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吉鋒,曹希榮
凱特杏在高臺縣的引種表現(xiàn)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
萬吉鋒,曹希榮
(國有高臺縣三橋灣林場,甘肅 高臺 734300)
凱特杏是高臺縣近年來引進的新品種之一。引種觀察和試驗結果表明,凱特杏在高臺縣表現(xiàn)出很強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產(chǎn)量,在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晚霜凍害的情況下,經(jīng)濟效益顯著,可以在生產(chǎn)中大面積推廣栽植。
凱特杏 ;引種;高產(chǎn);栽培技術
凱特杏于1991年從美國加州引入中國,屬大果型鮮食杏,果皮為橙黃色。2010年,我場從張掖市林科所引進凱特杏接穗,采取砧木高枝接技術嫁接2.67 hm2,共2 800株,經(jīng)過連續(xù)6年的觀察,認為該品種結果早、抗性強、品質好、果個特大、豐產(chǎn)性強,適合我縣大面積推廣。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臺縣三橋灣林場內,土壤為沙壤土,排灌良好。試驗園面積2.67 hm2,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具有干旱少雨、蒸發(fā)強烈、 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特點。年平均氣溫7.6 ℃,1月平均氣溫-9.7 ℃,7月平均氣溫22.3 ℃,極端最高氣溫38.7 ℃,極端最低氣溫-31 ℃。年降水量103 .2 mm,全年無霜期 149 d。災害性天氣干熱風、沙塵暴、霜凍等頻發(fā)。2008年,在該示范園定植1年生山杏苗,株行距2 m×5 m,2010年4月下旬采用枝接方式高分枝嫁接建園。
凱特杏枝條直立,生長旺盛; 自花授粉能力強,坐果率高;果實個大,平均單果重102 g,最大果重185 g。果皮橙黃色,陽面有紅暈,果肉厚,酸甜爽口,香味濃郁,可溶性固形物11.3%,含酸量0.9%。豐產(chǎn)性好,高枝接第2年即可開花和坐果,第3年形成產(chǎn)量。在高臺縣4月下旬開花,果實6月下旬開始著色, 7月下旬成熟。適應性強,耐瘠薄,抗鹽堿,耐低溫,適宜在高臺縣推廣種植。
3.1 建園
一般選擇果園周圍農田林網(wǎng)齊備,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建園。栽植前一年秋季挖定植坑,坑長、寬、深各80 cm,坑施腐熟農家肥50 kg和1 kg過磷酸鈣,與表土混勻后回填。第2年4月上旬栽植,株行距2 m× 4 m。
3.2 土肥水管理
凱特杏栽植成活后,結合中耕除草對樹盤進行適度深翻,深度以8~10 cm為宜,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蓄水保墑,促進根系生長。在6月中旬結合灌水施1次氮素肥料,促進苗木生長,生長后期以磷鉀肥為主,促進枝條生長充實。8月份以后適當控制灌水,預防越冬抽條。結果樹追肥把握好萌芽前、花前、花后、硬核期4個時期。結果樹花期盡量減少澆水,以防止落花落果。杏樹落葉后灌足越冬水。
3.3 整形修剪
凱特杏的樹形主要采用多主枝開心形樹形。凱特杏幼樹生長勢旺,枝條直立,該時期修剪以短截為主,以增加發(fā)枝量、擴大樹冠。注意開張主枝角度,選留和培養(yǎng)好主側枝,盡量多留輔養(yǎng)枝,以提前積累養(yǎng)分,提早結果。冬剪時,對主側枝進行短截,一般剪留50 cm。夏季修剪主要對新梢摘心,同時,也可采用扭梢、拉枝的方式,促進幼樹早結果。結果初期的凱特杏生長勢和枝條生長量較大,修剪時,以擴大樹冠,培養(yǎng)結果枝組為目的。同時疏除背上直立競爭枝、密生枝、交叉枝,以達到樹體結構合理,通風透光的目的。
3.4 花果管理
凱特杏自花授粉坐果率高,在謝花15~20 d摘除過密果,原則上短枝留1個果,中枝留2~3個果,長枝留4~5個果。
3.5 病蟲害防治
冬季用石灰、豆面和殺蟲劑制成涂白劑涂抹樹干,以預防日灼和凍害。發(fā)芽前噴施3~5 °Be石硫合劑殺滅越冬蟲卵。展葉后噴65%的代森錳鋅300~500倍液防治細菌性穿孔病。在果實蠶豆粒大小時,噴1遍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的代森錳鋅400~500倍液,防治褐斑病和炭疽病。
在高臺縣預防晚霜凍為害是?;ū9.a(chǎn)量的關鍵,在近6年的觀察中,凱特杏遭受晚霜凍絕收的年份就有2次,損失巨大。因此,做好晚霜凍預測預報并有效預防是凱特杏栽培中的關鍵技術措施。生產(chǎn)中以熏煙作為主要預防措施,提前在杏園內堆放秸稈等,通過天氣預報掌握氣候情況,降霜前在上風向點火放煙。有條件的在預報有霜凍的前一日給果園灌水可有效預防霜凍。
2016-07-25
萬吉鋒(1970-),男,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林業(yè)生產(chǎn)和技術推廣工作。
1005-345X(2016)06-0018-02
S662.2
A