(tǒng)[3]。
(3)蕭條期。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精神分析理論日趨衰落,羅夏墨跡測驗的投射假說因其缺乏客觀量化的測量特征備受抨擊,羅夏墨跡測驗的發(fā)展進入了低谷期。為了有效解決這一混亂局面,也為了使羅夏墨跡測驗朝著科學化、客觀化與標準化的道路前進,艾克斯勒(Exner)于1968年成立了羅夏基金會,一方面對先前的五大系統(tǒng)進行整理,將有效的測量項目融合成一個新的的記分系統(tǒng),另一方面搜集大量的標準化數據,在實證研究與元分析的基礎,論證測驗的信效度,并明確了測驗的實施程序、指導語以及記分原則。
羅夏墨跡測驗的理論脈絡同自身的發(fā)展歷史是相吻合的,大致了經歷了格式塔知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以及認知加工理論主導,承認投射存在性的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1)第一階段。羅夏本人早年深受智力、人格測驗的影響,因而在編制測驗的初衷是運用客觀定量的方式建立一套標準化的量化測驗。因此,羅夏以格式塔學派的知覺統(tǒng)覺理論為指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記分系統(tǒng),并將測驗命名為“圖形解釋測驗”。測驗引發(fā)的是被試接受刺激信息并與記憶內容不斷匹配,有意思地將其知覺某一物體的心理過程。不同人格類型的人做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正常人與精神分裂癥患者也存在明顯區(qū)別。
(2)第二階段。1935年,Morgan 和Marray在借鑒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主題統(tǒng)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簡稱TAT)。隨后Frank進一步發(fā)展了投射假說,將羅夏墨跡的十張圖片納入到主題統(tǒng)覺測驗。當時精神分析理論十分興盛,客觀上推動了羅夏墨跡測驗的運用與發(fā)展,投射理論成為了解釋羅夏測驗結果的主流理論。精神分析論者認為,被試的每個反應都是都是其內在人格的投射,所有反應的綜合便可還原出被試的人格原貌。
(3)第三階段。隨著綜合系統(tǒng)出現并成為當今羅夏墨跡測驗的主流版本,羅夏測驗的指導思想再次回歸到知覺加工的認知理論當中,但同時為投射開了方便之門。Exner在創(chuàng)立綜合系統(tǒng)之前,就測驗的性質與引發(fā)的心理機制進行了詳盡的實證研究,明確了羅夏墨跡測驗的實質是一個關于問題解決的任務完成過程,在面對測驗所呈現的刺激時,被試會迅速同記憶內容進行匹配,經過一番分析比較之后做出回答,這實際上就是個體認知加工的心理活動,顯然處于個體的意識層面。而這種心理機制可以測量個體人格特征的原因在于,個體的人格特質是長期穩(wěn)定的,在解決問題與反應方式會體現出來。個體特征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會造成解決問題方式的不同,這就為評估個體人格特質提供了依據。然而,綜合系統(tǒng)依舊承認投射的可能性,意義模糊的圖片會在一定程度引發(fā)個體的聯(lián)想,這就為投射開了方便之門。當綜合系統(tǒng)對投射持相當保守的態(tài)度,只有當投射的主題(憤怒、恐懼、喜悅等)反復出現,高于常模時才會做出最終的結論。
[1]楊光艷.羅夏墨跡測驗——一種不該被冷落的人格測驗[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23(5):97-98.
[2]原蓉霞.羅夏墨跡測驗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的應用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8.
[3]戚菲.羅夏墨跡技術在心理診斷中的有效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
B841.7
A
1672-5018(2016)10-3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